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 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2、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3、使学生能用对我国林业经营思想进行思考 4、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三、教学重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各国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森林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17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是森林资源,18世纪出出现了 全国的“木材危机”。1713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 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1795年哈尔蒂希进 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1826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 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 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 2、木材培育论 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
1 林业经营 一、 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2、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3、使学生能用对我国林业经营思想进行思考 4、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三、教学重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各国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 17 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森林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17 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是森林资源,18 世纪出出现了 全国的“木材危机”。1713 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 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1795 年哈尔蒂希进 一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1826 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 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 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 2、木材培育论 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
产出。1849年浮士德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 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森林多功能理论 1811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 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1833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 运动。1867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 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1888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 不是林分的最高收益。1905年,恩德雷斯阐述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 以及在卫生和伦理方面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福利效益,发展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 1922年满勒提出恒续林经营法则,要使森林所有成分均处于均衡状态,营造复层混交林, 低强度择伐。 1933年,德国《帝国森林法》提出了林业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 经营的规定 战后,德国林业进入了多效益经营阶段。1953年第坦利希阐述了森林与社会其他方 面的关系,提出了林业应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理论,林业研究应重视森林与人 类的复杂关系,森林的作用不只是物质利益,更应重视它对伦理、精神、心理的价值。6 年代以后,这一理论逐渐被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接受推行。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 样性。原则上实行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永续多项利用、多资源、多价值 森林经营理论都属于多功能经营理论的范畴。 4、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 在如何实现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的具体技术路线上,有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两种主张。 5、林业分工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克劳森、塞乔提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思想,进而创立了林业 分工论。 应通过集约经营来生产木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物学潜力。 对所有林地不能采取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且使 优质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从而导致经营目标的分工。(海蒂) 微观方面对集约林业一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进行评估 2
2 产出。1849 年浮士德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 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森林多功能理论 1811 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 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1833 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 运动。1867 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 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1888 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 不是林分的最高收益。1905 年,恩德雷斯阐述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 以及在卫生和伦理方面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福利效益,发展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 1922 年满勒提出恒续林经营法则,要使森林所有成分均处于均衡状态,营造复层混交林, 低强度择伐。 1933 年,德国《帝国森林法》提出了林业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 经营的规定。 二战后,德国林业进入了多效益经营阶段。1953 年第坦利希阐述了森林与社会其他方 面的关系,提出了林业应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理论,林业研究应重视森林与人 类的复杂关系,森林的作用不只是物质利益,更应重视它对伦理、精神、心理的价值。60 年代以后,这一理论逐渐被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接受推行。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 样性。原则上实行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永续多项利用、多资源、多价值 森林经营理论都属于多功能经营理论的范畴。 4、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 在如何实现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的具体技术路线上,有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两种主张。 5、林业分工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克劳森、塞乔提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思想,进而创立了林业 分工论。 应通过集约经营来生产木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物学潜力。 对所有林地不能采取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且使 优质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从而导致经营目标的分工。(海蒂) 微观方面对集约林业-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进行评估
宏观硏究林业经营目标的分工和集约林业对全球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时空调整及林产 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影响:现代林业正从采伐天然林的木材生产走向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木 材生产;热带地区和南温带地区具有营造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世界木材产区将向南 移,这一趋势随着原是森林的不断消失而加快(可通过分析世界木材贸易结构进行验证); 全球森林将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一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方向发展,一部分是提供 提供游憩和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林,另一部分是高度集约经营的人工林,大部分是多效益兼 用的森林。 6、新林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富兰克林提出。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实现 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而且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 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视森林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张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融为一体,特别是保护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 样性。林分层次的经营目标是保护和重建不仅能够永续生产各种林产品,而且也能够持续发 挥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层次的经营目标是创建森林镶嵌体数量多 分布合理、并能永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和其他各种价值的森林景观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林业经营哲学,也有人认为其是过去多项利用理论的翻版 7、近自然林业理论 适应自然和接近自然的林业,该理论始于德国。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 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 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 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 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以原生 植被和自然演替为参照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作业体系与同龄人工林的相比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 (1)、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以保持立地生产力,并保证不出现早期生长衰退 爆发性病虫害等不可挽回的灾难 (2)、在较小面积上调查、理解和利用自然力实现林分的天然更新 (3)、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为计划单元
3 宏观研究林业经营目标的分工和集约林业对全球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时空调整及林产 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影响:现代林业正从采伐天然林的木材生产走向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木 材生产;热带地区和南温带地区具有营造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世界木材产区将向南 移,这一趋势随着原是森林的不断消失而加快(可通过分析世界木材贸易结构进行验证); 全球森林将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方向发展,一部分是提供 提供游憩和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林,另一部分是高度集约经营的人工林,大部分是多效益兼 用的森林。 6、新林业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美,富兰克林提出。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实现 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而且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 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视森林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张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融为一体,特别是保护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 样性。林分层次的经营目标是保护和重建不仅能够永续生产各种林产品,而且也能够持续发 挥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层次的经营目标是创建森林镶嵌体数量多、 分布合理、并能永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和其他各种价值的森林景观。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林业经营哲学,也有人认为其是过去多项利用理论的翻版。 7、近自然林业理论 适应自然和接近自然的林业,该理论始于德国。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 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 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 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 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以原生 植被和自然演替为参照。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作业体系与同龄人工林的相比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 (1)、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以保持立地生产力,并保证不出现早期生长衰退、 爆发性病虫害等不可挽回的灾难。 (2)、在较小面积上调查、理解和利用自然力实现林分的天然更新。 (3)、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为计划单元
(4)、参照立地环境、地被指示植物、森林演替阶段和潜在原生植被来确定经营的目 标林相并设计调整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 (5)、标记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目的是在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实现较高的生物产量和收益 (6)、采用择伐作业,基于对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的分析,确定抚育择伐对象,实现 林分质量的不断改进 (7)、尽可能分析各种经营措施的生态和经济后果并保证设计的体系最优 在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何种程度的森林才算自然状态?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标准是什 么?自然状态下的森林用什么来衡量?这些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近自然度。通俗来 说,近自然度是对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种量化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状态的程度,是在现 实植物群落结构与自然群落之间的一个比较性描述。近自然度是根据外业调査中对具体地段 上的不同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物种组成、立地条件、演替阶段等因素的记录综合评定的, 德国近自然经营体系中将近自然度分为如下7个等级: 顶极群落森林 由顶级种和先锋种组成的过度性群落森林 先锋群落森林 ●处于1、2级的森林群落但有非乡土的树种成分 含有非乡土树种的先锋群落森林 由乡土树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形成的森林群落 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营造的林分 上述1-3级可以认为是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4一5是有条件的近自然等级,6-7 级可认为是远离自然的植被情况,其中某个阶段又可根据是否天然更新、人工造林或为灌木 林地等特征而划分为三个下级类目,分别记为“n”、“p”、“s”,如第3级“先锋群落 森林”又可分为自然更新的先锋群落森林(3n)、灌草占优势的先锋群落森林(3s)和人工 造林的先锋群落森林(3p)。这个近自然度的序列明确地表达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森 林群落从最不稳定的外来树种人工造林群落向原生顶级群落演替的过程,在冋一个立地环境 中,演替时间越长,群落的近自然程度越髙,群落结枃越丰富,生物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 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大。 (8)、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缺乏权威的理论成果,仅仅是将可持续思想引入林业经营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
4 (4)、参照立地环境、地被指示植物、森林演替阶段和潜在原生植被来确定经营的目 标林相并设计调整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 (5)、标记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目的是在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实现较高的生物产量和收益。 (6)、采用择伐作业,基于对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的分析,确定抚育择伐对象,实现 林分质量的不断改进。 (7)、尽可能分析各种经营措施的生态和经济后果并保证设计的体系最优。 在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何种程度的森林才算自然状态?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标准是什 么?自然状态下的森林用什么来衡量?这些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近自然度。通俗来 说,近自然度是对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种量化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状态的程度,是在现 实植物群落结构与自然群落之间的一个比较性描述。近自然度是根据外业调查中对具体地段 上的不同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物种组成、立地条件、演替阶段等因素的记录综合评定的, 德国近自然经营体系中将近自然度分为如下 7 个等级: ⚫ 顶极群落森林 ⚫ 由顶级种和先锋种组成的过度性群落森林 ⚫ 先锋群落森林 ⚫ 处于 1 、2 级的森林群落但有非乡土的树种成分 ⚫ 含有非乡土树种的先锋群落森林 ⚫ 由乡土树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形成的森林群落 ⚫ 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营造的林分 上述 1—3 级可以认为是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4—5 是有条件的近自然等级,6—7 级可认为是远离自然的植被情况,其中某个阶段又可根据是否天然更新、人工造林或为灌木 林地等特征而划分为三个下级类目, 分别记为“n”、“p”、“s”,如第 3 级“先锋群落 森林”又可分为自然更新的先锋群落森林(3n)、灌草占优势的先锋群落森林(3s)和人工 造林的先锋群落森林(3p)。这个近自然度的序列明确地表达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森 林群落从最不稳定的外来树种人工造林群落向原生顶级群落演替的过程,在同一个立地环境 中,演替时间越长,群落的近自然程度越高,群落结构越丰富,生物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 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大。 (8)、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缺乏权威的理论成果,仅仅是将可持续思想引入林业经营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内容
首先是可持续本身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虽然其在政治上获得了高度的一致性,这 种概念的含糊在政治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一一对一个含糊不清概念的一致要比对一个精 确定义的概念的不一致好。但现在其不再是一致的基础,而成为培育不一致的基础了。可持 续最核心的思想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但 其没有定义“发展”,如果将其代际公平的思想应用到林业经营中,为了使后代人从森林中 获取的木材等产品和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下降,必须保持森林资源总量的稳定和结 构、质量不退化,相应要求必须平衡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协调,改变部门办林业为社会办林业。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目标是 什么,如何去评价,相应的经营技术措施体系并不清楚 (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1、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 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文类的发展服务,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始终都是林业 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木材永续利用途径上,木材培育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改理论充分认识到森 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自然更新,而且还能在人力的干预下实现人工更新:认识到人工林具有 生长迅速、目的性强、单位面积产出量大等优点,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希望寄 托在人工林的发展上。对于少林、无林地区来讲,如果生长条件具备,木材培育不失为一条 缓解木材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2、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于木材产品 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后者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必 须通过多目标经营,形成合理的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地多种 功能造福于人类 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均是对如何全面发挥森林地多种功能 实现多效益永续利用地基本途径进行探讨地基础上得出地有益成果。船迹理论在木材需求压 力大、木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森林资源又相对不足地情况下比较适用,其核心 是三大效益兼顾,木材生产优先。协同理论适用于需求压力不大、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且分布 比较均匀地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林业分工论适用于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
5 首先是可持续本身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虽然其在政治上获得了高度的一致性,这 种概念的含糊在政治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对一个含糊不清概念的一致要比对一个精 确定义的概念的不一致好。但现在其不再是一致的基础,而成为培育不一致的基础了。可持 续最核心的思想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但 其没有定义“发展”,如果将其代际公平的思想应用到林业经营中,为了使后代人从森林中 获取的木材等产品和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下降,必须保持森林资源总量的稳定和结 构、质量不退化,相应要求必须平衡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协调,改变部门办林业为社会办林业。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目标是 什么,如何去评价,相应的经营技术措施体系并不清楚。 (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1、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 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文类的发展服务,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始终都是林业 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木材永续利用途径上,木材培育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改理论充分认识到森 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自然更新,而且还能在人力的干预下实现人工更新;认识到人工林具有 生长迅速、目的性强、单位面积产出量大等优点,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希望寄 托在人工林的发展上。对于少林、无林地区来讲,如果生长条件具备,木材培育不失为一条 缓解木材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2、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于木材产品 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后者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必 须通过多目标经营,形成合理的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地多种 功能造福于人类。 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均是对如何全面发挥森林地多种功能、 实现多效益永续利用地基本途径进行探讨地基础上得出地有益成果。船迹理论在木材需求压 力大、木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森林资源又相对不足地情况下比较适用,其核心 是三大效益兼顾,木材生产优先。协同理论适用于需求压力不大、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且分布 比较均匀地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林业分工论适用于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