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练习教师版 (40分钟100分) 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选D。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 2.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解析】选B。机体依赖神经-体液一免疫系统共冋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A项错误;在特异性免疫的过 程中,B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C项错误: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所以D项错误 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LCM病毒 被LCM病毒感染的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 加 +5天后分离淋巴细胞加4小时后测定上清液 培养 中(r释放量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细胞的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病毒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2)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解析】选D。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
- 1 - 免 疫 调 节练习教师版 (40 分钟 100 分) 一、基础全面练(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 1.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呈递 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选 D。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细胞是效应 T 细胞。 2.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解析】选 B。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 A 项错误;在特异性免疫的过 程中,B 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 C 项错误;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所以 D 项错误。 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 B 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 T 细胞的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病毒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2)效应 T 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解析】选 D。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 T 细胞
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 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知识总结】比较淋巴因子、抗原和抗体 (1)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可以促进效应T细胞 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 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2015·吉林模拟)关于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起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 D.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解析】选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A正确;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C正确:机体衰 老损伤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也是抗原,D错误 【易错提醒】抗原物质分为自我和非我抗原物质;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 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5.实验一: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实验二:给 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根据实验可推断甲、乙两物 质分别是() A.抗体、抗原 B.淋巴因子、抗原 C.抗体、淋巴因子 D.淋巴因子、抗体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从题干抓取关键信息 (1)物质甲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物质乙能使机体产生对该种细菌的免疫能力 【解析】选B。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因此物质甲为 淋巴因子:注射抗原后,可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能力,因 此物质乙为抗原
- 2 - 把效应 T 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说明效应 T 细胞能与靶 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知识总结】比较淋巴因子、抗原和抗体 (1)淋巴因子由 T 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可以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可以促进效应 T 细胞 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 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2015·吉林模拟)关于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起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 D.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解析】选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浆细胞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A 正确;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的初始阶段都发挥作用,B 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菌酶等,C 正确;机体衰 老损伤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也是抗原,D 错误。 【易错提醒】抗原物质分为自我和非我抗原物质;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 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 5.实验一:动物体内的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实验二:给 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根据实验可推断甲、乙两物 质分别是( ) A.抗体、抗原 B.淋巴因子、抗原 C.抗体、淋巴因子 D.淋巴因子、抗体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从题干抓取关键信息: (1)物质甲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2)物质乙能使机体产生对该种细菌的免疫能力。 【解析】选 B。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使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因此物质甲为 淋巴因子;注射抗原后,可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能力,因 此物质乙为抗原
6.(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 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解析】选B。蛇毒是抗原,A正确:“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过程,B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 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 胞和足够数量的相应抗体,D正确。 7.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胸腺 进攻」靶 骨 髓 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能力 D.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 【解析】选B。图示过程中根据细胞④进攻靶细胞,可知该途径为细胞免疫, ③为T细胞,②在骨髓中产生和发育成熟,为B细胞。通过基因疗法可以改造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但 是其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后代仍患血友病。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作用于记忆细胞⑤发生特异性免疫,但同 时也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丧失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 免疫。细胞⑥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破坏人体的兔疫系统。 8.(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 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 3 - 6.(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 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 T 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解析】选 B。蛇毒是抗原,A 正确;“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过程,B 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 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 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 胞和足够数量的相应抗体,D 正确。 7.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能力 D.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 主要攻击细胞③ 【解析】选 B。图示过程中根据细胞④进攻靶细胞,可知该途径为细胞免疫, ③为 T 细胞,②在骨髓中产生和发育成熟,为 B 细胞。通过基因疗法可以改造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但 是其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后代仍患血友病。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作用于记忆细胞⑤发生特异性免疫,但同 时也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不能产生成熟的 T 细胞,丧失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 免疫。细胞⑥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8.(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 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选B。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 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 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 迮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易错提醒】“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前者是外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而后者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敌我不分”。二者 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二、能力培优练(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9.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 素就会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 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S来标记胰岛素 B.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解析】选D。胰岛素是含S的蛋白质,可以与其他有机物区分,故可用S标记胰岛素,A项正确:抗体 具有特异性,可以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项正确: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 岛素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 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项正确,D项错误 10.(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注: 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4 -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选 B。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 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 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 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 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 项错误。 【易错提醒】“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前者是外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而后者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敌我不分”。二者 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二、能力培优练(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9.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 素就会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 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来标记胰岛素 B.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解析】选 D。胰岛素是含 S 的蛋白质,可以与其他有机物区分,故可用 35S 标记胰岛素,A 项正确;抗体 具有特异性,可以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 项正确;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 岛素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 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 项正确,D 项错误。 10.(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注: 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T细胞 MHCⅡ抗原复合物 病原体 MHCT(抗原 ④{吞噬体 吞噬(溶酶体 溶酶体 吞噬细胞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 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析】选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MHC-Ⅱ为分泌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B错误;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正确:MC-Ⅱ是吞噬 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駟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 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正确 【知识总结】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 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1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 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选B。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造血 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
- 5 -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 T 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 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 T 细胞识 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析】选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MHC-Ⅱ为分泌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B 错误;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 T 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 正确;MHC-Ⅱ是吞噬 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 MH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 T 细胞 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 正确。 【知识总结】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 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1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 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选 B。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 T 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造血 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 B 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胸腺被破坏后,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