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王伟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作出了两个 最伟大的贡献:一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是揭示 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 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乃至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正 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 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7页。) 一、唯物史观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工人阶 级政党必须掌握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贡 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 王伟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作出了两个 最伟大的贡献:一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是揭示 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 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乃至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正 如恩格斯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 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597 页。) 一、唯物史观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工人阶 级政党必须掌握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贡 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全集》 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1.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之前,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 主义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应该说唯物论已 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的辩证法 是装在唯心主义框架里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而且 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论的。马克思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 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于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行过多方面 探索,但对于历史之谜的回答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回答, 即或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归结为精神的作用。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理性、 情感、动机和意识等:容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 归结为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和无人身的理 性。另一类是旧唯物主义的回答。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自然观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却被社会领域和历史过 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进一步探究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会历史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全集》 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45 页。) 1.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之前,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 主义到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应该说唯物论已 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的辩证法 是装在唯心主义框架里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而且 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论的。马克思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 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产生之前,人类始终陷于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行过多方面 探索,但对于历史之谜的回答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回答, 即或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归结为精神的作用。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理性、 情感、动机和意识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决定论,将历史发展 归结为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和无人身的理 性。另一类是旧唯物主义的回答。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自然观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却被社会领域和历史过 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进一步探究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会历史领
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动 因,将精神动力看成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从而在历史观上仍旧陷入 唯心主义的泥沼。 综观一切旧历史观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从思 想原因、而不是从物质经济根源来说明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和社会发 展的动力,这就是旧历史观的思想动机论:二是只看到少数历史人物 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主人,抹煞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旧历史观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将历史发展 的根本原因归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个人意志,认为这些人的一个 好念头可以使国泰民安,一个坏想法可以使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英 雄史观说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旧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历 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历史上最复 杂的生产组织,而社会却日益分裂为鲜明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 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能够 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关系,透视以往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理解社会历史 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资本主义的诞生只是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 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理论 创新。马克思所具有的历史观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让我们想到英国
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而没有看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动 因,将精神动力看成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从而在历史观上仍旧陷入 唯心主义的泥沼。 综观一切旧历史观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从思 想原因、而不是从物质经济根源来说明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和社会发 展的动力,这就是旧历史观的思想动机论;二是只看到少数历史人物 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主人,抹煞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旧历史观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将历史发展 的根本原因归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个人意志,认为这些人的一个 好念头可以使国泰民安,一个坏想法可以使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英 雄史观说到底还是唯心主义的旧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历 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历史上最复 杂的生产组织,而社会却日益分裂为鲜明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 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能够 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关系,透视以往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理解社会历史 规律提供了客观依据。然而资本主义的诞生只是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 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理论 创新。马克思所具有的历史观的超人之处、伟大之处让我们想到英国
著名哲学家罗素1901年提出的“理发师的胡子该由谁来刮”的著名 悖论:在某个城镇中只有一位理发师,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我只为 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而该镇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一位自己不刮脸的男子,都必须由这位理发师刮脸。可是有一天, 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 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 脸的人”,按照镇里的规定,他应该由作为理发师的自己刮脸:而如 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就不该由作为理 发师的他给自己刮脸。这就成为化解不开的悖论。 悖论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无法解开的难题。实际上,对 历史发展最终动力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要说唯心主 义者,连一些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比 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 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个结论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显然,孟 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唯物主义命题出发,又返回到人的理性决 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老路上了。再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环境主要体 现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同样绕了一圈又绕回 来了,怎么也绕不开唯心主义的结论
著名哲学家罗素 1901 年提出的“理发师的胡子该由谁来刮”的著名 悖论:在某个城镇中只有一位理发师,他打出这样的广告:“我只为 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而该镇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一位自己不刮脸的男子,都必须由这位理发师刮脸。可是有一天, 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 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 脸的人”,按照镇里的规定,他应该由作为理发师的自己刮脸;而如 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就不该由作为理 发师的他给自己刮脸。这就成为化解不开的悖论。 悖论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无法解开的难题。实际上,对 历史发展最终动力的解释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要说唯心主 义者,连一些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论之中。比 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 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个结论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他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显然,孟 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唯物主义命题出发,又返回到人的理性决 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老路上了。再如,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 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环境主要体 现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同样绕了一圈又绕回 来了,怎么也绕不开唯心主义的结论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及,黑格尔的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 所讲的历史规律恰恰又是最接近唯物史观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 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5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5页。)。在黑格尔那里,把独 立于人之外的某种理念转化为自然和历史,把历史规律的辩证过程描 述得非常清晰,接近了唯物史观的答案,但他是放在唯心主义框架里 解释的。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是感性的人、肉体 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在费尔巴哈眼中,感性的、肉体的人是 没有能动性的,是被动的,不是社会的、实践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的 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认为,历史是由抽象的人所具有的抽 象的、永恒的普遍之爱决定的,抽象的“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又回到了二律背反的悖论问题上了。用唯心主义来解释历史,显然 是错误的:而旧唯物主义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某种实在的物质,归结 为被动、抽象的人,看上去是唯物的,但实际上又回到抽象的人性、 人的理念、人的自我意识等唯心的结论上,肯定也是不行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2页),彻底解决了旧历史观的悖论问题。他强调“感性的 人的活动”,即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及,黑格尔的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 所讲的历史规律恰恰又是最接近唯物史观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 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 55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235 页。)。在黑格尔那里,把独 立于人之外的某种理念转化为自然和历史,把历史规律的辩证过程描 述得非常清晰,接近了唯物史观的答案,但他是放在唯心主义框架里 解释的。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是感性的人、肉体 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在费尔巴哈眼中,感性的、肉体的人是 没有能动性的,是被动的,不是社会的、实践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的 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认为,历史是由抽象的人所具有的抽 象的、永恒的普遍之爱决定的,抽象的“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又回到了二律背反的悖论问题上了。用唯心主义来解释历史,显然 是错误的;而旧唯物主义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某种实在的物质,归结 为被动、抽象的人,看上去是唯物的,但实际上又回到抽象的人性、 人的理念、人的自我意识等唯心的结论上,肯定也是不行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02 页),彻底解决了旧历史观的悖论问题。他强调“感性的 人的活动”,即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00 页。)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