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 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 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 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 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十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渲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十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十而+名、动+而+名、名十而十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 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 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 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 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 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 馆”“馆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 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 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 “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 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 非子.说林》)(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 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 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 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 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 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 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 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 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 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 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 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 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 “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 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 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 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 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 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 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 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
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 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 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 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 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第二章特殊的句法结构 第一节普通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却很普遍,以前将 之列入活用为副词,不规范,它是古汉语中名词的功能,名词的用法,因为并不 是只有副词才能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分以下几种情况: 表情状(比喻 一般用以表动作行为的情状。这种用法有比喻意味,译为“象.一样(似 的)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左传》 依柱而笑,箕踞以骂 《战国策燕策》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 《中山狼传》 乡民蚁拥蜂攒(cuan),布满山麓。 《三元里抗英》 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 也有作形容词的状语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现代汉语中“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风起云涌”“蚕食”“鲸吞”“席卷ˉ
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 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 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 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 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第二章 特殊的句法结构 第一节 普通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却很普遍,以前将 之列入活用为副词,不规范,它是古汉语中名词的功能,名词的用法,因为并不 是只有副词才能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情状(比喻) 一般用以表动作行为的情状。这种用法有比喻意味,译为“象…一样(似 的)”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左传·》 依柱而笑,箕踞以骂。 《战国策·燕策》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 《中山狼传》 乡民蚁拥蜂攒(cuan),布满山麓。 《三元里抗英》 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荀子.非十二子》 也有作形容词的状语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现代汉语中“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风起云涌”“蚕食”“鲸吞”“席卷
“瓜分 、表示对人的态度 把动词后的宾语当作状语名词来对待,译为“象对待.那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 《孟子万章》 最后一次把来人赶走,说:从今以后,知道国君象对待犬马一样畜养我。) (晋公子重耳)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国语晋语》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 遇我,我固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 译为“用“拿…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史记刺客列传》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史记平原君列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项羽本纪》 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舜勤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国语越语》 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汉书艺文志》 五、表示行为的根据
“瓜分” 二、表示对人的态度 把动词后的宾语当作状语名词来对待,译为“象对待…那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 。 《孟子·万章》 最后一次把来人赶走,说:从今以后,知道国君象对待犬马一样畜养我。) (晋公子重耳)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国语·晋语》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 遇我,我固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 译为“用……”“拿……”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史记·刺客列传》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史记·平原君列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项羽本纪》 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舜勤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国语·越语》 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汉书.艺文志》 五、表示行为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