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病理系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病理系
课程设置 病理学是一门界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状态下 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 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同时又是 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通过对活检组织、尸体剖验材料和脱落细胞等的形 态学观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病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 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形态与机能之联系,强 调病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 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 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学生学习后的要求是 、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 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基本技能方面 、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巨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 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 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七年制学生使用。理论部分以郭慕依和叶诸榕主编、上海 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二版为主要教材。实验部分参照我室的《病 理学实习指导》进行。病理学教学按144学时计算,原则上讲课68学时,实习 68学时;讲授与实习比例为1:1。复习、考试及尸体解剖示教不包括在内。另外, 有8学时进行病例讨论 教学内容 绪论 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及其任务 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史—一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包括超微 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病理学中的地位
2 课程设置 病理学是一门界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状态下 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 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同时又是一 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通过对活检组织、尸体剖验材料和脱落细胞等的形 态学观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病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 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形态与机能之联系,强 调病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 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 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学生学习后的要求是: 一、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 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二、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巨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 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 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七年制学生使用。理论部分以郭慕依和叶诸榕主编、上海 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二版为主要教材。实验部分参照我室的《病 理学实习指导》进行。病理学教学按 144 学时计算,原则上讲课 68 学时,实习 68 学时;讲授与实习比例为 1:1。复习、考试及尸体解剖示教不包括在内。另外, 有 8 学时进行病例讨论。 教学内容 绪论 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及其任务。 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史——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包括超微 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病理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在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病理学常规硏究方法(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査、脱落细胞学检査等)和现代 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它们的意义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形态联系功能,病理联 系临床。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对损伤因子作用的反应:包括适应性反应、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 性损伤。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适应性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 1.萎缩:概念(生理性、病理性萎缩) 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内分泌性) 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2.肥大:概念、分类、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3.增生:概念、原因及意义 4化生:概念、常见类型、后果及其意义 复性损伤 变性的概念 1.细胞肿张: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 2.脂肪变性: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及结局 、不可复性损伤 坏死的概念 1.组织、细胞坏死 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固缩、碎裂和溶解,形态特征和发生机制 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以及特殊类型的坏死,包括干酪 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坏疽(干、湿、 气性)。 各种坏死的原因,发生机制,部位及其后果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溃疡、空洞、包裹)、机化、钙化 2.细胞凋亡 概念、病理变化、与坏死的区别、发生机制 四、玻璃样变性 概念、形态特点、分类(实质细胞、间质及血管壁)、发生机制及后果 五、淀粉样变性 概念、原因、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六、病理性钙化 概念、分类、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七、细胞损伤的原因
3 病理学在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病理学常规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和现代 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它们的意义。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形态联系功能,病理联 系临床。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对损伤因子作用的反应:包括适应性反应、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 性损伤。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一、适应性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 1.萎缩:概念(生理性、病理性萎缩) 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内分泌性) 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2.肥大:概念、分类、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3.增生:概念、原因及意义 4.化生:概念、常见类型、后果及其意义 二、可复性损伤 变性的概念 1.细胞肿张: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 2.脂肪变性: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及结局 三、不可复性损伤 坏死的概念 1.组织、细胞坏死 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固缩、碎裂和溶解,形态特征和发生机制 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以及特殊类型的坏死,包括干酪 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坏疽(干、湿、 气性)。 各种坏死的原因,发生机制,部位及其后果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溃疡、空洞、包裹)、机化、钙化 2.细胞凋亡 概念、病理变化、与坏死的区别、发生机制 四、玻璃样变性 概念、形态特点、分类(实质细胞、间质及血管壁)、发生机制及后果 五、淀粉样变性 概念、原因、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六、病理性钙化 概念、分类、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七、细胞损伤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子 (1)非生物性因子a.机械性损伤b.物理性因子c.化学性因子 (2)生物性因子 2.细胞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3.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 八、细胞损伤的机制 1.缺氧性损伤 2.自由基性损伤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概述 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 全身性:心脏衰竭、休克等 局部性:局部血量的异常(充血、缺血) 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的破坏(出血、水肿) 管腔内异常物质阻塞及其后果(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局部充血 充血的概念 动脉性充血:概念、形态特点、类型(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及其意义 静脉性充血(淤血):原因、病变及其后果。肝、肺、脾淤血发生的原因 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缺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及其后果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概念 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升高 形成过程:血栓头、体、尾 血栓类型:结果分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血栓、透明血栓) 部位分类(附壁血栓、闭塞性血栓、球型血栓、赘生物) 内容分类(细菌性血栓、癌血栓) 血栓的转归:闭塞性血栓、栓塞、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止血、组织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以及后果 四、栓塞 栓塞的概念 柱子在体内的运行方向 栓塞的类型,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血栓性栓塞(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系统栓塞) 脂肪性栓塞
4 1.外界环境因子 (1)非生物性因子 a.机械性损伤 b.物理性因子 c.化学性因子 (2)生物性因子 2.细胞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3.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 八、细胞损伤的机制 1.缺氧性损伤 2.自由基性损伤 第二章 血液循环障碍 概述 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 全身性:心脏衰竭、休克等 局部性:局部血量的异常(充血、缺血) 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的破坏(出血、水肿) 管腔内异常物质阻塞及其后果(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一、局部充血 充血的概念 动脉性充血:概念、形态特点、类型(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及其意义。 静脉性充血(淤血):原因、病变及其后果。肝、肺、脾淤血发生的原因, 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二、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缺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及其后果 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概念 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升高 形成过程:血栓头、体、尾 血栓类型:结果分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血栓、透明血栓) 部位分类(附壁血栓、闭塞性血栓、球型血栓、赘生物) 内容分类(细菌性血栓、癌血栓) 血栓的转归:闭塞性血栓、栓塞、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止血、组织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以及后果 四、栓塞 栓塞的概念 柱子在体内的运行方向 栓塞的类型,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血栓性栓塞(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系统栓塞) 脂肪性栓塞
气体栓塞(空气、氮气栓塞) 羊水栓塞 五、梗死 梗死的概念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肾、脾、脑及心肌贫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和后果 出血性梗死(肺、肠出血性梗死)原因及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和后果 败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后果 六、出血 出血的概念 类型:内出血、外出血 原因:破裂性岀血〔血管完整性破坏)、漏出性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变及其后果 第三章炎症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局部反应 急性炎症:炎性充血概念,发展过程,发生机理及作用 炎性渗出概念,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和滲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炎性浸润概念,白细胞靠边附壁、游出、趋化及吞噬作用的机理 炎症介质:种类和作用,血管活性胺类(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蛋白酶 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及血凝系统),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基础 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白细胞产物 慢性炎症:概念、发生机理、组织学特点及特殊形态(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及肉芽肿)。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的种类,作用及其与炎症类型的关系 、常见的炎症种类 浆液(卡地)性炎:纤维蛋白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出血性炎 间质与血管周围性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増生性炎;纤维蛋白样坏死性炎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影响炎症的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 炎症的结局:愈复、迁延不愈、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 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五、炎症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及实质脏器的病变 第四章修复 组织的修复:概念及过程(再生和纤维化) 组织的再生:概念,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5 气体栓塞(空气、氮气栓塞) 羊水栓塞 五、梗死 梗死的概念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肾、脾、脑及心肌贫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和后果 出血性梗死(肺、肠出血性梗死)原因及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和后果 败血性梗死 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后果 六、出血 出血的概念 类型:内出血、外出血 原因:破裂性出血(血管完整性破坏)、漏出性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变及其后果 第三章 炎 症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局部反应 急性炎症:炎性充血概念,发展过程,发生机理及作用 炎性渗出概念,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和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炎性浸润概念,白细胞靠边附壁、游出、趋化及吞噬作用的机理 炎症介质:种类和作用,血管活性胺类(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蛋白酶 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及血凝系统),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基础 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白细胞产物。 慢性炎症:概念、发生机理、组织学特点及特殊形态(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及肉芽肿)。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的种类,作用及其与炎症类型的关系 三、常见的炎症种类 浆液(卡地)性炎;纤维蛋白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出血性炎 间质与血管周围性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增生性炎;纤维蛋白样坏死性炎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影响炎症的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 炎症的结局:愈复、迁延不愈、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 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五、炎症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及实质脏器的病变 第四章 修 复 组织的修复:概念及过程(再生和纤维化) 组织的再生:概念,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