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 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 点的信息。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 并加深记忆。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 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 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 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 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 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 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 迁移的过程与路线。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 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 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 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 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 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 点的信息。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 并加深记忆。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 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 综合能力。 教材第 9 页的活动 1 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 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活动 2 可采用灵活多 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 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 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 2 可根据教材图 1.9 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 迁移的过程与路线。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 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 3 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 1、活动 2 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 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 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 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 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一人口迁移(板书) 师: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照人口迁 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其他地区移民 西、北、南欧移民 1、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占 迁移路线 战前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本主义发展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开发地区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线开辟 非洲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衡 达国家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工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师: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 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 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第 1 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 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 师: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照人口迁 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l、2、3 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 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 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 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 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 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 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非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 人)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 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师: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 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那么我国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 1.8 思考:新中国成立到 1986 年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 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主迁 民工流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学生填下表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①计划经济体制 有计划、有组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 代中期前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织地进行 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一一沿海 代中期后 ②山区一一平原 ③贫困地区一一发达地区、“民工流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 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 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 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 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ε不相同。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 压力等。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 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 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 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査。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 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学生填下表: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前 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 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民工流 动”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 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 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 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 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 压力等。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 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 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 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 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概 三战前 国际人口迁移 人囗迁移 二战后 类型 国内人口正四年代中面 课后练习 1.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3.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区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C2.C3.CD4.CD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 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推进新课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课后练习 1.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3.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C.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区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C 2.C 3.CD 4.CD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 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推进新课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海洋性气计林圆山气 多热香草气板[带沙很气 风气候区有 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 (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 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 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 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 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 压带的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 西风控制 师很好。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
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 (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 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 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 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 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 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 2000 mm 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 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 压带的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纬 40°至南北纬 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 西风控制。 师很好。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