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信子大R:院 教学大纲 (五)二极管和品体管 1.掌握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2.掌握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 3.掌握晶体管 4.了解光电器件 重点:二极管和晶体管的结构和特性曲线。 难点:晶体管的结构和特性曲线 (六)基本放大电路 1.掌握共射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2.学据共射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3.掌握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4.掌握射极输出器 5.了解差分放大电路 6.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重点:共发射极、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难点: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差分放大电路和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七)运算放大器 1堂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参数及理想运算放大器 2.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3.学据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4.掌据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5.了解使用运算放大器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放大电路,信号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 难点: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各种电路的计算。 (八)直流稳压电源 1.掌握整流电路 2.掌握滤波器 3.掌握直流稳压电派 重点: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计算和工程处理。 (九)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掌握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 2.掌握TTL和CMOS门电路基本特性 3堂辉组合罗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4.掌握加法器 5.了解编码器
教学大纲 14 (五)二极管和晶体管 1. 掌握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2. 掌握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 3. 掌握晶体管 4. 了解光电器件 重点:二极管和晶体管的结构和特性曲线。 难点:晶体管的结构和特性曲线。 (六)基本放大电路 1. 掌握共射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2. 掌握共射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3. 掌握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4. 掌握射极输出器 5. 了解差分放大电路 6. 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重点:共发射极、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难点: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差分放大电路和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七)运算放大器 1.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参数及理想运算放大器 2. 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3. 掌握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4. 掌握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5. 了解使用运算放大器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放大电路,信号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 难点: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各种电路的计算。 (八)直流稳压电源 1. 掌握整流电路 2. 掌握滤波器 3.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 重点: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计算和工程处理。 (九)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 掌握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 2. 掌握 TTL 和 CMOS 门电路基本特性 3.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4. 掌握加法器 5. 了解编码器
教学大钢 6.了解译码器和数字显示 重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加法器、编码器和译码器的 逻辑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掌握双稳态触发器 2.掌握寄存器 3.掌握计数器 4.了解555定时器及应用 重点:常见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集成计数器构成任意进制计 数器的方法计:555定时器及应用。 难点: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十一)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1.了解数模转换署 2.了解模/数转换器 重点:了解AD、DA的工作原理 自主学习内容: (十二)电气过程中的测量 1.了解电工测量仪表分类 2.了解电流、电压和功率的测量 3.了解电容、电感的测量 4.了解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 教学要求: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的类型,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4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敕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一)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2 12 (二)正弦交流电路 10 10 (三)磁路和变压器 (四)电动机 6 (五)二极管和品体管 4 4 (六)基本放大电路 6
教学大纲 15 6. 了解译码器和数字显示 重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加法器、编码器和译码器的 逻辑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 掌握双稳态触发器 2. 掌握寄存器 3. 掌握计数器 4. 了解 555 定时器及应用 重点:常见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集成计数器构成任意进制计 数器的方法计;555 定时器及应用。 难点: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十一)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1. 了解数/模转换器 2. 了解模/数转换器 重点:了解 A/D、D/A 的工作原理。 自主学习内容: (十二) 电气过程中的测量 1. 了解电工测量仪表分类 2. 了解电流、电压和功率的测量 3. 了解电容、电感的测量 4. 了解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 教学要求: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的类型,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64 学时,其中理论 64 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 4 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一)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12 12 (二)正弦交流电路 10 10 (三)磁路和变压器 4 4 (四)电动机 6 6 (五)二极管和晶体管 4 4 (六)基本放大电路 6 6
具信子大R:使 教学大纲 (七)运算放大器 (八)直流稳压电源 4 (九)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6 6 (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6 6 (十一)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2 合计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电工测量仪表分类 1 电流、电压和功率的测 电容、电感的测量 1 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 合计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本课程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期末实行开卷考试,占 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包括10次左右的作业、讨论、课内测试以及出勤等)。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形式采用课内讨论等学生当面口头反馈形式和作业等书面反馈相结合的形式。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7.6 2.参考书: [山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电工技术(上,下)(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唐介主编.电工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B)罗守信主编.电工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执笔人:李伟波学科主任:王文李教学院长:徐晓娟院长:沈红卫
教学大纲 16 (七)运算放大器 4 4 (八)直流稳压电源 4 4 (九)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6 6 (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6 6 (十一)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2 2 合计 64 64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电工测量仪表分类 1 电流、电压和功率的测量 1 电容、电感的测量 1 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 1 合计 4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本课程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期末实行开卷考试,占 课程总成绩的 60%,平时成绩占 40%(包括 10 次左右的作业、讨论、课内测试以及出勤等)。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形式采用课内讨论等学生当面口头反馈形式和作业等书面反馈相结合的形式。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参考书: [1]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电工技术(上,下)(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 唐介主编.电工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 罗守信主编.电工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执笔人:李伟波 学科主任:王文奎 教学院长:徐晓娟 院长:沈红卫
教学大钢 《工程数学E》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2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复分析与代数学科 修读学期:第2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 理论课,是高等数学相关课程的后续延伸。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行列式、矩阵, 线性方程组、随机变量、分布函数以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逻辑思 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运算,并应用于线性方程组 求解:熟悉随机变量、分布函数、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一些初等函数的傅里叶变 换与Laplace变换。 2.专业能力方面:使学生能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培养学生利用初等变换来解决线性 方程组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积分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 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一)行列式 1.主要内容 逆序与逆序数的定义,2阶3阶行列式的计算:阶行列式的定义,三角形、对角行列 式以及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利用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计算4阶及4阶以上的行列式:Cramer 法则判断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 公
教学大纲 17 《工程数学 E》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2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学 分:3 学 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复分析与代数学科 修读学期:第 2 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 理论课,是高等数学相关课程的后续延伸。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行列式、矩阵、 线性方程组、随机变量、分布函数以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逻辑思 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运算,并应用于线性方程组 求解;熟悉随机变量、分布函数、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一些初等函数的傅里叶变 换与 Laplace 变换。 2.专业能力方面;使学生能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培养学生利用初等变换来解决线性 方程组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积分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 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一) 行列式 1.主要内容 逆序与逆序数的定义,2 阶 3 阶行列式的计算;n 阶行列式的定义,三角形、对角行列 式以及行列式的基本性质;利用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计算 4 阶及 4 阶以上的行列式; Cramer 法则判断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
具信子大R:使 教学大纲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阶行列式的定义,熟练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并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高阶行列式,会使用Cramer法则判断方程组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重点: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行列式的展开:Cramer法则。 难点:高阶行列式的计算。 (二)矩阵 1.主要内容 矩阵的计算,可逆矩阵、伴随矩阵、分块矩阵、对角矩阵、行阶梯矩阵的有关概念,矩 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和矩阵的秩:方阵行列式的计算与矩阵方程的求解。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矩阵的乘法、伴 随矩阵与可逆矩阵的求法,理解矩阵的秩。 重点:矩阵的各种运算,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难点: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求法。 (三)线性方程组 1.主要内容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方程组的基础解 系、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2.教学要求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判断方法。理解向量组的 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联系,会利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一个向量组的秩和与极大线性无关 组。掌握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会求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 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难点: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 (四)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主要内容 概率及概率公式 2.教学要求 理解随机事件、样本空间、样本点、频率等有关概念以及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熟练学 握事件间的逻辑表示与运算。理解古典概率模型与放回式、不放回式的抽样调查。深刻理解 概率加法、乘法、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伯努利实验序列、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 式,会建立相应的概率模型
教学大纲 18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 n 阶行列式的定义,熟练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并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高阶行列式,会使用 Cramer 法则判断方程组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重点: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行列式的展开;Cramer 法则。 难点:高阶行列式的计算。 (二) 矩阵 1.主要内容 矩阵的计算,可逆矩阵、伴随矩阵、分块矩阵、对角矩阵、行阶梯矩阵的有关概念,矩 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和矩阵的秩;方阵行列式的计算与矩阵方程的求解。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矩阵的乘法、伴 随矩阵与可逆矩阵的求法,理解矩阵的秩。 重点:矩阵的各种运算,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难点: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求法。 (三)线性方程组 1. 主要内容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方程组的基础解 系、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2. 教学要求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判断方法。理解向量组的 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联系,会利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一个向量组的秩和与极大线性无关 组。掌握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会求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 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难点: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 (四)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主要内容 概率及概率公式 2.教学要求 理解随机事件、样本空间、样本点、频率等有关概念以及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熟练掌 握事件间的逻辑表示与运算。理解古典概率模型与放回式、不放回式的抽样调查。深刻理解 概率加法、乘法、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伯努利实验序列、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 式,会建立相应的概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