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材料的塑性变形 第三章我们介绍了金属的铸态组织。铸态组织往往具有晶粒粗大、组织不均 匀、成分偏析以及材质不致密等缺陷,所以金属材料经冶炼浇注后大多数要进行 各种压力加工(如轧制、锻造、挤压、拉丝和冲压等),制成型材和工件。金属 材料经压力加工(塑性变形)后,不仅外形尺寸发生了改变,而且内部组织和性 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还要进行退火,退火又 会使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发生与形变相反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回复与再结 晶。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讨论这些过程的实质与 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金属材料各项杋械性能指标的本质,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的潜 力,正确制定和改进金属压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及合理用材等都有重要的 意义。本章讨论金属的塑性变形,下一章讨论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8-1金属变形的三个阶段 金属在外力(载荷)的作用下,首先发生弹性变形。载荷增加到一定值以后, 除了发生弹性变形外,同时还发生塑性变形,即弹塑性变形。继续増加载荷,塑 性变形也将逐渐增大,直至金属发生断裂。由此可见,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断裂阶段。 拉伸试验测得的低碳钢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如图41所示。 图41低碳钢的应力一应变曲线 在工程应用中,应力和应变是按照下式计算的 应力(工程应力) P Ao 应变(工程应变)g=1=1 (4.2) Chap8 第1页
Chap8 第1页 第八章 材料的塑性变形 第三章我们介绍了金属的铸态组织。铸态组织往往具有晶粒粗大、组织不均 匀、成分偏析以及材质不致密等缺陷,所以金属材料经冶炼浇注后大多数要进行 各种压力加工(如轧制、锻造、挤压、拉丝和冲压等),制成型材和工件。金属 材料经压力加工(塑性变形)后,不仅外形尺寸发生了改变,而且内部组织和性 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还要进行退火,退火又 会使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发生与形变相反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回复与再结 晶。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讨论这些过程的实质与 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金属材料各项机械性能指标的本质,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的潜 力,正确制定和改进金属压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及合理用材等都有重要的 意义。本章讨论金属的塑性变形,下一章讨论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8-1 金属变形的三个阶段 金属在外力(载荷)的作用下,首先发生弹性变形。载荷增加到一定值以后, 除了发生弹性变形外,同时还发生塑性变形,即弹塑性变形。继续增加载荷,塑 性变形也将逐渐增大,直至金属发生断裂。由此可见,金属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断裂阶段。 拉伸试验测得的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4.1 所示。 在工程应用中,应力和应变是按照下式计算的: 应力(工程应力) A0 P σ = (4.1) 应变(工程应变) 0 0 l l − l ε = (4.2) 图 4.1 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 0 a σe σs σb b c d k ε σ σk
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lo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 gauge length),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这样绘出的aE曲线通常称为工程应力一工程 应变曲线( engineering stress-engineering strain curve),如图4.1所示: σe为材料的弹性极限( elastic limit),它表示不发生永久变形的最大应力 当应力低于ae时,应力与试样的应变成正比,应力去除则变形消失,即试样处 于弹性变形阶段,有些零件如枪管、炮筒及精密弹性件等在工作时不允许产生微 量塑性变形,设计时应根据弹性极限来选用材料。 但应力超过σε后,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直线关系被破坏,如果卸载,试样的 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即塑性变形,这说明材料的变形进 入弹塑性变形阶段。σs为材料的屈服强度( yield strength),表示金属开始发生 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对于没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 的应力值σ02为其屈服强度。零件的失效,过量塑性变形往往是其主要原因,所 以除了少量要求特别严格的零件设计和选材使用弹性极限σe外,一般零件设计 和选材都以屈服强度σs或σ02为主要依据 当应力超过σs后,试样发生明显而均匀的塑性变形,若欲使试样的应变增 大,则必须相应地增加应力值,这种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 加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work hardening)或应变硬化( strain hardening)。当 应力达到b时,试样的均匀变形阶段即告中止,这个最大的应力值称为材料 的拉伸强度( tensile strength)或极限拉伸强度(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简 写为UTs,它表示材料发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是材料受拉时所能承受 的最大载荷的应力,也是机件设计和选材的主要依据 在0b以后,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并形成颈缩( necking),应力下 降,最后应力达σk时,试样断裂。∝k称为材料的断裂应力( fracture stress), 它表示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极限抗力 上述的σe、σs、σo2、σb和σk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塑性( ductility)指标主 要有两种: 6为延伸率( elongation),是试样拉断后长度的相对伸长量: 100% 式中|为试样拉断后的最后标距长度。 φ为断面收缩率( reduction of area),是试样拉断后横截面的相对收缩值: A-A 100% 式中Ao为试样断口处的横截面积 δ和ψ反映金属塑性变形的能力,在机件设计中是保证安全性的机械性能指 标 8-2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当金属中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金属将产生塑性变形。实验表明,单晶 Chap8 第2页
Chap8 第2页 式中,P 为载荷,A0 为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l0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gauge length),l 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这样绘出的 σ-ε 曲线通常称为工程应力—工程 应变曲线(engineering stress-engineering strain curve),如图 4.1 所示: σe为材料的弹性极限(elastic limit),它表示不发生永久变形的最大应力。 当应力低于 σe 时,应力与试样的应变成正比,应力去除则变形消失,即试样处 于弹性变形阶段,有些零件如枪管、炮筒及精密弹性件等在工作时不允许产生微 量塑性变形,设计时应根据弹性极限来选用材料。 但应力超过 σe 后,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直线关系被破坏,如果卸载,试样的 变形只能部分恢复,而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即塑性变形,这说明材料的变形进 入弹塑性变形阶段。σs 为材料的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表示金属开始发生 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对于没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规定以产生 0.2%残余变形 的应力值 σ0.2为其屈服强度。零件的失效,过量塑性变形往往是其主要原因,所 以除了少量要求特别严格的零件设计和选材使用弹性极限 σe 外,一般零件设计 和选材都以屈服强度 σs 或 σ0.2为主要依据。 当应力超过 σs 后,试样发生明显而均匀的塑性变形,若欲使试样的应变增 大,则必须相应地增加应力值,这种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 加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work hardening)或应变硬化(strain hardening)。当 应力达到 σb时,试样的均匀变形阶段即告中止,这个最大的应力值 σb称为材料 的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或极限拉伸强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简 写为 UTS,它表示材料发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是材料受拉时所能承受 的最大载荷的应力,也是机件设计和选材的主要依据。 在 σb 以后,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并形成颈缩(necking),应力下 降,最后应力达 σk 时,试样断裂。σk 称为材料的断裂应力(fracture stress), 它表示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极限抗力。 上述的 σe、σs、σ0.2、σb和 σk 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塑性(ductility)指标主 要有两种: δ 为延伸率(elongation),是试样拉断后长度的相对伸长量: 100% 0 0 × − = l l l δ (4.3) 式中 l 为试样拉断后的最后标距长度。 ψ 为断面收缩率(reduction of area),是试样拉断后横截面的相对收缩值: 100% 0 0 × − = A A A ψ (4.4) 式中 A0为试样断口处的横截面积。 δ 和 ψ 反映金属塑性变形的能力,在机件设计中是保证安全性的机械性能指 标。 8-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当金属中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金属将产生塑性变形。实验表明,单晶
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slip)和孪生(twin)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中滑 移是最主要的变形方式。 一、滑移 单晶体受拉时,外力在任何晶面上都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其中正应 力只能引起正断,不能引起塑性变形,而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塑性变 形。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 slip plane))的 定晶向(滑移方向( slip direction)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的现象称为滑移 如图42所示。滑移主要发生在原子排列最紧密或较紧密的晶面上,并沿着这些 晶面上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进行,因为只有在最密排晶面之间的面间距及最密 排晶向之间的原子间距才最大,原子结合力也最弱,所以在最小的切应力下便能 引起它们之间的相对滑移。晶体中每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 滑移系。晶体中的滑移系越多,意味着其塑性越好。具有体心和面心立方晶格的 金属,如铁、铝、铜、铬等,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滑移方式变形,它们的塑性比具 有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好得多,这是由于前者的滑移系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 性大所致。 图42滑移示意图 n 睴 图43刃状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最初,人们设想滑移过程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作整体的刚性滑 移。但是由此计算出的滑移所需最小切应力比实测值要高几个数量级。后来通过 大量的研究证明,滑移实际上是位错(dis| ocation)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 Chap8 第3页
Chap8 第3页 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slip)和孪生(twin)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中滑 移是最主要的变形方式。 一、滑移 单晶体受拉时,外力在任何晶面上都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其中正应 力只能引起正断,不能引起塑性变形,而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塑性变 形。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slip plane))的一 定晶向(滑移方向(slip direction))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的现象称为滑移, 如图 4.2 所示。滑移主要发生在原子排列最紧密或较紧密的晶面上,并沿着这些 晶面上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进行,因为只有在最密排晶面之间的面间距及最密 排晶向之间的原子间距才最大,原子结合力也最弱,所以在最小的切应力下便能 引起它们之间的相对滑移。晶体中每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 滑移系。晶体中的滑移系越多,意味着其塑性越好。具有体心和面心立方晶格的 金属,如铁、铝、铜、铬等,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滑移方式变形,它们的塑性比具 有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好得多,这是由于前者的滑移系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 性大所致。 最初,人们设想滑移过程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作整体的刚性滑 移。但是由此计算出的滑移所需最小切应力比实测值要高几个数量级。后来通过 大量的研究证明,滑移实际上是位错(dislocation)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 图 4.2 滑移示意图 (a) (b) 图 4.3 刃状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图43示意地表示了这一过程。如图43(a)所示包含位错的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 位错线上面的两列原子向右作微量位移至虚线所示的位置,位错线下面的一列原 子向左作微量位移至虚线所示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位错向右移动一个原子间 距。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如位错线继续向右移动到晶体表面时,就形成了一个原 子间距的滑移量,如图4.3(b)所示。结果晶体就产生了塑性变形 由此可见,晶体通过位错移动而产生滑移时,并不需要整个滑移面上全部的 原子同时移动,而只需位错附近的少数原子作微量的移动,移动的距离远小于 个原子间距,因而位错运动所需的切应力就小得多,且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这就 是“位错的易动性”。所以滑移实质上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的运动。 如果把试样表面抛光后进行塑性变形,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试样表面 有很多相互平行的线条,称为滑移带,如图44所示。如果再用分辨率更高的电 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滑移带是由很多相互平行的滑移线( slip line)所构成, 如图45所示。 滑移带 2000A ~200A 滑移线 图44铜变形后出现的滑移带 图45滑移带和滑移线的示意图 孪生 孪晶面 孪晶带 孪晶面 图46孪生示意图 挛生是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孪晶面( twin plain)和晶向发生切变, Chap8
Chap8 第4页 图 4.3 示意地表示了这一过程。如图 4.3(a)所示包含位错的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 位错线上面的两列原子向右作微量位移至虚线所示的位置,位错线下面的一列原 子向左作微量位移至虚线所示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使位错向右移动一个原子间 距。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如位错线继续向右移动到晶体表面时,就形成了一个原 子间距的滑移量,如图 4.3(b)所示。结果晶体就产生了塑性变形。 由此可见,晶体通过位错移动而产生滑移时,并不需要整个滑移面上全部的 原子同时移动,而只需位错附近的少数原子作微量的移动,移动的距离远小于一 个原子间距,因而位错运动所需的切应力就小得多,且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这就 是“位错的易动性”。所以滑移实质上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的运动。 如果把试样表面抛光后进行塑性变形,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试样表面 有很多相互平行的线条,称为滑移带,如图 4.4 所示。如果再用分辨率更高的电 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滑移带是由很多相互平行的滑移线(slip line)所构成, 如图 4.5 所示。 二、孪生 孪生是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孪晶面(twin plain))和晶向发生切变, 4’ 3 2 1 1’ 2’ 3’ 4 孪晶带 孪晶面 孪晶面 图 4.6 孪生示意图 图 4.4 铜变形后出现的滑移带 图 4.5 滑移带和滑移线的示意图 滑移带 滑移线 ~2000A ~200A o o
如图46所示,产生孪生变形部分的晶体位向发生了改变,它是以孪晶面为对称 面与未变形部分相互对称,这种对称的两部分晶体称为孪晶:发生变形的那部分 晶体称为孪晶带( twin band) 孪生和滑移不同,滑移时变形只局限于给定的滑移面上,滑移后滑移总量是 近邻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滑移前后晶体的位向不变;孪生变形时各层原子平行于 孪晶面运动,在这部分晶体中,相邻原子间的相对位移只有一个原子间距的几分 之一,但许多层晶面累积起来的位移便可形成比原子间距大许多倍(不一定是整 数倍)的变形。另外,孪生变形所需的最小切应力比滑移的大得多,因此孪生变 形只在滑移很难进行的情况下才发生。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一般不发生孪生变 形,但少数金属如铜、金、银在极低温度下可能发生;体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仅在 室温或受冲击时才发生;而滑移系较少的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如镁、锌、镉等 则比较容易发生孪生变形 孪生变形会在周围晶格中引起很大的畸变,因此产生的塑性变形量比滑移小 得多,一般不超过10%。但孪生变形引起晶体位向改变,因而能促进滑移发生。 8-3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工程上实际使用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是多晶体。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也是通过 滑移或孪生变形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在多晶体中,晶粒之间的晶界处原子排列不 规则,而且往往还有杂质原子处于其间,这使多晶体的变形更为复杂。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1.变形不均匀 1)各晶粒的变形先后不一。因为各晶粒位向不同,施加同一外力时,那些 受最大或接近最大分解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软位向”状态,而受最小或接近 最小分解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硬位向”状态。所以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是 逐批发生的,软位向的晶粒先变形,硬位向的后变形 2)各晶粒的变形量有大有小; 3)即使在同一晶粒中,变形量亦不相同,晶粒中心变形量小,靠近晶界处 的变形量大 2.各晶粒间变形协调 多晶体中每个晶粒都处于其他晶粒包围之中,它的变形必然与其邻近的晶粒 相互协调配合,不然就难以进行变形,甚至不能保持晶粒之间的连续性,会造成 空隙而导致材料的破裂。 3.晶界对形变过程的阻碍作用 多晶体中,晶界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较晶粒本身要大。这是由于晶界附近晶 格畸变程度大,加之常常聚集有杂质原子,处于髙能量状态,对滑移变形时位错 的移动起阻碍作用所致。晶界原子排列越紊乱,滑移抗力就越大。 、细晶强化 Chap8
Chap8 第5页 如图 4.6 所示,产生孪生变形部分的晶体位向发生了改变,它是以孪晶面为对称 面与未变形部分相互对称,这种对称的两部分晶体称为孪晶;发生变形的那部分 晶体称为孪晶带(twin band)。 孪生和滑移不同,滑移时变形只局限于给定的滑移面上,滑移后滑移总量是 近邻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滑移前后晶体的位向不变;孪生变形时各层原子平行于 孪晶面运动,在这部分晶体中,相邻原子间的相对位移只有一个原子间距的几分 之一,但许多层晶面累积起来的位移便可形成比原子间距大许多倍(不一定是整 数倍)的变形。另外,孪生变形所需的最小切应力比滑移的大得多,因此孪生变 形只在滑移很难进行的情况下才发生。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一般不发生孪生变 形,但少数金属如铜、金、银在极低温度下可能发生;体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仅在 室温或受冲击时才发生;而滑移系较少的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如镁、锌、镉等, 则比较容易发生孪生变形。 孪生变形会在周围晶格中引起很大的畸变,因此产生的塑性变形量比滑移小 得多,一般不超过 10%。但孪生变形引起晶体位向改变,因而能促进滑移发生。 8-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工程上实际使用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是多晶体。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也是通过 滑移或孪生变形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在多晶体中,晶粒之间的晶界处原子排列不 规则,而且往往还有杂质原子处于其间,这使多晶体的变形更为复杂。 一、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1.变形不均匀 1)各晶粒的变形先后不一。因为各晶粒位向不同,施加同一外力时,那些 受最大或接近最大分解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软位向”状态,而受最小或接近 最小分解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硬位向”状态。所以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是 逐批发生的,软位向的晶粒先变形,硬位向的后变形; 2)各晶粒的变形量有大有小; 3)即使在同一晶粒中,变形量亦不相同,晶粒中心变形量小,靠近晶界处 的变形量大。 2.各晶粒间变形协调 多晶体中每个晶粒都处于其他晶粒包围之中,它的变形必然与其邻近的晶粒 相互协调配合,不然就难以进行变形,甚至不能保持晶粒之间的连续性,会造成 空隙而导致材料的破裂。 3.晶界对形变过程的阻碍作用 多晶体中,晶界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较晶粒本身要大。这是由于晶界附近晶 格畸变程度大,加之常常聚集有杂质原子,处于高能量状态,对滑移变形时位错 的移动起阻碍作用所致。晶界原子排列越紊乱,滑移抗力就越大。 二、细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