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屏障(mechanical barrier) 有效半径<2.0nm的物质,完全被滤过 有效半径>4.2nm的物质,完全不被滤过 有效半径在2.0一4.2的物质,随半径的增加而滤过量减少 ·分子量<6.9万 电化学屏障(electrochemical barrier 正电易通过 毛细血管外 负电不易通过 毛细血管内 电中性居中 通透性:滤过物通过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该物质的 有效半径和所带电荷
机械屏障 (mechanical barrier) • 有效半径<2.0nm的物质,完全被滤过 有效半径>4.2 nm的物质,完全不被滤过 有效半径在2.0—4.2的物质,随半径的增加而滤过量减少 • 分子量< 6.9万 正电易通过 负电不易通过 电中性居中 通透性:滤过物通过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该物质的 有效半径和所带电荷 电化学屏障 (electrochemical barrier)
Distol tubule (四)肾的神经支配 m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支 Proximal fubule 配肾动脉、肾小管及球旁细胞 二、肾的血流量及其调节 Loop of He (一)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1、肾血流量:量大、分布不均 心输出量的20~25%流经肾(1200ml/min),其中94% 分布于皮质,5~6%供应外髓,内髓不到1% 2、两个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原尿形成。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有利于重吸收进行
(四)肾的神经支配 二、肾的血流量及其调节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支 配肾动脉、肾小管及球旁细胞 2、两个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原尿形成。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有利于重吸收进行。 1、肾血流量:量大、分布不均 心输出量的20~25%流经肾(1200ml/min),其中94% 分布于皮质,5~6%供应外髓,内髓不到1% (一)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Renal blood flow 1、自身调节 A血压在80一180mmHg范围内变 GFR 化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100 200 保持相对稳定。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m Hg) 机制: 1、肌源性学说 2、管-球反馈 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 Adr、NA 肾血管收缩一肾血流量↓
2、管-球反馈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Adr、NA 机制: 1、肌源性学说 A血压在80—180 mmHg范围内变 化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的超滤液 证据:微穿刺,微量分析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正常值:125ml/min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9% 生理意义:表明流经肾脏的血浆中约有1/5由肾小 球滤出到囊腔形成原尿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的超滤液 证据:微穿刺,微量分析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生理意义:表明流经肾脏的血浆中约有1/5由肾小 球滤出到囊腔形成原尿。 正常值:125 ml / min 正常值:19 %
(二)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血液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0时为滤 毛细血管 血浆胶体 、血玉 囊内压 渗透玉 过平衡filtration balance 一但达到 滤过平衡,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端=6-(3.3+1.3)=1.4KPa 出球小动脉端=6-((4.7+1.3)=0 KPa
(二)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端 = 6 – ( 3.3 + 1.3 ) = 1.4 KPa 出球小动脉端 = 6 – (4.7 + 1.3 ) = 0 KPa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0时为滤 过平衡filtration balance 一但达到 滤过平衡,滤过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