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日踏春一百回。(孟郊) [12]贾客停非久,鱼翁转几遭?(僧可朋诗) 其次,区别词类聚系统形成。根据我们对区别词的分析(详见第二章)可知,区别词主要是源 于对事物、行为进行分类而产生的词,其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语用功能是对中心语的类别属性进 行限定。而事物或行为种类的复杂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如“黑白、彩色、初级、中 级、特级、无记名、多年生”等。到上个世纪末语法学家将这类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实词 中的一个小类。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还会增加其它的新词类。 第二,语法形式来说,古今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标记形式的产生。我们当然不能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注重动态范畴的表达,而是 说比较而言,现代汉语更注重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某些语法意义,而古汉语则更倾向于用具体的词 汇意义或时空转换描述等手段去完成这一任务。如 [13](庄公)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动态表达要求来看,“寘”、“誓”、“闻”等动作,在本处描写中应该都为完成体,但文中并无 个动态助词,然而我们并非不能理解其意义。原因就在于文章或通过词汇意义或通过对事实的描 述而表达出这些意义,凭借的是内容和读者的语感:“闻”则是“听到”的意义,它们的词汇意义就已 经表达出动作的动态情形。另外几个动词,虽然本身并无动态属性,但从对事件记述的整段文字 看,其描述的先后就显示了动作的状态。一直到了唐以后才出现“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 状态变化,并经过长时间的功能虚化而成为严格意义的“体”标记。汉语史上较早作为这一用法的语 例如 “着”: [14]冯妈妈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厨下使着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15]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都不肯读书。(《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16]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和阶段意义就有固定的的形式标志即“着”、“了 过”等词,一般将它们称作动态助词。如下面这段话中动态助词的使用就颇能说明问题: [1冂]张局长读过报告便对看着他的王平、陈芳说:你们可先让分管局长看一下,待他签 了意见,再送到我这里来,到时候我们再细谈吧,可以吗? 很显然,句中动词“读”、“看”、“签”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助词,我们就很难将动作状态显示清 楚,甚至连句子都无法组织连贯,而这种情形在宋元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类实词在语言发展过程 中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虚化为一种依附成分而成为语法手段的现象,被功能语言学称作词语的语 法化 其次,内部曲折手段的消失。上古汉语有些词语性质的改变主要依靠声母或韵母的变化完成 到了中古则依靠声调的变化来完成,但到了现代汉语这些手段似乎都消失了。2 第三、词性转类现象的差异。转类,也称活用,是指词语因临时需要在具体语句中改变原有的 词类属性,使其具有另外一类词语的功能,如 [18]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上例中的“堂吉诃德”,本属名词,但句中它前面有副词修饰,使得它暂时具有了形容词一样的 属性。但一般认为这种超常组合的出现其直接原因还是出于修辞表达的需要,为了实现表达者所 体现的含蓄、幽默乃至简洁等效果而采用的临时变异,以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活、引人注目,属修辞 范畴(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古汉语里,词性转变现象更加丰富,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实词为多。由于其作用 不在实现修辞价值,而在于结构组合,因此,有人将它看作兼类现象。如: 参见石毓志、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学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页
6 [11]一日踏春一百回。(孟郊) [12]贾客停非久,鱼翁转几遭?(僧可朋诗) 其次,区别词类聚系统形成。根据我们对区别词的分析(详见第二章)可知,区别词主要是源 于对事物、行为进行分类而产生的词,其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语用功能是对中心语的类别属性进 行限定。而事物或行为种类的复杂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如“黑白、彩色、初级、中 级、特级、无记名、多年生”等。到上个世纪末语法学家将这类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成为实词 中的一个小类。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还会增加其它的新词类。 第二,语法形式来说,古今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介绍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标记形式的产生。我们当然不能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注重动态范畴的表达,而是 说比较而言,现代汉语更注重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某些语法意义,而古汉语则更倾向于用具体的词 汇意义或时空转换描述等手段去完成这一任务。如: [13](庄公)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从动态表达要求来看,“寘”、“誓”、“闻”等动作,在本处描写中应该都为完成体,但文中并无 一个动态助词,然而我们并非不能理解其意义。原因就在于文章或通过词汇意义或通过对事实的描 述而表达出这些意义,凭借的是内容和读者的语感:“闻”则是“听到”的意义,它们的词汇意义就已 经表达出动作的动态情形。另外几个动词,虽然本身并无动态属性,但从对事件记述的整段文字 看,其描述的先后就显示了动作的状态。一直到了唐以后才出现“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 状态变化,并经过长时间的功能虚化而成为严格意义的“体”标记。汉语史上较早作为这一用法的语 例如: “着”: [14]冯妈妈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厨下使着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了”: [15]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都不肯读书。(《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过” : [16]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和阶段意义就有固定的的形式标志即“着”、“了”、 “过”等词,一般将它们称作动态助词。如下面这段话中动态助词的使用就颇能说明问题: [17]张局长读过报告便对看着他的王平、陈芳说:“你们可先让分管局长看一下,待他签 了意见,再送到我这里来,到时候我们再细谈吧,可以吗?” 很显然,句中动词“读”、“看”、“签”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助词,我们就很难将动作状态显示清 楚,甚至连句子都无法组织连贯,而这种情形在宋元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类实词在语言发展过程 中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虚化为一种依附成分而成为语法手段的现象,被功能语言学称作词语的语 法化。① 其次,内部曲折手段的消失。上古汉语有些词语性质的改变主要依靠声母或韵母的变化完成 ,到了中古则依靠声调的变化来完成,但到了现代汉语这些手段似乎都消失了。② 第三、词性转类现象的差异。转类,也称活用,是指词语因临时需要在具体语句中改变原有的 词类属性,使其具有另外一类词语的功能,如: [18]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 上例中的“堂吉诃德”,本属名词,但句中它前面有副词修饰,使得它暂时具有了形容词一样的 属性。但一般认为这种超常组合的出现其直接原因还是出于修辞表达的需要,为了实现表达者所欲 体现的含蓄、幽默乃至简洁等效果而采用的临时变异,以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活、引人注目,属修辞 范畴(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古汉语里,词性转变现象更加丰富,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实词为多。由于其作用 不在实现修辞价值,而在于结构组合,因此,有人将它看作兼类现象。如: ① 参见石毓志、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学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② 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212 页
名词转类 [1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使动:使……重生, 使…长肉] 20]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意 动:把……当夷人;将..当作中国人] 动词转类 [21]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使…….吃惊] [2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使动:使….跟从] 形容词转类 [2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善:与….友好] 2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使用:使…….'富,使….….贵] 很显然,古汉语中的转类,涉及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也高,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很大 的区别,如果我们也视其为修辞现象是不合适的,确应该被看作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 3.组词手段所谓组词手段,就是指将词语组合起来所运用的方法、形式。经过考察,我 们发现,古今汉语在这一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结构衔接成分的增加。 首先,名量词更加丰富,动量词产生并定位。如上面介绍的,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与名词的组 合至少有三种形式,但以直接组合式为主,直到中古以后,这种方式变化为以中间需有名量词为中 介的形式为主了,并最终以后起方式为唯一的结构形式:动量词则是在汉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到了 近代以后却逐渐成为表示动作行为数量不可缺少的成分 其次,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在词语组合中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的”在一些名词性偏正短语中是不可缺少的,“地”则是一些谓词性偏正短语中 不可缺少的成分,“得”是一些动补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在古汉语里,情况远非这样明了。在 上古汉语中,这三个词均未出现,经语法史专家的研究,“的”、“地”、“得”的出现和使用应始于唐 宋,并在元明之际稳定其功能。下面以“的”为例作一说明 “的”的这一功能形成,当在元明之际。此前古汉语中曾经出现过“之”“者”、“底”等三个结构 助词,但总的来说,直到10世纪,汉语中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各类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结构 并无强制性,常常是零标记,如 [25]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论语子路》) [2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2刀]向高高山顶立,向深深海底行。(五代《祖堂集药山和尚》 但自9世纪前后出现“的”起,名词性短语结构中的“的”的使用逐渐增多,用法也渐趋严密,到 了十五世纪后,“的”的标记作用最终确立 4.语序差异所谓语序就是指能将词语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并在组合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 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详见下面的讨论)。一般而论,汉语语序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构顺序。但具体说来」 其间也有一些微小的改变。这里我们仅就两个较为明显的表现来作简单了解 (1)宾语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无论其充当成分的词类性质以及语义类型如何,总 是处在动词之后,作为动词的支配对象。但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近代汉语以前,宾语的位置情况 较为复杂。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在先秦时代,当宾语是疑问代词、名词宾语有指示代词复指时 都要提前 [28]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9]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当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情况时,或在某些凝固的格式中有残存,或可前可后。直到南 北朝时,宾语位置逐渐确定在动词后面。当然,此后在一些古文中我们还可看到宾语前置的情况, 但那已经是出于仿古而产生的书面语言了,不再反映口语事实
7 名词转类: [1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使动:使… … 重生, 使… … 长肉] [20]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意 动:把… … 当夷人;将… … 当作中国人] 动词转类: [21]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使… … 吃惊] [2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使动:使… … 跟从] 形容词转类: [23]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善:与… … 友好] [2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使用:使… … 富,使… … 贵] 很显然,古汉语中的转类,涉及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也高,与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很大 的区别,如果我们也视其为修辞现象是不合适的,确应该被看作一种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 3.组词手段 所谓组词手段,就是指将词语组合起来所运用的方法、形式。经过考察,我 们发现,古今汉语在这一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结构衔接成分的增加。 首先,名量词更加丰富,动量词产生并定位。如上面介绍的,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与名词的组 合至少有三种形式,但以直接组合式为主,直到中古以后,这种方式变化为以中间需有名量词为中 介的形式为主了,并最终以后起方式为唯一的结构形式;动量词则是在汉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到了 近代以后却逐渐成为表示动作行为数量不可缺少的成分。 其次,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在词语组合中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的”在一些名词性偏正短语中是不可缺少的,“地”则是一些谓词性偏正短语中 不可缺少的成分,“得”是一些动补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在古汉语里,情况远非这样明了。在 上古汉语中,这三个词均未出现,经语法史专家的研究,“的”、“地”、“得”的出现和使用应始于唐 宋,并在元明之际稳定其功能。下面以“的”为例作一说明。 “的”的这一功能形成,当在元明之际。此前古汉语中曾经出现过“之”、“者”、“底”等三个结构 助词,但总的来说,直到 10 世纪,汉语中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各类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结构 并无强制性,常常是零标记,如: [25]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论语·子路》) [2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27]向高高山顶立,向深深海底行。(五代《祖堂集·药山和尚》) 但自 9 世纪前后出现“的”起,名词性短语结构中的“的”的使用逐渐增多,用法也渐趋严密,到 了十五世纪后,“的”的标记作用最终确立。 4.语序差异 所谓语序就是指能将词语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并在组合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 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详见下面的讨论)。一般而论,汉语语序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构顺序。但具体说来, 其间也有一些微小的改变。这里我们仅就两个较为明显的表现来作简单了解。 (1)宾语的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无论其充当成分的词类性质以及语义类型如何,总 是处在动词之后,作为动词的支配对象。 但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近代汉语以前,宾语的位置情况 较为复杂。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在先秦时代,当宾语是疑问代词、名词宾语有指示代词复指时, 都要提前: [28]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9]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当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情况时,或在某些凝固的格式中有残存,或可前可后。直到南 北朝时,宾语位置逐渐确定在动词后面。当然,此后在一些古文中我们还可看到宾语前置的情况, 但那已经是出于仿古而产生的书面语言了,不再反映口语事实
(2)复句中偏正关系的顺序现代汉语中偏正关系的复句,其小句顺序一般是偏前正后 这是传统顺序的保留,但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看到相反的顺序,如: [30]我想我们还是可以走,只要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应该说这种语序安排是二十世纪开始广泛地与西方接触,在频繁的语言交往过程中受西方语言 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二)与其他语言(以英语、德语等形态语言为例)相比 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诸多语言中的一种,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语言。语法方面的区 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比较重要的差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语法手段差异所谓语法手段就是指造词以及将词语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 意义的形式。语言不同,其手段也往往有差异,这里我们仅将汉语与大家熟悉的英语进行比较。 首先让我们看看构词法上的差异: 英语在由音素构成的单词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是由词根与词缀合成的附加词。当然,也 有一些词根融合等方式,如: able-enable ability unable work-worker blackboard step-parent firecracker deadline 而现代汉语在单音节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则是词根融合,其次是附加式,另外还有重 叠、轻声、儿化等多种方法(见前文举例)。 其次,我们再看看句法方面的差异。比较下面这样两段英汉对比的文字 [31]Beginning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Historians say the American family has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in any other time period.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growing in America for more than one-hundred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受 到了冲击。历史学家们说,近30年来,美国家庭的变化比任何时候都快。不过,他们说家庭里的 这些变化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已在美国孕育了100年 仅通过上述两段文字比较,我们即可发现两种语言在将词语组成句子时有这样一些不同: 英语更注重语法意义的形式化表现,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将各个词语纳入这一框架中,就上面句 子而论,我们看到 a.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原词不是名词性的,也要通过一定方式将它变为名词,如 Begin就 通过附加的方式变成了动名词形式 Beginning b.主语与谓语(或表语)必须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every American family是单 数,其后接表语形式就是:was( affected)。主语 historians是复数,故其谓语动词就是 C.句子中动词(或系词)一定要随着动作时间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动词(或 系词)的变化有的是通过附加手段实现,如: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中的“ affect”因为是过去发生的,因此句中的形式是(was) affected;有的则是通过内部曲折的 手段来实现,如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中的“ swept” 就是由 sweep变化而得 d.数词与名词的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中介,如a()wave和 every() American family两个短语中的括号位置就无需量词。 e.有形态化的“格”表现,如句子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中They就指主格,如果是宾格,则一定为them的形式
8 (2)复句中偏正关系的顺序 现代汉语中偏正关系的复句,其小句顺序一般是偏前正后, 这是传统顺序的保留,但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看到相反的顺序,如: [30]我想我们还是可以走,只要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应该说这种语序安排是二十世纪开始广泛地与西方接触,在频繁的语言交往过程中受西方语言 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二)与其他语言(以英语、德语等形态语言为例)相比 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诸多语言中的一种,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语言。语法方面的区 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比较重要的差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语法手段差异 所谓语法手段就是指造词以及将词语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 意义的形式。语言不同,其手段也往往有差异,这里我们仅将汉语与大家熟悉的英语进行比较。 首先让我们看看构词法上的差异: 英语在由音素构成的单词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是由词根与词缀合成的附加词。当然,也 有一些词根融合等方式,如: able-enable ability unable work-worker blackboard step-parent firecracker deadline 而现代汉语在单音节基础上再造词,主要的方式则是词根融合,其次是附加式,另外还有重 叠、轻声、儿化等多种方法(见前文举例)。 其次,我们再看看句法方面的差异。比较下面这样两段英汉对比的文字: [31]Beginning in the late nineteen fifties ,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 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 Historians say the American family has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in any other time period.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growing in America for more than one-hundred.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受 到了冲击。历史学家们说,近 30 年来,美国家庭的变化比任何时候都快。不过,他们说家庭里的 这些变化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已在美国孕育了 100 年。 仅通过上述两段文字比较,我们即可发现两种语言在将词语组成句子时有这样一些不同: 英语更注重语法意义的形式化表现,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将各个词语纳入这一框架中,就上面句 子而论,我们看到: a.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原词不是名词性的,也要通过一定方式将它变为名词,如 Begin 就 通过附加的方式变成了动名词形式 Beginning。 b. 主语与谓语(或表语)必须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every American family 是单 数,其后接表语形式就是:was (affected)。主语 historians 是复数,故其谓语动词就是 say。 c. 句子中动词(或系词)一定要随着动作时间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动词(或 系词)的变化有的是通过附加手段实现,如:Almost every American family was affected 中的“affect”因为是过去发生的,因此句中的形式是(was)affected;有的则是通过内部曲折的 手段来实现,如 a wave of social change swept through American life 中的“swept” 就是由 sweep 变化而得。 d. 数词与名词的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中介,如 a( )wave 和 every( )American family 两个短语中的括号位置就无需量词。 e. 有形态化的“格”表现,如句子 But they say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are not really new .中 They 就指主格,如果是宾格,则一定为 them 的形式
f.定中关系有两种形式:当定语数量较少时,英语可以有两种结构顺序,前置与后置,如 American life,也可以说成: a wave of social change:当修饰成分复杂时,多使用定 语从句来表达。 相比而言,汉语在词语组合时手段和形式就完全不同了: a.动词可以直接充当主语、宾语,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如第一小句中的“开始”、第二 句中的“冲击 b.主语与谓语之间没有“数”范畴的制约,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形容词总是保持 原来的形体,如席卷”、受到、“说”、啾快”、新鲜、“孕育” 如果有“体”范畴的存在,汉语也不是通过动词等的形式附加或内部曲折等手段来表达,而 是用虚词”这一手段来完成,如“席卷+了”、“受到+了”、“孕育+了”等 d.数词(或数量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一定需要量词中介,如一+股+浪潮”、“每+个+ 家庭”。 e.没有“格”标志,“他们”语法身份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即“语序”:如果在动词前是动作的 发出者,是施事主语,如:他们看望了小王:如果在动词后则是受事宾语等,如:小王看望了他 们。 f.定中关系只有一种,即修饰语在前,如: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每个美国家庭。 2.语法范畴的数量与表达形式不同。语法范畴就是指词语在组织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 的语法意义类型。如英语中有数、格、时、体等语法范畴(见前文分析),在形态更加完整的语言 (如德语、俄语等)中,还有“性”范畴。所谓“性”范畴,是指名词、代词等具有的语法“性别”意义 的一种范畴,它决定了词语在组合中的语法变化形式。就德语来说, der Brief(信)是阳性名 词, das Buch(书)是中性名词, die Anrichte(食品柜)是阴性名词,而这些不同性别的词在 组合是会对相关词产生连带反映。如在这样一个句子结构中(意义为:我有+…): einer Brief.(一封信) [32]Ich habe ein (一本书) eine Anrichte.(一只食品柜) 很显然,名词前面不定冠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后面名词“性”的不同而造成。 在传统的语法范畴中,现代汉语中只有“体”,其他范畴还不典型。而且即便有“体”的范畴,其 表达手段仍与西方语言有别:不是以词形变化如附加、内部曲折来表达,而是借助于虚词来实现, 如上面所分析的表示已然体的“了”即是。 概括地说,与形态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类成分与句法(子)成分没有 严格的对应关系;形态不是语法范畴表达的主要形式,语序与虚词是两个主要的语法手段:词、短 语与句子的基本结构关系有一致性。 第二节语法学系统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还含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研究 而得到的科学体系。研究体系的构成取决于该研究所遵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汉语语法学意识应该 说自先秦就开始萌芽,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一直带有传统的语文学色彩。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 通》标志着汉语现代语法学的开始。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在及时引入西方先进的语言 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已经逐步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语法研究体系。本节主要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理论和观点
9 f.定中关系有两种形式:当定语数量较少时,英语可以有两种结构顺序,前置与后置,如: American life ,也可以说成:a wave of social change;当修饰成分复杂时,多使用定 语从句来表达。 相比而言,汉语在词语组合时手段和形式就完全不同了: a. 动词可以直接充当主语、宾语,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如第一小句中的“开始”、第二 句中的“冲击”。 b. 主语与谓语之间没有“数”范畴的制约,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形容词总是保持 原来的形体,如“席卷”、“受到”、“说”、“快”、“新鲜”、“孕育”。 c. 如果有“体”范畴的存在,汉语也不是通过动词等的形式附加或内部曲折等手段来表达,而 是用“虚词”这一手段来完成,如“席卷+了”、“受到+了”、“孕育+了”等; d.数词(或数量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一定需要量词中介,如“一+股+浪潮”、“每+个+ 家庭”。 e. 没有“格”标志,“他们”语法身份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即“语序”:如果在动词前是动作的 发出者,是施事主语,如:他们看望了小王;如果在动词后则是受事宾语等,如:小王看望了他 们。 f.定中关系只有一种,即修饰语在前,如:一股社会变革的浪潮、每个美国家庭。 2.语法范畴的数量与表达形式不同。语法范畴就是指词语在组织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 的语法意义类型。如英语中有数、格、时、体等语法范畴(见前文分析),在形态更加完整的语言 (如德语、俄语等)中,还有“性”范畴。所谓“性”范畴,是指名词、代词等具有的语法“性别”意义 的一种范畴,它决定了词语在组合中的语法变化形式。就德语来说,der Brief(信)是阳性名 词,das Buch(书)是中性名词,die Anrichte(食品柜)是阴性名词,而这些不同性别的词在 组合是会对相关词产生连带反映。如在这样一个句子结构中(意义为:我有+……): einer Brief. (一封信) [32]Ich habe ein Buch. (一本书) eine Anrichte.(一只食品柜) 很显然,名词前面不定冠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后面名词“性”的不同而造成。 在传统的语法范畴中,现代汉语中只有“体”,其他范畴还不典型。而且即便有“体”的范畴,其 表达手段仍与西方语言有别:不是以词形变化如附加、内部曲折来表达,而是借助于虚词来实现, 如上面所分析的表示已然体的“了”即是。 概括地说,与形态语言相比,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类成分与句法(子)成分没有 严格的对应关系;形态不是语法范畴表达的主要形式,语序与虚词是两个主要的语法手段;词、短 语与句子的基本结构关系有一致性。 第二节 语法学系统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还含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研究 而得到的科学体系。研究体系的构成取决于该研究所遵循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汉语语法学意识应该 说自先秦就开始萌芽,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一直带有传统的语文学色彩。1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 通》标志着汉语现代语法学的开始。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在及时引入西方先进的语言 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已经逐步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语法研究体系。本节主要介绍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理论和观点
传统语法学 传统语法学[ traditional grammar]理论源自对拉丁语法的研究,特别指18和19世纪欧洲 语法学派的观点,直到现在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理论将语法看作一套具有规范价值的规则系 统,研究语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作,在于纠正言语实践中的错误,强调规范性、纯 语主义、文学至上等观点,采用拉丁语模型,注重对书面语的研究。因此有人称这种语法为规范语 法。传统语法学的主要内容有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并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如认为名词就是 有格的变化、数的变形等特点的词。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有对应的关系。如名词是用 来充当主语的,而主语也只能是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如果是动词作主语,也要在形体上有所变化 如变成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就像上面例中的 beginning就是这样。很显然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分析 西方形态特征明显的语言。但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也引入和使用了这一方法,如汉语动词作主语 时,本身没有形体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该动词“名物化”了 2.中心词分析法(也叫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学在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法)子成分 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也称附加成分),分析结构时采取“抓主干”的方法,即找中心词的方 法。下面的句子,采用该方法就会得到这样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观念/〈总〉能找到了(它)的(藏身)之处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定语宾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给每个成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不 足:首先,没有真正地揭示出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将所有的词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考察。其实 整个句子的主语并不仅是“观念”,而是“错误的观念”;而与其搭配的谓语也不是“找到”,而是“总能 找到它的藏身之处”;宾语也不是“处”,而是“藏身之处”。而且这个宾语与主语并不是在一个层面 上,而是与动词成分“找到”构成述宾关系充当谓语后才与主语构成主谓关系的:其次,从意义上 讲,这种分析也不一定符合原来的句义:主干成分“观念”艹“找到”+“处”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达原句的 主要意思吗? 3.意义标准划分词类。西方的传统语法在分析词类是依据形态标准,但因为汉语词并没有 表达语法意义的形态特征,因此,早期的人们在给汉语词进行分类时多以词汇意义为标准。如最早 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这样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这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很常用的。我们试以《汉语知识》为例进行说明 这本书初版于1959年,于1979年修改后再版,发行100多万册。该书在说明划分词类的依据时强 调了意义的重要:“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特点”。在具体分析词类时,则完全是从意义上给每一类词 下定义的。如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 变化的词”等等。显然,现在看来,这一划分标准是不够严密的,因为意义本身就很复杂,所谓虚 实难以界定。而现有的定义对外也没有排它性,如“加以、禁止、予以”等词,从意义上看,显然没 有任何动作、行为成分,那么它们该归哪种词类呢?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意义标准不能将词语自身 的语法属性揭示出来,我们看不出其“词类”特征所在 正因为上述等原因,传统语法学方法在我国二十世纪运用了半个多世纪后,在研究界基本不用 了。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加上其操作上的简便易行,以及强调规范价值等原因,传统语法在归纳 句型、修改病句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结构主义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学[ structralism grammar]是以瑞士索绪尔语言理论为背景而兴起于三十年代 的语言学流派。该派在世界上形成了四个研究中心,即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并最终形成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流派,因此,又称描写语言 (法)学,以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脱离具体环境的 语言符号体系,而不是言语体系;强调共时特征的价值,而轻视历时的意义。这种语法方法从五十 年代引入中国,六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就是代表。八十年代后成为我 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语法学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0 一、传统语法学 传统语法学[traditional grammar]理论源自对拉丁语法的研究,特别指 18 和 19 世纪欧洲 语法学派的观点,直到现在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理论将语法看作一套具有规范价值的规则系 统,研究语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作,在于纠正言语实践中的错误,强调规范性、纯 语主义、文学至上等观点,采用拉丁语模型,注重对书面语的研究。因此有人称这种语法为规范语 法。传统语法学的主要内容有: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并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如认为名词就是 有格的变化、数的变形等特点的词。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有对应的关系。如名词是用 来充当主语的,而主语也只能是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如果是动词作主语,也要在形体上有所变化, 如变成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就像上面例中的 beginning 就是这样。很显然这种方法适合用来分析 西方形态特征明显的语言。但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也引入和使用了这一方法,如汉语动词作主语 时,本身没有形体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该动词“名物化”了。 2.中心词分析法(也叫成分分析法)。传统语法学在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法)子成分 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也称附加成分),分析结构时采取“抓主干”的方法,即找中心词的方 法。下面的句子,采用该方法就会得到这样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观念//〈总〉能找到了(它)的(藏身)之处。 ═ ----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定语 宾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划分只是给每个成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不 足:首先,没有真正地揭示出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将所有的词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考察。其实 整个句子的主语并不仅是“观念”,而是“错误的观念”;而与其搭配的谓语也不是“找到”,而是“总能 找到它的藏身之处”;宾语也不是“处”,而是“藏身之处”。而且这个宾语与主语并不是在一个层面 上,而是与动词成分“找到”构成述宾关系充当谓语后才与主语构成主谓关系的;其次,从意义上 讲,这种分析也不一定符合原来的句义:主干成分“观念”+“找到”+“处”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达原句的 主要意思吗? 3.意义标准划分词类。 西方的传统语法在分析词类是依据形态标准,但因为汉语词并没有 表达语法意义的形态特征,因此,早期的人们在给汉语词进行分类时多以词汇意义为标准。如最早 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这样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这一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很常用的。我们试以《汉语知识》为例进行说明: 这本书初版于 1959 年,于 1979 年修改后再版,发行 100 多万册。该书在说明划分词类的依据时强 调了意义的重要:“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特点”。在具体分析词类时,则完全是从意义上给每一类词 下定义的。如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 变化的词”等等。显然,现在看来,这一划分标准是不够严密的,因为意义本身就很复杂,所谓虚 实难以界定。而现有的定义对外也没有排它性,如“加以、禁止、予以”等词,从意义上看,显然没 有任何动作、行为成分,那么它们该归哪种词类呢?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意义标准不能将词语自身 的语法属性揭示出来,我们看不出其“词类”特征所在。 正因为上述等原因,传统语法学方法在我国二十世纪运用了半个多世纪后,在研究界基本不用 了。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加上其操作上的简便易行,以及强调规范价值等原因,传统语法在归纳 句型、修改病句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二、结构主义语法学 结构主义语法学[structralism grammar]是以瑞士索绪尔语言理论为背景而兴起于三十年代 的语言学流派。该派在世界上形成了四个研究中心,即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 国描写语言学派,并最终形成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流派,因此,又称描写语言 (法)学,以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脱离具体环境的 语言符号体系,而不是言语体系;强调共时特征的价值,而轻视历时的意义。这种语法方法从五十 年代引入中国,六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著)就是代表。八十年代后成为我 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语法学的方法主要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