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 1-1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教学目标】 1、识记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识记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识记计算机的特点 4、识记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理解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6、了解社会信息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7、识记信息社会的特征; 8、了解计算机文化,它的形成及影购 【教学重点】 1、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计算机的特点 4、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3C技术:计算机、通讯、控制 11计算机发展与应用 1.11计算机发展简介 1.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964年,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 Ecket)和莫奇里 ( Mauchley)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简称为EN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它占地170平方米,重28吨,耗电150kW,使用了18800个 电子管,5000个继电器,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计算机: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问世到50年代末 特征:采用电子管为主要逻辑元件;使用机器语言编制程序 第二代计算机: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
1 第一章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教学目标】 1、识记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识记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识记计算机的特点; 4、识记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理解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6、了解社会信息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7、识记信息社会的特征; 8、了解计算机文化,它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重点】 1、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计算机的特点; 4、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教学难点】 无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3C 技术:计算机、通讯、控制 1.1 计算机发展与应用 1.1.1 计算机发展简介 1.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4 年,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Ecket)和莫奇里 (Mauchley)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简称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它占地 170 平方米,重 28 吨,耗电 150kW,使用了 18800 个 电子管,5000 个继电器,运算速度为 5000 次/秒。 2.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计算机: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问世到 50 年代末。 特征:采用电子管为主要逻辑元件;使用机器语言编制程序 第二代计算机: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特征: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开始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 第三代计算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特征: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采用多道程序及并行处理等技术。 第四代计算机:从1972年到今天。 特征: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行处理技术、多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计算网络等: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等。 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①智能化 ②网络化 ③多媒体 ④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⑤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4。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952年,开始重视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工作,成立了第一个有关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 小组 1956年,正式将计算机的发展规划列入《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JS_1机 1964年,自制第一批晶体管计算机 1971年,研制了一批集成电路计算机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巨型机 1992年,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机 112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1.计算机的特点 ①运算速度快 ②精确度高
2 特征: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开始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 第三代计算机: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 特征: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采用多道程序及并行处理等技术。 第四代计算机:从 1972 年到今天。 特征: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行处理技术、多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计算网络等;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等。 3.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① 智能化 ② 网络化 ③ 多媒体 ④ 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⑤ 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4。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952 年,开始重视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工作,成立了第一个有关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 小组。 1956 年,正式将计算机的发展规划列入《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58 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 JS—1 机 1964 年,自制第一批晶体管计算机。 1971 年,研制了一批集成电路计算机。 1983 年,研制成功“银河Ⅰ”巨型机。 1992 年,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机。 1.1.2 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1. 计算机的特点 ① 运算速度快 ② 精确度高
③有记忆能力 ④有逻辑判断能力 ⑤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进行工作 2.计算机的分类 按功能分: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从规模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 巨型机2、大中型计算机 3、小型机 4、微型机 5、工作站6、小巨型机 实现小巨型机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①利用高性能微处理器组成并行多处理系统,使巨型机小型化 ②把部分巨型机技术引入超级小型机,使小型机巨型化。 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实时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 (5)智能模拟(6)通信和文字处理 (7)多媒体技术 (8)网络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 教育 0军事 D电子商务 1.1.3计算机文化与信息
3 ③ 有记忆能力 ④ 有逻辑判断能力 ⑤ 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进行工作 2. 计算机的分类 按功能分: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从规模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 1、巨型机 2、大中型计算机 3、小型机 4、微型机 5、工作站 6、小巨型机 实现小巨型机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① 利用高性能微处理器组成并行多处理系统,使巨型机小型化; ②把部分巨型机技术引入超级小型机,使小型机巨型化。 3. 计算机的应用 ⑴ 科学计算 ⑵ 数据处理 ⑶ 实时控制 ⑷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 ⑸ 智能模拟 ⑹ 通信和文字处理 ⑺ 多媒体技术 ⑻ 网络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 ⑼ 教育 ⑽ 军事 ⑾ 电子商务 1.1.3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
1.计算机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 计算机文化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智力的开发,通过人脑和电脑的融合,将为人类创造出更加 灿烂的文明。 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加快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网络的运用: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多媒体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人类经历的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一一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最早的工具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一一它能保留信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技术的发明一一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人类文明。 第四次信息革命:计算机文化一一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 小结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计算机的特点 4、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7、信息社会的特征:要具有信息时代的意识,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 1-2信息的表示与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2、会转换各进制数 3、理解数据的单位,识记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4、掌握二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5、了解ASC码和字的编码。 【教学重点】 1.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2.转换各进制数 3.数据的单位,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4.二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ASC码和汉字的编码。 【教学难点】
4 1. 计算机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 计算机文化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智力的开发,通过人脑和电脑的融合,将为人类创造出更加 灿烂的文明。 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加快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网络的运用: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多媒体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 人类经历的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最早的工具。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它能保留信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技术的发明--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人类文明。 第四次信息革命:计算机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 小结: 1、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年代、国家、名称; 2、各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3、计算机的特点; 4、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判断出某一种应用属于哪一个领域; 5、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 7、信息社会的特征;要具有信息时代的意识,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 1-2 信息的表示与运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2、 会转换各进制数; 3、 理解数据的单位,识记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4、 掌握二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5、 了解 ASCII 码和汉字的编码。 【教学重点】 1. 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2. 转换各进制数; 3. 数据的单位,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4. 二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5. ASCII 码和汉字的编码。 【教学难点】
1.转换各进制数 2.数据的单位,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3. 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4.ASC码和汉字的编码 【教学方法】 讲解 【教学过程】 计算机中处理的数据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两大类:分别举例 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字编码,用0和1的组合表示文字、数值、声音、图像等各种信 息 二进制的特点:可行性,简易性,逻辑性 1-2-1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及相互转换 进位计数制 (1)十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有十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1、2、3、4、5、6、7、8、9,故其基数为10; ②按“迤十进一”的规则进行计数。 例:666666×102+6×101+6×100+6×10-1+6×102 (2)二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仅有两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和1,其基数为2 ②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计数。 例:(101101.112=1×25+1×24+1×23+1×2+0×21+1×20+1×2-1+1×22 32+0+8+4+0+1+0.5+0.25 =(45.75)10 (3)八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有八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1、2、3、4、5、6、7,其基数为8
5 1. 转换各进制数; 2. 数据的单位,各单位的大小关系; 3. 二进制数的基本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 4. ASCII 码和汉字的编码。 【教学方法】 讲解 【教学过程】 计算机中处理的数据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两大类:分别举例; 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字编码,用 0 和 1 的组合表示文字、数值、声音、图像等各种信 息。 二进制的特点:可行性,简易性,逻辑性 1-2-1 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及相互转换 1、 进位计数制 (1)十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 有十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1、2、3、4、5、6、7、8、9,故其基数为 10; ② 按“逢十进一”的规则进行计数。 例:666.66 = 6×102+6×101+6×100+6×10-1+6×10-2 (2)二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 仅有两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 和 1,其基数为 2; ② 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计数。 例:(101101.11) 2 = 1×25+1×24+1×23+1×22+0×21+1×20+1×2-1+1×2-2 =32 + 0 + 8 + 4 + 0 +1 + 0.5 + 0.25 =(45.75)10 (3)八进制数制 主要特点: ① 有八个不同的计数符号:0、1、2、3、4、5、6、7,其基数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