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 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 的重大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 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 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 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 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同时也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 是我国己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 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坚持对外开 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五是中华民族拥有5000 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只要我 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6
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 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 的重大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 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 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 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 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 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进入 21 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同时也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 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 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坚持对外开 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五是中华民族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只要我 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6
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经过15年乃至更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 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科技成就。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1.指导方针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 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 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 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 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 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倡导 自主创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 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产 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 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
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经过 15 年乃至更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 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科技成就。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1.指导方针 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后 15 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 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 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 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 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 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倡导 自主创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 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产 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 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 7
差距。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 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 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企业。总之,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 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 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 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 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 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 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 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 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 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 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 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 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
差距。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 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 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企业。总之,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 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 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 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 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2.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 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 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 15 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 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 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 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 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 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 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 8
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 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 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 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 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 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3.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 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本纲要确定11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 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 式发展,填补空白。本纲要共安排16个重大专项。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 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本纲要重点安排8个技 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必须把握科 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 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抓住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 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 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 9
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 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 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 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力 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 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 5 位。 3.总体部署 未来 15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 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本纲要确定 11 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 的 68 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 式发展,填补空白。本纲要共安排 16 个重大专项。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 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本纲要重点安排 8 个技 术领域的 27 项前沿技术,18 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 4 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必须把握科 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 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二是抓住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 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 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 9
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四是加快发展 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我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 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 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 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 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 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1.能源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 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 境污染。今后15年,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 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发展思路:(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 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2)推进能 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 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 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3)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 10
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四是加快发展 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我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 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 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 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 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 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1.能源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 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 境污染。今后 15 年,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 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发展思路:(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 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2)推进能 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 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 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3)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