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考古学家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 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 说明() A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先秦时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先进 D.先秦时期居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古城就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这说明先秦时期的居民重 视日常生活中的排水,即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先秦时期各 地存在密切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和农业灌溉无关,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将城市和 农村进行对比,故C项错误。 2.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过着定居的生 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故选C项。学会建造房屋、能够掘井 引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居民进行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B、D三项。 3.下面为我国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下列关于此原始村落的评价,合理的是() 个个个 ③ 个② 个公共墓地 壕 ① 居民点 沟 4 河 A此原始村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灌溉需求而修建 C.图中居民点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 D.村落的形成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此原始村落有居民点、防卫用的壕沟、公共墓地等,这说明已经出 现了原始的功能分区,故A项正确。图中壕沟应主要出于防卫功能而修建,灌溉可以依靠天 然河流,故B项错误:居民点应布局在生产和生活便利的区城,而不是地势较高的地方,故C项 错误;村落的形成是农业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 别是(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答案A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 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考古学家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 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 说明( ) A.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先秦时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先进 D.先秦时期居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古城就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这说明先秦时期的居民重 视日常生活中的排水,即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先秦时期各 地存在密切联系,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和农业灌溉无关,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将城市和 农村进行对比,故 C 项错误。 2.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过着定居的生 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故选 C 项。学会建造房屋、能够掘井 引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居民进行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A、B、D 三项。 3.下面为我国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下列关于此原始村落的评价,合理的是( ) A.此原始村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灌溉需求而修建 C.图中居民点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 D.村落的形成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此原始村落有居民点、防卫用的壕沟、公共墓地等,这说明已经出 现了原始的功能分区,故 A 项正确。图中壕沟应主要出于防卫功能而修建,灌溉可以依靠天 然河流,故 B 项错误;居民点应布局在生产和生活便利的区域,而不是地势较高的地方,故 C 项 错误;村落的形成是农业出现的结果,故 D 项错误。 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 别是( )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答案 A
解析传统市镇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要地,而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地 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其经济功能增强,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故 选A项。“密度结构*规模”都不是质的变化,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区别,故排除。 5.在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 古代城市与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 主要说明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与“市”是分开的,古代的“城”一般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的特点。 这说明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选B项。 6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 迹。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服从政治的需要 B.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 C.古代早期没有市场概念 D.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城市最初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 市中出现商业活动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形成“城即市、市即城”的局面,B项正确:A、 C、D三项都无法在题千材料中体现,排除。 7.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 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 C主要具有经济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 答案D 解桐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商业 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性、军事性功能较强,故选D项, 排除C项。 8.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 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该地区( 城市 城市 农村 农村 明朝末年 清朝中晚期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衰落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清朝中晚期该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明朝末年,这表明城市经济规 模有所扩大,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千图片只能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比例变 化,不能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题千图片没有反映其他地区的人口信息,故D 项错误。 9.下表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断出() 年份 社会经济状况 1760一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解析传统市镇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要地,而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地 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其经济功能增强,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故 选 A 项。“密度”“结构”“规模”都不是质的变化,B、C、D 三项均不是主要区别,故排除。 5.在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 古代城市与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 主要说明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与“市”是分开的,古代的“城”一般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的特点。 这说明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选 B 项。 6.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 迹。这说明( ) A.经济的发展服从政治的需要 B.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 C.古代早期没有市场概念 D.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城市最初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 市中出现商业活动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形成“城即市、市即城”的局面,B 项正确;A、 C、D 三项都无法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排除。 7.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 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商业发展无障碍 B.商人地位高 C.主要具有经济功能 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 答案 D 解析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B 两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商业 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性、军事性功能较强,故选 D 项, 排除 C 项。 8.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 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衰落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清朝中晚期该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明朝末年,这表明城市经济规 模有所扩大,故 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图片只能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比例变 化,不能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C 项错误;题干图片没有反映其他地区的人口信息,故 D 项错误。 9.下表反映了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断出( ) 年份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 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 3 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B.19世纪早期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1800一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 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题干 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B项错误:修建铁路改变了人们的 出行方式,而非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错 误。 10.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辟商埠约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 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跳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反映出() A列强的殖民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迈入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答案B 解析列强的殖民扩张属于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外因和诱因,而非主导因素,故A项错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 兴起,开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这反映出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故B 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D项因果关系颠倒,故 排除。 11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 明”,o口口,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上述材料中口口口内容 应该是( 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可知指的是工业 革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建立,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选A 项:圈地立法促使农民离开土地,但并未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英 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是“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的影响,并非 原因,排除D项。 12.下面为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1891一1911年)。据此可知( 城市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000 140000 184000 苏州 500000 500000 杭州 700000 350000 柠波 250000 255000 350000 温州 80000 80000 100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1850 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 9 654 千米的铁路 1852 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 300 万吨 1800—1850 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 236%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规模扩大 B.19 世纪早期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00—1850 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 23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 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 A 项正确;题干 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 B 项错误;修建铁路改变了人们的 出行方式,而非人们的生活习惯,故 C 项错误;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 D 项错 误。 10.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辟商埠约 16 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 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跳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反映出( ) A.列强的殖民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迈入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答案 B 解析列强的殖民扩张属于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外因和诱因,而非主导因素,故 A 项错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 兴起,开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这反映出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D 项因果关系颠倒,故 排除。 11.从 18 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 明”,□□□,所以“19 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上述材料中□□□内容 应该是( ) 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可知指的是工业 革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建立,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选 A 项;圈地立法促使农民离开土地,但并未使“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排除 B 项;工业革命时期英 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排除 C 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是“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的影响,并非 原因,排除 D 项。 12.下面为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1891—1911 年)。据此可知( ) 城市 1891 年 1901 年 1911 年 镇江 13 5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500 000 500 000 — 杭州 700 000 350 000 —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时期镇江的人口增长迅速,苏州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杭州的人口大 幅下降,宁波和温州人口增长缓慢,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均衡,故A项正确:根据 题千材料,可知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反映了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故B项错误;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苏州的经济总量,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故D项错 误。 13.“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 电车道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革新而发展 C.伴随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可知近代天津城市化伴随交通方式的革 新而发展,故选B项。 14.下面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年份 城镇人口 城市化 大中城市 小城镇 (万人) 率(%) 数量(个) 数量(个) 1979年 18495 19.99 216 2361 1986年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年 35174 29.04 640 17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乡镇企业兴 起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为了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改革,故B项错误: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 率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千表格主要反映城市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无关,故D项错误。 15.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 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 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倚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落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美国的大城市中有多家煤气公司为街道提供照明,而农村或者小城 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环境保护 无关,故排除A项:电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 排除。 16.下面反映的是2011一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数量变化。从图中可以得出的 信息是中国(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时期镇江的人口增长迅速,苏州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杭州的人口大 幅下降,宁波和温州人口增长缓慢,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均衡,故 A 项正确;根据 题干材料,可知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反映了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故 B 项错误;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苏州的经济总量,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故 D 项错 误。 13.“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 电车道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革新而发展 C.伴随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可知近代天津城市化伴随交通方式的革 新而发展,故选 B 项。 14.下面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年份 城镇人口 (万人) 城市化 率(%) 大中城市 数量(个) 小城镇 数量(个) 1979 年 18 495 19.99 216 2 361 1986 年 26 366 24.52 347 10 718 1995 年 35 174 29.04 640 17 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 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乡镇企业兴 起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为了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改革,故 B 项错误;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 率不断提高,故 C 项正确;题干表格主要反映城市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无关,故 D 项错误。 15.1835 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 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 年后煤气公司达到 400 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 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倚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落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大城市中有多家煤气公司为街道提供照明,而农村或者小城 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环境保护 无关,故排除 A 项;电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故排除 B 项;D 项与史实不符,故 排除。 16.下面反映的是 2011—2015 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数量变化。从图中可以得出的 信息是中国( )
单位:% 单位:万人 2774728000 4.4 27395 3.9 27500 26894 27000 26261 -26500 26000 一人口数量 225278 9 25500 ■增长速度 1325000 24500 24000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C.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2015年我国未完成由农 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故C项错误: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说明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 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D项正确。 17.下面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50% 40% 30% 口1882年 20% a1907年 10% 0% 农业工业服务业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 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千图表,可知1907年德国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故A项错 误:根据题千图表,可知产业结构虽有消长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 没有反映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总数,故C项错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业的劳动力出现 了不同的流动趋势,故D项正确。 18.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该报告 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 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6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 国城市化()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答案B 解析英国政府针对大城市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为城市人口提 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一定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修建 下水道%移除…垃圾%供水系统的改进%《公共卫生法》领布”,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 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根据题千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化,英国城市化进 程逐步加强与完善,因而英国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C项错误:英国修建 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但并不能说明英国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D项错误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C.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 A 项错误;2015 年我国未完成由农 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故 C 项错误;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说明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 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 D 项正确。 17.下面是 1882 年和 1907 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 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 1907 年德国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故 A 项错 误;根据题干图表,可知产业结构虽有消长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 没有反映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总数,故 C 项错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业的劳动力出现 了不同的流动趋势,故 D 项正确。 18.1842 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该报告 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 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6 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 国城市化( )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答案 B 解析英国政府针对大城市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为城市人口提 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一定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修建 下水道”“移除……垃圾”“供水系统的改进”“《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 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 B 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化,英国城市化进 程逐步加强与完善,因而英国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 C 项错误;英国修建 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但并不能说明英国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