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信子大R:使 教学大纲 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定轴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转动惯 量的概念及计算。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了解: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十一)动能定理 掌握:力的功。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平移、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动能。动能定理。 重点:质点系动能定理 (十二)自主学习内容 1.物体系统的静不定问题。了解儿种常见的静定梁和静不定梁。 2.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掌握牵连运动是平移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了解牵连运动 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3.动量矩定理。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解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8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敕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合计 绪论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2 2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4 平面任意力系 运动学基础 点的合成运动 刚体的平面运动 5 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2 动量定理 4 动量矩定理 动能定理 合计 40 40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物体系统的静不定问国 1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动量矩定理 4 合计 8
教学大纲 24 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定轴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转动惯 量的概念及计算。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了解: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十一)动能定理 掌握:力的功。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平移、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动能。动能定理。 重点:质点系动能定理。 (十二)自主学习内容: 1.物体系统的静不定问题。了解几种常见的静定梁和静不定梁。 2.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掌握牵连运动是平移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了解牵连运动 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3.动量矩定理。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了解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40 学时,其中理论 40 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 8 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绪论 1 1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2 2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4 4 平面任意力系 4 4 运动学基础 4 4 点的合成运动 4 4 刚体的平面运动 5 5 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2 2 动量定理 4 4 动量矩定理 4 4 动能定理 6 6 合计 40 40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物体系统的静不定问题 1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3 动量矩定理 4 合计 8
及信经x理:优 教学大钢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课外作业、课内测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外作业次数 不少于8次,课内测试3次,期末考试采用一纸开卷书面考试。 具体比例构成为:“一页纸”书面考试(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课内独立测试) (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包括不少于8次的课外作业批改,3次的课堂测试批改,学生的教室、办公室 答疑,电话和网络答疑。 七、教材与参考书 [1]盛冬发、刘军主编.理论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I)第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板 社.2002年8月 [3]程靳,程燕平主编.理论力学学习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4]程靳主编.理论力学思考题集.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11月 执笔人:李梅学科主任:王文童教学院长:徐晓娟院长:沈红卫
教学大纲 25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课外作业、课内测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外作业次数 不少于 8 次,课内测试 3 次,期末考试采用一纸开卷书面考试。 具体比例构成为:“一页纸”书面考试(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课内独立测试) (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包括不少于 8 次的课外作业批改,3 次的课堂测试批改,学生的教室、办公室 答疑,电话和网络答疑。 七、教材与参考书 [1]盛冬发、刘军主编.理论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 月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I)第 7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年 8 月 [3]程靳,程燕平主编.理论力学学习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8 月 [4]程靳主编.理论力学思考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执笔人: 李梅 学科主任:王文奎 教学院长:徐晓娟 院长:沈红卫
具信子大R:院 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42102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 学分:30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 修读学期:第3学期 一、教学任务 《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 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拉伸(压缩)与剪切:扭转、弯曲的内 力计算、强度、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2.专业能力方面。具有将一般杆状结构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能熟练运用 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能力:具有初步的杆件设计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 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掌握: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二)轴向拉伸与压缩 掌握:拉(压)杆横截面上内力、应力的求法。轴力图的画法。强度计算。 熟悉: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及计算。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重点:拉(压)杆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难点: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三)扭转 掌握: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的计算和画法。纯剪切、剪应变的概念。圆轴 扭转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条件,扭转时的变形计算及刚度条件。 重点:直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力、变形的计算及强度条件、刚度条件。 (四)弯曲内力 6
教学大纲 26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42102 英文名称: Mechanics of material 学 分:3.0 学 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 修读学期:第 3 学期 一、教学任务 《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 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拉伸(压缩)与剪切;扭转、弯曲的内 力计算、强度、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2.专业能力方面。具有将一般杆状结构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能熟练运用 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能力;具有初步的杆件设计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 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掌握: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二)轴向拉伸与压缩 掌握:拉(压)杆横截面上内力、应力的求法。轴力图的画法。强度计算。 熟悉: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及计算。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重点:拉(压)杆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难点: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三)扭转 掌握: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的计算和画法。纯剪切、剪应变的概念。圆轴 扭转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条件,扭转时的变形计算及刚度条件。 重点:直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力、变形的计算及强度条件、刚度条件。 (四)弯曲内力
教学大纲 掌握:受弯杆件的简化。求梁的内力。正确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制剪力图和 变钻图。 熟悉: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重点: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难点: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五)弯曲应力 掌握: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及其计算。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及强 度条件。 熟悉:梁的合理截面。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剪应力分布及其计算.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重点: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六)梁的变形 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 熟悉: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七)连接件强度的实用计算 熟悉:剪切实用计算,挤压实用计算 八)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 掌握:应力状态、主应力、主平面、单元体、强度理论的概念 熟悉: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方法一解析法和图解法。四个基本强度理论的应用。 了解:三向应力状态简介。 重点和难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九)组合变形 掌握:组合变形的基本分析方法。双对称弯曲的组合变形,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变形的强度计算。圆轴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重点和难点:圆轴弯扭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十)压杆稳定 掌捏: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对临界力的影响。柔度的概念,不同 类型压杆临界力的计算。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了解: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措施。 重点: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计算。 (十一)自主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熟悉:超静定问题的基木解法,重点针对拉压、扭转和弯曲超静定问题。平面图形的几 何性质,重点计算组合图形的形心和惯性矩。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建议自主学习6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大纲 27 掌握:受弯杆件的简化。求梁的内力。正确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制剪力图和 弯矩图。 熟悉: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重点: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难点: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五)弯曲应力 掌握: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及其计算。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及强 度条件。 熟悉:梁的合理截面。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剪应力分布及其计算。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重点: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六)梁的变形 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 熟悉: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七)连接件强度的实用计算 熟悉:剪切实用计算,挤压实用计算 (八)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 掌握:应力状态、主应力、主平面、单元体、强度理论的概念。 熟悉: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方法——解析法和图解法。四个基本强度理论的应用。 了解:三向应力状态简介。 重点和难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九)组合变形 掌握:组合变形的基本分析方法。双对称弯曲的组合变形,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变形的强度计算。圆轴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重点和难点:圆轴弯扭组合时的强度计算。 (十)压杆稳定 掌握: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对临界力的影响。柔度的概念,不同 类型压杆临界力的计算。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了解: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措施。 重点: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计算。 (十一)自主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熟悉:超静定问题的基本解法,重点针对拉压、扭转和弯曲超静定问题。平面图形的几 何性质,重点计算组合图形的形心和惯性矩。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建议自主学习 6 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具信子大R:使 教学大钢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绪论 2 轴向拉伸与压缩 6 6 扭转 4 4 弯曲内力 6 6 弯曲应力 6 6 梁的变形 连接件强度的实用计算 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6 6 组合变形 压杆稳定 6 机动 合计 48 48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超静定问题 4 合计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课外作业、学习报告、课内测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 外作业次数不少于4次,学习大作业3份,课内测试3次,期末考试采用一纸开卷书面考试。 具体比例构成为:一纸开卷书面考试(60%)+平时成绩(包括课外作业、学习大作业 和课内独立测试)(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愤包括集中反馈和个别反馈。集中反馈具体有不少于4次的课外作业批改反馈 3次课堂测试批改反馈以及3次课外学习小组的学习大作业批改反馈:个别反馈包括学生的 课间答疑、办公室答疑、电话和网络答疑。 七、教材与参考书 [1]陈忠安、王静主编.材料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I)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3]陈乃立,陈情编著.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1月 [4]刘庆潭主编.材料力学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执笔人:李梅学科主任:王文奎 教学院长:徐晓娟 院长:沈红卫
教学大纲 28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绪论 2 2 轴向拉伸与压缩 6 6 扭转 4 4 弯曲内力 6 6 弯曲应力 6 6 梁的变形 4 6 连接件强度的实用计算 2 2 应力状态分析 强度理论 6 6 组合变形 4 4 压杆稳定 6 5 机动 2 2 合计 48 48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2 超静定问题 4 合计 6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课外作业、学习报告、课内测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 外作业次数不少于 4 次,学习大作业 3 份,课内测试 3 次,期末考试采用一纸开卷书面考试。 具体比例构成为:一纸开卷书面考试(60%)+平时成绩(包括课外作业、学习大作业 和课内独立测试)(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包括集中反馈和个别反馈。集中反馈具体有不少于 4 次的课外作业批改反馈、 3 次课堂测试批改反馈以及 3 次课外学习小组的学习大作业批改反馈;个别反馈包括学生的 课间答疑、办公室答疑、电话和网络答疑。 七、教材与参考书 [1]陈忠安、王静主编.材料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 月 [2]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I)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 月 [3]陈乃立,陈倩编著.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 月 [4]刘庆潭主编.材料力学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 6 月 执笔人:李梅 学科主任:王文奎 教学院长:徐晓娟 院长:沈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