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植物病理学 是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治理学 什么是园林植物病理学? 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 简言之,就是关于园林植物病害的学问 园林病害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九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都在1.1亿(1)植物病害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 物性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亩左右,造成损失达369.5亿元。其中直接究,病毒和植原体被确认为植物病原 2.环境因素 损失60.9亿元。 (2)化学防治得到广泛应用 除病原外,其他与植物发病密切相关的外界 松材线虫萎蔫病 1883年法国人 Millardet确定了波尔多液因素 2003年统计,发病面积达81万公顷,3500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20世纪30-40三、寄生物、寄主、病原物 多万棵松树死亡,给我国松林资源,自然景年代有机杀菌剂的合成和使用,推动了植物1.寄生物和寄主 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病害化学防治的迅猛发展 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中吸取 榆树枯萎病: 3)抗病品种成为重要的防治手段 食物(营养),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提供食 930-1935250万株榆树死亡,美国 (4)生物防治取得成功 物的生物称为寄主 1971-1975600万株,英国 (5)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日趋完善2.病原物 园林病理学发展简史 (6)寄主一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的探引起病害的寄生物称为病原物 大略分为6个时期 讨正成为学科的热点 四、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有文字记载的初期 (7)计算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将为植物病害的1.传染病 古希腊的有关文献中有各种病害的记载 发生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重要手段 由生物因素(病原物)引起的病害。 疫病( blight)、瘟病( blast)、锈病(rust)、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2.非传染病 霜霉病( mildew)和黑粉病(smu等。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认为植物 植物病害的定义 五、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病害的发生是天神在发怒。 植物在环境因素的有害作用下,其生理程病原、寄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 2.300BC-A.D500 序的正常功能偏离到不能或难以调节复原的个基本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 这一时期的哲学著作中有关于野生树不受程度,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和病害的三角关系 病害侵袭,而栽培植物则大量发病的描述。形态病变,生长发育失常或受害,造成经济六、植物病害的爆发流行大多是人类活动 (现代人口膨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高度上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引起生态失调所造成的恶果 密植,单一纯种植物大面积栽培等是植物病为了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应明确如下几点: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加上人的 爆发的根本原因) 1.病害是在环境因素地有害作用下引起因素,构成了植物病害的四角关系。这一概 3.AD501——1700西方科学的黑暗时期,的,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病害一般不念在环境因素中突出了人的作用。 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列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如:玉米自交(一)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动平衡, 4.1701——1800工业革命推动了其他科学系的白苗病 使得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相对稳定共处,寄主 的发展。分类学时代。林奈创立双名法,植2.有病变过程,才称为病害。细胞的死亡、种群不致严重受害 物分类学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学者试图对组织的坏死和形态的改变等不是瞬间完成 1.自然群落种物种多种多样,交杂混生, 植物病害进行分类。 而要经历一段时间。单纯的机械损伤不是病互为隔离,对寄生物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阻隔 5.1801——1900植物病理学形成时期 害 作用 (1)1845-1847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流行, Plant disease: an illness or unheal thy condition2.寄主与寄生物长期共同进化,已发展出 数十万人饿死和大量移民。这一事件刺激了 caused by infect, a disorder etc, but not by an不同程度的抗性,并且寄主群体具有异质性, 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去研究植物病害问题, accident 整个群体不致因寄生物的存在而严重受害 大大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Il: not in good health, not well 3.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生相克,关系错 (2) De Bary植物病理学之父,德国人3有经济上或生态上的损失。有些病害没有综复杂,存在其他物种对寄生物的寄生、捕 853年阐明了禾谷类植物锈病和黑粉病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对人类有益。如:杂色食、抗生和竞争,大大削弱了植物寄生物种 的特征,而后确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寄花瓣的郁金香,受黑粉菌寄生形成的茭白。群的发展。 生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确立了植这些都不视为病害 4.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未必完全适合植物寄 物病害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观点。 因此,植物病害是一个带有人类好恶的概念,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这些划时代的工作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造成生态失调 勹]独立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病原和环境因素 人工农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生态 (3) Julius kuhn1858年编著出版《作物病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可将致病因素细分为系统,种间和种内的多样性减少,品种选育 害原因和防治》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植物病原和环境因素 和推广造成抗性单一化,带来遗传上的脆弱 病理学教科书,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1.病原 性。耕作和栽培措施削弱了自然防病因素或 现代植物病理学时期 直接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包括生为寄生物造就了适生环境。因而生态环境被
园林植物病理学 一、 什么是园林植物病理学? 简言之,就是关于园林植物病害的学问。 是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 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 法。 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治理学。 二、 园林病害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九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都在 1.1 亿 亩左右,造成损失达 369.5 亿元。其中直接 损失 60.9 亿元。 松材线虫萎蔫病: 2003 年统计,发病面积达 8.1 万公顷,3500 多万棵松树死亡,给我国松林资源,自然景 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榆树枯萎病: 1930-1935 250 万株榆树死亡,美国 1971-1975 600 万株,英国 三、 园林病理学发展简史 大略分为 6 个时期 1. 有文字记载的初期 古希腊的有关文献中有各种病害的记载: 疫病(blight)、瘟病(blast)、锈病(rust)、 霜霉病(mildew)和黑粉病(smut)等。 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认为植物 病害的发生是天神在发怒。 2.300B.C—A.D500 这一时期的哲学著作中有关于野生树不受 病害侵袭,而栽培植物则大量发病的描述。 (现代人口膨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高度 密植,单一纯种植物大面积栽培等是植物病 害爆发的根本原因) 3.A.D501——1700 西方科学的黑暗时期, 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4.1701——1800 工业革命推动了其他科学 的发展。分类学时代。林奈创立双名法,植 物分类学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学者试图对 植物病害进行分类。 5.1801——1900 植物病理学形成时期 (1)1845-1847 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流行, 数十万人饿死和大量移民。这一事件刺激了 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去研究植物病害问题, 大大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2)De Bary 植物病理学之父,德国人 1853 年阐明了禾谷类植物锈病和黑粉病 的特征,而后确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寄 生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确立了植 物病害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观点。 这些划时代的工作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 门独立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Julius kuhn 1858 年编著出版《作物病 害原因和防治》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植物 病理学教科书,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6.1901—— 现代植物病理学时期 (1)植物病害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 究,病毒和植原体被确认为植物病原。 (2)化学防治得到广泛应用 1883 年法国人 Millardet 确定了波尔多液 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20 世纪 30—40 年代有机杀菌剂的合成和使用,推动了植物 病害化学防治的迅猛发展。 (3)抗病品种成为重要的防治手段 (4)生物防治取得成功 (5)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日趋完善 (6)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的探 讨正成为学科的热点 (7)计算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将为植物病害的 发生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重要手段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定义 一、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环境因素的有害作用下,其生理程 序的正常功能偏离到不能或难以调节复原的 程度,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和 形态病变,生长发育失常或受害,造成经济 上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为了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应明确如下几点: 1. 病害是在环境因素地有害作用下引起 的,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病害一般不 列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如:玉米自交 系的白苗病。 2.有病变过程,才称为病害。细胞的死亡、 组织的坏死和形态的改变等不是瞬间完成, 而要经历一段时间。单纯的机械损伤不是病 害。 Plant disease : an illness or unhealthy condition caused by infect, a disorder etc., but not by an accident. Ill: not in good health, not well 3.有经济上或生态上的损失。有些病害没有 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对人类有益。如:杂色 花瓣的郁金香,受黑粉菌寄生形成的茭白。 这些都不视为病害。 因此,植物病害是一个带有人类好恶的概念, 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 病原和环境因素 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可将致病因素细分为 病原和环境因素。 1. 病原 直接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包括生 物性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2. 环境因素 除病原外,其他与植物发病密切相关的外界 因素。 三、 寄生物、寄主、病原物 1. 寄生物和寄主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中吸取 食物(营养),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提供食 物的生物称为寄主。 2. 病原物 引起病害的寄生物称为病原物。 四、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 传染病 由生物因素(病原物)引起的病害。 2. 非传染病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五、 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病原、寄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 个基本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 病害的三角关系。 六、 植物病害的爆发流行大多是人类活动 引起生态失调所造成的恶果 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加上人的 因素,构成了植物病害的四角关系。这一概 念在环境因素中突出了人的作用。 (一)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动平衡, 使得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相对稳定共处,寄主 种群不致严重受害。 1.自然群落种物种多种多样,交杂混生, 互为隔离,对寄生物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阻隔 作用。 2.寄主与寄生物长期共同进化,已发展出 不同程度的抗性,并且寄主群体具有异质性, 整个群体不致因寄生物的存在而严重受害。 3.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生相克,关系错 综复杂,存在其他物种对寄生物的寄生、捕 食、抗生和竞争,大大削弱了植物寄生物种 群的发展。 4.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未必完全适合植物寄 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二)人类活动造成生态失调 人工农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生态 系统,种间和种内的多样性减少,品种选育 和推广造成抗性单一化,带来遗传上的脆弱 性。耕作和栽培措施削弱了自然防病因素或 为寄生物造就了适生环境。因而生态环境被
破坏,某些寄生物得以超常发展,酿成灾害。表面可见明显的白粉状物(白粉病)或缺素症( nutrition deficiency)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霉层(其它真菌病害) 中毒症: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过量导致对植 病状植物生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2.锈状物 物产生伤害称为中毒症。 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如变病部上黄褐色或铁锈色的点状、块状、毛状磷钾缺乏:影响糖运输,蛋白合成等,出现 色、坏死和腐烂等 或花朵状物(锈病) 红色条纹或叶缘、叶尖坏死。 病症是病原物在病株或病部所表现的3.膜状物或线状物 钙缺乏:新生组织生长点如根尖和顶芽会畸 形态特征。(出现在病部的肉眼可见的病膏药状物或菌索 形坏死 原物营养体或繁殖体。如:白粉、小粒4.粒状物 镁、硫、铁、锰、铜缺乏:叶片褪绿、黄化, 点等) 闭囊壳、菌核等 铁、铜缺乏症状先出现在幼叶,镁、硫、锰 三、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是植物生病后5.伞状物和马蹄状物 乏症状出现在老叶居多,但有时也表现在 表现出来的病态 担子菌的子实体 中部或上部幼叶上 四、隐症有些病害在一定条件下,症状可6.菌脓(溢脓) 锌缺乏:双子叶植物节间缩短,生长矮化(簇 以消失,这种现象成为隐症。 细菌病害特有潮湿时病部出现的脓状粘液,生病),叶片明显变小(小叶病) 五、病状大体分为5类 干燥后成为胶质膜状、粒状或小块状物 钼缺乏:叶片明显缩小并呈不规则形状,即 (一)变色 第二章非传染病 所谓鞭尾状 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或被破坏,其他色素 温度异常低温高温 硼缺乏:生长点坏死,花粉发育不健全 形成过多,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 1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肥害:花肥护花神观叶型营养液适用于发财 1.褪绿:叶片全部均匀或较均匀的变为浅冻害的表现 树、绿萝、散尾葵、绿巨人、绿帝王、橡皮 绿或黄绿色。 (1)不可见的生理失调 树、万年青、变叶木等多种观叶植物,使用 黄化:叶片全变成黄色 细胞膜内可溶物渗漏 时如果随意加大用量,就会出现肥害:2-3 3.花叶:叶色浓绿和浅绿相间,呈镶嵌状呼吸超过合成 天后先端叶片从叶尖、叶缘出现灰白色,接 4.杂色或碎色:主要在花瓣上 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积累: 着叶脉也褪为浅绿色至白色,整个叶片上的 (二)坏死 蛋白分解加速 叶绿素逐渐褪浅,形成分界不明显的半叶白 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冷害导致水分吸收达不到蒸腾消耗 半叶浅绿的情况。严重的整叶成为油渍状灰 1.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坏死冰压、冰冻窒息、冰冻干燥、冰冻脱水 白色,叶片变成薄纸状,略向上卷,不能进 的表现 (2)可见的冻害症状: 行光合作用,5-6天后叶片干枯脱落。 2.腐烂:受害部位由于病菌酶和毒素的作叶子上的水浸状病斑 五空气、水源、土壤污染: 用,致使组织分解离 皮层、芽点等坏死呈黑褐色(如牡丹出现僵A空气污染 3.溃疡:病害深达形成层,其周围常位愈蕾和芽枯):多肉组织常在冻害后腐烂:S02来源:煤、石油燃烧症状:豆类最 合组织包围稍隆起,中央组织坏死,凹树体“破腹” 为敏感叶片褪绿、早期脱落 陷并开裂 2高温伤害及防治 HF主要来源:炼油 毒性较大 (三)枯萎或萎蔫 高温典型症状:卷叶顶端坏死幼叶发黑边症状:叶尖、叶缘水浸状,后变褐色,至落 指病原物从植物的根部或干部侵入微管束,缘锯裂 使水分输导受阻,导致整株植物枯萎的现象灼伤防治措施:浇水遮荫 O3来源:汽车尾气及其它内燃机废气 (四)畸形 水分失调 O2+NO2紫外照射下光化反应 因植物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土壤含水量 毒性最高症状:叶面斑驳或褪绿斑 1.肿瘤:局部组织增生 空气相对湿度: B.水源和土壤污染: 2.丛枝:植物的主、侧枝顶芽被抑制,侧(1)旱:枝叶萎垂、黄化、落叶 芽大量发生,枝条节间短、叶小,枝叶(2)涝:沤根、烂秧、湿斑、水肿 密集成扫帚状 (3)湿度波动大 桃树、碧桃、榆叶梅、红叶李等忌用铜素杀 3.变形:指受害器官肿大,皱缩等,失去先干后湿容易组织开裂 菌剂,否则会使叶片变红、落叶。 原来的形状 先湿后干容易发生蒂腐、脐腐、基腐等百菌清对柿、梨、梅等易产生药害 4.疮痂:病变组织下层或四周有木栓增生, 光线、光照失调 溶解硫酸亚铁的水要用硫酸或米醋调成PH 形成粗糙隆起的小疤,后期有时龟裂,弱光:黄化 为4左右 下陷 强光:日灼病、焦枯 六、非传染病的特点 (五)流脂或流胶 四营养失调: 1只涉及病原和植物之间的二元关系 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缺素症:土壤中存在的植物必需的一种或几2.只有病状,没有病症 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 种元素的总含量不足或有效态降低,致使植3往往和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相联系,发 六、病症类型 物所吸收的数量低于自身正常所需的最低病均匀,没有发病中心和传染趋势 1.粉、霉状物 水平,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而出现病状,成为第三章侵染性病原
破坏,某些寄生物得以超常发展,酿成灾害。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 病状 植物生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 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如变 色、坏死和腐烂等 二、 病症 是病原物在病株或病部所表现的 形态特征。(出现在病部的肉眼可见的病 原物营养体或繁殖体。如:白粉、小粒 点等) 三、 症状 包括病状和病症,是植物生病后 所表现出来的病态。 四、 隐症 有些病害在一定条件下,症状可 以消失,这种现象成为隐症。 五、 病状 大体分为 5 类 (一) 变色 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或被破坏,其他色素 形成过多,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 1. 褪绿:叶片全部均匀或较均匀的变为浅 绿或黄绿色。 2. 黄化:叶片全变成黄色 3. 花叶:叶色浓绿和浅绿相间,呈镶嵌状 4. 杂色或碎色:主要在花瓣上。 (二) 坏死 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1. 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坏死 的表现 2. 腐烂:受害部位由于病菌酶和毒素的作 用,致使组织分解离析 3. 溃疡:病害深达形成层,其周围常位愈 合组织包围稍隆起,中央组织坏死,凹 陷并开裂 (三)枯萎或萎蔫 指病原物从植物的根部或干部侵入微管束, 使水分输导受阻,导致整株植物枯萎的现象 (四)畸形 因植物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 1. 肿瘤:局部组织增生 2. 丛枝:植物的主、侧枝顶芽被抑制,侧 芽大量发生,枝条节间短、叶小,枝叶 密集成扫帚状 3. 变形: 指受害器官肿大,皱缩等,失去 原来的形状 4. 疮痂:病变组织下层或四周有木栓增生, 形成粗糙隆起的小疤,后期有时龟裂, 下陷 (五)流脂或流胶 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 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 六、 病症类型 1. 粉、霉状物 表面可见明显的白粉状物(白粉病)或 霉层(其它真菌病害) 2. 锈状物 病部上黄褐色或铁锈色的点状、块状、毛状 或花朵状物(锈病) 3. 膜状物或线状物 膏药状物或菌索 4. 粒状物 闭囊壳、菌核等 5. 伞状物和马蹄状物 担子菌的子实体 6. 菌脓(溢脓) 细菌病害特有,潮湿时病部出现的脓状粘液, 干燥后成为胶质膜状、粒状或小块状物。 第二章 非传染病 一 温度异常 低温高温 1 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冻害的表现: (1) 不可见的生理失调: 细胞膜内可溶物渗漏; 呼吸超过合成; 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积累; 蛋白分解加速; 冷害导致水分吸收达不到蒸腾消耗; 冰压、冰冻窒息、冰冻干燥、冰冻脱水 (2 )可见的冻害症状: 叶子上的水浸状病斑; 皮层、芽点等坏死呈黑褐色(如牡丹出现僵 蕾和芽枯);多肉组织常在冻害后腐烂; 树体“破腹” 2 高温伤害及防治: 高温典型症状:卷叶 顶端坏死 幼叶发黑 边 缘锯裂 灼伤 防治措施: 浇水 遮荫 二 水分失调 土壤含水量: 空气相对湿度: (1)旱:枝叶萎垂、黄化、落叶 (2)涝:沤根、烂秧、湿斑、水肿; (3)湿度波动大: 先干后湿容易组织开裂 先湿后干容易发生蒂腐、脐腐、基腐等 三 光线、光照失调: 弱光:黄化 强光:日灼病、焦枯 四 营养失调: 缺素症:土壤中存在的植物必需的一种或几 种元素的总含量不足或有效态降低,致使植 物所吸收的 数量低于自身正常所需的最低 水平,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而出现病状,成为 缺素症(nutrition deficiency) 中毒症: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过量导致对植 物产生伤害称为中毒症。 磷钾缺乏:影响糖运输,蛋白合成等,出现 红色条纹或叶缘、叶尖坏死。 钙缺乏:新生组织生长点如根尖和顶芽会畸 形坏死 镁、硫、铁、锰、铜缺乏:叶片褪绿、黄化, 铁、铜缺乏症状先出现在幼叶,镁、硫、锰 缺乏症状出现在老叶居多,但有时也表现在 中部或上部幼叶上。 锌缺乏:双子叶植物节间缩短,生长矮化(簇 生病),叶片明显变小(小叶病) 钼缺乏:叶片明显缩小并呈不规则形状,即 所谓“鞭尾”状 硼缺乏:生长点坏死,花粉发育不健全, 肥害:花肥护花神观叶型营养液适用于发财 树、绿萝、散尾葵、绿巨人、绿帝王、橡皮 树、万年青、变叶木等多种观叶植物,使用 时如果随意加大用量,就会出现肥害:2-3 天后先端叶片从叶尖、叶缘出现灰白色,接 着叶脉也褪为浅绿色至白色,整个叶片上的 叶绿素逐渐褪浅,形成分界不明显的半叶白 半叶浅绿的情况。严重的整叶成为油渍状灰 白色,叶片变成薄纸状,略向上卷,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5-6 天后叶片干枯脱落。 五 空气、水源、土壤污染: A 空气污染 SO2 来源:煤、石油燃烧 症状:豆类最 为敏感 叶片褪绿、早期脱落 HF 主要来源:炼油厂烟囱,毒性较大 症状:叶尖、叶缘水浸状,后变褐色,至落 叶 O3 来源 : 汽 车尾 气及 其它 内燃 机废气 O2+NO2 紫外照射下光化反应 毒性最高 症状:叶面斑驳或褪绿斑 B.水源和土壤污染: 铬:镉: 硼:锰: 砷: C.药害 桃树、碧桃、榆叶梅、红叶李等忌用铜素杀 菌剂,否则会使叶片变红、落叶。 百菌清对柿、梨、梅等易产生药害。 溶解硫酸亚铁的水要用硫酸或米醋调成 PH 为 4 左右。 六、非传染病的特点 1.只涉及病原和植物之间的二元关系 2.只有病状, 没有病症 3.往往和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相联系, 发 病均匀,没有发病中心和传染趋势。 第三章 侵染性病原
第一节病原真菌 点、髓部组成。外皮非细胞结构,髓部由两卵器里经质配和核配而形成的孢子 真菌的作用 种组织形成 (2)接合孢子:两个相互接触的配子囊(基 真菌的特征 生物学功能:加快营养运输:蔓延侵染 本同形)之间的隔膜消失后,质与核各 1真核生物 可休眠,或可生出繁殖体。 自相互配合形成的二倍体孢子 2营养体已菌丝或酵母(单细胞)的形式存在,2.子座( ( stroma):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组(3)子囊孢子:子囊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 菌丝呈顶端生长 成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一 两个异形配子囊相结合,经过质配、核 3有比较坚硬的细胞壁,其成分主要是几丁质种垫状营养结构,可产生子实体和度过不良 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孢子 4没有叶绿素,为异养生物 环境。 (4)担孢子:担子菌但自立的双核经核配和 能分泌胞外酶,降解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资 真子座:由拟和疏组成 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外生在担子上的孢子 5以孢子进行繁殖 假子座:由菌丝体和植物部分组织一起组成五、真菌分类概说 三、真菌的营养体 3.菌核( sclerotium):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50多年中,真菌的分 (一)菌丝和菌丝体 形成的一种坚硬的休眠体,既是营养贮藏器类采用 Martin的分类系统,认为真菌是植物 菌丝: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为菌丝。官,又是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休眠体。 界的一个门。 菌丝体:菌丝分枝交错缠绕形成肉眼可见的真菌核:完全由菌丝组成 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真菌的分类 絮状物,称为菌丝体 假菌核: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 采用 Ainsworth的分类系统,认为真菌不属 (二)菌丝的种类 四、真菌的繁殖体 于植物界,而将真菌单独设立一个界一真菌 1.无隔菌丝2有隔菌丝 (一)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界,下设粘菌门和真菌门 (三)菌丝的变态类型 1.无性繁殖 真菌界 1吸器( haustorium):植物上的专性寄生真菌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新的个体的繁粘菌门: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 在细胞间隙生长的菌丝伸入到细胞内部形成殖方式 如变形虫状 的特殊的形态,吸取养分,这种特化的菌丝2.子实体 真菌门: 就是吸器。(霜霉菌吸器为丝状、白锈菌为小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 球状、白粉菌为掌状) 3.孢子囊 孢子和配子或者其中之一是可以游动的 2假根( rhizoid):在菌丝的某一点上生出短的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物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 细分支,外表象根,可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4.孢子类型 隔膜),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没有游动孢 并支撑上部菌体。这种根状菌丝称假根。(根(1)游动孢子: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具有子。 1-2根鞭毛的孢子 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极少数 3菌环( constricting ring):捕食性真菌为了获(2)孢囊孢子:孢子囊内原生质裂成小块,是单细胞,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得养料捕捉线虫,在菌丝分支上由三个细胞然后每一小块单独发育成一个球形的孢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有性生 组成环状物,具柄,是捕食性真菌的捕食结 子(无鞭毛) 殖产生担孢子 构,具分泌能力。(捕虫霉属—可用于生防)(3)粉孢子(解孢子)菌丝细胞于分隔处收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没有发 4菌网 networks loops):是由菌丝形成许多小 缩断裂而形成的近球形的链状孢子 现有性阶段,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环网眼组成的网状菌丝,能分泌粘性物质,(4)芽孢子:由营养细胞产生小突起,细胞现代超微结构、分子水平、及生物化学研究 也是捕食结构。(节丛孢) 壁缢缩,最后从母体上脱落而形成的孢表明,真菌是多元起源演化的,尤其是卵菌 5附着枝( hypophode):真菌在菌丝两旁生出 子 它的细胞壁主要成份是纤维素,游动孢子为 耳状结构,以作攀附或吸养。这种耳状结构(5)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产孢短二倍体且有茸鞭,和基因组DNA的G+C的 称附着枝。(小煤炱目 枝——分生孢子梗,在梗的顶端或侧面含量高于接合菌,因此卵菌不属于真菌,应 6附着胞( appressorium).芽管或菌丝的顶 形成的孢子 归属另一个类群。原来的真菌是广义的真 膨大,其上分泌粘质物以牢固地粘着在寄主(6)厚垣孢子:菌丝或分生孢子细胞内的原菌,应称为菌物。现在的真菌是狭义的真喜 表面,此即附着胞 生质浓缩变圆,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细为 TRUE FUNGI (四)真菌的组织体 胞,是一种休眠孢子,能抵御不良环境。《 INTRODUCTORY MYCOLOGY》 菌组织 (二)有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Mims第四版 疏丝组织( prosenchyma) 1.有性繁殖 << DICTIONARY OF FUNG>>第八版。 较疏松,菌丝体大致相互平行排列,细两性细胞经质配( plasmogamy N+N)→双核阶采用八界系统,将菌物归入真核生物中 长形 段(N+N)→核配 karyogamy2N)→减数分的3个界中,即:假菌界( chrom ista)、真菌 拟薄壁组织( pseudoparenchyma) 裂( meIosis N),然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界( fungi)、类菌原生动物界( protozoa)取消了 较紧密,菌丝间不易区别,组织细胞式。(与植物有一点差异) 半知菌作为一个式样系统类群,并将其转移 也不易分离,由大致等径的薄壁细胞组成。2.孢子类型 到子囊菌核担子菌中,这些半知菌应属于不 1菌索( rhizomorph):由菌丝体平行排列形成(1)卵孢子:由两个配子囊(大多异形)接同的门(phya),第八版主张用“有丝分裂孢 的长条状或绳索状结构,由外皮、顶端生长触后,雄器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移到藏子真菌( mitosporic fung来表示半知菌
第一节 病原真菌 一、 真菌的作用 二、 真菌的特征 1 真核生物 2 营养体已菌丝或酵母(单细胞)的形式存在, 菌丝呈顶端生长 3 有比较坚硬的细胞壁,其成分主要是几丁质 4 没有叶绿素,为异养生物 能分泌胞外酶,降解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资 5 以孢子进行繁殖 三、 真菌的营养体 (一) 菌丝和菌丝体 菌丝: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为菌丝。 菌丝体:菌丝分枝交错缠绕形成肉眼可见的 絮状物,称为菌丝体。 (二)菌丝的种类 1.无隔菌丝 2.有隔菌丝 (三)菌丝的变态类型 1.吸器(haustorium):植物上的专性寄生真菌 在细胞间隙生长的菌丝伸入到细胞内部形成 的特殊的形态,吸取养分,这种特化的菌丝 就是吸器。(霜霉菌吸器为丝状、白锈菌为小 球状、白粉菌为掌状) 2.假根(rhizoid):在菌丝的某一点上生出短的 细分支,外表象根,可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 并支撑上部菌体。这种根状菌丝称假根。(根 霉) 3.菌环(constricting ring):捕食性真菌为了获 得养料捕捉线虫,在菌丝分支上由三个细胞 组成环状物,具柄,是捕食性真菌的捕食结 构,具分泌能力。(捕虫霉属——可用于生防) 4.菌网(networks loops):是由菌丝形成许多小 环网眼组成的网状菌丝,能分泌粘性物质, 也是捕食结构。(节丛孢) 5.附着枝(hypophode):真菌在菌丝两旁生出 耳状结构,以作攀附或吸养。这种耳状结构 称附着枝。(小煤炱目) 6.附着胞(appressorium): 芽管或菌丝的顶端 膨大,其上分泌粘质物以牢固地粘着在寄主 表面,此即附着胞。 (四)真菌的组织体 菌组织 疏丝组织(prosenchyma): 较疏松,菌丝体大致相互平行排列,细 胞长形。 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 较紧密,菌丝间不易区别,组织细胞 也不易分离,由大致等径的薄壁细胞组成。 1 菌索(rhizomorph):由菌丝体平行排列形成 的长条状或绳索状结构,由外皮、顶端生长 点、髓部组成。外皮非细胞结构,髓部由两 种组织形成。 生物学功能:加快营养运输; 蔓延侵染; 可休眠,或可生出繁殖体。 2.子座(stroma):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组 成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一 种垫状营养结构,可产生子实体和度过不良 环境。 真子座:由拟和疏组成 假子座:由菌丝体和植物部分组织一起组成 3.菌核(sclerotium):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 形成的一种坚硬的休眠体,既是营养贮藏器 官,又是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休眠体。 真菌核:完全由菌丝组成 假菌核: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 四、 真菌的繁殖体 (一) 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1. 无性繁殖 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新的个体的繁 殖方式. 2. 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3. 孢子囊 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物 4. 孢子类型 (1) 游动孢子: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具有 1-2 根鞭毛的孢子 (2) 孢囊孢子:孢子囊内原生质裂成小块, 然后每一小块单独发育成一个球形的孢 子(无鞭毛) (3) 粉孢子(解孢子)菌丝细胞于分隔处收 缩断裂而形成的近球形的链状孢子 (4) 芽孢子:由营养细胞产生小突起,细胞 壁缢缩,最后从母体上脱落而形成的孢 子 (5) 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产孢短 枝——分生孢子梗,在梗的顶端或侧面 形成的孢子 (6) 厚垣孢子:菌丝或分生孢子细胞内的原 生质浓缩变圆,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细 胞,是一种休眠孢子,能抵御不良环境。 (二) 有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1.有性繁殖 两性细胞经质配(plasmogamy N+N)→双核阶 段(N+N)→核配(karyogamy 2N)→减数分 裂(meiosis N),然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与植物有一点差异) 2. 孢子类型 (1) 卵孢子:由两个配子囊(大多异形)接 触后,雄器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移到藏 卵器里经质配和核配而形成的孢子 (2) 接合孢子:两个相互接触的配子囊(基 本同形)之间的隔膜消失后,质与核各 自相互配合形成的二倍体孢子 (3) 子囊孢子:子囊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 两个异形配子囊相结合,经过质配、核 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孢子 (4) 担孢子:担子菌但自立的双核经核配和 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外生在担子上的孢子 五、 真菌分类概说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 50 多年中,真菌的分 类采用 Martin 的分类系统,认为真菌是植物 界的一个门。 20 世纪 70 年代初—80 年代末,真菌的分类 采用 Ainsworth 的分类系统, 认为真菌不属 于植物界,而将真菌单独设立一个界—真菌 界,下设粘菌门和真菌门。 真菌界: 粘菌门: 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 如变形虫状 真菌门: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 孢子和配子或者其中之一是可以游动的。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 隔膜),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没有游动孢 子。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极少数 是单细胞,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有性生 殖产生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没有发 现有性阶段,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现代超微结构、分子水平、及生物化学研究 表明,真菌是多元起源演化的,尤其是卵菌, 它的细胞壁主要成份是纤维素,游动孢子为 二倍体且有茸鞭,和基因组 DNA 的 G+C 的 含量高于接合菌,因此卵菌不属于真菌,应 归属另一个类群。 原来的真菌是广义的真 菌,应称为菌物。现在的真菌是狭义的真菌, 为 TRUE FUNGI 《 INTRODUCTORY MYCOLOGY 》 Alexopoulos & Mims 第四版, <<DICTIONARY OF FUNGI>>第八版。 已采用八界系统,将菌物归入真核生物中 的 3 个界中,即:假菌界(chromista)、真菌 界(fungi)、类菌原生动物界(protozoa).取消了 半知菌作为一个式样系统类群,并将其转移 到子囊菌核担子菌中,这些半知菌应属于不 同的门(phyla),第八版主张用“有丝分裂孢 子真菌”(mitosporic fungi)来表示半知菌
生动物界 Protozoa) 孢子囊萌发很少长出泡囊,游动孢子形单胞无色,多为钢盔形,有的为扁圆形,成 集胞粘菌门( Acrasiomycotawys 成于孢子囊中,孢子囊常从孢囊梗上脱落。熟随粘液从孔口流出,由昆虫传播。 网柱粘菌门( Dictyosteliomycota) 雄器与藏卵器的基部接触接合,寄生性较(3)赤霉属:( Gibberella) 粘菌门( Myxomycota 六、接合菌亚门 子囊壳单生或群生在肉质的子座上,子囊壳 ★根肿菌门( Plasmodiophoromycota 多数为腐生菌,根霉属( Rhizopus)和毛霉壁蓝色或紫色。子囊棒状有柄。子囊孢子多 假菌界藻物界( Chromista) 属( Mucor)的少数种类可引起种实腐烂 胞纺缍形,无色。无性世代为镰刀菌属 丝壶菌门( Hyphochytriomycota) 七、子囊菌亚门 网粘菌门( Labyrinthulomycota 子囊果的形态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4)小丛壳属( Glomerella) ★卵菌门( Oomycota) (一)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壳小,球形,半埋生在子座内:子囊棍 真菌界( Fungi) 子囊果是子囊菌有性世代的产孢结构,子囊棒状,无侧丝: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长椭圆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果的类型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形,稍弯曲。有性世代在自然界很少发生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1.闭囊壳:封闭无孔口 无性世代为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2.子囊壳:呈瓶状或有开口的球壳 苹果梨炭疽病G. cingulata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3.子囊盘:盘状,大量子囊平行着生于盘(5)痂囊腔菌属( Elsinoe) 粘菌类: 面上 子囊在子囊腔中不规则散生,每个子囊腔只 粘菌是一类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类真菌 4.子囊腔(座):在子囊发育过程中子座组有一个球形子囊,子囊孢子长圆筒形,3隔4 (1)存在变形体、进行摄食异养,能运 织消解形成的腔状结构 胞、·无色。·为害植物主要是无性世代(痂 (2)有时静止,胞壁含纤维素 (二)主要类群 圆孢属 sphaceloma)。我国有性世代未发现 (3)也可以吸收异养,繁殖时产生孢子:1.外囊菌日( Taphrinales) 主要无性 六、鞭毛菌亚门 无子囊果,子囊棒状,裸生,并排地排列在代表:葡萄黑痘病。 根肿菌纲:游动孢子前端有两根长短不一的寄主组织表面,仅一科一属。 (6)黑星菌属( endura) 外囊菌属( Taphrina):全为寄生菌,引起桃假子囊壳很小,表面生有刚毛,埋生或表生。 卵菌纲:游动孢子有1根尾鞭和一根茸鞭。缩叶病 子囊孢子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淡色,个 双鞭毛游动孢子,前生茸鞭和后生尾鞭 2.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别褐色,可为害植物叶片和果实。无性黑星 倍体营养体,减数分裂在配子囊内进行子囊果为闭囊壳,四周或顶端有各种形状的孢 Fusicladium 卵配生殖,产生卵孢子 附属丝,全为专性寄生菌,产生吸器吸取植代表病害:梨黑星病 V pirina苹果黑星病 细胞壁由β葡聚糖和纤维素组成, 物营养。初在植物体表呈一层白粉状,故称 Vinaequalis 粒体管状脊突 白粉病,后期产生黑色的球形小颗粒 (7)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赖氨酸合成途径, diaminopimel 囊壳 菌丝体可以形成菌核,菌核萌发后可形成长 卵菌纲中以霜霉目与园林植物病害关系最密1)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 柄子囊盘,子囊棍棒状,平行排列,有侧丝。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顶端有可融解的帚状子囊孢子椭圆形或仿缍形,单胞无色。寄主 )霜霉目的分类特征 细胞,赤道部位有基部膨大、刚直的附属丝。范围很广,可侵染32科160多种植物 游动孢子为单游式,藏卵器中只形成一个榛球针壳( P. corrylea)引起桑、梨、柿、核代表:油菜、·向日葵菌核病。 卵孢子。 桃的白粉病 八、担子菌亚门 (二)霜霉目的分类 (2)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一)担子果的类型 1.孢子囊单独发生在孢囊梗的顶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多回分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 支。Maln为害栗树, M. yamadai为害核桃。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 孢囊梗生在植物表皮下,排列成层,孢子囊3)钩丝壳属( Uncinula) 结构叫担子果( basidiocarp)。常见的各种蘑 串生…白锈科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呈钩状或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 3.孢囊梗与营养菌丝差别甚微,为无限生螺旋状。 U necator为害葡萄, U mori为害桑子果 长 腐霉科 树。 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有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 4.孢囊梗与营养菌丝不同,为有限生3.球壳目( Spaeriales) 果型三种。 霜霉科 子囊果为子囊壳,通常暗色,子囊之间常有子实层从一开始就暴露的为裸果型 (三)腐霉科分类 侧丝,子囊壁单层 子实层最初有一定的包被,在担子成熟前开 1.腐霉属( Pythium) (1)黑腐皮壳属(Vasa) 裂露出子实层的为半被果型,如伞 孢子囊萌发时长出泡囊,原生质转入泡囊,子囊壳埋生于子囊基部,有长颈伸出子 子实层包裹在子实体内,担子成熟时也不开 再形成游动孢子,孢子囊很少从孢囊梗上脱子囊孢子香肠性,单细胞。 V. mali引起苹果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损伤时担 落。雄器与藏卵器为侧面接触接合,寄生性树腐烂病。 孢子才释放出来,为被果型,如马勃。 较弱 (2)长喙壳属( Ceratocystis) (二)担子菌的分类 2.疫霉属( Phytophthora) 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子囊孢子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担
原生动物界(Protozoa) 集胞粘菌门(Acrasiomycotawys) 网柱粘菌门(Dictyosteliomycota) 粘菌门(Myxomycota)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假菌界/藻物界(Chromista) 丝壶菌门(Hyphochytriomycota) 网粘菌门(Labyrinthulomycota)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粘菌类: 粘菌是一类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类真菌: (1)存在变形体、进行摄食异养,能运动; (2)有时静止,胞壁含纤维素; (3)也可以吸收异养,繁殖时产生孢子; 六、鞭毛菌亚门 根肿菌纲:游动孢子前端有两根长短不一的 尾鞭。 卵菌纲:游动孢子有 1 根尾鞭和一根茸鞭。 双鞭毛游动孢子,前生茸鞭和后生尾鞭 二倍体营养体,减数分裂在配子囊内进行 卵配生殖,产生卵孢子 细胞壁由 ß-葡聚糖和纤维素组成, 线粒体管状脊突 赖氨酸合成途径, diaminopimelic 卵菌纲中以霜霉目与园林植物病害关系最密 切 (一) 霜霉目的分类特征 游动孢子为单游式,藏卵器中只形成一个 卵孢子。 (二) 霜霉目的分类 1. 孢子囊单独发生在孢囊梗的顶 端……………………2 孢囊梗生在植物表皮下,排列成层,孢子囊 串生…白锈科 3. 孢囊梗与营养菌丝差别甚微,为无限生 长……………腐霉科 4. 孢囊梗与营养菌丝不 同 ,为 有 限 生 长………………霜霉科 (三) 腐霉科分类 1. 腐霉属(Pythium) 孢子囊萌发时长出泡囊,原生质转入泡囊, 再形成游动孢子,孢子囊很少从孢囊梗上脱 落。雄器与藏卵器为侧面接触接合,寄生性 较弱。 2. 疫霉属(Phytophthora) 孢子囊萌发很少长出泡囊,游动孢子形 成于孢子囊中,孢子囊常从孢囊梗上脱落。 雄器与藏卵器的基部接触接合,寄生性较 六、 接合菌亚门 多数为腐生菌,根霉属(Rhizopus)和毛霉 属(Mucor)的少数种类可引起种实腐烂. 七、 子囊菌亚门 子囊果的形态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一)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果是子囊菌有性世代的产孢结构,子囊 果的类型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1. 闭囊壳:封闭无孔口 2. 子囊壳:呈瓶状或有开口的球壳 3. 子囊盘: 盘状,大量子囊平行着生于盘 面上 4. 子囊腔(座):在子囊发育过程中子座组 织消解形成的腔状结构。 (二) 主要类群 1.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无子囊果,子囊棒状,裸生,并排地排列在 寄主组织表面,仅一科一属。 外囊菌属((Taphrina):全为寄生菌,引起桃 缩叶病。 2.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子囊果为闭囊壳,四周或顶端有各种形状的 附属丝,全为专性寄生菌,产生吸器吸取植 物营养。初在植物体表呈一层白粉状,故称 白粉病,后期产生黑色的球形小颗粒——闭 囊壳。 (1)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顶端有可融解的帚状 细胞,赤道部位有基部膨大、刚直的附属丝。 榛球针壳(P.corrylea)引起桑、梨、柿、核 桃的白粉病。 (2)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多回分 支。M.alni 为害栗树,M.yamadai 为害核桃。 (3) 钩丝壳属(Uncinula): 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呈钩状或 螺旋状。U.necator 为害葡萄,U.mori 为害桑 树。 3. 球壳目(Spaeriales) 子囊果为子囊壳,通常暗色,子囊之间常有 侧丝,子囊壁单层。 (1) 黑腐皮壳属(Valsa): 子囊壳埋生于子囊基部,有长颈伸出子座, 子囊孢子香肠性,单细胞。V.mali 引起苹果 树腐烂病。 (2)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子囊孢子 单胞无色,多为钢盔形,有的为扁圆形,成 熟随粘液从孔口流出,由昆虫传播。 (3) 赤霉属:(Gibberella) 子囊壳单生或群生在肉质的子座上,子囊壳 壁蓝色或紫色。子囊棒状有柄。子囊孢子多 胞 纺 缍 形, 无色 。 无性 世 代为 镰刀 菌 属 Fusarium。 (4)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子囊壳小,球形,半埋生在子座内;子囊棍 棒状,无侧丝;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长椭圆 形,稍弯曲。有性世代在自然界很少发生, 无性世代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苹果梨炭疽病 G.cingulata (5) 痂囊腔菌属 (Elsinoe) 子囊在子囊腔中不规则散生,每个子囊腔只 有一个球形子囊,子囊孢子长圆筒形,3 隔 4 胞、• 无色。• 为害植物主要是无性世代 (痂 圆孢属 Sphaceloma) 。我国有性世代未发现, 主要无性。 代表:葡萄黑痘病。 (6) 黑星菌属(Venturia) 假子囊壳很小,表面生有刚毛,埋生或表生。 子囊孢子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淡色,个 别褐色,可为害植物叶片和果实。无性黑星 孢 Fusicladium 代表病害:梨黑星病 V.pirina 苹果黑星病 V.inaequelis (7)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菌丝体可以形成菌核,菌核萌发后可形成长 柄子囊盘,子囊棍棒状,平行排列,有侧丝。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仿缍形,单胞无色。寄主 范围很广,可侵染 32 科 160 多种植物。 代表:油菜、• 向日葵菌核病。 八、 担子菌亚门 (一) 担子果的类型 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 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 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常见的各种蘑 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 子果。 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有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 果型三种。 子实层从一开始就暴露的为裸果型; 子实层最初有一定的包被,在担子成熟前开 裂露出子实层的为半被果型,如伞菌; 子实层包裹在子实体内,担子成熟时也不开 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损伤时担 孢子才释放出来,为被果型,如马勃。 (二)担子菌的分类 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担
子菌亚门分为3个纲,已知有16000多种。孢子。锈菌的担孢子一般称作小孢子,是单子实层。外担菌属( Exobasidium)的许多种 1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没有担子果,核孢子 可为害山茶科、石楠科、樟科等常绿木本植 在寄主上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高等植(2)转主寄生 物上的寄生物。 指锈菌必须生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真菌形成铺展在基 2层菌纲( Hymenomycetes):有担子果,裸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质表面的担子果。担子果有白色、褐色、灰 果型或半被果型。 (3)锈菌的分类 色、粉红色等。寄生的主要是为害植物靠近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有担子果,被主要根据冬孢子的形态、排列和萌发的形式。上面的部分,有些是兰科植物上的菌根真菌 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无隔担子锈菌目通常分为2个科。 其中亡革菌属( Thanatephorus)中的瓜亡革菌 (三)冬孢菌纲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的冬孢子有柄,冬孢( Tcucumeris),为半知菌立枯丝该菌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分化为有隔或无隔子大多裸露子寄主体外 tonia solani)的有性阶段 担子,不形成子实层。 栅锈菌科( Melampsoraceae的冬孢子无柄,聚蘑菇目( Agaricales)真菌的担子果是肉质的, 菌丝体发达,有初生菌丝体,但主要是双核生子寄主体内。 为半被果型,典型的为伞状,由菌盖和菌柄 的次生菌丝体 其他缺乏有性阶段的锈菌,即未见冬孢子的两部分组成:子实层着生在菌盖下面的菌褶 冬孢菌纲分锈菌目( Ured inhales)和黑粉菌目锈菌则简单地归子一类,即半知锈菌类 上。少数蘑菇目真菌的子实层体呈孔状,如 ( Ustilaginales 1.1胶锈菌属( Gymnosporangium) 牛肝菌属( Boletus)中的食用菌 1.锈菌目 冬孢子双细胞,有可以胶化的长柄。没有夏蘑菇目真菌少数可引起树木和果树的根腐 锈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锈菌,在病斑表面往往孢子阶段 病,其中最主要的是蜜环菌( armillaria 形成称作锈状物的病征,所引起的病害一般梨锈病(G. haraeanum)冬孢子阶段在桧柏mlea)。我国著名药材天麻,就是蜜环菌和 称为锈病。已知约6000个种。 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梨树上引起梨锈病。一种兰科植物共生形成的。 锈菌目的特征是: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12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 九、半知菌亚门真菌 Deuteromycotina 内产生横隔特化为担子:担子有4个细胞,冬孢子3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半知菌中,有的是由于自然条件下其有性阶 每个细胞上产生1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单胞、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 段很少见而未被发现,有的由于缺乏性亲和 无色的担孢子: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玫瑰多胞锈菌( P. rosae-multiflorae)引起玫的相对交配型,有的则可能完全丧失有性生 通常认为锈菌是专性寄生的,但是已有少数瑰锈病 殖能力 锈菌如小麦禾柄锈菌( Puccinia graminis f..sp13层锈菌属( Phakopsora) 未发现有性阶段的鞭毛菌、接合菌以及未发 rici)等10多种锈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冬孢子单细胞,无柄,不整齐地排列成数层:现冬孢子的锈菌(不完全锈菌)往往根据无性 养 夏孢子表面有刺 段的特征就可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就 (1)锈菌的五种孢子类型 枣层锈菌(P. ziziphi-vulgaris)引起枣树锈不列入半知菌。 0.性孢子( Pycniospore):性孢子单细胞,单病 已证明半知菌大多属于子囊菌,少数属于担 核,产生在性孢子器内,其作用是与受精丝2.黑粉菌目 子菌,因此半知菌与子囊菌的关系较为密切。 进行交配性孢子器( pycnium)是由担孢子萌黑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黑粉菌,特征是形成(-)半知菌的载孢体(子实体)类型 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体侵染寄主形成的一种有成堆黑色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束、分生孢子座、 孔口、近球形的结构。 冬孢于萌发形成先菌丝和担孢子:担子无隔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 I.锈孢子( aeciospore):锈孢子双核,单或有隔,但担子上无小梗,担孢子直接产生分生孢子梗束( synnema) 细胞,产生在锈孢子器内。锈孢子器( aec ium)在担子上,担孢子不能弹射 是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 和锈孢子是由性孢子器中的性孢子与受精丝黑粉菌与锈菌的主要区别是,它的冬孢子是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体产生的,因此锈孢从双核菌丝体的中间细胞形成的,担孢子直分生孢子座( sporodochium) 子器一般是与性孢子器伴随产生。 接着生在先菌丝(没有小梗)的侧面或顶部,成是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 Ⅱ.夏孢子( urediospore):夏孢子是双核菌熟后也不能弹出。黑粉菌大多为兼性寄生的,形成,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丝体产生的成堆的双核孢子,夏孢子萌发形寄生性较强。在自然界,只有在一定的寄主分生孢子盘 acervulus) 成双核菌丝可以继续侵染寄主,作用与分生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由菌组织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 孢子相似,但两者性质不同。许多夏孢子聚(1)黑粉菌属( Ustilago) 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 生在一起形成夏孢子堆( medium)。 孢子堆外面没有膜包围,冬孢子散生:冬孢分生孢子器 pycnidium) Ⅲ.冬孢子( teliospore):冬孢子是双核菌子,萌发时产生有横隔的担子:担子侧生担由菌组织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产生内生 丝体产生的厚壁双核孢子,一般是在生长后孢子。 分生孢子的器官。 期形成的休眠孢子。冬孢子是锈菌双核进行小麦散黑粉菌( U. tritici)引起小麦散黑粉病。分生孢子器可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 核配的场所。许多冬孢子聚生在一起形成冬(四)、层菌纲 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 孢子堆( tedium)。 外担菌目( Exobasid males)真菌都是高等植物(二)半知菌分类 Ⅳ.担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先上的寄生物,为害茎叶引起叶斑和肿瘤等。半知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无性阶段(分生孢 菌丝转化为有隔担子,担子的小梗上产生担它们没有担子果.担子在受害部的表面形成子阶段)的形态特征,不同群体间不一定有相
子菌亚门分为 3 个纲,已知有 16000 多种。 1.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没有担子果, 在寄主上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高等植 物上的寄生物。 2.层菌纲( Hymenomycetes ):有担子果,裸 果型或半被果型。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有担子果,被 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无隔担子 (三)冬孢菌纲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分化为有隔或无隔 担子,不形成子实层。 菌丝体发达,有初生菌丝体,但主要是双核 的次生菌丝体。 冬孢菌纲分锈菌目( Uredinales )和黑粉菌目 ( Ustilaginales )。 1. 锈菌目 锈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锈菌,在病斑表面往往 形成称作锈状物的病征,所引起的病害一般 称为锈病。已知约 6000 个种。 锈菌目的特征是: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 内产生横隔特化为担子;担子有 4 个细胞, 每个细胞上产生 1 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单胞、 无色的担孢子;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 通常认为锈菌是专性寄生的,但是已有少数 锈菌如小麦禾柄锈菌(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等10 多种锈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 养。 (1) 锈菌的五种孢子类型 0.性孢子( Pycniospore ):性孢子单细胞,单 核,产生在性孢子器内,其作用是与受精丝 进行交配。性孢子器( pycnium )是由担孢子萌 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体侵染寄主形成的一种有 孔口、近球形的结构。 Ⅰ.锈孢子( aeciospore ):锈孢子双核,单 细胞,产生在锈孢子器内。锈孢子器( aecium) 和锈孢子是由性孢子器中的性孢子与受精丝 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体产生的,因此锈孢 子器一般是与性孢子器伴随产生。 Ⅱ.夏孢子( urediospore ):夏孢子是双核菌 丝体产生的成堆的双核孢子,夏孢子萌发形 成双核菌丝可以继续侵染寄主,作用与分生 孢子相似,但两者性质不同。许多夏孢子聚 生在一起形成夏孢子堆( uredium )。 Ⅲ.冬孢子( teliospore ):冬孢子是双核菌 丝体产生的厚壁双核孢子,一般是在生长后 期形成的休眠孢子。冬孢子是锈菌双核进行 核配的场所。许多冬孢子聚生在一起形成冬 孢子堆( telium )。 Ⅳ.担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先菌丝,先 菌丝转化为有隔担子,担子的小梗上产生担 孢子。锈菌的担孢子一般称作小孢子,是单 核孢子。 (2)转主寄生 指锈菌必须生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 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3)锈菌的分类 主要根据冬孢子的形态、排列和萌发的形式。 锈菌目通常分为 2 个科。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的冬孢子有柄,冬孢 子大多裸露子寄主体外。 栅锈菌科(Melampsoraceae 的冬孢子无柄,聚 生子寄主体内。 其他缺乏有性阶段的锈菌,即未见冬孢子的 锈菌则简单地归子一类,即半知锈菌类。 1.1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冬孢子双细胞,有可以胶化的长柄。没有夏 孢子阶段。 梨锈病(G. haraeanum )冬孢子阶段在桧柏 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梨树上引起梨锈病。 1.2 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 ) 冬孢子 3 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 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 玫瑰多胞锈菌(P. rosae-multiflorae )引起玫 瑰锈病 1.3 层锈菌属(Phakopsora) 冬孢子单细胞,无柄,不整齐地排列成数层; 夏孢子表面有刺。 枣层锈菌(P. ziziphi-vulgaris )引起枣树锈 病。 2. 黑粉菌目 黑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黑粉菌,特征是形成 成堆黑色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 冬孢于萌发形成先菌丝和担孢子;担子无隔 或有隔,但担子上无小梗,担孢子直接产生 在担子上,担孢子不能弹射。 黑粉菌与锈菌的主要区别是,它的冬孢子是 从双核菌丝体的中间细胞形成的,担孢子直 接着生在先菌丝(没有小梗)的侧面或顶部,成 熟后也不能弹出。黑粉菌大多为兼性寄生的, 寄生性较强。在自然界,只有在一定的寄主 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1).黑粉菌属(Ustilago) 孢子堆外面没有膜包围,冬孢子散生;冬孢 子,萌发时产生有横隔的担子;担子侧生担 孢子。 小麦散黑粉菌(U.tritici)引起小麦散黑粉病。 (四)、层菌纲 外担菌目(Exobasidiales )真菌都是高等植物 上的寄生物,为害茎叶引起叶斑和肿瘤等。 它们没有担子果.担子在受害部的表面形成 子实层。外担菌属(Exobasidium ) 的许多种 可为害山茶科、石楠科、樟科等常绿木本植 物。 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 )真菌形成铺展在基 质表面的担子果。担子果有白色、褐色、灰 色、粉红色等。寄生的主要是为害植物靠近 上面的部分,有些是兰科植物上的菌根真菌。 其中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 )中的瓜亡革菌 (T.cucumeris ) , 为 半 知 菌 立 枯 丝 该 菌 ( Rhizoctonia solani )的有性阶段。 蘑菇目(Agaricales )真菌的担子果是肉质的, 为半被果型,典型的为伞状,由菌盖和菌柄 两部分组成;子实层着生在菌盖下面的菌褶 上。少数蘑菇目真菌的子实层体呈孔状,如 牛肝菌属(Boletus )中的食用菌。 蘑菇目真菌少数可引起树木和果树的根腐 病 , 其 中 最 主 要 的 是 蜜 环 菌 (Armillaria mellea )。我国著名药材天麻,就是蜜环菌和 一种兰科植物共生形成的。 九、半知菌亚门真菌 Deuteromycotina 半知菌中,有的是由于自然条件下其有性阶 段很少见而未被发现,有的由于缺乏性亲和 的相对交配型,有的则可能完全丧失有性生 殖能力。 未发现有性阶段的鞭毛菌、接合菌以及未发 现冬孢子的锈菌(不完全锈菌)往往根据无性 阶段的特征就可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就 不列入半知菌。 已证明半知菌大多属于子囊菌,少数属于担 子菌,因此半知菌与子囊菌的关系较为密切。 (一)半知菌的载孢体(子实体)类型: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束、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 分生孢子梗束(synnema) 是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 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um ) 是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 形成,顶端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 由菌组织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 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 分生孢子器(pycnidium) 由菌组织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产生内生 分生孢子的器官。 分生孢子器可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 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 (二)半知菌分类 半知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无性阶段(分生孢 子阶段)的形态特征,不同群体间不一定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