苏州方言调类的归并 8个声调基本字共记出6种调型 其中,平调和升降调各有2个020 平调一舒一促,能区别字音,不能 归并。2个升降调经进一步对比, 全相同,不能区别字音(是=事) 应该归并。由此可知,苏州方言共 有7个调类
苏州方言调类的归并 8个声调基本字共记出 6种调型, 其中,平调和升降调各有 2个。 2 个 平调一舒一促,能区别字音,不能 归并。 2个升降调经进一步对比,完 全相同,不能区别字音(是 =事), 应该归并。由此可知,苏州方言共 有 7 个调类。
苏州方言调名的确定 共时调名:12345(4)67 诗时使是试事识石 中古来历:清平浊平清上浊上清去浊去清入浊入 历时调名: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阴去(阳上去)阴入阳入 阴调 阳调 阴平(诗梯)阳平(时题) 舒调阴上(使体)阳上去(是事弟第) 阴去(试替 促调阴入(识滴)阳入(石食笛
苏州方言调名的确定 共时调名: 1 2 3 4 5 (4) 6 7 诗时使 是试 事识石 中古来历: 清平 浊平 清上 浊上 清去 浊去 清入 浊入 历时调名: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去 阴去 (阳上去) 阴入 阳入 阴调 阳调 阴平 (诗梯) 阳平 (时题 ) 舒调 阴上 (使体) 阳上去 (是事弟第 ) 阴去 (试替 ) 促调 阴入 (识滴) 阳入 (石食笛 )
苏州方言调值的确定 在“诗、识、使、试”四字中确定最高点。后 字为5,“诗”为4。则阴平调值为44,阴入 为5。 ■在“使是试”三字中确定最低点。“是”字的终点 最低,为1度。“使、试”次低,为2度。则阳 上去调值为231,阴上为52,阴去为523。 剩余两个调,阳平为223,阳入为23
苏州方言调值的确定 在 “诗、识、使、试 ”四字中确定最高点。后 三字为 5 , “ 诗 ” 为 4。则阴平调值为44,阴入 为 5 。 在 “使是试 ”三字中确定最低点。 “ 是 ”字的终点 最低,为 1度。 “使、试 ”次低,为 2度。则阳 上去调值为231,阴上为52,阴去为523 。 剩余两个调,阳平为223,阳入为23
苏州方言调类矩阵及其说明 阴调 阳调 阴平44(诗梯)阳平223(时题) 舒调阴上52(使体)阳上去231(是事弟第) 阴去523(试替) 促调阴入5(识滴)阳入23(石食笛) 说明 (1)阳平以升为主,也可以处理为23;阳上去以降为主, 也可以处理为31。 (2)阴调调值较高,阳调调值较低。 (3)中古次浊声母字今读有的为阳调,有的为阴调。 (4)有的字声调不稳,可以读出两个声调
苏州方言调类矩阵及其说明 阴调 阳调 阴平 44 (诗梯) 阳平 223 (时题 ) 舒调 阴上 52 (使体) 阳上去 231 (是事弟第 ) 阴去 523 (试替 ) 促调 阴入 5 (识滴) 阳入 23 (石食笛 ) 说明: (1)阳平以升为主,也可以处理为23;阳上去以降为主, 也可以处理为31。 (2)阴调调值较高,阳调调值较低。 (3)中古次浊声母字今读有的为阳调,有的为阴调。 (4)有的字声调不稳,可以读出两个声调
关于阳上去调的讨论 过去一般将阳上去调称为阳去,这是按照官话的“浊上归去” 来认同的。实际上苏州方言的情况与官话不同。官话的次浊上归 上不归去,与全浊上是分道扬镳的,苏州方言的次浊上与全浊上 则始终并驾齐驱,可统称“浊上”。浊上与浊去虽然合为一调,从 共时音系内部却无法确定归并的方向,也没有历史文献的确凿记 载。但是,我们可以从苏州郊区尚保留八个调类的方言点阳上和 阳去的调值来推测。目前,郊区老年人尚保留阳上和阳去的对立, 阳上与市区相同,阳去则为双曲调,调 值为[2312],例如: 阳上:范[ⅴE231]动[don231]坐[zou231]部[bu231]柱[z1231 阳去:饭[E2312]洞[don2312]座[z0u2312]步[bu2312]住[z 由此可见,231应是阳上调而非阳去调。也就是说,苏州方 不是“浊上归去”,而是“浊去归浊上
关于阳上去调的讨论 过去一般将阳上去调称为阳去,这是按照官话的 “浊上归去 ” 来认同的。实际上苏州方言的情况与官话不同。官话的次浊上归 上不归去,与全浊上是分道扬镳的,苏州方言的次浊上与全浊上 则始终并驾齐驱,可统称 “浊上 ”。浊上与浊去虽然合为一调,从 共时音系内部却无法确定归并的方向,也没有历史文献的确凿记 载。但是,我们可以从苏州郊区尚保留八个调类的方言点阳上和 阳去的调值来推测。目前,郊区老年人尚保留阳上和阳去的对立, 阳上与市区相同,阳去则为双曲调,调 值为[2312],例如:. 阳上:范[v231] 动[do231] 坐[zou231] 部[bu231] 柱[z231 ] 阳去:饭[v2312 ] 洞[do2312 ] 座[zou2312 ] 步[bu2312 ] 住[z2312 ] 由此可见,231应是阳上调而非阳去调。也就是说,苏州方 言不是 “浊上归去 ”,而是 “浊去归浊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