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1.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长期地、专心地求解某一疑难问题的过程中,突然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 “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领悟”现象。” 通过对大量灵感思维现象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灵感思维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有 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思考后,仍未解决。大脑中充满了解决这 个问题的各种思路、方法,但还是不得其解,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第二,经过 长期的紧张的思考后,大脑转入放松状态,活力增加、思路敏捷,能够把大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全方 位的组合,融会贯通(有时是在外界信息的激发下),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正是自为这样, 灵感的产生往往出现在睡觉时、散步时或旅途中,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历经了“踏破铁鞋 无觅处”的曲折和艰辛 灵感思维的特点是突发性。灵感的出现一般是突然发生,事先无法预料,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 瞬态性。灵感出现的时间短,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捕捉和记录。 2.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在求解问题时,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作出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直觉思维产生 于熟能生巧。它产生的条件是求解的问题和以前处理过的某些问题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求 解问题之前,也就是直觉产生之前,对要求解的问题就必须“有所相识”,有所接触,有所思考。 灵感思维是在问题提出之后,在长期的、渐进的、量变的基础上突然产生的。而直觉思维是在求 解问题提出之前,对类似问题就有所认识了。直觉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经验 是否丰富,是否熟悉。研究表明,直觉判断的正确率并不高。所以,一般情况下,在直觉判断后,还 要经过逻辑思维的进一步验证。显然,直觉思维也具有突发性。爱因斯但就曾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 感。”在创新和科研中,应注意培养自己善于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直觉判断的能力,这对认识 事物、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很有益的。 第四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思维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了 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各种思维方法也是众说纷坛,有些至今也没有定论。本节主要介绍的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因果关系颠倒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和多数人思考问题思路相反、和常规解决问题 方法相反的思维方法。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习惯性思维”,即采用常用的 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逆向思维使思路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打 破思维定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逆 向思维的理论根据是:事物间既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逆向思维在科研和创新中往 往可出奇制胜,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突破。 在思考和解决问愿时,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逆向思维,所以常把逆向思维分为因
7 二、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1.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长期地、专心地求解某一疑难问题的过程中,突然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 “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顿悟”现象。” 通过对大量灵感思维现象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灵感思维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有 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思考后,仍未解决。大脑中充满了解决这 个问题的各种思路、方法,但还是不得其解,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第二,经过 长期的紧张的思考后,大脑转入放松状态,活力增加、思路敏捷,能够把大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全方 位的组合,融会贯通(有时是在外界信息的激发下),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正是自为这样, 灵感的产生往往出现在睡觉时、散步时或旅途中,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历经了“踏破铁鞋 无觅处”的曲折和艰辛。 灵感思维的特点是突发性。灵感的出现一般是突然发生,事先无法预料,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 瞬态性。灵感出现的时间短,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捕捉和记录。 2.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在求解问题时,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作出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直觉思维产生 于熟能生巧。它产生的条件是求解的问题和以前处理过的某些问题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求 解问题之前,也就是直觉产生之前,对要求解的问题就必须“有所相识”,有所接触,有所思考。 灵感思维是在问题提出之后,在长期的、渐进的、量变的基础上突然产生的。而直觉思维是在求 解问题提出之前,对类似问题就有所认识了。直觉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经验 是否丰富,是否熟悉。研究表明,直觉判断的正确率并不高。所以,一般情况下,在直觉判断后,还 要经过逻辑思维的进一步验证。显然,直觉思维也具有突发性。爱因斯但就曾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 感。”在创新和科研中,应注意培养自己善于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直觉判断的能力,这对认识 事物、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很有益的。 第四节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 20 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思维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了 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各种思维方法也是众说纷坛,有些至今也没有定论。本节主要介绍的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因果关系颠倒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和多数人思考问题思路相反、和常规解决问题 方法相反的思维方法。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习惯性思维”,即采用常用的 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逆向思维使思路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打 破思维定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逆 向思维的理论根据是:事物间既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逆向思维在科研和创新中往 往可出奇制胜,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突破。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逆向思维,所以常把逆向思维分为因
果关系倒逆、思路换向倒逆、缺点逆用、功能倒逆、有无倒逆、方向反转倒逆、结构或形状倒逆等。 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以求解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求解问 题设想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性、多样性和求新性。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思路不是单向 的、只沿着纵深方向进行,而是灵活多变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常常 以获得与众不同的最佳设想为目标。发散思维要求提出的只是设想,不一定非要成为现实,它只要求 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一定有可行性、合理性。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才更容易激起人们思维的 火花,为问题的解决展现一片灿烂的前景。 发散思维在科研和创新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科研伊始和创新之初,都要查阅大量资料、调研, 为立项开题提供各种根据,为解决问题提供各种方案,此时,如能运用发散思维,则科研或创新就容 易结出硕果。 三、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它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发散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让思维向整个思维空间自由 展开,寻求解决问题的众多设想。在众多的设想中,以可行性和价值性为标准,集中到需要解决的问 题这个中心上来思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思维活动称集中思维。在集中思维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已 有的知识、理论或经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其中逻辑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和集 中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形式,无论是在科研、创新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具 有重要的作用。 四、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 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 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8 果关系倒逆、思路换向倒逆、缺点逆用、功能倒逆、有无倒逆、方向反转倒逆、结构或形状倒逆等。 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以求解的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求解问 题设想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性、多样性和求新性。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思路不是单向 的、只沿着纵深方向进行,而是灵活多变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常常 以获得与众不同的最佳设想为目标。发散思维要求提出的只是设想,不一定非要成为现实,它只要求 具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一定有可行性、合理性。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才更容易激起人们思维的 火花,为问题的解决展现一片灿烂的前景。 发散思维在科研和创新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科研伊始和创新之初,都要查阅大量资料、调研, 为立项开题提供各种根据,为解决问题提供各种方案,此时,如能运用发散思维,则科研或创新就容 易结出硕果。 三、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它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发散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让思维向整个思维空间自由 展开,寻求解决问题的众多设想。在众多的设想中,以可行性和价值性为标准,集中到需要解决的问 题这个中心上来思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思维活动称集中思维。在集中思维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已 有的知识、理论或经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其中逻辑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和集 中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形式,无论是在科研、创新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具 有重要的作用。 四、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 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 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第三章创新技法 第一节创新技法概述 一、创新技法研究简况 创新按其难度、创新成果的大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创性创新,这种创新没有基础,必须 从寻求创新课题开始。这种创新活动上要发挥基本思维方法的作用,再辅之以创新技法。另一种是改 进性创新,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基础,是在一定事物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这种创新相对容易些,往往 是从功能上、原理上、结构上和外观上进行再创造,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创新活动,大部分创新技法都 是相应于这种创新工作。 二、创新的基本路线 要从事研究性工作和创新工作,不但要学习创新理论和技巧,也应了解创新的基本路线,这样有 利于认识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利于运用相应的思维形式和创新法则、创新技法去解决不同阶段的 问题,从而较快地走上创新之路。根据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把创新过程分成8个阶段: 发现问愿,形成课圈设想→课圈设想的初步论证 →确立课愿,明确主攻方向一 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各单元攻关 整体合成,实验调试→样品完成☐ 上述过程8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实践时也会相互交叉。 第二节科技创新的主要技法 创新技法种类繁多,根据常用和易学易用的原则,重点介绍几种。 一、组合法 组合法也称综合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因素巧妙地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新功能 事物的创新方法。其中的技术因素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原理、技术、手段、现象、方法、工艺、材料、 产品或零部件等,相互之间的组合,种类繁多。 常用的组合手段有:对等组合:内插式组合(附加式组合),即以一个为主体,将另一个加到主体 的某一部分上去,如电风扇加上摇头装置后就成为可转向的电风扇:辐射组合,它是把一种新技术进 行广泛开发的组合,例如,将超声波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与各种传统 技术相结合,得到具有新功能的事物:焦点组合或称为强制联想法,它是以某一选定对象为中心,把 表面看起米毫无关系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的组合,其中大部分组合可能不成功,但也可能会出现很有 新意、很有价值的成果。 二、置换法 应用置换法测,对一个事物可从各个方面进行置换来实现创新目的。常用的置换类型有: 1.原理置换。用电子秤代替磅秤和杆秤,就是进行原理置换。 2结构置换。它是指在保持事物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以达到缩小体积、降
9 第三章 创新技法 第一节 创新技法概述 一、创新技法研究简况 创新按其难度、创新成果的大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创性创新,这种创新没有基础,必须 从寻求创新课题开始。这种创新活动上要发挥基本思维方法的作用,再辅之以创新技法。另一种是改 进性创新,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基础,是在一定事物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这种创新相对容易些,往往 是从功能上、原理上、结构上和外观上进行再创造,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创新活动,大部分创新技法都 是相应于这种创新工作。 二、创新的基本路线 要从事研究性工作和创新工作,不但要学习创新理论和技巧,也应了解创新的基本路线,这样有 利于认识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利于运用相应的思维形式和创新法则、创新技法去解决不同阶段的 问题,从而较快地走上创新之路。根据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把创新过程分成 8 个阶段: 上述过程 8 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实践时也会相互交叉。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主要技法 创新技法种类繁多,根据常用和易学易用的原则,重点介绍几种。 一、组合法 组合法也称综合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因素巧妙地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新功能 事物的创新方法。其中的技术因素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原理、技术、手段、现象、方法、工艺、材料、 产品或零部件等,相互之间的组合,种类繁多。 常用的组合手段有:对等组合;内插式组合(附加式组合),即以一个为主体,将另一个加到主体 的某一部分上去,如电风扇加上摇头装置后就成为可转向的电风扇;辐射组合,它是把一种新技术进 行广泛开发的组合,例如,将超声波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与各种传统 技术相结合,得到具有新功能的事物;焦点组合或称为强制联想法,它是以某一选定对象为中心,把 表面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的组合,其中大部分组合可能不成功,但也可能会出现很有 新意、很有价值的成果。 二、置换法 应用置换法则,对一个事物可从各个方面进行置换来实现创新目的。常用的置换类型有: 1. 原理置换。用电子秤代替磅秤和杆秤,就是进行原理置换。 2. 结构置换。它是指在保持事物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以达到缩小体积、降 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设想 课题设想的初步论证 确立课题,明确主攻方向 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确定最佳方案 各单元攻关 整体合成,实验调试 样品完成
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性能等目的的创新技法。 3.功能置换。在一个事物机理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功能发生转换的创新技法称为功能置换。 4.工艺置换。它是用更好、更合理的工艺来代替原来工艺的一种创新技法。 5.材料置换。它是用新材料或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原有材料的一种创新技法 三、移植法 运用移植法则,可以把先进的或有特色的原理、结构、功能或技术等推广应用到创新课题中。由 于移植的内容不同,可形成各种具体的移植类型,常用的有: 1,结构移植。它是指把一种事物的结构引伸到另一种事物中,从而使其获得一种新功能的创新技 法。 2.原理移植。它是把一个事物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类似事物中,从而使其获得新功能的创新技法。 3.功能移植。它是把一种事物的功能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他事物中的创新技法。 4.技术移植。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技术手段,通过转移、引伸去解决另一类问题的创新技法。 四、设问法 遇事喜欢多问“为什么”的人,容易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样地,为了寻求创新课 题,或者求解创新课题,以自我设问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 设问者早日实现创新。5W2H法和奥斯本检核表法都是世界上广为流行的设问法。后者对创造发明活 动很有影响,有人称之为“创造技法之母”。设问法可以促使人们的思维向着创新的目标展开。设问法 易学易做,对小发明、小创造很有效,对于大的课题只要将其分解为小课题后再应用,也能收到较好 的效果。 1.5W2H法 5W2H法共有7个自我设问的问题,其中5个问题的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是W,2个问题的关键 词的第一个字母是H,因此把这种自我设问法称为5W2H法。此法源于美国。这7个问题是: (1)发明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what) (2)为什么要发明或研究?(why) (3)发明或研究从什么地方人手? (where) (4)谁来承担此任务?(who) (5)何时完成此任务?(when) (6)怎样实施此任务? (how) (7)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how much) 这一方法所提出的7个问题,对任一上作都适用,具有普遍性。 2.奥斯本检核表法 该方法从9个方面对现有的产品或发明进行提问、分析和审核,从中寻求创新。因为它主要是从 事物的基本属性上进行探求,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这9个问题是: (1)能否将现有的发明应用到其他领域? (2)能否在现有的发明中,引人其他创造性设想? (3)能否把现有的几种发明或产品组合在一起? 10
10 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性能等目的的创新技法。 3. 功能置换。在一个事物机理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功能发生转换的创新技法称为功能置换。 4. 工艺置换。它是用更好、更合理的工艺来代替原来工艺的一种创新技法。 5. 材料置换。它是用新材料或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原有材料的一种创新技法。 三、移植法 运用移植法则,可以把先进的或有特色的原理、结构、功能或技术等推广应用到创新课题中。由 于移植的内容不同,可形成各种具体的移植类型,常用的有: 1. 结构移植。它是指把一种事物的结构引伸到另一种事物中,从而使其获得一种新功能的创新技 法。 2. 原理移植。它是把一个事物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类似事物中,从而使其获得新功能的创新技法。 3. 功能移植。它是把一种事物的功能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他事物中的创新技法。 4. 技术移植。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技术手段,通过转移、引伸去解决另一类问题的创新技法。 四、设问法 遇事喜欢多问“为什么”的人,容易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样地,为了寻求创新课 题,或者求解创新课题,以自我设问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 设问者早日实现创新。5W2H 法和奥斯本检核表法都是世界上广为流行的设问法。后者对创造发明活 动很有影响,有人称之为“创造技法之母”。设问法可以促使人们的思维向着创新的目标展开。设问法 易学易做,对小发明、小创造很有效,对于大的课题只要将其分解为小课题后再应用,也能收到较好 的效果。 1. 5W2H 法 5W2H 法共有 7 个自我设问的问题,其中 5 个问题的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是 W,2 个问题的关键 词的第一个字母是 H,因此把这种自我设问法称为 5W2H 法。此法源于美国。这 7 个问题是: (1)发明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what) (2)为什么要发明或研究?(why) (3)发明或研究从什么地方人手? (where) (4)谁来承担此任务?(who) (5)何时完成此任务? (when) (6)怎样实施此任务? (how) (7)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how much) 这一方法所提出的 7 个问题,对任一上作都适用,具有普遍性。 2. 奥斯本检核表法 该方法从 9 个方面对现有的产品或发明进行提问、分析和审核,从中寻求创新。因为它主要是从 事物的基本属性上进行探求,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这 9 个问题是: (1)能否将现有的发明应用到其他领域? (2)能否在现有的发明中,引人其他创造性设想? (3)能否把现有的几种发明或产品组合在一起?
(4)能否对现有的发明或产品相反地使用其特性? (5)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加以改造,增加其功能、延长其寿命? (6)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的颜色、形状和制造方法等加以改变? (7)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采用其他材料作为代用品? (8)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缩小体积,减轻重量? (9)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更换型号、系列顺序等? 综观上述9个问题,它们都是促使人们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法则,围绕创新目标和求解创新内容 进行广泛地思考,因此不但具有普遍的意义,也能帮助人们早日走上创新之路,取得创新成果。 五、列举法 列举法主要是一种用于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创新技法。常用的方法有: 1成对列举法 (1)把同一类事物尽量详细地列举出来,然后进行两两组合,并分析这些组合的优缺点,从中选 出最佳组合,作为新产品进行开发。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了强制联想,容易产生较新颖的发明。 (2)详细地列举出相关事物的属性,并把它们相互交叉一一配对组合,分析每种配对的创新价值, 择优开发。 2.特性列举法 把一个需要改进的对象的特性详细地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分析,探讨改进的方法,再把改进的设 想予以综合,从而获得最佳的开发方案,这就是特性列举法。 3.缺点列举法 发现间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为了改进一个老产品,必须列举出其缺点:有那些不合理 不方便、不安全、不美观的地方。列举缺点,就是提出问题。产品的缺点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发现,只 有通过和同类产品比较才能发现。该方法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简单易用。 4.希望点列举法 对一个事物的希望,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足之处,也反映了事物隐性的缺点。列举出一个事物的 希望点,并去实现它,所以说希望点列举法是一种主动型的创新技法。而缺点列举法是被动型的,根 据缺点才能进行改进。为了实现希望,积极主动地去改进,有可能会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能够进行更 多的创新。 六、新技术应用法 将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创新技法,是因为大量创新事实说明了新技术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近 几十年来,超声波技术、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 技术等等,一出现就受到人们普遍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容易操作。新技术应用法要求创新者具有较好的知识 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和对新技术良好的敏感性。 七、自然现象探求法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潜心探求,往往能够获得新的科学发现,认识某些现象或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 规律,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因此,自然现象探求法,在创新工作中也具有重大作用。 11
11 (4)能否对现有的发明或产品相反地使用其特性? (5)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加以改造,增加其功能、延长其寿命? (6)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的颜色、形状和制造方法等加以改变? (7)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采用其他材料作为代用品? (8)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缩小体积,减轻重量? (9)能否对现有发明或产品更换型号、系列顺序等? 综观上述 9 个问题,它们都是促使人们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法则,围绕创新目标和求解创新内容 进行广泛地思考,因此不但具有普遍的意义,也能帮助人们早日走上创新之路,取得创新成果。 五、列举法 列举法主要是一种用于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创新技法。常用的方法有: 1. 成对列举法 (1)把同一类事物尽量详细地列举出来,然后进行两两组合,并分析这些组合的优缺点,从中选 出最佳组合,作为新产品进行开发。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了强制联想,容易产生较新颖的发明。 (2)详细地列举出相关事物的属性,并把它们相互交叉一一配对组合,分析每种配对的创新价值, 择优开发。 2. 特性列举法 把一个需要改进的对象的特性详细地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分析,探讨改进的方法,再把改进的设 想予以综合,从而获得最佳的开发方案,这就是特性列举法。 3. 缺点列举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为了改进一个老产品,必须列举出其缺点:有哪些不合理、 不方便、不安全、不美观的地方。列举缺点,就是提出问题。产品的缺点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发现,只 有通过和同类产品比较才能发现。该方法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简单易用。 4. 希望点列举法 对一个事物的希望,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足之处,也反映了事物隐性的缺点。列举出一个事物的 希望点,并去实现它,所以说希望点列举法是一种主动型的创新技法。而缺点列举法是被动型的,根 据缺点才能进行改进。为了实现希望,积极主动地去改进,有可能会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能够进行更 多的创新。 六、新技术应用法 将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创新技法,是因为大量创新事实说明了新技术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近 几十年来,超声波技术、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 技术等等,一出现就受到人们普遍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容易操作。新技术应用法要求创新者具有较好的知识 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和对新技术良好的敏感性。 七、自然现象探求法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潜心探求,往往能够获得新的科学发现,认识某些现象或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 规律,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因此,自然现象探求法,在创新工作中也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