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Ⅱ一一过渡齿拉削余量,mm AⅢ—一精切齿拉削余量,mm I,应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为整数 (2)过渡齿齿数zⅡlzⅡ一般取3~5个 (3)精切齿齿数zⅢzⅢ一般取3~7个。 7.直径 第一个刀齿直径:当预制孔精度较低时,为避免因拉削余量不均匀,使拉刀承受过大的 负荷,第一个刀齿直径可取 wmin 或者 d=dm+(3-l) 当预制孔的精度在IT10以上,第一个刀齿直径可取 式中do拉刀第一个切削齿的直径,mm; dwm-预制孔的最小直径,mm; fx齿升量,mm。 第二个刀齿的直径: d。2=do+2f2 第三个刀齿的直径: do3=do2+. 最后一个精切齿直径: dn=dow(最后一个精切齿直径等于校准齿直径) (二)校准部分设计 校准部分的校准齿不设齿升量,只对拉削表面起修光和校准作用。 1.几何参数 (1)前角Y0Ⅳ因校准齿不参加切削,前角可取0°~5°:或为制造方便,取γ0ⅣV (2)后角aoⅣ为了使拉刀重磨后直径变化小,延长拉刀使用寿命,aoⅣ<a0,或取 ⅣV=1 (3)刃带宽度baⅣ为了使拉刀重磨后直径变化小及拉削平稳,校准齿上也留有刃带 其宽度比精切齿大一倍左右。一般取6。Tv一0.4~0.8ram 2.齿距与槽型 由于校准齿只起修光、校准作用,其齿距可短些,以缩短拉刀长度 当粗切齿的齿距PI>10mm时,PⅣ一(0.6~0.8)PI 当粗切齿的齿距PI≤10mm时,PⅣ一PI
AⅡ——过渡齿拉削余量,mm; AⅢ——精切齿拉削余量,mm。 zI,应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为整数。 (2)过渡齿齿数 zⅡ zⅡ一般取 3~5 个。 (3)精切齿齿数 zⅢ zⅢ一般取 3~7 个。 7.直径 第一个刀齿直径:当预制孔精度较低时,为避免因拉削余量不均匀,使拉刀承受过大的 负荷,第一个刀齿直径可取 (二)校准部分设计 校准部分的校准齿不设齿升量,只对拉削表面起修光和校准作用。 1.几何参数 (1)前角γ0Ⅳ 因校准齿不参加切削,前角可取 0°~5°;或为制造方便,取γ0Ⅳ= γ0。 (2)后角 a0Ⅳ 为了使拉刀重磨后直径变化小,延长拉刀使用寿命,aoⅣ< a0,或取 ao Ⅳ=1°。 (3)刃带宽度 bаⅣ 为了使拉刀重磨后直径变化小及拉削平稳,校准齿上也留有刃带, 其宽度比精切齿大一倍左右。一般取 6。Tv 一 0.4~0.8ram。 2.齿距与槽型 由于校准齿只起修光、校准作用,其齿距可短些,以缩短拉刀长度。 当粗切齿的齿距 PI>lOmm 时,PⅣ一(O.6~0.8)PI; 当粗切齿的齿距 PI≤lOmm 时,PⅣ一 PI
校准齿的槽型一般做成与切削齿相同 3.齿数与直径 当被拉削孔的精度要求较高时,校准齿的齿数zⅣ应多些,常取zIv=3~7。 重磨拉刀时,只需重磨切削齿。当最后一个精切齿因重磨后直径减小,第一个校准齿就 成为新的最后一个精切齿。以后重磨直径再减小,依此类推。 为了增加拉刀的重磨次数和延拉刀的使用寿命,校准齿的直径应等于被拉削孔的最大直 径 mmax。但考虑到拉削后孔径可能产生扩张或收缩,校准齿的直径: doⅣV= mmax± 式中δ——拉削后孔径的扩张量或收缩量,mmd 拉削后,若孔径产生扩张,取“一”号:若孔径产生收缩,取“+”号。 一般扩张量是通过试验来确定。其值与孔径公差有关,约取 6=(0.12~0.14)IT 式中IT—一拉削后孔径的公差。 收缩现象常发生在下列情形 (1)拉削韧性金属材料时,收缩量可取δ=0.01m (2)加工薄壁工件时,占可按下式计算 拉削3号钢或5号钢时,δ=0.3 mmax-1.4T(μm) 拉削40r或18 CrNimnwa时,8=0.6dmax-2.8T(um) 式中 mmax一拉削后孔的最大直径,mm。T一孔壁厚度,mm (三)其它部分与拉刀总长 1.柄部 通常采用快速装夹的形式。d1应比拉削前的孔径小0.5m,并选用标准值。 2.颈部与过渡锥 颈部长度L。按下式计算。 Lo≥m+B+A-L3(m) 式中m一拉床夹头与床壁的间隙,可取10~20nm;B—一拉床床壁厚度,mm; A—一拉床花盘等厚度,mm;L 过渡锥长度,通常取成10mm、15m、20mm 颈部直径d3可比d1小0.3~0.5ram:也可与柄部一次磨出,即d3=dl。 3.前导部 前导部直径d4应等于拉削前孔的最小直径 domin,偏差取e8,其长度L4是由过渡锥终 端到第一个切削齿的距离,应等于拉削孔的长度 4.后导部 后导部直径d5等于拉削孔的最小直径 domin,偏差取f7:后导部的长度L5=(0
校准齿的槽型一般做成与切削齿相同。 3.齿数与直径 当被拉削孔的精度要求较高时,校准齿的齿数 zⅣ应多些,常取 zIv=3~7。 重磨拉刀时,只需重磨切削齿。当最后一个精切齿因重磨后直径减小,第一个校准齿就 成为新的最后一个精切齿。以后重磨直径再减小,依此类推。 为了增加拉刀的重磨次数和延拉刀的使用寿命,校准齿的直径应等于被拉削孔的最大直 径 dmmax。但考虑到拉削后孔径可能产生扩张或收缩,校准齿的直径: doⅣ=dmmax±δ 式中δ——拉削后孔径的扩张量或收缩量,mm。 拉削后,若孔径产生扩张,取“一”号;若孔径产生收缩,取“+”号。 一般扩张量是通过试验来确定。其值与孔径公差有关,约取 δ=(O.12~0.14)IT 式中 IT——拉削后孔径的公差。 收缩现象常发生在下列情形。 (1)拉削韧性金属材料时,收缩量可取δ=O.01mm。 (2)加工薄壁工件时,占可按下式计算: 拉削 3 号钢或 5 号钢时,δ=O.3dmmax-1.4T(μm) 拉削 40Cr 或 18CrNiMnWA 时,δ=0.6dmmax--2.8T(μm) 式中 dmmax——拉削后孔的最大直径,mm。 T——孔壁厚度,mm。 (三)其它部分与拉刀总长 1.柄部 通常采用快速装夹的形式。d1 应比拉削前的孔径小 0.5mm,并选用标准值。 2.颈部与过渡锥 颈部长度 L。按下式计算。 Lo≥m+B+A-L3(mm) 式中 m——拉床夹头与床壁的间隙,可取 10~20nm; B——拉床床壁厚度,mm; ‘ A——拉床花盘等厚度,mm; L3——过渡锥长度,通常取成 lOmm、15mm、 20 mm。 颈部直径 d3 可比 d1 小 O.3~O.5ram;也可与柄部一次磨出,即 d3=d1。 3.前导部 前导部直径 d4 应等于拉削前孔的最小直径 dwmin,偏差取 e8,其长度 L4 是由过渡锥终 端到第一个切削齿的距离,应等于拉削孔的长度。 4.后导部 后导部直径 d5 等于拉削孔的最小直径 dmmin,偏差取 f7;后导部的长度 L5=(O.5~ 0.7)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