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在英国剑桥市 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 逻辑学家,曾担任《经济学》杂志的首任主编;母亲 弗洛伦斯阿达是剑桥大学第一批女毕业生,曾任剑桥 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的 熏陶,14岁时考入伊顿公学,并成为该校的数学高才 生。1902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和文学,但其 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经过了短 短两年不很成功的文官生涯后,凯恩斯在1908年离开 印度事务部回到剑桥,应马歇尔之聘任经济学讲师。 1911年,在马歇尔的推荐下,凯恩斯成为《经济学》 杂志的主编,并一直担任了30多年。1913年,凯恩斯 出版了《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一书,并因此成为英国 皇家印度通货和财政委员会成员
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在英国剑桥市。 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 逻辑学家,曾担任《经济学》杂志的首任主编;母亲 弗洛伦斯·阿达是剑桥大学第一批女毕业生,曾任剑桥 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的 熏陶,14岁时考入伊顿公学,并成为该校的数学高才 生。1902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和文学,但其 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经过了短 短两年不很成功的文官生涯后,凯恩斯在1908年离开 印度事务部回到剑桥,应马歇尔之聘任经济学讲师。 1911年,在马歇尔的推荐下,凯恩斯成为《经济学》 杂志的主编,并一直担任了30多年。1913年,凯恩斯 出版了《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一书,并因此成为英国 皇家印度通货和财政委员会成员
◆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 但因不满对德索取过重赔款而辞去职务。同年年底, 出版《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和会向德国索取 赔款的计划,宣称德国和俄国内部的反对分子是反对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唯一真正的力量。1923年,《货币 改革论》一书出版,该书主张依靠市场机制,辅之以 货币政策的调节,以稳定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反对 恢复金本位制。以1926年《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为 标志,凯恩斯开始放弃经济自由主义而转向国家干预 主义。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新 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但已经明确地显露岀通过中央银 行进行货币管理的轮廓。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 中,凯恩斯强调,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的 “不可救药的风湿病,而是由发育过速而起的四肢神 经痛”,是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来治愈的
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 但因不满对德索取过重赔款而辞去职务。同年年底, 出版《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和会向德国索取 赔款的计划,宣称德国和俄国内部的反对分子是反对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唯一真正的力量。 1923年,《货币 改革论》一书出版,该书主张依靠市场机制,辅之以 货币政策的调节,以稳定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反对 恢复金本位制。以1926年《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为 标志,凯恩斯开始放弃经济自由主义而转向国家干预 主义。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新 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但已经明确地显露出通过中央银 行进行货币管理的轮廓。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 中,凯恩斯强调,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的 “不可救药的风湿病,而是由发育过速而起的四肢神 经痛”,是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来治愈的
◆30年代最初的几年,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获致繁荣的方法》(1933)、《一个自我调节的 经济制度?》(1935)等文章中,他的国家干预主义 倾向变得更为明显。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并立刻在西方经济学界 产生轰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在该书中颠覆 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带来了经济 学界的一场革命,《通论》也自然成了西方宏观经济 学的开山之作。《通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提供了 理论论证,并进而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以至于 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把该书视作“圣经 此后,凯恩斯的著述不算很多,繁重的政府事务耗费 了他的大部分精力。1946年2月,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 发作去世
30年代最初的几年,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获致繁荣的方法》(1933)、《一个自我调节的 经济制度?》(1935)等文章中,他的国家干预主义 倾向变得更为明显。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并立刻在西方经济学界 产生轰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在该书中颠覆 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带来了经济 学界的一场革命,《通论》也自然成了西方宏观经济 学的开山之作 。《通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提供了 理论论证,并进而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以至于 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把该书视作“圣经”。 此后,凯恩斯的著述不算很多,繁重的政府事务耗费 了他的大部分精力。1946年2月,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 发作去世
《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