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73、获奖者艾根,M.(德国)情况介绍 艾根,M.(Manfred Eigen,1927~),德国化学家,由于他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 应的技术于196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40岁。 【艾根教授的履历】 1927年5月9日生于德国波鸿:1945年进入哥丁根的乔治·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物理 和化学:1951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3年留校任物理化学助教:1953年到 马克斯·布朗克研究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57年任研究员:1964年 任该所所长;1967年~1970年为布朗克研究院常务理事和德国科学委员会委员:他还任 布朗克研究院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用一种很短的声能脉冲引发快速化学反应,使原 来的平衡系统通过动力学过程建立新的平衡。他研究范围广泛,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光化学等方面有不少建树和成就, 在对自由基的研究和阐明光所引发的各种链式反应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他以《重氢氧化物和电解质水溶液的比热》论文获博士学位。之后,进行声 纳的研究,发现海水中的硫酸镁离子群能干扰声纳。他还研究超声波吸收的测定,研究中 和作用和其它溶液中离子的快速反应。1954年开始研究氢和氢氧化物离子和水的电离。 他还研究瞬间化学反应的测量新技术,1954年发明了可以处理远离平衡点高度受激化学 态反应的方法,把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他创立的方法称松弛技术,是 包括温度、压力跳跃法和离解物效应法,可以测定水溶液中酸碱中和反应这类快速反应的 速度。他不断改进,使这种快速反应测量技术能对在0秒时间内完成的极其快速的反应 进行观测和研究。这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难题,如在纯液态水中高度准确地测量离子 离解和重组、液态溶液中扩散控制质子迁移反应、焦耳热温度跃迁、2一2电导溶液中阐 明不连续反应步级引起声音吸收、酮及烯醇互变异构动力学问题等。对如何用人工法引发 和控制各种快速的化学反应,如气体的燃烧和爆炸、光合成与光分解和高分子的聚合反应 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960年以后,他把松弛技术应用到生物分子化学中,对非平衡态的 反应动力学、自组织现象和张落化学进行研究,提出“超循环理论”。70年代,他对生 命现象,各种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未来生物化学的发展,自然界中生物的起源、演变和进化 进行研究,用酶从噬菌体和细菌中分离出核酸体。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62年获德国化学学会授予的奥托·哈恩化学物理奖;1963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 的柯克伍德奖章:1967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鲍林奖章和德国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协 会授予的卡鲁斯奖章;1977年获英国化学学会授予的法拉第奖章:还获得英国生物化学 学会授予的基林奖章;他是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自然 科学院、哥丁根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前苏联科学院、法拉第学会、国际理论和应用 5
化学联合会等学术团体的成员或名誉成员: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剑桥大 学、诺丁汉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授他名誉博士学会。 【主要著作】 《反应速率和力学研究》(1963);《在生物分子系统中信息转移动力学和反应控制》 (1967); 《反应控制和信息转移动力学》(1967);《物理酶学的概述和新观点》 (1968):《分子自我组织和进展的早期阶段》(1971):《运动的法则》(1975): 《一种超周期自然自我组织原则》(1979):《遗传信息由来》(1981);《结构、动力 学和进化论的生物学大分子探讨的相互作用》(1983):《核酸研究进展的新概念》 (1987)。 第二节074、获奖者诺里什,R.G.W.(英国)情况介绍 诺里什R.G.W.(Ronald G.W.Norrish,l897~1978),英国化学家,由于他发明 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于196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70岁 【诺里什教授的履历】 1897年11月9日生于英国剑桥;1915年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自然科学: 1921年获化学学士学位:1924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25年留校任化学助教:1930年任物 理化学讲师:1937年升为教授兼物理化学系系主任;1938年被选为剑桥大学评议委员会 委员:1942年任该校供养部委员会科学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英国常规武器研究委 员会主席:1953年被选为法拉第学会会长:1957年任英国化学学会副会长;1965年退 休:1978年6月7日逝世于英国剑桥,享年81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在光化学动力学方面,即研究光作用与化学反应速 度关系,特别是对自由基和激发态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他还发明了闪光光分解技术用以研 究光化学现象,对研究大自然中由光引起的各种链式反应,化合物的感光性能和效应,植 物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机理,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高锰酸钾溶液中光化学效应,并以光化学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他还研究氯和氢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氯化氢和以氯为催化剂使氢和氧生成水的化学反应 1924年他开始研究光化学,他光分解了高锰酸钾,又研究光敏分解臭氧、光解氯化氢, 并研究了光分解过氧化氮与萤光的关系。1928年研究兼基化合物的光化学,证实了羰基 化合物受光的影响将产生两种独特类型的分解反应。三十年代后,开始了有关光化反应的 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光化学过程的中间反应和自由基进行研究。1943年~1946年研究有 关火焰灾害、液体燃料使用、燃烧弹防御、枪炮闪光控制等问题。1946年把脉冲技术应 用到光化学现象的研究中,发明了闪光光解技术。1947年制造出闪光分解仪,它能准确 地测出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反应物或反应中间体的吸收光谱照片,推出这些 反应的历程和变化,这种方法成为研究快速化学反应特别是光化反应的最有效手段。他还 116
第六十章 一九六八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76、获奖者昂萨格,L.(挪威裔美国人)情况介绍 昂萨格L.(Lars0 nsager,1903~1976),挪威裔美国物理化学家,由于他创立多 种热动力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理论,是现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奠基人于1968年获诺贝尔 化学奖,时年65岁。 【昂萨格教授的履历】 1903年11月27日生于挪威奥斯陆:1920年进入特隆赫姆挪威工业学院学习:1925 年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26年到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彼得·德拜实验室任助教: 1928年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副教授:不久到布朗大学任高级讲师:1934年任耶鲁大 学副教授:193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45年任该校理论化学教授,并加入了美国籍: 1951年~1952年在剑桥蒙德实验室工作:196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67 年~1968年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兼哥丁根大学教授:1972年退休,同年被迈阿密大学 聘为理论研究教授:1976年10月5日逝世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科勒尔盖布尔斯,享年73 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创立多种热动力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理论,是近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典基人。在电 解理论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1925年开始研究电解理论,1926年对“德拜 一休克尔公式”进行修正,提出适用 2价的二元电解质溶液的当量电导公式,被称之为“昂萨格倒易关系式”,对热力学作出 了划时代的贡献。1928年开始研究统计力学和动力学。1931年将古典平衡热动力学发展 到不可逆系统,提出不可逆反应过程中电压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式,在物理学上用来描述热 力学现象和佩尔蒂尔效应,对热力学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以《欧姆定律在弱电 解质溶液中的误差》的论文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从铀238中分离出 铀235的气相扩散方法。后来他又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研究各种热电现象、热扩散现 象、等温扩散现象以及电动力学效应等。他还发现和阐明晶格点阵的协同效应,在离子溶 液理论、液氢理论、晶体理论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曾研究过相态转变理论。湍动、超 流性氦量子效应、强磁场中电磁的金属性能、液晶特性、水中病毒悬浮液的性质等。1972 年后研究低温物理和冰电导问题。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53年获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授予的朗福德金质奖章;1958年获荷兰皇家科学院授 予的洛伦茨奖章:1965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德拜物理化学奖:1966年获耶夏沃大学 授予的贝尔弗纯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的国家级奖章:他还获得过 吉布斯和理查兹奖章;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美国 哲学学会、美国化学学会。挪威科学院、瑞典科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等许多学术团体的 成员和名誉成员;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布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 大学、挪威工业学院等一些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119
《电解理论》(1926~1927):《不可逆过程的相互关系》(1931);《电解中不可 逆过程:在任意混合的强电解质中的渗滤、导电性和粘滞流动性》(1932);《浓电解质 理论》(1933):《不过逆过程气体(同位素)混合物的分离》(1938);《热渗滤法同 位素分离》(1940);《统计结晶学:二度空间模型和一种规则一一不规则的转换》 (1944);《动力能量和统计力学》(1952):《波动和不可逆过程》(1953):《冰电 解质性质》(1959);《冰的铁金属导电性》(1966);《离子传输的潜在力学》 (1968)。 120
第六十一章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77、获奖者巴顿,D.H.R.(英国)情况介绍 巴顿D.H.R.(Derek H.R.Barton,,l918~1998),英国化学家,由于他提出并阐 明构象分析理论,在发展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于 196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1岁。 【巴顿教授的履历】 1918年9月8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格雷夫森德:1938年由吉灵厄姆工业学院转到伦 敦大学帝国科技学院学习,1940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44 年在伯明翰奥尔布赖特一威尔逊公司任工业化学研究员;1945年在帝国学院环境科学 院任助理讲师,后任无机和物理化学部讲师:1946年任研究员:1949年获第二博士学 位:1949年~195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讲师:1950年任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有机化 学高级讲师:1953年升为教授;1955年任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钦定化学教授:1957年任 帝国科技学院有机化学教授;195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客座教授:1959年任伊 利诺斯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任圣母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同年 任法国天然物质化学研究所主任:1998年逝世,享年80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在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分子特性和复杂的空间三维结构研究, 对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了贡献。在有机合成方面,特别是在甾族化合物的合成中有很大 成就,推进了有机合成的发展。 1942年他开始对甾类和萜类化合物进行研究,1945年开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晶体结 构理论。他设计了多种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模型,指出甾类化合物原子三维空间的排列影 响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阐明了分子中中心离子与配合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成键原 理,以及在它们之间电子传递的一般规律和在空间排列结合方式的立体化学概念。'写出了 “构像分析”的论文,明确了分子的特性与它们空间构型、构像间的关系。在对植物碱 萜烯、多萜烯研究中,建立一套构像分析的法则,使构像分析成为化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手 段。1955年他应用构像分析研究生物碱、吗啡、菸碱等复杂有机化合物。1957年开始进 行萜烯类化合物光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类固醇分子及三萜烯化合物分子的旋光度和差 异性。他成功地测定了柠檬苦素、山道年等一些多萜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他还从事激素和 抗菌素的研究工作。1960年他改进了光化学反应的程序,发明了一种称之为“巴顿式反 应”的合成法,在甾醇类激素的合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还研究了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抗 菌素的合成,以及天然生物和生物合成。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51年获英国化学学会授予的科戴 -摩根奖章:1956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弗 里奇奖章:1959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罗杰·亚当斯奖:1961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授子 的戴维奖章:1972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皇家勋章:198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科 普利奖章;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利物浦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爱丁堡皇家学会、德因 自然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比利时化学学会、智利化学学会等许多学术团体的名誉成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