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语言运用之语音、字形、标点、修辞及综合运用等 、【2016年高考山东卷】(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 百幢明凊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睍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岀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 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 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都 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 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 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鮮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一 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ei)暄哗 B.幢( zhuang)宁静质朴 C.伫(chu)纯粹 D.淳(chu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杂D.优美领悟繁复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A“暄哗”应为“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伫(ch)”应为“伫(z)”,伫3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也泛指站立。D“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 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 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査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音及字形的辨析
一、【2016 年高考山东卷】(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 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 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 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都 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 ....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 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 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 暄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杂 D.优美 领悟 繁复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B 2..B 3.A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 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的能力,延续了 2015 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音及字形的辨析
与2015年不同的是,2016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 为“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覆盖面有所扩大。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 难度较低。字形设误点“喧”与“暄”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对于这类情 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记忆:①字形辨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 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③结构分析法,做到“字不离词”:④语境辨识法,借 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 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 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试题分析:优美:美好:美妙。幽美:(1)形容地方很偏僻、光线暗:(2)使人感觉宁静、安闲的; (3)幽静美丽;幽雅,幽深。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所选的词语应符合李白诗歌的意境,用“幽美”怡 当。领略: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悟:就是体会,解悟。文段中的对象是“徽派建筑 之美”,用“领略”怡当。繁杂:事情多,緊琐而杂乱,緊复:指緊多复杂。文段中用来形容老屋内 部結构,应用“緊复”。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査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2015年 山东卷题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 意语境的限制,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 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 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 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 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 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 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 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试题分析: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 号。本题中“有骄傲睥睍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 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 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 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 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
与 2015 年不同的是,2016 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 为“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覆盖面有所扩大。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 难度较低。字形设误点“喧”与“暄”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对于这类情 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记忆:①字形辨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 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③结构分析法,做到“字不离词”;④ 语境辨识法,借 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 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 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 2015 年 山东卷题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 意语境的限制,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 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 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 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 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 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 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 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试题分析: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 号。本题中“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 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 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 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 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
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了顿号、句号、逗号和破折号的用法,这几种标点皆是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频 率较高而且经常会被误用的标点,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二、(2016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下面文段,完 成1-6题。(18分) 青衣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大登殿》中的王宝钏、《锁麟囊》 中的薛湘灵…她们温良谨顺,支撑着岁月中平淡的日子。青衣是①,更是 青 衣不是③_,而是④。青衣的脸上是凡尘女子的表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无论 生计多么艰辛,她们总是以女子的柔韧和聪慧,让人觉得世间的岁月水远山长,意趣无限, 【甲】(x矿ⅱ)无限。然而艰辛毕竟是苦,青衣的苦,是出嫁离家的苦,是生儿育女的苦 是没米少柴的苦,是红颜渐凋的苦……是千百年来女子心底的苦。所以最怜惜青衣的,恰恰 是女人自己。青衣在舞台上轻移莲步,浅笑低颦,只不过带上了()【顾影自怜茕茕 孑立】的苦涩意味。她们的戏,一半儿演给观众看,一半儿演给自己看。 人间很多的女人,历经岁月之后,都会成为青衣;很多的男人,阅尽红尘以后,都会爱 上青衣。青衣最后的归宿,就在这些了解到人世【乙】( cangsang)的人们的心里。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前后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女子的形②女子的魂③民间女子④天上的仙子 B.①女子的魂②女子的形③民间女子④天上的仙子 C.①女子的魂②女子的形③天上的仙子④民间女子 D.①女子的形②女子的魂③天上的仙子④民间女子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甲】 【乙】 3.根据语段的内容,在括号中选填的成语及选择的理由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 表现了青衣虽然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艰辛,但依然能坚强自立,体现出青衣善良柔 韧的一面。 B.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无依无靠。用在 句中,既体现了青衣在生活中只能独立支撑家庭,也表现了她们因无人理解而感到 孤独落寞。 C.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 表现了青衣非常了解自己的苦楚,因而在表演给观众看的同时,生发出对自己的怜
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了顿号、句号、逗号和破折号的用法,这几种标点皆是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频 率较高而且经常会被误用的标点,指向明确,难度较低。 二、(2016 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下面文段,完 成 1—6 题。(18 分) 青衣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大登殿》中的王宝钏、《锁麟囊》 中的薛湘灵……她们温良谨顺,支撑着岁月中平淡的日子。青衣是 ① ,更是 ② ;青 衣不是 ③ ,而是 ④ 。青衣的脸上是凡尘女子的表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无论 生计多么艰辛,她们总是以女子的柔韧和聪慧,让人觉得世间的岁月水远山长,意趣无限, 【甲】(xījì)无限。然而艰辛毕竟是苦,青衣的苦,是出嫁离家的苦,是生儿育女的苦, 是没米少柴的苦,是红颜渐凋的苦……是千百年来女子心底的苦。所以最怜惜青衣的,恰恰 是女人自己。青衣在舞台上轻移莲步,浅笑低颦,只不过带上了( )【顾影自怜/茕茕 孑立】的苦涩意味。她们的戏,一半儿演给观众看,一半儿演给自己看。 人间很多的女人,历经岁月之后,都会成为青衣;很多的男人,阅尽红尘以后,都会爱 上青衣。青衣最后的归宿,就在这些了解到人世【乙】(cānɡsānɡ)的人们的心里。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前后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女子的形 ②女子的魂 ③民间女子 ④天上的仙子 B.①女子的魂 ②女子的形 ③民间女子 ④天上的仙子 C.①女子的魂 ②女子的形 ③天上的仙子 ④民间女子 D.①女子的形 ②女子的魂 ③天上的仙子 ④民间女子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 分) 【甲】 【乙】 3.根据语段的内容,在括号中选填的成语及选择的理由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 表现了青衣虽然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艰辛,但依然能坚强自立,体现出青衣善良柔 韧的一面。 B.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无依无靠。用在 句中,既体现了青衣在生活中只能独立支撑家庭,也表现了她们因无人理解而感到 孤独落寞。 C.选择“顾影自怜”。理由: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用在句中, 表现了青衣非常了解自己的苦楚,因而在表演给观众看的同时,生发出对自己的怜
惜之情 D.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有一种与众不同 的孤傲。用在句中,表现了尽管只能支撑平淡的日子,但青衣依然可以为自己的价 值而骄傲 4.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到底,明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B.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杜甫 《蜀相》)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峰火扬州路。(辛弃 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是西 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C.现代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呈献给中国劳苦大众的赞美诗,是诗 人蒋海澄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的作品。 D.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成 为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害怕变革的代表 6.下面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中的故事。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 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句话中,“你”和“她”表面上分别指①、 ②,实际上分别指_③、④。(4分)
惜之情。 D.选择“茕茕孑立”。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有一种与众不同 的孤傲。用在句中,表现了尽管只能支撑平淡的日子,但青衣依然可以为自己的价 值而骄傲。 4.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到底,明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B.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杜甫 《蜀相》)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峰火扬州路。(辛弃 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是西 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资*源%库zi yuanku.com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ziyuanku. comC.现代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呈献给中国劳苦大众的赞美诗,是诗 人蒋海澄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的作品。 D.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成 为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害怕变革的代表。 6.下面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中的故事。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 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句话中,“你”和“她”表面上分别指 ① 、 ② ,实际上分别指 ③ 、 ④ 。(4 分)
这日天寒,宝玉想起宝钗2.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T3.宝钗又说道:“我更不解 近日在家养病,特来探来了。”话音未了,黛这意。”黛玉道:“今 视。两人在屋子里坐着,玉已然进来,一见宝玉,儿他来,明儿我来,间 宝玉因听说宝钗佩戴的便笑道:“哎哟!我来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 项圈上刻着八个字,便得不巧了!”宝钗忙问:人来呢?姐姐有什么不 讨过来细看 这话怎么说?”黛玉 解的呢?”宝钗这才嘻 指着宝玉说:“早知他 嘻一笑 来,我就不来了。” 4.薛姨妈留他们喝酒吃果丨5.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来丨6.宝玉嘻嘻一笑,知是黛玉 子。宝玉不等烫酒,端 只小手炉给黛玉取 指他前次喝冷酒没听她 起冷酒就喝。宝钗忙劝 暖,说是紫鹃叫送来的。 劝。宝钗虽不明前因 道:“酒要热的吃下去 黛玉笑对雪雁道:“也 也能听出话音,只是素 发散得才快。若冷的吃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 下去,拿五脏去暖它 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 便不去计较她
1.这日天寒,宝玉想起宝钗 近日在家养病,特来探 视。两人在屋子里坐着, 宝玉因听说宝钗佩戴的 项圈上刻着八个字,便 讨过来细看。 2.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 来了。”话音未了,黛 玉已然进来,一见宝玉, 便笑道:“哎哟!我来 得不巧了!”宝钗忙问: “这话怎么说?”黛玉 指着宝玉说:“早知他 来,我就不来了。” 3.宝钗又说道:“我更不解 这意。”黛玉道:“今 儿他来,明儿我来,间 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 人来呢?姐姐有什么不 解的呢?”宝钗这才嘻 嘻一笑。 4.薛姨妈留他们喝酒吃果 子。宝玉不等烫酒,端 起冷酒就喝。宝钗忙劝 道:“酒要热的吃下去, 发散得才快。若冷的吃 下去,拿五脏去暖它, 5.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来 一只小手炉给黛玉取 暖,说是紫鹃叫送来的。 黛玉笑对雪雁道:“也 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 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 6.宝玉嘻嘻一笑,知是黛玉 指他前次喝冷酒没听她 劝。宝钗虽不明前因, 也能听出话音,只是素 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 便不去计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