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 法归类 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南昌外国语学校何啸鸣
常见文言虚词用 法归类 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南昌外国语学校 何啸鸣
令1.介词。 以 冷(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例②:原以士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 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令(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 亦终不予秦璧。 冷(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 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 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 京师.至于泰安。 令(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 “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 天下有 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公子)以客往赴秦军,与
❖ 1.介词。 以 ❖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 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 亦终不予秦璧。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 以饥疫,死者太半。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 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 京师……至于泰安。 ❖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 “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 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 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 令(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冷(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连词。 ❖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 ❖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 “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令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
❖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 “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渤之陋也
于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 “到 从 66 跟 对 “对于”、“给”、“由于”等。 令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令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令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令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令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令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令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于yú ❖ 1.介词。 ❖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 “到”、“自”、“从”、“跟”、“同”、“对”、 “对于”、“给”、“由于”等。 ❖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 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 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 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 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 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