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 《X射线结晶学和甾醇化学及性激素》(1937):《X光分析青霉素结构》(1949): 《X射线分析和蛋白质的结构》(1949):《光甾醇结晶学》(1952):《维生素B的 结构》(1952~1962):《维生素D2衍生物的结构》(1963);《维生素Ba》 (1969):《科学和历史》(1970):《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分子结构研究》(1981)。 110
第五十七章 一九六五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71、获奖者伍德沃德,R.B.(美国)情况介绍 伍德沃德R.B.(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美国化学家,由于他在天 :有机化合物人工合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48岁。 【伍德沃德教授的履历】 1917年4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33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 年,1936年获学士学位,193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伊利诺斯大学任教,后转到哈佛 大学从师埃尔默·P·科勒任助教:1940年任化学讲师:1942年兼任偏振光学公司顾问: 946年升为副教授:1950年晋升为教授:1953年任莫里斯·洛布讲座化学教授:1960年 任唐纳讲座科学教授:1963年兼任瑞士巴塞尔伍德沃德研究所所长:1966年被任为麻省 哩工学院院务委员会成员:1979年7月8日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剑桥,享年62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在天然有机化合物人工合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合成了胆固醇、皮质酮、马钱子 碱、利血平、叶绿素、奎宁等。他还发现了多肽缩合剂,首次阐述二茂铁的夹心结构,提 出了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在近代化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 1934年他进行过激素的研究。1942年开始了人工化学合成的研究,1943年研究奎宁 的合成,1944年成功地合成了奎宁。1947年他发现了多肽缩合剂,被称之为伍德沃德试 剂,应用在塑料和抗生素的生产中,并且是研究蛋白质代谢作用的有用手段。1951年合 成了胆固醇、皮质酮、麦角酸等有机化合物。1952年他提出二茂铁类化合物的结构是夹 心结构,对推动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1954年合成了番木鳖碱,1956年 合成利血平。1957年合成了羊毛甾醇,在甾体化合物合成中,创造了一种称之为伍德沃 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法,用醋酸汞和碘在含水醋酸中将碳碳双键氧化,以顺式加成方式生 成连位二醇。1960年合成叶绿素。1962年研究抗生素,测定了金霉素、土霉素等化学结 构,合成了6一去甲基一6一去氧四环素,为人工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莫定了基础。1965 年他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为近代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有机合成有 着重要的作用。1971年运用这个理论,成功地合成了维生素B2。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55年获哈佛大学授予的乔治·莱德利奖;1959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戴维奖 章:1964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的国家科学奖章:1967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 威拉德·吉布斯奖章:1968年获法国化学学会授予的拉瓦西奖章:1973年获美国化学学 会授予的阿瑟·C·科普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 会、比利时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前苏联科学院等学术团体的成员或名誉成员:耶鲁大 学、哈佛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授予他名誉 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奎宁的完全合成》(1944);《甾族化合物的完全合成》(1951):《胆固醇的全 合成》(1951):《皮质酮的全合成》(1951);《利血平的全合成》(1956):《维生 素B的全合成》(1973):《轨道对称守恒》(1970)。 112
第五十八章一九六六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72、获奖者马利肯,R.S.(美国)情况介绍 马利肯R.S.(Rober S.Mulliken,1896~1986),美国物理化学家,他创立了化学 结构分子轨道理论于196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70岁。 【马利肯教授的履历】 1896年6月7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纽伯里波特:19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 学士学位:1917年~1919年在美国资源化学军事服务处新泽西锌公司工作:1919年进入 芝加哥大学从师哈金斯攻读化学,1921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23年~1925年在哈佛 大学杰斐逊物理实验室工作:1926年在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学院任物理助教:1928年任 芝加哥大学物理副教授;1931年升为教授:1942年~1945年任钚发展计划与情报工作室 主任:1955年任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科学专员:1965年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物理化学研究 教授,兼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1986年10月31日逝世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享 年90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应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 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研究分子的电子光谱和同位素的分离。 1921年他以使用分馏法进行汞同位素分离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22年开始分子结构 理论的研究,研究同位素的离心蒸发分离。1923年开始研究同位素效应光谱学和双原子 带谱,首先用电子光谱观察同位素效应,并精确检测出不同元素同位素的存在。1927年 他与亨特合作,用量子力学理论来阐明分子中电子运动的复杂规律,提出著名的“亨利一 马利肯原理”。1930年开始研究分子结构基础力学,使用了光谱技术和复杂的理论计算 机技术。1942年~1945年参加了美国政府分离铀同位素和制备怀计划中的研究工作。50 年代他创立了在化学结构方面的分子轨道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微观上更 深层次地揭示了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分子运动规律,加深了人们对分子间化学键的了解,阐 述了分子的性能和反应机理。他还依据分子轨道理论研究量子力学问题,研究用原子间的 重叠积累进行键能测量。后来,他又继续研究氢、氮、氨等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论证了 分子结合的方式和分子光谱类型。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48年获列日大学授予的铜质奖章:1960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路易斯奖章和理 查兹奖章;1963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德拜奖;1965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吉布斯 奖章: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美国哲学学会、 美国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化学学会、瑞典科学院、比利时科学院、印度科学 院、量子化学国际联合会等学术团体的成员或名誉成员:哥伦比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 学、剑桥大学、马凯特大学等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同位素的分离》(1922);《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目的排列》(1928);《光谱带的 解释》(1932):《双原子碳和C一C键的电子势态》(1939):《分子电子光谱》
(1941);《量子力学、电子光谱和分子结构》(1947):《马利肯论文选》(1975): 《双原子分子》(1977);《多原子分子》(198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