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5周星期一2006年3月13日 总第21课时 果题 23、马说(1) 果型 自学点拨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教学目的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月/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目标1、2 占 目标3、4 教学内容 舌动形式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 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 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故事引八,激发 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号身/学生的学习兴 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 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 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 当然如果学生 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自学点拨 中有知道这个 (一)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故事的,可由学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生讲,加以表 过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 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 扬 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贞元求仕 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 1l--16年 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被贬为阳山令 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元和14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本文教学,读是 骨表》力谏 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 史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 5 周 星期一 2006 年 3 月 13 日 总第 21 课时 课题 23、马说(1) 课型 自学点拨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 点 目标 1、2 难 点 目标 3、4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 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 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 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 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 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 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 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自学点拨 (一)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 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 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 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 元 11—16 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 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 19 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 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 14 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 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 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 史 故事引入,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当 然 如果 学 生 中 有 知道 这 个 故事的,可由学 生 讲 ,加 以 表 扬。 本文教学,读是
根本。 前面一部分可 由学生查找资 料完成 表格部分为理 解课文内容作 铺垫。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根本。 前 面 一部 分 可 由 学 生查 找 资 料完成。 表 格 部分 为 理 解 课 文内 容 作 铺垫。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三)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教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 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 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 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 由教师念读完 学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成,为理解课文 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 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 作准备,同时也 过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四)文体了解 增加学生的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程(五)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学生查资料可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 完成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六)文意学习 文言文的字词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 共同商议解决 比较多,而且也 2、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 要读出层次。 很重要,所以在 这一部分要多 花些时间,不要
教 学 过 程 (三)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 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 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 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 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 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 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 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四)文体了解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五)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 介词 因为 B 介词 按照 也 A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六)文意学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 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 要读出层次。 由 教 师念 读 完 成,为理解课文 作准备,同时也 增 加 学生 的 视 野。 学 生 查资 料 可 完成。 文 言 文的 字 词 比较多,而且也 很重要,所以在 这 一 部分 要 多 花些时间,不要
做样子 注重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 本文理解算简 单,可查资料完 读一理解一再 读一再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本节课无固定板书,以展示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第5周星期三200年3月14日 总第22课时 23、马说(2) 自学点拨
做样子。 注 重 培养 学 生 的合作精神。 本 文 理解 算 简 单,可查资料完 成。 读—理解—再 读—再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本节课无固定板书,以展示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八下语文 授课时间 第 5 周 星期二 2006 年 3 月 14 日 总第 22 课时 课题 23、马说(2) 课型 自学点拨
教 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目标: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目标2、3 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 教 答案略 、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做在作业本上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当堂课订正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探究 (二)分部探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 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这些问题不是 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 很难,随问随 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教 学 目 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目标: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 点 目标 2、3 难 点 目标 2、3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略。 二、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的。 (二)分部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 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 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 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做在作业本上, 当堂课订正。 这 些 问题 不 是 很 难 ,随 问 随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