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 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 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 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 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 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 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 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 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 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 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 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 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 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 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 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 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 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 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 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 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 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 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 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 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 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 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 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 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 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 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 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 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 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 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 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 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i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 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 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 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 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 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 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 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 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 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读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 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 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 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亳不掩饰的艳羨,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而 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务 东 吴 都 督 团练 副使 遇 功 成 名 就 功业未 就 外貌 高大英俊 (雄姿英 发) 早生华发 姻 美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 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 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 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 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 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 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 朗读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 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 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 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建功年 龄 24 47 职 务 东 吴 都 督 团 练 副使 际 遇 功 成 名 就 功业未 就 外 貌 高大英俊 ( 雄姿英 发) 早生华发 婚 姻 幸 福 美 满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 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 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 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 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 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 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 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 朗读。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 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 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 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 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 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 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 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 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估等七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 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 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 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 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此,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以下: 1、知识:体味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2、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典故分析法”赏析这首词
3、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一讨论一鉴赏 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 (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分钟 首先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说导语,引出今要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导语 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 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 书)。 分析: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地设计了 “诵读”这一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分以下几步进行的: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i误读为f)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5、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 亭怀古”才是题目,从题目中可得知,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那么,他都怀念了哪些古人,用了哪些典故 呢? (三)、找典故。(8分钟)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①、写到几个人? 色、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⑥、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组织 抢答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快,最完整,最简洁。 3、然后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由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杰)(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3、情感: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典故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 为主线,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来进行。(一)导入,(二)诵读感知,(三)找典故,(四)分析典故, (五)总结,(六)、作业。 (一)、导入(3 分钟) 首先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说导语,引出今要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导语 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 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 书)。 分析: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特地设计了 “诵读”这一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分以下几步进行的: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 分钟)(完成教学目标 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 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5、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 亭怀古”才是题目,从题目中可得知,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那么,他都怀念了哪些古人,用了哪些典故 呢? (三)、找典故。(8 分钟) 1、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 、写到几个人? ○2 、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 、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我把学生分成六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组织 抢答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快,最完整,最简洁。 3、然后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