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攻克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装备制 造核心技术。(5)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技术能力。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 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优先主题: (1) 工业节能 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 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能源梯级综合利 用技术。 (2)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 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 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 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等。 (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重点开发复杂环境与岩性地层类油气资源勘探技术,大规模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 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沿海与陆地风电场和西部风能资源密集区建设 技术与装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 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11
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攻克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装备制 造核心技术。(5)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技术能力。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 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优先主题: (1) 工业节能 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 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能源梯级综合利 用技术。 (2)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 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 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 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等。 (3) 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重点开发复杂环境与岩性地层类油气资源勘探技术,大规模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 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 (4) 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沿海与陆地风电场和西部风能资源密集区建设 技术与装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 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11
(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 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 西电东输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 术和系统。 2.水和矿产资源 水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水和矿产等资源 严重紧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远低于世界 先进水平:资源勘探地质条件复杂,难度不断加大。急需大力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利 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思路:(1)坚持资源节约优先。重点研究农业高效节水和城市水循环利用 技术,发展跨流域调水、雨洪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开发技术。(2)突破复杂地 质条件限制,扩大现有资源储量。重点研究地质成矿规律,发展矿山深边部评价与高 效勘探技术、青藏高原等复杂条件矿产快速勘查技术,努力发现一批大型后备资源基 地,增加资源供给量:开发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水和矿产资源综 合利用率。(3)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资源。攻克煤层气和海洋矿产等新型资源开发 利用关键技术,提高新型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4)加强资源勘探开发装 备的创新。积极开发高精度勘探与钻井设备、大型矿山机械、海洋开发平台等技术, 使资源勘探开发重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先主题: 12
(5) 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 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 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 西电东输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 术和系统。 2.水和矿产资源 水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水和矿产等资源 严重紧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远低于世界 先进水平;资源勘探地质条件复杂,难度不断加大。急需大力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利 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思路:(1)坚持资源节约优先。重点研究农业高效节水和城市水循环利用 技术,发展跨流域调水、雨洪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开发技术。(2)突破复杂地 质条件限制,扩大现有资源储量。重点研究地质成矿规律,发展矿山深边部评价与高 效勘探技术、青藏高原等复杂条件矿产快速勘查技术,努力发现一批大型后备资源基 地,增加资源供给量;开发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水和矿产资源综 合利用率。(3)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资源。攻克煤层气和海洋矿产等新型资源开发 利用关键技术,提高新型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4)加强资源勘探开发装 备的创新。积极开发高精度勘探与钻井设备、大型矿山机械、海洋开发平台等技术, 使资源勘探开发重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先主题: 12
(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 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综合治理及南水北 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等。 (7)综合节水 重点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 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 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 (8)海水淡化 重点研究开发海水预处理技术,核能耦合和电水联产热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 及关键材料,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等:开发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热能设备、海水 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 (9)资源勘探增储 重点研究矿产资源成刊矿规律和预测技术,发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开发三维 高分辨率地震、高精度地磁以及地球化学等快速、综合和大深度勘探技术。 (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深层和复杂刊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开发高效自动化选冶新 工艺和大型装备,发展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 13
(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 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综合治理及南水北 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开发的关键技术等。 (7)综合节水 重点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 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 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 (8)海水淡化 重点研究开发海水预处理技术,核能耦合和电水联产热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 及关键材料,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等;开发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热能设备、海水 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 (9)资源勘探增储 重点研究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预测技术,发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开发三维 高分辨率地震、高精度地磁以及地球化学等快速、综合和大深度勘探技术。 (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开发高效自动化选冶新 工艺和大型装备,发展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 13
(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浅海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和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开发海 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 (12)综合资源区划 重点研究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开展针对 我国水土资源区域空间分布匹配的多变量、大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分析技术,建立不同 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技术预测决策模型。 3.环境 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 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己成 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体环境 状况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重大战略需 求。 发展思路:(1)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 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 究。(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 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环保 产业发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保装备及仪器设备,加大国产环保产品市 场占有率,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4)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公 14
(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浅海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和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开发海 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 术。 (12)综合资源区划 重点研究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开展针对 我国水土资源区域空间分布匹配的多变量、大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分析技术,建立不同 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技术预测决策模型。 3.环境 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 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 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体环境 状况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重大战略需 求。 发展思路:(1)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 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 究。(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 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环保 产业发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保装备及仪器设备,加大国产环保产品市 场占有率,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4)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公 14
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 体减排技术,提升应对环境变化及履约能力。 优先主题: (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开 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 重点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 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草原退化与鼠 害防治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 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 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 (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 重点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开发高精度海洋 动态环境数值预报技术。 5
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 体减排技术,提升应对环境变化及履约能力。 优先主题: (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开 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 重点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 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草原退化与鼠 害防治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 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 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 (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 重点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开发高精度海洋 动态环境数值预报技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