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遗传育种学 实习指导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家蚕遗传育种学》课程组
家蚕遗传育种学 实习指导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家蚕遗传育种学》课程组
目录 参观原蚕种场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一)幼虫突变性状 1、大蚕期斑纹 2、体色 3、血色 4、体型 (二)蚕茧突变性状 1、茧色 2、茧型 育种茧蛹期的调查 (一)、形态性状的调查 (二)、数量性状的调查 四、交配控制 (一)、群体水平控制 (二)、个体水平控制 五、部分现行蚕品种介绍
目 录 一、参观原蚕种场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一)幼虫突变性状 1、大蚕期斑纹 2、体色 3、血色 4、体型 (二)蚕茧突变性状 1、茧色 2、茧型 三、育种茧蛹期的调查 (一)、形态性状的调查 (二)、数量性状的调查 四、交配控制 (一)、群体水平控制 (二)、个体水平控制 五、部分现行蚕品种介绍
《家蚕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蚕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开展改良家蚕群体遗传 结构、培育新品种使之符合蚕丝生产需要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研究的一门学科 所以,《家蚕遗传育种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 程。本着课程自身的特点,在课程培养目标中设置了一周教学实习,目的是让学 生在学习家蚕遗传的基本规律、家蚕育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同时 让学生对家蚕各类突变性状、家蚕品种选育中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种茧期家蚕 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査方法以及选留依据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一些简单的操作 方法和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课堂理论知识 及提高其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 、参观原种场 我国蚕种场分为两种类型,即原种场和普种场。一般的原种场要繁育原原母 种、原原种、原种以及一代杂交种,称为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种场除专业化 方式繁育销售已育成家蚕品种种子外,还从事保持或复壮现行推广蚕品种优良性 状,改良育成蚕品种,进一步培育优良新蚕品种的研究工作。因此,原种场为了 保持蚕品种优良性状,注重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原种的选留,为了自己产品(蚕 种)的销售,收集保存各蚕区近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蚕品种,并进行本地区适应 性试验,选适应本蚕区的蚕品种繁育推广,了解各蚕区蚕品种特点、分布以及发 展情况。 通过参观原种场和听报告,要求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了解我国近十年推广应用蚕品种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上的反应、繁育性能 和缫丝织绸、加工贸易等情况 2、了解育种单位、蚕业管理单位(大面积生产)、蚕种场、丝厂等部门在培育推 广家蚕品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种场中为保持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在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 原种等环节上的饲养管理、选留淘汰方法 4、了解蚕种场作为将蚕品种推向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蚕品种的要求 以及本身应具备技术和设备条件
《家蚕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蚕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开展改良家蚕群体遗传 结构、培育新品种使之符合蚕丝生产需要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研究的一门学科。 所以,《家蚕遗传育种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 程。本着课程自身的特点,在课程培养目标中设置了一周教学实习,目的是让学 生在学习家蚕遗传的基本规律、家蚕育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同时, 让学生对家蚕各类突变性状、家蚕品种选育中选择的几个关键环节、种茧期家蚕 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查方法以及选留依据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一些简单的操作 方法和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课堂理论知识 及提高其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参观原种场 我国蚕种场分为两种类型,即原种场和普种场。一般的原种场要繁育原原母 种、原原种、原种以及一代杂交种,称为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种场除专业化 方式繁育销售已育成家蚕品种种子外,还从事保持或复壮现行推广蚕品种优良性 状,改良育成蚕品种,进一步培育优良新蚕品种的研究工作。因此,原种场为了 保持蚕品种优良性状,注重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原种的选留,为了自己产品(蚕 种)的销售,收集保存各蚕区近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蚕品种,并进行本地区适应 性试验,选适应本蚕区的蚕品种繁育推广,了解各蚕区蚕品种特点、分布以及发 展情况。 通过参观原种场和听报告,要求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了解我国近十年推广应用蚕品种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上的反应、繁育性能 和缫丝织绸、加工贸易等情况。 2、了解育种单位、蚕业管理单位(大面积生产)、蚕种场、丝厂等部门在培育推 广家蚕品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种场中为保持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在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以及 原种等环节上的饲养管理、选留淘汰方法。 4、了解蚕种场作为将蚕品种推向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蚕品种的要求 以及本身应具备技术和设备条件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家蚕遗传性状极为丰富,近百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研究记载的遗 传性状达400余个,其中多数是形态性状。回顾家蚕遗传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家 蚕形态性状的遗传是家蚕遗传研究的先导。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库是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家蚕突变系统600余个。 大蚕或茧期观察基因库保存的突变系统,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如下内容: 1、了解我校家蚕基因库建立和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现状规模,在家蚕遗传 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了解建立发展我校家蚕基因库几代人的贡献和业绩 3、了解保存和收集家蚕突变系统的基本方法,了解家蚕基因库所需要的技 术和设备条件。 4、识别了解家蚕幼虫突变性状,掌握重要突变性状。 (1)大蚕斑纹。家蚕幼虫斑纹种类繁多,易于识别,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 材料。三眠前斑纹不明显,4龄以后易于识别。正常型由三种斑纹组成,即第Ⅱ 胸节的眼状纹,第2腹节的半月纹,第5腹节的星状纹 p复等位基因(2-0。0):此群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基因 姬蚕(p):全体白色,无任何斑纹。 普通斑(十)ε即正常型,第Ⅱ胸节有眼状纹,第2腹节有半月纹,第5腹节 有星状纹 暗色斑(P):幼虫背面密布暗色点状及线状斑纹,形似野蚕,腹面白色。 黑缟斑(P):各环节除后缘1/4为白色外,余皆为黑色,腹面中线处有箭形斑 亦名腹条。 黑色蚕(P):背腹面全体黝黑,背面沿亚背线有若干白色波状带纹,同质性 胚胎致死。新黑色蚕(P):与P相同,但无致死作用 此座位上还有淡胸黑缟(P),赛白斑(P)及第2赛白斑(P2),腹条黑缟(P) 等。这一群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关系为P>P>P">+>P S复等位基因∷此群基因的表型与p群的黑缟相似,所属新黑缟斑(S)似P,但 比之更黑,淡黑缟斑(Sυ似P,比P/+更淡。第二新黑缟(S2)亦似P,白胸黑缟 (S):胸部白色,黑缟极淡
二、观察家蚕突变性状 家蚕遗传性状极为丰富,近百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研究记载的遗 传性状达 400 余个,其中多数是形态性状。回顾家蚕遗传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家 蚕形态性状的遗传是家蚕遗传研究的先导。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库是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家蚕突变系统 600 余个。 大蚕或茧期观察基因库保存的突变系统,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如下内容: 1、了解我校家蚕基因库建立和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现状规模,在家蚕遗传 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了解建立发展我校家蚕基因库几代人的贡献和业绩。 3、了解保存和收集家蚕突变系统的基本方法,了解家蚕基因库所需要的技 术和设备条件。 4、识别了解家蚕幼虫突变性状,掌握重要突变性状。 (1)大蚕斑纹。家蚕幼虫斑纹种类繁多,易于识别,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 材料。三眠前斑纹不明显,4龄以后易于识别。正常型由三种斑纹组成,即第Ⅱ 胸节的眼状纹,第2腹节的半月纹,第5腹节的星状纹。 p复等位基因(2-0。0):此群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基因。 姬蚕(p):全体白色,无任何斑纹。 普通斑(十 p ):即正常型,第Ⅱ胸节有眼状纹,第2腹节有半月纹,第5腹节 有星状纹。 暗色斑(P m):幼虫背面密布暗色点状及线状斑纹,形似野蚕,腹面白色。 黑缟斑(P S ):各环节除后缘1/4为白色外,余皆为黑色,腹面中线处有箭形斑, 亦名腹条。 黑色蚕(P B ): 背腹面全体黝黑,背面沿亚背线有若干白色波状带纹,同质性 胚胎致死。新黑色蚕(P BS):与P B相同,但无致死作用。 此座位上还有淡胸黑缟(P SW),赛白斑(P SA)及第2赛白斑(P SA-2 ),腹条黑缟(P G ) 等。这一群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关系为P B >PS >PM >+P >P。 S复等位基因:此群基因的表型与p群的黑缟相似,所属新黑缟斑(S)似P S,但 比之更黑,淡黑缟斑(SD )似P S,比P S /+更淡。第二新黑缟(S 2)亦似P S,白胸黑缟 (SW ):胸部白色,黑缟极淡
虎斑:幼虫各环节前缘1/4为整齐的黑色带,其余3/4为白色,头部两颊有深 褐色颊斑。退色虎斑:各环节虎斑黑带的后缘浅淡模糊。 褐圆斑:2-10环节背面有一对大型褐色或黄色斑纹,亦称茶斑,此种斑纹出 现的对数受许多修饰基因的影响,与催青温度也有关系。菱纹褐圆斑在4龄前其 斑纹与褐圆斑无异,唯5龄期出现菱形的茶褐色斑纹,同质性胚子期致死。棘形 褐圆斑,5龄期背面各环节均发现1对黑褐色大型斑纹,排列整齐近方形,唯边缘 不齐,稍带棘状,同质性胚子期致死 E复等位基因:E群是复等位基因已达30余个,大多与体节分化、斑纹、附属 肢形成有关。 鹑斑:亦称飞白斑,背面覆盖破布状斑纹,半月纹后缘模糊,体表散布极淡 的红色素粒。 多星纹:在3-7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对星状附加斑纹,其数目与催青温度及遗 传背景有关。 皋蚕:蚕体覆盖黑褐色不规则大型斑纹,浓淡相间,背中线部有白色纵走带 纹。褐色皋蚕斑纹略带赤褐色,同质性于4眠至5龄中期致死。 不洁蚕:体表覆盖若干不规则的黑色条纹和斑点,形似污浊,故名不洁。纯 合体的多星纹半月纹部缺乏色素。 暗化型:幼虫头壳、肛板、气门筛板等呈暗褐色,成虫全体灰黑色 无半月纹:无半月纹及星状纹,眼状纹正常,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纯合体致 死 家蚕斑纹类型繁多,各种斑纹又可以相互组合成复合斑纹,其种类更为丰富 (2)体色 黄体色及黄体色致死:黄体色蚕由于喋呤还原酶极弱,使黄喋呤B在体壁真皮 细胞中积聚而呈黄体色。黄体色致死是由于蚕体内完全缺乏喋呤还原酶,1龄期 虽正常,但2龄起蚕体色变黄,口器硬化不全,不能食桑,因之致死 黄体色抑制:黄体色幼虫的黄色变得极淡。 淡墨:幼虫全体淡墨色,雌蛾完全不育,雄蛾交尾力弱。另有等位基因新淡 墨和f淡墨,其形似淡墨,但生殖力正常。 煤灰色:头部黑色,幼虫及蛾的胸和腹都呈煤灰色
虎斑:幼虫各环节前缘1/4为整齐的黑色带,其余3/4为白色,头部两颊有深 褐色颊斑。退色虎斑:各环节虎斑黑带的后缘浅淡模糊。 褐圆斑:2-10环节背面有一对大型褐色或黄色斑纹,亦称茶斑,此种斑纹出 现的对数受许多修饰基因的影响,与催青温度也有关系。菱纹褐圆斑在4龄前其 斑纹与褐圆斑无异,唯5龄期出现菱形的茶褐色斑纹,同质性胚子期致死。棘形 褐圆斑,5龄期背面各环节均发现1对黑褐色大型斑纹,排列整齐近方形,唯边缘 不齐,稍带棘状,同质性胚子期致死。 E复等位基因:E群是复等位基因已达30余个,大多与体节分化、斑纹、附属 肢形成有关。 鹑斑:亦称飞白斑,背面覆盖破布状斑纹,半月纹后缘模糊,体表散布极淡 的红色素粒。 多星纹:在3-7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对星状附加斑纹,其数目与催青温度及遗 传背景有关。 皋蚕:蚕体覆盖黑褐色不规则大型斑纹,浓淡相间,背中线部有白色纵走带 纹。褐色皋蚕斑纹略带赤褐色,同质性于4眠至5龄中期致死。 不洁蚕:体表覆盖若干不规则的黑色条纹和斑点,形似污浊,故名不洁。纯 合体的多星纹半月纹部缺乏色素。 暗化型:幼虫头壳、肛板、气门筛板等呈暗褐色,成虫全体灰黑色。 无半月纹:无半月纹及星状纹,眼状纹正常,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纯合体致 死。 家蚕斑纹类型繁多,各种斑纹又可以相互组合成复合斑纹,其种类更为丰富。 (2)体色 黄体色及黄体色致死:黄体色蚕由于喋呤还原酶极弱,使黄喋呤BI在体壁真皮 细胞中积聚而呈黄体色。黄体色致死是由于蚕体内完全缺乏喋呤还原酶,1龄期 虽正常,但2龄起蚕体色变黄,口器硬化不全,不能食桑,因之致死。 黄体色抑制:黄体色幼虫的黄色变得极淡。 淡墨:幼虫全体淡墨色,雌蛾完全不育,雄蛾交尾力弱。另有等位基因新淡 墨和f淡墨,其形似淡墨,但生殖力正常。 煤灰色:头部黑色,幼虫及蛾的胸和腹都呈煤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