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在结构性解释中,研究者清楚地说明各阶段出现的顺序,或是明确地指出形 成这个相互牵连整体的基本部分 社会网络理论是结构性解释的一种类型。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 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 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 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概念最早 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提出,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 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是 Wellman 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 模式构成社会结构,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他们关系的数量、 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与这种情形相似,因而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 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行为或社会关系会出现在某种互动模式之中,或者出现 在时空重叠的社会关系中,抑或出现在遵循某种发展序列的关系中。因此,网络 理论研究者通过提供一个较为广大的模式、一组语法规则或者结构来解释事物, 他们的解释显示出某个事件为何只是某个较大模式的一部分,或为何只是某个较 大结构的一块砖而已,抑或是某个大环节体系中的某个构成环节。社会网络理论 用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空洞三个核心概念来认知社会网络及其网络成员, 其中有两大分析要素,即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其中,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 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 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 和演进模式。 总之,在科学的解释中,总是会有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其中解释项包括两组 陈述,一组是先决条件的陈述,一组是理论性的陈述。被解释项则是有关企图解 释的事项的陈述。在意图解释某一事项时,解释者必须先行找出此一事项发生的 先决条件,然后透过理论性的陈述,从这些先决条件导出所欲解释的事项的陈述
- 6 - 义。在结构性解释中,研究者清楚地说明各阶段出现的顺序,或是明确地指出形 成这个相互牵连整体的基本部分。 社会网络理论是结构性解释的一种类型。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 20 世纪 30 年代,成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其中“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 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 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概念最早 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R·布朗提出,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 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是 Wellman 于 1988 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 模式构成社会结构,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他们关系的数量、 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与这种情形相似,因而社会网络理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行为或社会关系会出现在某种互动模式之中,或者出现 在时空重叠的社会关系中,抑或出现在遵循某种发展序列的关系中。因此,网络 理论研究者通过提供一个较为广大的模式、一组语法规则或者结构来解释事物, 他们的解释显示出某个事件为何只是某个较大模式的一部分,或为何只是某个较 大结构的一块砖而已,抑或是某个大环节体系中的某个构成环节。社会网络理论 用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空洞三个核心概念来认知社会网络及其网络成员, 其中有两大分析要素,即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其中,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 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 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 和演进模式。 总之,在科学的解释中,总是会有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其中解释项包括两组 陈述,一组是先决条件的陈述,一组是理论性的陈述。被解释项则是有关企图解 释的事项的陈述。在意图解释某一事项时,解释者必须先行找出此一事项发生的 先决条件,然后透过理论性的陈述,从这些先决条件导出所欲解释的事项的陈述
换言之,在科学的解释中,解释项中的两组陈述是两组前提,而被解释项则是结 论。对于这种科学的解释,应有几点进一步的说明:被解释项必须是特定时空中 具有实证意义之事物的描述;解释项中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必须是真的,即具有实 证的内容:解释项中的理论性陈述必须具有实证上的可验证性:被解释项必须是 逻辑演绎的结果;此种解释方式只适用于某一时空范围中的解释,而得不到所谓 最后的或绝对的解释。 (三)理论构建 理论的构建过程实际就是研究开展的过程(图22),关于科学研究过程在第 章节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在这里,我们是从理论构成的角度去说明理论的建立 “反应起于刺激,思考启自疑难”,当然这种反应和思考,还必须与研究者自己 的兴趣结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投入努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忍 受科硏的清苦,只有有兴趣才不会浮躁。对于管理问题的硏究要么来自于现实管 理问题的观察,例如对供给侧改革中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研究,或者对中国企业 参与国际竞争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来自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其中会 有很多疑难问题,比如,我国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及其解决对策,中国民营企业 的代际传承问题,等等。当然,管理问题也可能来自于理论研究本身,例如在对 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可能寻找到信息量需求更少、决策过程更为简洁、应用 前景更好的决策方法。无论怎样,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管理问题并试图谋求解决 研究者针对问题去探索原因,也就是在探究问题机理的过程中,逐步整理出一系 列、处于不同层次的“为什么”,并对其原因作出初步的判断,这些表示因果关 系的“什么导致什么”“什么带来什么”“什么经由什么影响什么”等关联关系 就是研究中需要作出校验的假设,而所谓的理论其实就是经过验证的假设 好奇疑 有 演绎设计 难 研究问题 理论 m观察 文献回 无 归纳设计
- 7 - 换言之,在科学的解释中,解释项中的两组陈述是两组前提,而被解释项则是结 论。对于这种科学的解释,应有几点进一步的说明:被解释项必须是特定时空中 具有实证意义之事物的描述;解释项中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必须是真的,即具有实 证的内容;解释项中的理论性陈述必须具有实证上的可验证性;被解释项必须是 逻辑演绎的结果;此种解释方式只适用于某一时空范围中的解释,而得不到所谓 最后的或绝对的解释。 (三)理论构建 理论的构建过程实际就是研究开展的过程(图 2.2),关于科学研究过程在第 一章节做了详细的介绍,而在这里,我们是从理论构成的角度去说明理论的建立。 “反应起于刺激,思考启自疑难”,当然这种反应和思考,还必须与研究者自己 的兴趣结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投入努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忍 受科研的清苦,只有有兴趣才不会浮躁。对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要么来自于现实管 理问题的观察,例如对供给侧改革中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研究,或者对中国企业 参与国际竞争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来自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其中会 有很多疑难问题,比如,我国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及其解决对策,中国民营企业 的代际传承问题,等等。当然,管理问题也可能来自于理论研究本身,例如在对 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可能寻找到信息量需求更少、决策过程更为简洁、应用 前景更好的决策方法。无论怎样,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管理问题并试图谋求解决。 研究者针对问题去探索原因,也就是在探究问题机理的过程中,逐步整理出一系 列、处于不同层次的“为什么”,并对其原因作出初步的判断,这些表示因果关 系的“什么导致什么”、“什么带来什么”、“什么经由什么影响什么”等关联关系, 就是研究中需要作出校验的假设,而所谓的理论其实就是经过验证的假设。 研究问题 理论 好奇疑 难 文献回 顾 观察 演绎设计 无 归纳设计 有
图2.2理论建构过程 在硏究过程中,根据已辨知的疑难,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自觉地就要提出 种假设,假设如幸而言中,则疑难就获解决。假设是备选的一份答案,答案是否 正确,假没是否言中,则须经过推理论证。推理论证可以说是理论探索过程中的 实体内容。图2.3表示从疑难开始的理论探索过程,现象Y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因素C会引起什么后果,这类疑难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随后对此疑难问题提 出猜测性的解释,如Y是由ⅹ引起起的,C与D的出现相关等,这就是所谓的 假设,假没一旦得到证实便可充实理沦构架。若干假没关联的集合便形成某种理 论。当然,形成的理论又可作为提出假设的依据,并帮助人们发现疑难问题 疑难 图2.3理论的形成 对于理论建构的理解需要强调:第一,理沦是由若干个而不是一个命题(假设等) 组成的。如决策理论之所以称得起一门理论,它包括了“决策者追求效用值最大” “未来风险事件状态具有可观测性”(主观概率)和“决策过程具有阶段性”等 命题。西蒙在决策理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能称之为西蒙决策理论的话,也 是因为他提出了“有限理性论”,“决策过程分为情报、设计、抉择、实施四阶段” “决策包括程序和非程序化决策”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第二,所提出的理论必 须能构成一套演绎体系,即要求这种理沦在形式上是由多层次的不同抽象等级的 命题构成。如决策理论中关于“效用值最大准则”的命题下面,可推演出效用值 度量的一套公设和规则,根据不同公设和规则又可演绎出更接近实用的命题。理 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越强它的价值就愈大,就是针对它的演绎性而言的,这种思 路来源于自然科学,提出一个公理体系,然后演绎出一套定理、定义体系。管理 研究中的“ⅹ理论”和“Y理论”,对人性不同的假设,便会在行为理论、组织 理论方面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理论和命题。第三,理论要解释现实。理论最终目的
- 8 - 图 2.2 理论建构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已辨知的疑难,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自觉地就要提出一 种假设,假设如幸而言中,则疑难就获解决。假设是备选的—份答案,答案是否 正确,假没是否言中,则须经过推理论证。推理论证可以说是理论探索过程中的 实体内容。图 2.3 表示从疑难开始的理论探索过程,现象 Y 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因素 C 会引起什么后果,这类疑难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随后对此疑难问题提 出猜测性的解释,如 Y 是由 X 引起起的,C 与 D 的出现相关等,这就是所谓的 假设,假没一旦得到证实便可充实理沦构架。若干假没关联的集合便形成某种理 论。当然,形成的理论又可作为提出假设的依据,并帮助人们发现疑难问题。 图 2.3 理论的形成 对于理论建构的理解需要强调:第一,理沦是由若干个而不是一个命题(假设等) 组成的。如决策理论之所以称得起一门理论,它包括了“决策者追求效用值最大”、 “未来风险事件状态具有可观测性”(主观概率)和“决策过程具有阶段性”等 命题。西蒙在决策理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能称之为西蒙决策理论的话,也 是因为他提出了“有限理性论”,“决策过程分为情报、设计、抉择、实施四阶段”, “决策包括程序和非程序化决策”等—系列概念和命题。第二,所提出的理论必 须能构成一套演绎体系,即要求这种理沦在形式上是由多层次的不同抽象等级的 命题构成。如决策理论中关于“效用值最大准则”的命题下面,可推演出效用值 度量的—套公设和规则,根据不同公设和规则又可演绎出更接近实用的命题。理 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越强它的价值就愈大,就是针对它的演绎性而言的,这种思 路来源于自然科学,提出一个公理体系,然后演绎出一套定理、定义体系。管理 研究中的“X 理论”和“Y 理论”,对人性不同的假设,便会在行为理论、组织 理论方面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理论和命题。第三,理论要解释现实。理论最终目的 疑难 假设 理论 ?→Y C→? X→Y C→D A→ B→E→F ↓↗↓↗↓↗↘ C→ D→ X→Y→Z
是为了揭示事物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机理,无论如何抽象的命题,都要经受实践 的检验 第二节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 前述关于理论及其构建的说明中,已经展现了理论构成的一些要素,比如命 题、假设等。实际上,从理论构建的动态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要素,也就是管理 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假设、假定、分类等。 概念和变量 概念和变量都涉及理论要解释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它们作为现象的初始表 达,是理论的基本成分,因此,可被称之为构建理论的基石。 (一)概念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研究者感到最困难的工作便是用适当的概念来代表他们 硏究的现象,以及说明他们所观察的结果。概念既然如此重要,科学硏究者对概 念的含义与功能就应该必须有所了解 概念的英文为 concept,它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是对所观察事物本质的抽象 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共冋属 性,或称为共同性,于是,可以将这些共性构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供人们 在沟通中使用。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一组类似 的事物中归纳出一些孤立的共同属性,这种从类似的个例中抽离出共同属性的活 动,称为抽象化历程,而经由这种历程所获得的共同属性便是概念。一个概念便 是一个类名,所代表的是该类事物的一种或数种共同属性。例如“生物”是一个 概念,它所指的并不是单一的有生命的物体,而是代表各种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 征。“重量”也是一个概念,它指的并不是单一物体的某种特点,而是观察过很 多物体后所抽离出来的一种属性。 般而言,概念可分为物体概念、事件概念和关系概念等三类③。其中,物 体概念指的是两种对象:①东西,如小孩、男人、桌子、学校、植物、金属等; ②东西的属性,如大的、小的、圆的、黄的、硬的等。前一种情形所用的为名词, 后一种情形所用的为形容词。事件概念指的是两种对象:①事件,如战斗、唱歌、 M. H. Marx.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ory construction In M. H. Marx(ed )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1963
- 9 - 是为了揭示事物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机理,无论如何抽象的命题,都要经受实践 的检验。 第二节 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 前述关于理论及其构建的说明中,已经展现了理论构成的一些要素,比如命 题、假设等。实际上,从理论构建的动态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要素,也就是管理 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假设、假定、分类等。 一、概念和变量 概念和变量都涉及理论要解释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它们作为现象的初始表 达,是理论的基本成分,因此,可被称之为构建理论的基石。 (一)概念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研究者感到最困难的工作便是用适当的概念来代表他们 研究的现象,以及说明他们所观察的结果。概念既然如此重要,科学研究者对概 念的含义与功能就应该必须有所了解。 概念的英文为 concept,它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是对所观察事物本质的抽象 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 性,或称为共同性,于是,可以将这些共性构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供人们 在沟通中使用。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一组类似 的事物中归纳出一些孤立的共同属性,这种从类似的个例中抽离出共同属性的活 动,称为抽象化历程,而经由这种历程所获得的共同属性便是概念。一个概念便 是一个类名,所代表的是该类事物的一种或数种共同属性。例如“生物”是一个 概念,它所指的并不是单一的有生命的物体,而是代表各种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 征。“重量”也是一个概念,它指的并不是单一物体的某种特点,而是观察过很 多物体后所抽离出来的一种属性。 一般而言,概念可分为物体概念、事件概念和关系概念等三类③。其中,物 体概念指的是两种对象:①东西,如小孩、男人、桌子、学校、植物、金属等; ②东西的属性,如大的、小的、圆的、黄的、硬的等。前一种情形所用的为名词, 后一种情形所用的为形容词。事件概念指的是两种对象:①事件,如战斗、唱歌、 ③ M. H. Marx.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ory construction. In M. H. Marx(ed.), Theories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1963
做事、玩耍、滚动等;②事件的属性,如激烈地、优美地、忙碌地、快乐地、适 当地、快速地等。前一种情形所用的是动词,后一种情形所用的是副词。关系概 念指的是东西、事件及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正义、校风、忠贞、友谊等。这 类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较为常见,例如速度、习惯、人格、焦虑、文化等。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 念。管理学硏究中要使用或者涉及到许多概念,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 “积极性”、“满意度”、“忠诚度”等,描述群体行为的“凝聚力”“活力”,描 述企业组织的“竞争力”、“适应性”、“敏捷生产”、“精益系统”等。如果问创新 性这类概念是否存在,人们一定会说肯定存在,如再追问创新性在何处,人们可 能会举出诸多实例来说明,例如“此人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新方案”、“此 人肯动脑筋,开发了好几个专利”、“这位管理者能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新产品开 发和营销策略”,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性的表现,但创新性这个概念只是人们大 脑中自觉或不自觉涌现出的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思维心 象,而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被称之为“概念化”。概念化的本质是 在一个名词下对事物的各种形态作出素描。管理研究中的概念化是极其重要的, 也是极其有技术含量的,因为概念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可观性和可测性问题。通 常来讲,概念本身是不可观察的,但是反映此概念的相关事件的心象集合是可观 测的,这就是概念的可观测性提供了解决途径。研究者要加强概念化的训练,因 为管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解决概念的观测和量化问题,此时需要由概念到观测, 也需要从观测到概念。 概念界定是提示概念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逻辑方法,对于研究至关重要,也 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功底。理论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 如果概念没有很好地界定,将会导致模糊的研究命题或者假设,或者导致对于组 织现象不正确的认识。不精确的概念还会使得知识难以积累。相反,准确界定的 概念能够有效地区分现象,科学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并可以达到方便数据搜集 的目的,准确界定的概念也能够指导研究者和实践者。当然,在早期的硏究中, 研究者主要继承和沿用已有的概念,探索已有概念之间新的关系以实现理论创新。 也可以借鉴别的学科的概念,这种借鉴在管理学研究中非常常见,例如生态学的
- 10 - 做事、玩耍、滚动等;②事件的属性,如激烈地、优美地、忙碌地、快乐地、适 当地、快速地等。前一种情形所用的是动词,后一种情形所用的是副词。关系概 念指的是东西、事件及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正义、校风、忠贞、友谊等。这一 类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较为常见,例如速度、习惯、人格、焦虑、文化等。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 念。管理学研究中要使用或者涉及到许多概念,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 “积极性”、“满意度”、“忠诚度”等,描述群体行为的“凝聚力”、“活力”,描 述企业组织的“竞争力”、“适应性”、“敏捷生产”、“精益系统”等。如果问创新 性这类概念是否存在,人们一定会说肯定存在,如再追问创新性在何处,人们可 能会举出诸多实例来说明,例如“此人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新方案”、“此 人肯动脑筋,开发了好几个专利”、“这位管理者能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新产品开 发和营销策略”,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性的表现,但创新性这个概念只是人们大 脑中自觉或不自觉涌现出的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思维心 象,而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被称之为“概念化”。概念化的本质是 在一个名词下对事物的各种形态作出素描。管理研究中的概念化是极其重要的, 也是极其有技术含量的,因为概念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可观性和可测性问题。通 常来讲,概念本身是不可观察的,但是反映此概念的相关事件的心象集合是可观 测的,这就是概念的可观测性提供了解决途径。研究者要加强概念化的训练,因 为管理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解决概念的观测和量化问题,此时需要由概念到观测, 也需要从观测到概念。 概念界定是提示概念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逻辑方法,对于研究至关重要,也 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功底。理论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 如果概念没有很好地界定,将会导致模糊的研究命题或者假设,或者导致对于组 织现象不正确的认识。不精确的概念还会使得知识难以积累。相反,准确界定的 概念能够有效地区分现象,科学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并可以达到方便数据搜集 的目的,准确界定的概念也能够指导研究者和实践者。当然,在早期的研究中, 研究者主要继承和沿用已有的概念,探索已有概念之间新的关系以实现理论创新。 也可以借鉴别的学科的概念,这种借鉴在管理学研究中非常常见,例如生态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