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S系铁+△S环接>0 △S。>0自发变化 △S。=0平衡状态 △Sa<0非自发变化 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S)的计算 ①由标准摩尔嫡计算 △,S(T)=ΣyS(B,相态,T) ②由恒温可逆过程热效应Q计算 AS=2. 五、Gibbs自由能 I、Gibbs函数(Gibbs自由能】 定义:G=H-IS G是状态函数,单位:k 2、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G) 在温度T下,由参考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B(va=+1时)的标准摩尔Gibs函数变,称为 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Gibs函数。用△,G(B,相态,T)表示,单位:kmol。 △,G2(参考态单质,T)0 3、化学反应方向的Gibbs函数判据 在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Gibbs函数判据: 在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 △G<0反应自发进行 △G=0反应处平衡状态 △G>0反应非自发进行 Gbs函数减少的方向,是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在定温定压下, 任何自发变化总是系统的Gibbs函数减小。 作业:思考题3:习题5、10、12、13、19 第五章酸碱平衡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 ,掌握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S S S 总= + 0 系统 环境 S总 0 自发变化 = S总 0 平衡状态 S总 0 非自发变化 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 r m S )的计算 ①由标准摩尔熵计算 ( ) ( , ) r m B m S T S B T = 相态, ②由恒温可逆过程热效应 Q 计算 Qr S T = 五、Gibbs 自由能 1、Gibbs 函数(Gibbs 自由能) 定义: G H TS = − G 是状态函数, 单位:kJ 2、标准摩尔生成 Gibbs 函数( f m G ) 在温度 T 下,由参考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 B(νB=+1 时)的标准摩尔 Gibbs 函数变,称为 物质 B 的标准摩尔生成 Gibbs 函数。用 ( ) f m G B ,相态,T 表示,单位:kJ·mol-1。 ( )=0 f m G 参考态单质,T 3、化学反应方向的 Gibbs 函数判据 在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 Gibbs 函数判据: 在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 G 0 反应自发进行 = G 0 反应处平衡状态 G 0 反应非自发进行 Gibbs 函数减少的方向,是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条件下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在定温定压下, 任何自发变化总是系统的 Gibbs 函数减小。 作业:思考题 3;习题 5、10、12、13、19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 •掌握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 pH
,熟练堂握一元弱酸弱碱和盐的解离平衡及计算,堂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及计算。 ,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计算,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掌握配合的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 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11酸碱质子理论 1.1酸碱的定义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分子或离子。(质子的给予体) 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离子。(质子的接受体) 酸HA给出质子后转化成对应的共轭碱Aˉ,碱A接受质子后转化成对应的共轭酸HA。HA与 A称为共轭酸碱对。 HA三r+A 例如HAc的共轭碱是Ac,Ac的共轭酸是HAC,HAc和Ac为一对共轭酸碱。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O,HSO,HCO,H,PO,HPO,[Fe(OHX(H,O) 1.2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 (1)酸的离解反应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反应。 HA(aq)+H2O(1)=HO"(aq)A(aq) 酸1碱2 酸2 碱1 (2)水是两性物质,它的自身解离反应也是质子转移反应。 H2O(l)+H2O(I)=H3O(aq)+OH(aq) 酸1碱2 酸2碱1 (3)盐类水解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例如 NaAc水解: Ac+H2O =OH-HAc 碱1酸2 碱2酸1 NHC水解: NH+HO一HO+NH 酸1碱2 酸2碱1 (4)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例如 NHC的生成: HCI NH NH CI- 酸1碱2 酸2碱1
•熟练掌握一元弱酸弱碱和盐的解离平衡及计算,掌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及计算。 •熟练掌握缓冲溶液 pH 计算,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掌握配合的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 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11 酸碱质子理论 1.1 酸碱的定义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分子或离子。(质子的给予体) 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离子。(质子的接受体) 酸 HA 给出质子后转化成对应的共轭碱 A -,碱 A -接受质子后转化成对应的共轭酸 HA。HA 与 A -称为共轭酸碱对。 HA H+ + A- 例如 HAc 的共轭碱是 Ac-,Ac-的共轭酸是 HAc,HAc 和 Ac-为一对共轭酸碱。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如: − − − − 2+ 2 5 2 H2O, HSO4, HCO3 , H2PO4 , HPO4 , Fe(OH)(H O) 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 (1)酸的离解反应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反应。 HA(aq) + H2O(l) H3O+ (aq) + A- (aq)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2)水是两性物质,它的自身解离反应也是质子转移反应。 H2O(l) + H2O(l) H3O+ (aq) + OH- (aq)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3)盐类水解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例如 NaAc 水解: Ac- + H2O OH- + HAc 碱 1 酸 2 碱 2 酸 1 NH4Cl 水解: + NH4 + H2O H3O+ + NH3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4)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例如 NH4Cl 的生成: HCl + NH3 + NH4 + Cl-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液氨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NH,Cl +NaNH2 NHs +NH;+NaCl 酸1碱2 酸2碱1 2酸碱的相对强弱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HCI HAc>HCN 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区分效应”。例如 H:O可以区分HAC,HCN酸性的强弱。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 水对强酸起不到区分作用,水能够同等程度地将HCIO4,HC1,NO,等强酸的质子全部夺 取过来。选取比水的碱性弱的碱,如冰醋酸为溶剂对水中的强酸可体现出区分效应。例如上述 强酸在冰醋酸中不完全解离,酸性强度依次为: HI>HCIO4>HCI>H2SO>HNO: 酸越强,其共钯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酸性:HCIO,>H,SO,>H,PO,>HAc>H,CO3>NH>H,O 碱性:CO:<HSO<H,PO<Ac<HCO;<NH,<OH 3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 酸碱溶液中p州值的计算是无机化学中基本计算之一。体系多,计算公式繁杂,但掌握以 下两个要点可以帮助记忆和运用有关的公式: (1)从质子平衡方程出发,推导出各类溶液中H值的精确计算公式: (2)判断质子平衡方程中哪些是影响pH值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合理取舍, 简化计算过程,得到不同条件下的简化计算公式。 本章内容中要求掌握以下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方法: (1)强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2)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二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4)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 (5)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缓冲溶液 4.1缓冲溶液的概念 能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缓冲溶液一般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钯
液氨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NH4Cl + NaNH2 NH3 + NH3 + NaCl 酸 1 碱 2 酸 2 碱 1 2 酸碱的相对强弱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HCl > HAc > HCN 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区分效应”。例如: H2O 可以区分 HAc,HCN 酸性的强弱。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 水对强酸起不到区分作用,水能够同等程度地将 HClO4,HCl,HNO3 等强酸的质子全部夺 取过来。选取比水的碱性弱的碱,如冰醋酸为溶剂对水中的强酸可体现出区分效应。例如上述 强酸在冰醋酸中不完全解离,酸性强度依次为: HI>HClO4>HCl>H2SO4>HNO3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HClO4 H2SO4 H3PO4 HAc H2CO3 NH4 H2O 酸性: + − − − − − − 碱性: ClO4 HSO4 H2PO4 Ac HCO3 NH3 OH 3 酸碱溶液中 pH 值的计算 酸碱溶液中 pH 值的计算是无机化学中基本计算之一。体系多,计算公式繁杂,但掌握以 下两个要点可以帮助记忆和运用有关的公式: (1) 从质子平衡方程出发,推导出各类溶液中 pH 值的精确计算公式; (2) 判断质子平衡方程中哪些是影响 pH 值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合理取舍, 简化计算过程,得到不同条件下的简化计算公式。 本章内容中要求掌握以下几种体系 pH 值的计算方法: (1)强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 (2)一元弱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 (3)二元弱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 (4)两性物质溶液 pH 值的计算; (5)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 4 缓冲溶液 4.1 缓冲溶液的概念 能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缓冲溶液一般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
碱组成,这类缓冲溶液具有抗外加酸或外加碱的作用和抗稀释的作用。高浓度的强酸强碱也具 有抗外加酸或碱的作用,但这类缓冲溶液不具备抗稀释的作用。 4.2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由弱酸HA与共轭碱Aˉ组成的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公式为 H=p心+品 一般控制酸度的缓冲溶液中的缓冲剂溶液浓度较大,可采用近似计算式计算体系的pH值, H=p+电品 式中,c(A)与cHA)分别为A与HA的初始浓度,K为HA的离解常数。 测量溶液p山值时用做参照标准的缓冲溶液称为标准缓冲溶液,如果要精确计算标准缓冲 溶液的pH值,还需要校正溶液离子强度。 4.3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浓度及其浓度的此例有关。 缓冲溶液组分A与HA的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A与HA的组分浓度比为1时,有最大 的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的pH值为pK!-1pK。+1。选择缓冲溶液时,所需控 制的p州值应在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之内,pH应尽可能接近pK。,才会有较大的缓冲容量。 五、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配合物是一类数量众多重要的化合物,它是由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 的原子或离子(称为形成体或中心原子/离子)与一定数目的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 的离子或分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离子或者分子。 5.1配合物的组成 如图1.1所示,配合物一般都是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的(也有无外界的中性配位分子有 在),这两部分之间通常以离子键相连。作为配合物的主体组成部分,内界是由中心原子离子 和配体以配位健的形势连接而成,也称为内配位层,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 内界(配离子)外界 [Cu(NH)4】so 中配配 配合物Cu(NH)SO:的组成示意图
碱组成,这类缓冲溶液具有抗外加酸或外加碱的作用和抗稀释的作用。高浓度的强酸强碱也具 有抗外加酸或碱的作用,但这类缓冲溶液不具备抗稀释的作用。 4.2 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 由弱酸 HA 与共轭碱 A -组成的缓冲溶液的 pH 值计算公式为 c(HA) c(A ) pH p lg - = + Ka 一般控制酸度的缓冲溶液中的缓冲剂溶液浓度较大,可采用近似计算式计算体系的 pH 值, 即 c(HA) c(A ) pH p lg - = + Ka 式中, c(A ) - 与 c(HA) 分别为 A -与 HA 的初始浓度, Ka 为 HA 的离解常数。 测量溶液 pH 值时用做参照标准的缓冲溶液称为标准缓冲溶液,如果要精确计算标准缓冲 溶液的 pH 值,还需要校正溶液离子强度。 4.3 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浓度及其浓度的比例有关。 缓冲溶液组分 A -与 HA 的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A -与 HA 的组分浓度比为 1 时,有最大 的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的 pH 值为 p Ka -1~p Ka +1。选择缓冲溶液时,所需控 制的 pH 值应在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之内,pH 应尽可能接近 p Ka ,才会有较大的缓冲容量。 五、配合物的基本知识 配合物是一类数量众多重要的化合物,它是由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 的原子或离子(称为形成体或中心原子/离子)与一定数目的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 的离子或分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离子或者分子。 5.1 配合物的组成 如图 1.1 所示,配合物一般都是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的(也有无外界的中性配位分子存 在),这两部分之间通常以离子键相连。作为配合物的主体组成部分,内界是由中心原子/离子 和配体以配位键的形势连接而成,也称为内配位层,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 配合物[Cu(NH3)4]SO4 的组成示意图
5.2配合物化学式和命名 配合物的化学式中首先应列出配体中形成体的元素符号,再列出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配体, 将整个配离子或分子的化学式括在方括号[]中。配合物的命名遵照无机盐的命名原则。不同配 体名称之间以圆点(~)分开,并在最后一个配体名称之后缀以“合”字。形成体元素名称之后圆 括号()内用罗马数字表示其氧化值。具体规则如表1.1所示: 表5.1配合物化学式的命名规则 配体数 配体名称 合形成体名称 (氧化态值) 用二、三、四等中文不同配体名称之间以 以罗马数字Ⅱ、川、 数字表示 “,”分开 V表示 5.2.1配合物外界的命名 ()外界为简单阴离子的称为某化某”,如CuNH]C叫氯化四氨合铜(四) (2)外界为复杂阴离子的称为“某酸某”,如CuNH4SO,叫硫酸四氨合铜(I): (3)外界为H矿离子的称为.(氢)酸”,如HSi正叫六氟合硅V(氢酸 (4)外界为其它阳离子的称为.酸”,如KSF6六氟合硅V酸钾 52.2配合物内界的命名 处于配合物内界的配离子,其命名方法一般依照如下顺序: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原 子名称。当含有多个配体时遵循如下原则: ()配体中如既有无机配体又有有机配体,采用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的原则:如 KPtC(C2H)小:三氯·乙烯合铂(Ⅱ)酸钾。 (2)配体中若有多种无机配体时,先列出阴离子的名称,后列出阳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名称, 如KPNH)C]:三氯·一氨合铂(Ⅱ)酸钾。 (3)配体中若有多种同是离子或同是分子配体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 列,如[CoNH)sHO]C:氯化五氨水合钻(山。 (④若同是离子或同是分子配体中若配位原子相同,则将含较少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前面, 含较多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后面,如P(NO)C1NH)4CO叫碳酸一氣。一硝基·四氨合铂(Ⅱ): 若配位原子相同,配体中所含原子的数日也相同,则按在结构式中与配位原子相连原子的元素 符号的字母顺序排列,如P1NONH)NH)PyC,叫氯化一氢基·一硝基·一氨一吡啶合铂 (Ⅱ). 5.3配合物的分类 根据配合物的组成,除了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簇状配合物、冠酷配合物和配位聚合物外, 可将配合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简单配合物:是指配合物分子或离子中只有一个中心原子离子,每个配体只有一个配
5.2 配合物化学式和命名 配合物的化学式中首先应列出配体中形成体的元素符号,再列出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配体, 将整个配离子或分子的化学式括在方括号[ ]中。配合物的命名遵照无机盐的命名原则。不同配 体名称之间以圆点(•)分开,并在最后一个配体名称之后缀以“合”字。形成体元素名称之后圆 括号( )内用罗马数字表示其氧化值。具体规则如表 1.1 所示: 表 5.1 配合物化学式的命名规则 配体数 配体名称 合 形成体名称 (氧化态值) 用二、三、四等中文 数字表示 不同配体名称之间以 “•”分开 以罗马数字Ⅱ、Ⅲ、 Ⅳ表示 5.2.1 配合物外界的命名 (1) 外界为简单阴离子的称为“某化某”,如[Cu(NH3)4]Cl2 叫氯化四氨合铜(II); (2) 外界为复杂阴离子的称为“某酸某”,如[Cu(NH3)4]SO4 叫硫酸四氨合铜(Ⅱ); (3) 外界为 H+离子的称为“.(氢)酸”,如 H2[SiF6]叫六氟合硅(IV)(氢)酸; (4) 外界为其它阳离子的称为“.酸.”,如 K2[SiF6]六氟合硅(IV)酸钾。 5.2.2 配合物内界的命名 处于配合物内界的配离子,其命名方法一般依照如下顺序: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原 子名称。当含有多个配体时遵循如下原则: (1) 配体中如既有无机配体又有有机配体,采用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的原则;如 K[PtCl3(C2H4)]:三氯•乙烯合铂(Ⅱ)酸钾。 (2) 配体中若有多种无机配体时,先列出阴离子的名称,后列出阳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名称, 如 K[Pt(NH3)Cl3]:三氯•一氨合铂(Ⅱ)酸钾。 (3) 配体中若有多种同是离子或同是分子配体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 列,如[Co(NH3)5H2O]Cl3:氯化五氨•水合钴(Ⅲ)。 (4) 若同是离子或同是分子配体中若配位原子相同,则将含较少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前面, 含较多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后面,如[Pt(NO2)Cl(NH3)4]CO3 叫碳酸一氯•一硝基•四氨合铂(Ⅱ); 若配位原子相同,配体中所含原子的数目也相同,则按在结构式中与配位原子相连原子的元素 符号的字母顺序排列,如[Pt(NO2)(NH3)(NH2)(Py)]Cl2 叫氯化一氨基•一硝基•一氨•一吡啶合铂 (Ⅱ)。 5.3 配合物的分类 根据配合物的组成,除了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簇状配合物、冠醚配合物和配位聚合物外, 可将配合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简单配合物:是指配合物分子或离子中只有一个中心原子/离子,每个配体只有一个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