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初步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 林则徐(1)成就 (2)地位 魏源(1)成就 (2)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代表 3目的 4主张 5实践 6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3)主张 (4)评价 2发展一一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 康有为思想内容 思想特点 思想影响 梁启超 严复思想 提出疑惑 第1页共7页
第 1 页 共 7 页 必修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初步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 林则徐(1)成就 (2)地位 魏源 (1)成就 (2)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代表 3目的 4主张 5实践 6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3)主张 (4)评价 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 康有为 思想内容 思想特点 思想影响 梁启超 严复思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 历史背景 二、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 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冇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 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 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 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 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探究一“开眼看世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张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1、背景 第2页共7页
第 2 页 共 7 页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 历史背景。 二、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 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 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 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 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 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探究一 “开眼看世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张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1、背景 ① ② 疑惑点 疑惑内容
2、概况 ①林则徐一一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 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 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探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 (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 饰,虛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 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 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 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第3页共7页
第 3 页 共 7 页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 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 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探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 “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 (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 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 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 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 块链接:必修2 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自主学习: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背景 合作探究:2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 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 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 推向新的高潮 3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4评价: 探笼四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三)反思总结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人物 著作 思想 (四)当堂检测 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第4页共7页
第 4 页 共 7 页 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自主学习:1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背景: 合作探究:2 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 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 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 推向新的高潮。 3 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4 评价: 探究四 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三)反思总结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人物 著作 思想 (四)当堂检测 1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A.军事技术方面 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课后练习与提高 、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B.魏源C.孙中山D.洪秀全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C)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变革封建制度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⑤维护清朝统治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 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 帝国主义的口号 B.③④ ①③ 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第5页共7页
第 5 页 共 7 页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 )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孙中山 D.洪秀全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 ( C )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变革封建制度 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 )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 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 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