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105 学分3总学时54理论42实验/上机 12 英文课程名 Animal Nutrition 干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科学 修订时间2006年9月1日 课程简介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机理】 樱律及功能研京发程太速传清力各种造养者的话宜置恐以及评定饲甜动物的营养价值的 它是沟通动物 学 动物生理生化等基 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 为畜禽饲养 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备产品,同时减少 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莫定理论基础。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普通生物学 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 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 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 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研究 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 的关系: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桶过阻论学习,要求学生堂握到中冬种营养物所及其对动物的作用,营物所缺或量 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 ,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 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 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和实我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 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 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采用多 装体或 rPoint组 教学,图文相辅,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以助 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要求学生按教学进程表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后将每课教学内容进行纲目化总结, 以助学生对营养素在畜禽体内的量变质变过程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 记忆掌握相关系统知识。 3、在每章内容结束时布置课外思考题或作业,在课内以一定的时间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以活 跃学习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和促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学 科研究的某些前沿和实际应用
1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105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 42 实验/上机 12 英文课程名 Animal Nutri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科学 修订时间 2006 年 9 月 1 日 课 程 简 介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机理、 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 应用基础科学,它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 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 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普通生物学、 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 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 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 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研究 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 的关系;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 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 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 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 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 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1、采用多媒体或 PowerPoint 组织教学,图文相辅,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以助 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要求学生按教学进程表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后将每课教学内容进行纲目化总结, 以助学生对营养素在畜禽体内的量变质变过程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 记忆掌握相关系统知识。 3、在每章内容结束时布置课外思考题或作业,在课内以一定的时间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以活 跃学习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和促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学 科研究的某些前沿和实际应用。 GDOU-B-11-213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 四、先修课程: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饲料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动物营养学的理论根据。物理学、数学及计算机技术是动物营养学的研 究手段与工具。微生物学是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将有助于 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后续程:指生 字、离生 学、配合饲料学等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序 内容 学时序 学时 分配 号 内容 分配 1绪论 29维生素的营养 4 2营养物质及消化率 3 10动物采食量的调控 3水的营养 1 11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2 4蛋白质的营养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4 5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3 13维持的营养需要 2 6脂类的营养 3 14 生产的营养需要 6 7能量代谢 2 15动物营养学实验 8矿物质营养 4 《)些过) 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 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动物营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动物营养学 一、营养及营养学的概念(A) 二、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C) 三、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C) 第二节课程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A) 二、课程安排(C)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C) 思考愿: 1、营养、营养学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第一意 普养物质及消化率 (3学时)】 目的要求:理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 基本功能及与饲料的关系。掌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和利用,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营养物质概述 一、营养物质概念(A) 二、营养物质分类(B) 三、营养物质与饲料关系C)》
2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 四、先修课程: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饲料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动物营养学的理论根据。物理学、数学及计算机技术是动物营养学的研 究手段与工具。微生物学是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将有助于 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后续课程: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禽生产学、配合饲料学等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序 号 内容 学时 分配 序 号 内容 学时 分配 1 绪论 2 9 维生素的营养 4 2 营养物质及消化率 3 10 动物采食量的调控 2 3 水的营养 1 11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2 4 蛋白质的营养 4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4 5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3 13 维持的营养需要 2 6 脂类的营养 3 14 生产的营养需要 6 7 能量代谢 2 15 动物营养学实验 12 8 矿物质营养 4 绪 论 (2 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动物营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动物营养学 一、营养及营养学的概念(A) 二、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C) 三、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C) 第二节 课程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A) 二、课程安排(C)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C) 思考题: 1、营养、营养学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第一章 营养物质及消化率 (3 学时) 目的要求:理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基本功能及与饲料的关系。掌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和利用,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营养物质概述 一、营养物质概念(A) 二、营养物质分类(B) 三、营养物质与饲料关系 C)
第二节营养物质的功能概述(B)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营养物质的可消化性(A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A) 第四节消化率概念及影响因素 消化力与消化性(A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B) 思考题: 1、饲料、养分、概路装分分析法的概今」 2、饲料概路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 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动物对饲料 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6、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 了、简述影咱消化率的因素。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 8、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二章水的营养 (1学时 目的要求: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节水的性质和作用 一、水的性质(B) 一、水的作用(A》 第二节水的代谢 ,水的来源(A) 二、水的排泄(A 三、体水平俺衡的周节(B) 第三节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影响天 的因素(B〉 三、水的品质(C) 思考题: 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简述动物的 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蛋白质的背养(4学时) 目的要求: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原理及其异同,掌握蛋白质品质的有关概 念和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利 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B) 二、蛋白质的性质(A) 三、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A) 第二节单背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消化与吸收(A) ,氨基酸营养 (A 三、氨基酸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A)
3 第二节 营养物质的功能概述(B)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一、营养物质的可消化性(A)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A) 第四节 消化率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A)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B) 思考题: 1、饲料、养分、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 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6、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 7、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 8、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 水的营养 (1 学时) 目的要求: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一、水的性质(B) 二、水的作用(A) 第二节 水的代谢 一、水的来源(A) 二、水的排泄(A) 三、体水平衡的调节(B) 第三节 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一、水的需要量(C) 二、影响需要量的因素(B) 三、水的品质(C) 思考题: 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蛋白质的营养 (4 学时) 目的要求: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原理及其异同,掌握蛋白质品质的有关概 念和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 一、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B) 二、蛋白质的性质(A) 三、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A) 第二节 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消化与吸收(A) 二、氨基酸营养(A) 三、氨基酸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A)
第三节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A) 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B) 三、小肠消化(A) 四、大肠消化(A) 五、氨基酸营养(A 六、非蛋白氨的利用(A) 思考题: 1、概念:必需氨基酸、条件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等。 2、生长猪、贪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3、简述单胃动 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荷述如何提高饲料货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 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8、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3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含义、营养生理作用,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饲料碳水 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异同。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 生理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A) 二、非淀粉多糖的性质(A) 三、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A) 第二节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消化与吸收(A) 代(A 、相纤维的作用(A) 第三节反乌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与利用(A) FA的代谢 萄糖的代谢(A) 思考题: 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 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 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简述纤 作用 5、NSP的概念。简述NSP的营养特性 第五章脂类的营养 (3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脂类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作用、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必需脂肪酸的 概色 ,种类和作用 第一节脂类的组成与营养作用 一、组成与分类(A)
4 第三节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瘤胃微生物对 N 的消化与利用(A) 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B) 三、小肠消化(A) 四、大肠消化(A) 五、氨基酸营养(A) 六、非蛋白氮的利用(A) 思考题: 1、概念:必需氨基酸、条件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 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 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8、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四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3 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含义、营养生理作用,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饲料碳水 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异同。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A) 二、非淀粉多糖的性质(A) 三、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A) 第二节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与吸收(A) 二、代谢(A) 三、粗纤维的作用(A) 第三节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与利用(A) 二、VFA 的代谢(A) 三、葡萄糖的代谢(A) 思考题: 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 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 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5、NSP 的概念。简述 NSP 的营养特性。 第五章 脂类的营养 (3 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掌握脂类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作用、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必需脂肪酸的 概念、种类和作用。 第一节 脂类的组成与营养作用 一、组成与分类(A)
二、营养生理作用(A)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与吸收(A)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与吸收(A) 三、脂类的代谢(A) 第三节 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概念与种类(A) 二、作用与缺乏症(B) 思考题 1、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哪几种? 2、比较非反乌动物和反刍动物脂防类消化、吸收的异同 3、 比较动物对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的异同 第六章能量代谢(2学时)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各种能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能量单位 (A) 能量来源(A 第二节能量代谢 一、总能(A) 一、消化能(A) 代谢能(A) 四、净能 (A 第三节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一、常见表示体系(A) 二、其他能量体系(B) 第四节饲料的能量效率 词料能量利用效率(A) 二、影响饲料能量利用的因素(A) 思考题 1、热增耗(HI)、产生肛的原因 2、DE、ME、 E的定义或计算 3、描述能量在 体内的 谢过程 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第七章 矿物质苦养 (4学时) 的要求:在了解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基础上,掌握矿物元素营养的基本特点,重点掌握 矿物 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第一节概述 一、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C 二、必需君物元素(A) 三、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A) 四、矿物元素的营养特点(A) 五、矿物元素的需要 共应(A) 六、矿物元素的代附(B)》
5 二、营养生理作用(A)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与吸收(A)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与吸收(A) 三、脂类的代谢(A) 第三节 必需脂肪酸 一、必需脂肪酸概念与种类(A) 二、作用与缺乏症(B) 思考题 1、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哪几种? 2、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的异同。 3、比较动物对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的异同。 第六章 能量代谢 (2 学时) 目的要求:重点掌握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各种能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一、能量单位(A) 二、能量来源(A) 第二节 能量代谢 一、总能(A) 二、消化能(A) 三、代谢能(A) 四、净能(A) 第三节 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一、常见表示体系(A) 二、其他能量体系(B) 第四节 饲料的能量效率 一、饲料能量利用效率(A) 二、影响饲料能量利用的因素(A) 思考题 1、热增耗(HI)、产生 HI 的原因 2、DE、ME、NE 的定义或计算 3、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4、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第七章 矿物质营养 (4 学时) 目的要求:在了解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基础上,掌握矿物元素营养的基本特点,重点掌握 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第一节 概述 一、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C) 二、必需矿物元素(A) 三、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A) 四、矿物元素的营养特点(A) 五、矿物元素的需要与供应(A) 六、矿物元素的代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