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一一依法治理 目录: 1.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22019年我国法治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成效显著 3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4.【中国稳健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5法律援助,点燃温暖的法治明灯 6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7.人民网评:以法治为健康“开处方 8人民网评:法治是澳门稳定的坚强保障 9完善互联网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10.让群众带着更多的法治获得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1504:30 作者:胡建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法治化硏究 首席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制度″和“治理″两个关键词。 制度”反映在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 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以“制度之治”为主要特征 的“中国之治”;“"治理”表现在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轴,设定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细目标、具体步骤和有效措施。对于中国这艘“巨轮″来说,“制度 决定航向,“治理”反映动力;航向和动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法治化。甚至可以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在于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二者具有同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依法治理 目录: 1.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2.2019 年我国法治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成效显著 3.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4.【中国稳健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5.法律援助,点燃温暖的法治明灯 6.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7.人民网评:以法治为健康“开处方” 8.人民网评:法治是澳门稳定的坚强保障 9.完善互联网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10.让群众带着更多的法治获得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15 04:30 作者:胡建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 首席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制度”和“治理”两个关键词。 “制度”反映在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 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以“制度之治”为主要特征 的“中国之治”;“治理”表现在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轴,设定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细目标、具体步骤和有效措施。对于中国这艘“巨轮”来说,“制度” 决定航向,“治理”反映动力;航向和动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法治化。甚至可以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在于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二者具有同 步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第十九屈四中全会提岀要“加强系统 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我们党将全面依法治囯引入国家治理,并将法治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依托是中国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中 的一项伟大变革。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不仅取决于我们国家治理的性质和方向,还取决于 法治本身的价值内质和外化功效。 法治体现规则之治。法律是一种由立法机关通过严格的制定程序形成的行为规则。法治 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在法治状态下,社会主要领域和人们的主 要行为都有规则依据,法律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行为准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行 为规范。由此,人们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怎样做和如何做,以及违反行为规则会 有什么不利后果,社会变得可预期,社会成员能够平静、和谐、充满期待和信心地生活在社 会秩序之中。规则之治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倡导的“制度之治”的体现。规则之治能 够通过制度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碎片化管理,依靠法律统一各 管理部门的政策,避免政策“打架”;规则之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无论“放宽″管理还是 严格”管理都必须“依法”,才能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法治主导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是由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所体现的一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原则,它于2014年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 这个关键。立法先行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观念,自古有之。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用人, 大智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正反映了“立法先行” 的执政理念。立法先行,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家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系统 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我们党将全面依法治国引入国家治理,并将法治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依托,是中国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中 的一项伟大变革。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不仅取决于我们国家治理的性质和方向,还取决于 法治本身的价值内质和外化功效。 法治体现规则之治。法律是一种由立法机关通过严格的制定程序形成的行为规则。法治 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在法治状态下,社会主要领域和人们的主 要行为都有规则依据,法律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行为准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行 为规范。由此,人们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怎样做和如何做,以及违反行为规则会 有什么不利后果,社会变得可预期,社会成员能够平静、和谐、充满期待和信心地生活在社 会秩序之中。规则之治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倡导的“制度之治”的体现。规则之治能 够通过制度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碎片化管理,依靠法律统一各 管理部门的政策,避免政策“打架”;规则之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无论“放宽”管理还是 “严格”管理都必须“依法”,才能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法治主导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是由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所体现的一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原则,它于 2014 年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 这个关键。立法先行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观念,自古有之。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用人, 大智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正反映了“立法先行” 的执政理念。立法先行,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家决策
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如果将国家发展、重大改革比喻为列车,那么法律就是轨道。 没有轨道,列车就无法运行;不事先铺设好轨道,就无法保证列车的安全和正常行驶。只有 坚持立法先行,国家的各项工作才能平稳渐进地推进 法治是良法之治。法治状态下的“法”必须是“良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在2350 多年前就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指出:在法治状态中,法律要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 的法律本身应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我国古代也有此观念:“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 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 提。所谓良法,就是体现公平正义之法,平衡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法,反映新时代人 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法。法治要求所立之法是良法,所执之法是良法,所司之法是良法,所 守之法是良法。由此,人民群众才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的认同感,使尊法、信法、守法、 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国家才会和谐稳定 法治体现宪法法律至上。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 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 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个国家如 果不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再好再多的"良法″也会形同虛设。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法 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并不矛盾。因为 中国的宪法和法律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顺应人民意愿制定的,体现和反映了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如果将国家发展、重大改革比喻为列车,那么法律就是轨道。 没有轨道,列车就无法运行;不事先铺设好轨道,就无法保证列车的安全和正常行驶。只有 坚持立法先行,国家的各项工作才能平稳渐进地推进。 法治是良法之治。法治状态下的“法”必须是“良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在 2350 多年前就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指出:在法治状态中,法律要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 的法律本身应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我国古代也有此观念:“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 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 提。所谓良法,就是体现公平正义之法,平衡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法,反映新时代人 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法。法治要求所立之法是良法,所执之法是良法,所司之法是良法,所 守之法是良法。由此,人民群众才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的认同感,使尊法、信法、守法、 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国家才会和谐稳定。 法治体现宪法法律至上。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 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第 5 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 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个国家如 果不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再好再多的“良法”也会形同虚设。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法 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并不矛盾。因为 中国的宪法和法律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顺应人民意愿制定的,体现和反映了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是社会纠紛的协调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纠纷,社会伴随着人们的合作与纠纷 而不断演进。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从低级走向高级、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 是人类告别了血腥的杀戮和暴力,学会了以协商、仲裁、诉讼等现代司法程序解决纠纷和矛 盾,使人们能够在“和而不同”的社会状态下相处。法治无法消灭纠纷,但法治为纠纷的解 决提供了公正的标准和平和的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们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会有人获益有人受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从而导致观点和立场上的差异甚至冲突。法治通过为公民设置公众参与途径,赋予其各项权 利,让社会吸纳不同观点,包容不同立场,从而将社会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程度。 2019年我国法治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新华网2020-01-1920:56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白阳)2019年,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 完成56项立法任务,司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愈加完善,法治政府和基 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这是记者19日从司法部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获悉的 据悉,2019年,司法部共完成计划内立法项目35件,密码法、退役军人保障法、外 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一批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重点立法项目,如期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一批立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此外,司法部还完成 21件计划外立法项目,推动完成8部法律、59部行政法规的清理工作。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司法部持续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试点工作。目前,司法部已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13000多项,累计收到涉 及证明事项投诉1422件,督促办结1358件
法治是社会纠纷的协调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纠纷,社会伴随着人们的合作与纠纷 而不断演进。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从低级走向高级、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 是人类告别了血腥的杀戮和暴力,学会了以协商、仲裁、诉讼等现代司法程序解决纠纷和矛 盾,使人们能够在“和而不同”的社会状态下相处。法治无法消灭纠纷,但法治为纠纷的解 决提供了公正的标准和平和的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们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会有人获益有人受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从而导致观点和立场上的差异甚至冲突。法治通过为公民设置公众参与途径,赋予其各项权 利,让社会吸纳不同观点,包容不同立场,从而将社会不满情绪降到最低程度。 2019 年我国法治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新华网 2020-01-19 20:56 新华社北京 1 月 19 日电(记者白阳)2019 年,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 完成 56 项立法任务,司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愈加完善,法治政府和基 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这是记者 19 日从司法部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获悉的。 据悉,2019 年,司法部共完成计划内立法项目 35 件,密码法、退役军人保障法、外 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一批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重点立法项目,如期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一批立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此外,司法部还完成 21 件计划外立法项目,推动完成 8 部法律、59 部行政法规的清理工作。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司法部持续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试点工作。目前,司法部已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 13000 多项,累计收到涉 及证明事项投诉 1422 件,督促办结 1358 件
此外,司法部还通过开展专项督察、加大行政复议案件监督纠错力度等方式,倒逼各省 部级行政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新选任人民陪 审员17万余人 2019年,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国已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 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模式,建成省、地(市)、县(区)、乡(镇 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41万余个,常驻实体平台法律服务人员81万余人。各地共建立商 会人民调解组织1100余个、个人调解工作室6780个、人民调解中心953个,2019年全 国共排查矛盾纠纷4056万次,调解矛盾纠纷931.5万件 根据会议部署,2020年,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将重点推动依法治国顶层设计落地落实, 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岀问题,全面履行司法行政职责。特别是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和公共 法律服务。 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1-1511:24 作者:刘泽溪、张鹏禹 当我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自由浏览阅读免费、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网络暴力、人 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也在污染着网络生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 年3月1日起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 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网络暴力是“毒瘤
此外,司法部还通过开展专项督察、加大行政复议案件监督纠错力度等方式,倒逼各省 部级行政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新选任人民陪 审员 17 万余人。 2019 年,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国已形成公共法律服务网 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模式,建成省、地(市)、县(区)、乡(镇) 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4.1 万余个,常驻实体平台法律服务人员 8.1 万余人。各地共建立商 会人民调解组织 1100 余个、个人调解工作室 6780 个、人民调解中心 953 个,2019 年全 国共排查矛盾纠纷 405.6 万次,调解矛盾纠纷 931.5 万件。 根据会议部署,2020 年,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将重点推动依法治国顶层设计落地落实, 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全面履行司法行政职责。特别是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和公共 法律服务。 拔除网络生态“杂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1-15 11:24 作者:刘泽溪、张鹏禹 当我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自由浏览阅读免费、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网络暴力、人 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也在污染着网络生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 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网络暴力是“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