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1945年8月,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新闻事 业具有与国内总的政治形势的发展相一致的特点。就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而言,抗战时期是以面对外 来侵略者共同团结为主要特征,而战后,国民党反动派卖国、独裁和内战的政策,使其采取一切措施排斥 异己,把新闻事业置于自己的监督控制之下。国民党查禁了《群众》杂志和许多进步报刊,严禁人民收听 解放区的广播。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闻出版界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进行坚决抗争。 在解放区,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解放区新闻事业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 台无论是在宜传上还是事业上都取得较大成就。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一、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中心的转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中,以“接收”为 名,将敌伪新闻机构的设备财产援为己有。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国民党政府“还都”,从重 庆返回南京、上海一带。 抗战胜利之初,正当全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欢呼雀跃时,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纵容下,开始 同人民争夺胜利果实。国民党当局乘“接收”日伪地区之机抢占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同时不顾一切地去 抢夺各地的日伪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文化设施,为反共反人民和发动大规模内战作准备。1945年9月 27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办法中的甲项第 一条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 传部(国民党的)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这个规定,实际上是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限制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接管日伪宜传机构。不久,国民党行政院下设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又 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更具体地指示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到各地去“接收”广播电台。 从1945年8月到1946年5月,国民党先后接管了日伪在南京、上海、杭州、厦门、台湾、北平、天津、 青岛、石家庄、太原、广州和武汉等地的21座广播电台。在此基础上,国民党为了强化“党营”广播, 又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一些广播电台,使其规模有所扩大和发展。到1947年2月底,国民党统治区有各利 官办、民营广播电台101座,而其中42座属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辖,发射功率约400千瓦。1946 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同一天,国民党中央台也由重庆迁回南京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1945 年 8 月,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新闻事 业具有与国内总的政治形势的发展相一致的特点。就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而言,抗战时期是以面对外 来侵略者共同团结为主要特征,而战后,国民党反动派卖国、独裁和内战的政策,使其采取一切措施排斥 异己,把新闻事业置于自己的监督控制之下。国民党查禁了《群众》杂志和许多进步报刊,严禁人民收听 解放区的广播。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闻出版界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进行坚决抗争。 在解放区,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解放区新闻事业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 台无论是在宣传上还是事业上都取得较大成就。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一、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中心的转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中,以“接收”为 名,将敌伪新闻机构的设备财产攫为己有。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国民党政府“还都”,从重 庆返回南京、上海一带。 抗战胜利之初,正当全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欢呼雀跃时,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纵容下,开始 同人民争夺胜利果实。国民党当局乘“接收”日伪地区之机抢占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同时不顾一切地去 抢夺各地的日伪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文化设施,为反共反人民和发动大规模内战作准备。1945 年 9 月 27 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办法中的甲项第 一条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 传部(国民党的)会同当地政府接收管理”。这个规定,实际上是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限制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接管日伪宣传机构。不久,国民党行政院下设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又 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更具体地指示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到各地去“接收”广播电台。 从 1945 年 8 月到 1946 年 5 月,国民党先后接管了日伪在南京、上海、杭州、厦门、台湾、北平、天津、 青岛、石家庄、太原、广州和武汉等地的 21 座广播电台。在此基础上,国民党为了强化“党营”广播, 又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一些广播电台,使其规模有所扩大和发展。到 1947 年 12 月底,国民党统治区有各种 官办、民营广播电台 101 座,而其中 42 座属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辖,发射功率约 400 千瓦。1946 年 5 月 5 日,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同一天,国民党中央台也由重庆迁回南京
在报刊方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极力发展其党营报刊。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发展报纸,在南京、上海、北 平、武汉、天津等地,国民党也以“接收”的办法,抢占了收复区的原日伪报刊。上海著名的汉奸报《平 报》,接收后改名为《正言报》,成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机关报。汉口市原汉奸报纸《大楚报》,接收后 改名为《华中日报》,成了国民党汉口市党部的机关报。对上海《申报》、《新闻报》等私营报纸,国民党 也想办法把它变成国民党控制的报纸。1947年1月国民党中宜部统计,全国7大城市出版报纸25家、通 讯社139家,绝大多数被国民党控制,其中许多报刊成了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宣传工具。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与抗战时有很大不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与以国民党反动 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空前尖锐,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顽固坚持反共独裁统治,在军事上不 断对解放区发动进攻。1946年5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播音后,继续鼓吹内战、 独裁政策,诬蔑共产党和其领导的解放区,诬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爱国民主运 动。1946年6月全面内战发后,国民党的广播电台又配合其军事进攻大做宜传。1947年6月30日,人 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强液黄河天险,实行中央突破,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 一历史性的转折使蒋介石大为惊恐,为了挽救败局,1947年7月初,蒋介石召开国务会议,通过了所谓“国 家总动员提案”,随即下达了所谓《戡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令》。7月6日,蒋介石到南京中央台发表广播讲 演,叫嚷要“以抗日精神‘剿共·”等等。国民党的报刊和广播电台与蒋介石的叫器一唱一和,刊登的文 章和节目中多是“反共搬乱”的内容。 为了同国民党反动的新闻宜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战胜利不久派人去上海等地办 报,曾准备创办《新华日报》南京版和上海版,但因为国民党的阻挠未能办成。1946年6月只将《群众》 周刊从重庆迁到上海出版,并在上海领导创办了《时代日报》、《建国日报》、《联合晚报》、《文萃》、《消息》 等报刊。在北平,共产党创办了《解放》报,建立了新华社北平分社。 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也纷纷创刊或复刊报纸,如上海《文汇报》、重庆《民主报》等。《文汇报》 于1945年8月18日在上海复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下,它对上海人民争民主、反独栽、反内 战的斗争进行了充分报道,推动了当地民主运动的发展。194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总部在重庆创办了《民 主报》。《民主报》倡导民主,呼吁保障人权,对国民党制造血案破坏民主运动给予揭露,在重庆新闻界影 响很大。 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许多斗争。在抗 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就曾以“非常时期”为借口,制订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以 此限制新闻出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这项制度,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此十分 不满,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斗争
在报刊方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极力发展其党营报刊。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发展报纸,在南京、上海、北 平、武汉、天津等地,国民党也以“接收”的办法,抢占了收复区的原日伪报刊。上海著名的汉奸报《平 报》,接收后改名为《正言报》,成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机关报。汉口市原汉奸报纸《大楚报》,接收后 改名为《华中日报》,成了国民党汉口市党部的机关报。对上海《申报》、《新闻报》等私营报纸,国民党 也想办法把它变成国民党控制的报纸。1947 年 1 月国民党中宣部统计,全国 7 大城市出版报纸 295 家、通 讯社 139 家,绝大多数被国民党控制,其中许多报刊成了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宣传工具。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与抗战时有很大不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与以国民党反动 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空前尖锐,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顽固坚持反共独裁统治,在军事上不 断对解放区发动进攻。1946 年 5 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播音后,继续鼓吹内战、 独裁政策,诬蔑共产党和其领导的解放区,诬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爱国民主运 动。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的广播电台又配合其军事进攻大做宣传。1947 年 6 月 30 日,人 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强渡黄河天险,实行中央突破,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 一历史性的转折使蒋介石大为惊恐,为了挽救败局,1947 年 7 月初,蒋介石召开国务会议,通过了所谓“国 家总动员提案”,随即下达了所谓《戡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令》。7 月 6 日,蒋介石到南京中央台发表广播讲 演,叫嚷要“以抗日精神‘剿共’”等等。国民党的报刊和广播电台与蒋介石的叫嚣一唱一和,刊登的文 章和节目中多是“反共戡乱”的内容。 为了同国民党反动的新闻宣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战胜利不久派人去上海等地办 报,曾准备创办《新华日报》南京版和上海版,但因为国民党的阻挠未能办成。1946 年 6 月只将《群众》 周刊从重庆迁到上海出版,并在上海领导创办了《时代日报》、《建国日报》、《联合晚报》、《文萃》、《消息》 等报刊。在北平,共产党创办了《解放》报,建立了新华社北平分社。 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也纷纷创刊或复刊报纸,如上海《文汇报》、重庆《民主报》等。《文汇报》 于 1945 年 8 月 18 日在上海复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下,它对上海人民争民主、反独裁、反内 战的斗争进行了充分报道,推动了当地民主运动的发展。1946 年 2 月,中国民主同盟总部在重庆创办了《民 主报》。《民主报》倡导民主,呼吁保障人权,对国民党制造血案破坏民主运动给予揭露,在重庆新闻界影 响很大。 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许多斗争。在抗 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就曾以“非常时期”为借口,制订了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以 此限制新闻出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这项制度,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此十分 不满,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斗争
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6位参政员黄炎培、褚辅成、冷通、左舜生、章伯钧、傅斯年应毛泽 东的邀请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他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 民党检查就于8月7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 拒检运动的序幕。 8月17日,重庆《宪致》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宜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这一行动得 到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道会举行集会,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重 庆《新华日报》报道了杂志界拒检的消息。9月1日记者节(国民党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为 笔的解放而斗争》的时评,抨击了国民党长期实行的原稿审查制度,提出废除新闻检查,给人民以新闻出 版与言论自由。时评号召新闻工作者打碎“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9月15日,重庆《宪 政》、《国讯》、《中华论坛》等10家杂志出版《联合增刊》,宜布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 送检。《群众》杂志为此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民主运动”,不合理的法律规章“都是应该立 即废除的”。 “拒检”运动得到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纷纷发表公开信或成立联道会,支持重 庆新闻出版界的拒检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大学也通电响应,宣布他们出版的刊物、壁报也拒绝送交学校 当局检查。 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己,于同年10月1日宜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 外),至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由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实行言论自由的诚意,所以并没有彻底停 止对民主进步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迫害,在以后的几年里,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进行了不 懈的斗争。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举行了由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通过了 《和平建国纲领》。1月10日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蒋介石表示要开放言论自由,释放政治犯。就在蒋介 石作出许诺的第二天,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共产党员杨潮(笔名羊枣)就在杭州监狱被迫害致死。 杨潮的被害激起全国新闻界的愤怒。上海61名新闻记者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此后不久,在重庆国民党制造的“较场口事件”中,国民党的宜传机器公开造谣,歪曲事实真相。对此, 重庆的报纸和新闻工作者公开披露事件真相,痛斥国民党制造谣言。2月22日,国民党指使特务捣毁了《新 华日报》和《民主报》营业所。6月23日南京“下关事件”中,国民党特务打伤了在现场采访的南京《新 民报》等几家报社的记者。仅1946年1月至8月,全国200多家报纸、杂志、通讯社等被查封,20多位 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被特务殴打,47位记者被速捕,3位新闻工作者被杀苦。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 面对残暴无所畏惧,继续英勇斗争。 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还同国民党的报刊及《大 公报》的反动宣传展开激烈的论战。1945年11月、1946年4月,重庆《新华日报》曾发表《与大公报论
1945 年 7 月 1 日,国民参政会的 6 位参政员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章伯钧、傅斯年应毛泽 东的邀请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他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 民党检查就于 8 月 7 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 拒检运动的序幕。 8 月 17 日,重庆《宪政》等 16 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这一行动得 到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 月 27 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举行集会,33 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重 庆《新华日报》报道了杂志界拒检的消息。9 月 l 日记者节(国民党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为 笔的解放而斗争》的时评,抨击了国民党长期实行的原稿审查制度,提出废除新闻检查,给人民以新闻出 版与言论自由。时评号召新闻工作者打碎“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9 月 15 日,重庆《宪 政》、《国讯》、《中华论坛》等 10 家杂志出版《联合增刊》,宣布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不 送检。《群众》杂志为此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民主运动”,不合理的法律规章“都是应该立 即废除的”。 “拒检”运动得到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纷纷发表公开信或成立联谊会,支持重 庆新闻出版界的拒检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大学也通电响应,宣布他们出版的刊物、壁报也拒绝送交学校 当局检查。 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 10 月 l 日宣布废除原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 外),至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由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实行言论自由的诚意,所以并没有彻底停 止对民主进步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迫害,在以后的几年里,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进行了不 懈的斗争。 1946 年 1 月,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举行了由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通过了 《和平建国纲领》。l 月 10 日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蒋介石表示要开放言论自由,释放政治犯。就在蒋介 石作出许诺的第二天,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共产党员杨潮(笔名羊枣)就在杭州监狱被迫害致死。 杨潮的被害激起全国新闻界的愤怒。上海 61 名新闻记者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此后不久,在重庆国民党制造的“较场口事件”中,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公开造谣,歪曲事实真相。对此, 重庆的报纸和新闻工作者公开披露事件真相,痛斥国民党制造谣言。2 月 22 日,国民党指使特务捣毁了《新 华日报》和《民主报》营业所。6 月 23 日南京“下关事件”中,国民党特务打伤了在现场采访的南京《新 民报》等几家报社的记者。仅 1946 年 l 月至 8 月,全国 200 多家报纸、杂志、通讯社等被查封,20 多位 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被特务殴打,47 位记者被逮捕,3 位新闻工作者被杀害。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 面对残暴无所畏惧,继续英勇斗争。 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还同国民党的报刊及《大 公报》的反动宣传展开激烈的论战。1945 年 11 月、1946 年 4 月,重庆《新华日报》曾发表《与大公报论
国是》、《可耻的大公报社论》等文章,驳斥《大公报》拥蒋反共的言论和它的污蔑造谣宜传。 三、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背弃了言论自由的保证,大肆摧残进步新 闻事业。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当局查封了《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1947年2月国共和谈彻底 破裂后,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上海出版的《群众》周刊被迫停刊。此后一直到全国解放为止,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再也没有公开出版过报纸。1947年5月,上海《文汇报》、《联合日报》等进步 报刊也被迫停刊。 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在广播方面实施得也很严厉,对国民党统治区的民营广播也采取高压政策。抗日战争的 胜利也曾给那些饱受日寇蹂躏的民营广播带来复兴的希望。日本投降不久,上海、南京、宁波、北平、天 津等地陆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民营广播电台,到1946年初,仅上海就有43座。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 当局为垄断广播,极力限制民营台的发展。1946年2月16日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布《广播无线电台设置 规则》规则虽然明文规定允许民营广播存在,但对民营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发射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 一一加以限制,从而削弱了民间办广播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进一步控制上海等地 民营台的发展,国民党有关当局还规定民营台三四家合用一个广播频率,轮流播送节目。这种苛刻的规定, 使那些靠播送广告为生的民营台每况愈下。国民党垮台前,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经济萧条百业不振的 动荡局面,加之民营台自身广播迎合听众追逐金钱的经营特点,都促使其经营陷入两难境地,不可避免地 走向衰落。 在上海众多的民营台中,有一座特殊的民营台,这就是由上海地下党主持经办的“中联广播电台”,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唯一的一座广播电台。该台创办于1946年3月,上海的地下党通 过这座电台及时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消息和一些重要新闻,在 上海有一定影响。同年7月,国民党上海军政当局以“整顿”为名查封了这座电台 上海“孤岛”时期,曾经准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消息,给沦陷区人民带来胜利希望的“苏联呼声 广播电台,抗战胜利不久也恢复播音。由于该台报道了苏联国内和平建设情况,抨击了美国的战争政策, 招致国民党政府的不满,1947年1月6日,国民党当局下令封闭这座电台,引起上海舆论界愤慨。 1947年1月7日,上海《时代日报》报道这件事的标题是:《摧残国际正义号筒,苏联呼声电台昨被 封,关国电台仍在继续播音,听众愤慨异常电话慰问》:1月9日的标题是:《封闭苏联电台事中外舆论咸 认不当》。 1947年2月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统治区的局势非常严峻,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继续宜传中国共产党 的政治主张,上海《文萃》、重庆《挺进报》等革命报刊纷纷转入地下出版。上海《文萃》定名《文萃丛
国是》、《可耻的大公报社论》等文章,驳斥《大公报》拥蒋反共的言论和它的污蔑造谣宣传。 三、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背弃了言论自由的保证,大肆摧残进步新 闻事业。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当局查封了《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1947 年 2 月国共和谈彻底 破裂后,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在上海出版的《群众》周刊被迫停刊。此后一直到全国解放为止,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再也没有公开出版过报纸。1947 年 5 月,上海《文汇报》、《联合日报》等进步 报刊也被迫停刊。 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在广播方面实施得也很严厉,对国民党统治区的民营广播也采取高压政策。抗日战争的 胜利也曾给那些饱受日寇蹂躏的民营广播带来复兴的希望。日本投降不久,上海、南京、宁波、北平、天 津等地陆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民营广播电台,到 1946 年初,仅上海就有 43 座。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 当局为垄断广播,极力限制民营台的发展。1946 年 2 月 16 日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布《广播无线电台设置 规则》规则虽然明文规定允许民营广播存在,但对民营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发射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 一一加以限制,从而削弱了民间办广播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进一步控制上海等地 民营台的发展,国民党有关当局还规定民营台三四家合用一个广播频率,轮流播送节目。这种苛刻的规定, 使那些靠播送广告为生的民营台每况愈下。国民党垮台前,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经济萧条百业不振的 动荡局面,加之民营台自身广播迎合听众追逐金钱的经营特点,都促使其经营陷入两难境地,不可避免地 走向衰落。 在上海众多的民营台中,有一座特殊的民营台,这就是由上海地下党主持经办的“中联广播电台”,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唯一的一座广播电台。该台创办于 1946 年 3 月,上海的地下党通 过这座电台及时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消息和一些重要新闻,在 上海有一定影响。同年 7 月,国民党上海军政当局以“整顿”为名查封了这座电台。 上海“孤岛”时期,曾经准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消息,给沦陷区人民带来胜利希望的“苏联呼声” 广播电台,抗战胜利不久也恢复播音。由于该台报道了苏联国内和平建设情况,抨击了美国的战争政策, 招致国民党政府的不满,1947 年 1 月 6 日,国民党当局下令封闭这座电台,引起上海舆论界愤慨。 1947 年 1 月 7 日,上海《时代日报》报道这件事的标题是:《摧残国际正义号筒,苏联呼声电台昨被 封,美国电台仍在继续播音,听众愤慨异常电话慰问》;l 月 9 日的标题是:《封闭苏联电台事中外舆论咸 认不当》。 1947 年 2 月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统治区的局势非常严峻,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继续宣传中国共产党 的政治主张,上海《文萃》、重庆《挺进报》等革命报刊纷纷转入地下出版。上海《文萃》定名《文萃丛
刊》。每辑出版都用伪装封面,但却使用醒目的标题吸引读者注意。1947年7月该报主要负责人、共产党 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先后被捕,《文萃丛刊》停刊。吴承德等3人在解放前夕相继被害,人称“文 茶三烈士”。中共重庆市委地下机关报《挺进报》是1947年2月创刊的。该报曾使山城人民了解到很多解 放战争的消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该报编辑陈然等人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 随着民主运动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北平、南京等地,进步学生出版的爱国民主报刊,成 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新闻尖兵。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办的《燕京新闻》、上海学 生联合会和中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的机关报《学生报》在报道学生运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 很有影响。这个时期的学生刊物还有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导报》,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进步学生办的《大 学新闻》和《大学新闻周报》,同济大学的《争民主反迫害快报》,清华大学的《清华周刊》,清华园中出 版的《原野》等20余种壁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了舆论斗争,还将新闻阵地转移到香港。在香港复刊了《群众》周刊、 《华商报》,创办了《正报》,同民主党派的《人民报》、《光明报》一起,展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舆论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激烈斗争之际,在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到对国民党不 利的时候,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新路》入、《大学评论》、《大公报》等报刊极力鼓吹“第三条道路”。 即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政表示一些不满,可又反对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宣扬在中 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这种观点受到进步报刊的批评与驳斥。由于蒋介石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也 是容不得“第三条道路”的,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或遭到国民党的查封,或不断遗到国民党报纸的 攻击,因而发生分化,其中《大公报》、《观察》的立场转向人民一边,事实证明,“第三条道路”在中国 是行不通的,注定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一、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沦陷区的收复,解放区迅速扩大,解放区的新闻事业迅猛发展。为了适应形 势发展的需要,解放区的报纸纷纷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扩大发行范围。如《大众日报》由双日刊政为 日刊。《晋察冀日报》由4开一张扩大为对开一大张,日销3万多份。在新解放的地区创办了一些新的报 纸。1945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江苏淮阴创刊。随着晋冀鲁豫解放 区连成一片,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出版。在新建的东北解放区, 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出版的机关报《东北日报》创刊。各地方党委还创办了机关报。在其他 解放区还出版了10多种报刊。解放区的广播也有较大发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 播电台恢复播音。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在东北、华北地区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人民广播事业初具规模。抗
刊》。每辑出版都用伪装封面,但却使用醒目的标题吸引读者注意。1947 年 7 月该报主要负责人、共产党 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先后被捕,《文萃丛刊》停刊。吴承德等 3 人在解放前夕相继被害,人称“文 萃三烈士”。中共重庆市委地下机关报《挺进报》是 1947 年 2 月创刊的。该报曾使山城人民了解到很多解 放战争的消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该报编辑陈然等人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 随着民主运动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北平、南京等地,进步学生出版的爱国民主报刊,成 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新闻尖兵。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办的《燕京新闻》、上海学 生联合会和中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的机关报《学生报》在报道学生运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 很有影响。这个时期的学生刊物还有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导报》,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进步学生办的《大 学新闻》和《大学新闻周报》,同济大学的《争民主反迫害快报》,清华大学的《清华周刊》,清华园中出 版的《原野》等 20 余种壁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了舆论斗争,还将新闻阵地转移到香港。在香港复刊了《群众》周刊、 《华商报》,创办了《正报》,同民主党派的《人民报》、《光明报》一起,展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舆论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激烈斗争之际,在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到对国民党不 利的时候,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新路》、《大学评论》、《大公报》等报刊极力鼓吹“第三条道路”。 即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政表示一些不满,可又反对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宣扬在中 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这种观点受到进步报刊的批评与驳斥。由于蒋介石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也 是容不得“第三条道路”的,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或遭到国民党的查封,或不断遭到国民党报纸的 攻击,因而发生分化,其中《大公报》、《观察》的立场转向人民一边,事实证明,“第三条道路”在中国 是行不通的,注定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第二节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一、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沦陷区的收复,解放区迅速扩大,解放区的新闻事业迅猛发展。为了适应形 势发展的需要,解放区的报纸纷纷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扩大发行范围。如《大众日报》由双日刊改为 日刊。《晋察冀日报》由 4 开一张扩大为对开一大张,日销 3 万多份。在新解放的地区创办了一些新的报 纸。1945 年 12 月 9 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江苏淮阴创刊。随着晋冀鲁豫解放 区连成一片,1946 年 5 月 15 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出版。在新建的东北解放区, 1945 年 11 月 1 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出版的机关报《东北日报》创刊。各地方党委还创办了机关报。在其他 解放区还出版了 10 多种报刊。解放区的广播也有较大发展。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 播电台恢复播音。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在东北、华北地区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人民广播事业初具规模。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