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师范)专业 《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4300163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修读学期 第2学期 学分 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 B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 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分析化学B》课程是化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属学科基础课,共48学时。 分析化学课是四年制本科化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了解物质的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学习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准确的 进行样品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分析化学的特点、规律及其重要应用。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酸碱滴 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吸光光度分析、数据处理及试样 的采集与制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达到如下目的: 1.巩固并加深对水溶液中化学平衡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它们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概 3.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课程教学目标 1.系统地讲授分析化学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初步地应用分析化学理论的结论从宏 观的角度及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研究分析方法的设计、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局限性 2.通过系统地讲授分析方法,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如酸碱滴 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误差分析及方法的应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师范)专业 《分析化学 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4300163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修读学期 第 2 学期 学分 3 学时 48 课程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 B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分析化学 B》课程是化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属学科基础课,共 48 学时。 分析化学课是四年制本科化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了解物质的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学习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准确的 进行样品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分析化学的特点、规律及其重要应用。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酸碱滴 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吸光光度分析、数据处理及试样 的采集与制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达到如下目的: 1. 巩固并加深对水溶液中化学平衡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它们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概 况; 3.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系统地讲授分析化学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初步地应用分析化学理论的结论从宏 观的角度及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研究分析方法的设计、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局限性; 2. 通过系统地讲授分析方法,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如酸碱滴 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误差分析及方法的应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师范)专业 用范围等,进一步加深对分析方法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 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从而培养思考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 创新意识; 4.运用所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初步设 计新物质的分析方法和能力。 四、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一)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实践 第1章概论 4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第4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5章酸碱滴定法 426288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第9章重量分析法 第10章吸光光度法 2242 2242 000000000000 第11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合计 48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化学发展史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师范)专业 用范围等,进一步加深对分析方法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 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从而培养思考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 创新意识; 4. 运用所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初步设 计新物质的分析方法和能力。 四、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 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学时分配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概论 4 4 0 第 2 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 2 0 第 3 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6 6 0 第 4 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 2 0 第 5 章 酸碱滴定法 8 8 0 第 6 章 络合滴定法 8 8 0 第 7 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 8 0 第 8 章 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2 2 0 第 9 章 重量分析法 2 2 0 第 10 章 吸光光度法 4 4 0 第 11 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2 2 0 合计 48 48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化学发展史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师范)专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分类。 2.教学难点:各类分析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趋势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分析试样采集和制备的目的、意义及原理 2.掌握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和试样测定前的预处理 2.教学难点:分析试样的缩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分析试样的采集和预处理;2.试样的分解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以下几个概念:总体、样本、样本容量、自由度,掌握样本标准偏差的计算; 2.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t分布)。理解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 掌握t分布表求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方法; 3.掌握t检验法、F检验法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4!.了解误差的传递与回归分析法; 5.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标准偏差的计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检验法、F检验法的方 法与作用;可疑值的取舍,提髙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正态分布及少量实验数据的t分布曲线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师范)专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分类。 2. 教学难点:各类分析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 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趋势。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分析试样采集和制备的目的、意义及原理; 2. 掌握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和试样测定前的预处理。 2. 教学难点:分析试样的缩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分析试样的采集和预处理;2. 试样的分解。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以下几个概念:总体、样本、样本容量、自由度,掌握样本标准偏差的计算; 2. 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t 分布)。理解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 掌握 t 分布表求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方法; 3. 掌握 t 检验法、F 检验法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4. 了解误差的传递与回归分析法; 5. 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标准偏差的计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 检验法、F 检验法的方 法与作用;可疑值的取舍,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正态分布及少量实验数据的 t 分布曲线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师范)专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2.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3.准确度与精密度;4.误差和偏差:5.误差的分 类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7.逸出值的检验;8.分析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QA、QC的概念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实验室认 可与计量认证。 2.教学难点:质控图的绘制及理解;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的区别和联系;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2.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4.不确 定度和溯源性:5.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根据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 2.掌握活度与浓度的关系及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及 利用PBE方程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掌握酸碱平衡溶液中[H+]的计算方法 4!.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缓冲范围的概念,掌握其PH值及缓冲容量的计算方 法。熟悉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终点 变色情况。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点的因素。理解混合指示剂的种类、优点; 6._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H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会绘制滴定曲线。理解滴定突 跃的含义,掌握其影响因素,会选择指示剂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师范)专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概述;2.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3. 准确度与精密度;4. 误差和偏差;5. 误差的分 类及其产生的原因;6. 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7. 逸出值的检验;8. 分析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 QA、QC 的概念与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实验室认 可与计量认证。 2. 教学难点:质控图的绘制及理解;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的区别和联系;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概述;2.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4. 不确 定度和溯源性;5.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根据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 2. 掌握活度与浓度的关系及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及 利用 PBE 方程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掌握酸碱平衡溶液中[H+]的计算方法; 4. 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缓冲范围的概念,掌握其 PH 值及缓冲容量的计算方 法。熟悉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 5. 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终点 变色情况。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点的因素。理解混合指示剂的种类、优点; 6. 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H+]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会绘制滴定曲线。理解滴定突 跃的含义,掌握其影响因素,会选择指示剂;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师范)专业 7.掌握酸碱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8.理解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情况; 9.掌握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混合碱、氮、磷的原理。会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较简单的实 验方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分布分数及PBE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各种类型酸碱 溶液[H]的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及弱碱、多元酸碱、混合酸碱、两性物质、缓冲 溶液),酸碱滴定过程中[]的计算(特别是计量点、突跃范围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 因素,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及缓冲范围的确定。准确滴定、 分步滴定的条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测混合碱、氮及磷的原理等)。酸碱滴定中CO2的 影响。 2.教学难点:利用PBE方程推导[H+]计算式时近似条件的把握,其次是有关多元 酸碱滴定误差的计算,但该问题不是重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2.酸碱质子理论;3.酸碱水溶液中的H浓度;4.酸碱指示剂;5.酸碱 滴定及终点误差的计算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基本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包括: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 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总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 2.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型体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的计算; 3.掌握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4.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酸效应系数,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络合效应系数),MY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并理解其意义; 5.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前后、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方 法,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6.掌握终点误差计算,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单一离子和有共存离 子时被测离子酸度范围的确定方法;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师范)专业 7. 掌握酸碱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的计算; 8. 理解酸碱滴定中 CO2 的影响情况; 9. 掌握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混合碱、氮、磷的原理。会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较简单的实 验方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分布分数及 PBE 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各种类型酸碱 溶液[H+ ]的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及弱碱、多元酸碱、混合酸碱、两性物质、缓冲 溶液),酸碱滴定过程中[H+ ] 的计算(特别是计量点、突跃范围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 因素,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及缓冲范围的确定。准确滴定、 分步滴定的条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测混合碱、氮及磷的原理等)。酸碱滴定中 CO2 的 影响。 2. 教学难点:利用 PBE 方程推导[H+]计算式时近似条件的把握,其次是有关多元 酸碱滴定误差的计算,但该问题不是重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主要内容: 1. 概述;2. 酸碱质子理论;3. 酸碱水溶液中的 H+ 浓度;4. 酸碱指示剂;5. 酸碱 滴定及终点误差的计算。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基本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包括: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 数,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总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 2. 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型体分布分数及平衡浓度的计算; 3. 掌握 EDTA 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4. 熟练掌握络合平衡中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酸效应系数,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络合效应系数),MY 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并理解其意义; 5. 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化学计量点前后、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方 法,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6. 掌握终点误差计算,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单一离子和有共存离 子时被测离子酸度范围的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