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二年,德国厂商也生产了一种用煤炉加热的 洗衣机。自从洗衣机进入我国,从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单缸洗衣和单 筒脱水方式:其二,双缸洗衣,即单缸洗衣和单筒脱水合二为一;其三,套缸洗 衣,即洗衣和脱水两缸套叠运转:其四,滚筒式洗衣。同时其他辅助功能也有很 大改进,如排水方式上排水和下排水等。特别是洗衣机在应用了微电子技术以后,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极大地方便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 将来还会出现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我们的洗衣方式更加方便。因此,科技发展 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纵观设计的历史,除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外,文学和艺术的思潮,特别是观 念的改变,对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外形和色彩。在艺术思潮的驱使下, 设计师往往会将产品作为艺术品来对待,去追逐流行和时尚。包豪斯(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 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 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 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 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 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 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工 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 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后来包豪斯 也就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 80年代流行于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 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 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其本质 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针对现代 主义之后出现的超越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做出的一种非限定性的概括。在 设计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速增长的经济和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拓展了设计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看 法,同时也为设计师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条件。随着“后工业”、“产 品语义学”、“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设计已成为内涵丰富 的文化现象。从1960年代设计师开始激进设计和反设计探索,到1980年代形成 后现代设计浪潮高峰,后现代设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设计师进行着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丰富了设计的艺术表现语汇, 打开了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其中产生了不少的风格和流派,例如: 波普(POP)设计,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 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 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 被重新运用。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 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硬边艺术”与“欧普 艺术”的影响。其特征为: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 的、诙谐的、诡秘的和刺激的设计。提出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 生活的口号。大量采用拼帖、放大、组合、模仿的艺术设计手段。 受菲斯(Memph 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7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80年代,它成为世界最
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二年,德国厂商也生产了一种用煤炉加热的 洗衣机。自从洗衣机进入我国,从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单缸洗衣和单 筒脱水方式;其二,双缸洗衣,即单缸洗衣和单筒脱水合二为一;其三,套缸洗 衣,即洗衣和脱水两缸套叠运转;其四,滚筒式洗衣。同时其他辅助功能也有很 大改进,如排水方式上排水和下排水等。特别是洗衣机在应用了微电子技术以后,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极大地方便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 将来还会出现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使我们的洗衣方式更加方便。因此,科技发展 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纵观设计的历史,除了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外,文学和艺术的思潮,特别是观 念的改变,对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外形和色彩。在艺术思潮的驱使下, 设计师往往会将产品作为艺术品来对待,去追逐流行和时尚。包豪斯(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 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 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 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 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 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状况,提出了“艺 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工 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 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后来包豪斯 也就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 60 年代,并于 70 与 80 年代流行于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 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 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其本质 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针对现代 主义之后出现的超越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做出的一种非限定性的概括。在 设计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速增长的经济和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拓展了设计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看 法,同时也为设计师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条件。随着“后工业”、“产 品语义学”、“符号学”、“隐喻”等概念在设计领域的引入,设计已成为内涵丰富 的文化现象。从 1960 年代设计师开始激进设计和反设计探索,到 1980 年代形成 后现代设计浪潮高峰,后现代设计已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设计师进行着有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丰富了设计的艺术表现语汇, 打开了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其中产生了不少的风格和流派,例如: 波普(POP)设计,战后成长的青年一代厌倦了现代主义风格单调、冷漠的 设计,渴望有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文化风格的出现。新兴的大众文化(肥皂剧、 爵士乐、摇摆舞、电子游戏)正在赶超传统的高雅文化。艺术的色彩与装饰因此 被重新运用。追求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大众化、市民 化的、有象征意义的风格,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受当时“硬边艺术”与“欧普 艺术”的影响。其特征为: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便宜的、批量的、年轻 的、诙谐的、诡秘的和刺激的设计。提出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 生活的口号。大量采用拼帖、放大、组合、模仿的艺术设计手段。 曼菲斯(Memph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 1980 年 12 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 7 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 80 年代,它成为世界最
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 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 产品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 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 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 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 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 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意义更加深刻,设计语言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担负的责任。” 绿色设计,其含义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体现,绿色思维也是人性思维 的反映。因此,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注重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 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 设计也注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功能更加 完善,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造型更加美观等。 由此可见,艺术思潮也是设计变化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样在古代中世纪, 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定式,至今还被许多设计师借鉴和采用。 2.1.4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设计来说,创新是核心和原动力。创新涉及两种途径:技术推动了创新: 需求拉动了创新。两者虽然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起点,但是各有利弊(见下表): 技术推动创新 需求拉动创新 最初创造力 研究和开发 市场营销 创造力实现 市场营销 研究和开发 支持来源 研发与其他职能部门 营销与其他职能部门 风险 较大 较小 潜在收益 最大 最小 努力次数 最多 最少 成功次数 最少 最多 我们都知道,尽管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 尝试和创新。创新的意义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 响。如我们通过创新,发明和生产出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汽车的 尾气又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不过,我们通过进一步创新,解决尾气排放问题或采 用清洁能源。因此,创新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从经济的角度看,创新是要付 出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 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创新会增加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 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 产品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 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 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 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 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 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意义更加深刻,设计语言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担负的责任。” 绿色设计,其含义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体现,绿色思维也是人性思维 的反映。因此,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注重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 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 设计也注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功能更加 完善,使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造型更加美观等。 由此可见,艺术思潮也是设计变化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样在古代中世纪, 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定式,至今还被许多设计师借鉴和采用。 2.1.4 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设计来说,创新是核心和原动力。创新涉及两种途径:技术推动了创新; 需求拉动了创新。两者虽然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起点,但是各有利弊(见下表): 技术推动创新 需求拉动创新 最初创造力 研究和开发 市场营销 创造力实现 市场营销 研究和开发 支持来源 研发与其他职能部门 营销与其他职能部门 风险 较大 较小 潜在收益 最大 最小 努力次数 最多 最少 成功次数 最少 最多 我们都知道,尽管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 尝试和创新。创新的意义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 响。如我们通过创新,发明和生产出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同时汽车的 尾气又造成了大气的污染。不过,我们通过进一步创新,解决尾气排放问题或采 用清洁能源。因此,创新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从经济的角度看,创新是要付 出代价的,甚至有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 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创新会增加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从1955年起向世界各地公 开征集设计作品,到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乌特 松的设计中选。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为了筹措经费,除 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 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乌特松关系破裂,使得这位建筑师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 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 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耗资超出预算15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 日正式开幕。整个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3)建成底部的基 础部分:第二阶段(1963-1967)建成歌剧院着名的顶部架构:第三阶段(1967- 73)进行的是内部的装修。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可以说是超前的设计。除了经济和 政治的原因,实现乌特松设计的科技水平也成问题。为了圆乌特松的创意梦想, 澳大利亚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悉尼歌剧院如今的挥煌证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是值得的。 2.2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有个人才气的成分,更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从历史 上看,有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发明参与者。他们为这个世界的 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除了开发个 人的智力外,还应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作用,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2.2.1创新思维与创新过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作为设计的个体,他的思维有其完整的程序。 当然不同的个体的思维程序各异,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先后顺序也各有不同。 归结起来我们可以按五个阶段去考虑问题:“初识”、“准备”、“孕育”、“启发” 和“验证”。 “初识”阶段,认识一个问题的存在,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准备”阶段,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的一系列努力,有意识地尝试,找到问题 的答案。 “孕育”阶段,无意识的“脑髓作用”的结果,重组有意识思考的答案。 “启发”阶段,通过回收问题,以新的风格和手段回到原本的问题,突然产 生新的想法。 “验证”阶段,产生新的设想后,进行有意识的验证,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加 以完善和实现。 地铁的发明过程就能很好的说明五个阶段。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城市 交通拥挤不堪,在窄小的马路上整天人头攒动,一旦马车经过,整条马路被堵得 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对此忧心忡忡, 但也无计可施。在征求改善城市交通良策的过程中,一名叫查理斯的法官提出了 修筑地下铁道的建议。这个想法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查理斯在家 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脚边有一个老鼠洞口直通墙外。他突然想到:老鼠无法在地面 上招摇过市,就转入地下活动。那么,为了提高城市街道的人流量,而载客量较 大的火车又不能修在市区地面,为何不在地下建一条铁路供火车运行呢?经过充 分考虑和反复论证,查理斯于1843年向政府提出了修建地下铁的建议。10年后, 议会才批准在帕丁顿的法林顿街和主教路之间修建了一条约6公里的地铁。1863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从1955年起向世界各地公 开征集设计作品,到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乌特 松的设计中选。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为了筹措经费,除 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 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乌特松关系破裂,使得这位建筑师于1966年愤然离开澳 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 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耗资超出预算15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 日正式开幕。整个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3)建成底部的基 础部分;第二阶段(1963–1967)建成歌剧院着名的顶部架构;第三阶段(1967– 73)进行的是内部的装修。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可以说是超前的设计。 除了经济和 政治的原因,实现乌特松设计的科技水平也成问题。为了圆乌特松的创意梦想, 澳大利亚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悉尼歌剧院如今的辉煌证明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是值得的。 2.2 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有个人才气的成分,更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从历史 上看,有大名鼎鼎的大发明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发明参与者。他们为这个世界的 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除了开发个 人的智力外,还应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作用,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2.2.1 创新思维与创新过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师作为设计的个体,他的思维有其完整的程序。 当然不同的个体的思维程序各异,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先后顺序也各有不同。 归结起来我们可以按五个阶段去考虑问题:“初识”、“准备”、“孕育”、“启发” 和“验证”。 “初识”阶段,认识一个问题的存在,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准备”阶段,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的一系列努力,有意识地尝试,找到问题 的答案。 “孕育”阶段,无意识的“脑髓作用”的结果,重组有意识思考的答案。 “启发”阶段,通过回收问题,以新的风格和手段回到原本的问题,突然产 生新的想法。 “验证”阶段,产生新的设想后,进行有意识的验证,取得一致的意见并加 以完善和实现。 地铁的发明过程就能很好的说明五个阶段。19 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城市 交通拥挤不堪,在窄小的马路上整天人头攒动,一旦马车经过,整条马路被堵得 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对此忧心忡忡, 但也无计可施。在征求改善城市交通良策的过程中,一名叫查理斯的法官提出了 修筑地下铁道的建议。这个想法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查理斯在家 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脚边有一个老鼠洞口直通墙外。他突然想到:老鼠无法在地面 上招摇过市,就转入地下活动。那么,为了提高城市街道的人流量,而载客量较 大的火车又不能修在市区地面,为何不在地下建一条铁路供火车运行呢?经过充 分考虑和反复论证,查理斯于 1843 年向政府提出了修建地下铁的建议。10 年后, 议会才批准在帕丁顿的法林顿街和主教路之间修建了一条约 6 公里的地铁。1863
年1月“大都会地区铁路”开始营业,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地铁。由于机车采用 烧焦炭的蒸汽机,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设想用电动机来代 替蒸汽机作为地铁机车的动力。1890年,该设想如愿以偿,伦敦的第一条电气 化地铁建成通车。此后在伦敦又先后建了8条地铁线路,大大提高了客运运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发明的5个阶段的推进和关系: 1、“初识”阶段,伦敦的街道和交通问题,就是地铁发明的由头; 2、“准备”阶段,政府为改善道路交通问题,向大众征求解决方案: 3、“孕育”阶段,查理斯把老鼠洞与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联系了起来; 4、“启发”阶段,由此想到了建地下铁的方案: 5、“验证”阶段,地铁方案的实现仅仅靠一个想法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科学 的求证,才能成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伦敦第一条地铁从方案到建成通车历 时10年。而且,在建成后通过发现问题,以电气机车替代了蒸汽机车,使运行 环境大大改善。 尽管我们把创新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来讨论,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互相 联系相当紧密,甚至在某两个阶段有来回多次的反复。创新思维本身就有灵活思 维的特点,常常还会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思维不一定 总是很自觉、审慎和注意力集中的,相反,会有跳跃思维的情况出现。很多好的 创意点子,往往建立在转移注意力和改变问题视角的基础上,如查理斯通过老鼠 洞转移到了交通和地铁。 2.2.2创造力实现的基础 “我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思想呢?”任何人都会毫不夸张的提出这一问题。 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想象力像记忆力一样普遍存在。智能的科学测量明显地说明 了创造潜力的相对普遍性。国外曾经的实验,在分析了很多组普通机械工人的才 能后,发现了三名工人中有两名具有中等以上的创造能力。心理学的实验分析也 得出结论:创造力是正态分布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创造能 力。我们在创造性方面的效率,更多取决于智力的运用,而不是天赋。 创造力的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一定的基础作支撑的。无数科学发现说 明普通人能够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战争期间,普通人被爱国激情所感召,成 千上万的创造性思想,正是由那些根本不认为自己具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提出来 的。创造力需要外部因素激发,更与经验和智力有关,经验的获取与知识紧密相 联。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渴求得到未知事物,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验的影响并不总是有利的,有时会阻碍创 造力的发挥。相反,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经验)的束缚,想象力更丰富。创造力 并不只是一种技巧或天才的作为。显然,最低水平的智力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否则就不可能对问题作出起码的鉴定和理解。但是,智力的增长并不一定保证创 造力的增长。 纵观历史,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由那些对有关问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 所创造出来的。作为画家的塞缪尔·莫尔斯,却要发明连物理、电磁等方面的科 学家都没有想到的电报机。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出生在一个牧师的 家庭。于1806年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然而,他很快就荒废了学业,迷上了绘画, 大学一毕业就成了职业画家。他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 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 他从四十多岁才开始致力于电报机的发明工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的
年 1 月“大都会地区铁路”开始营业,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地铁。由于机车采用 烧焦炭的蒸汽机,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设想用电动机来代 替蒸汽机作为地铁机车的动力。1890 年,该设想如愿以偿,伦敦的第一条电气 化地铁建成通车。此后在伦敦又先后建了 8 条地铁线路,大大提高了客运运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发明的 5 个阶段的推进和关系: 1、“初识”阶段,伦敦的街道和交通问题,就是地铁发明的由头; 2、“准备”阶段,政府为改善道路交通问题,向大众征求解决方案; 3、“孕育”阶段,查理斯把老鼠洞与解决道路交通问题联系了起来; 4、“启发”阶段,由此想到了建地下铁的方案; 5、“验证”阶段,地铁方案的实现仅仅靠一个想法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科学 的求证,才能成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因此,伦敦第一条地铁从方案到建成通车历 时 10 年。而且,在建成后通过发现问题,以电气机车替代了蒸汽机车,使运行 环境大大改善。 尽管我们把创新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来讨论,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互相 联系相当紧密,甚至在某两个阶段有来回多次的反复。创新思维本身就有灵活思 维的特点,常常还会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思维不一定 总是很自觉、审慎和注意力集中的,相反,会有跳跃思维的情况出现。很多好的 创意点子,往往建立在转移注意力和改变问题视角的基础上,如查理斯通过老鼠 洞转移到了交通和地铁。 2.2.2 创造力实现的基础 “我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思想呢?”任何人都会毫不夸张的提出这一问题。 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想象力像记忆力一样普遍存在。智能的科学测量明显地说明 了创造潜力的相对普遍性。国外曾经的实验,在分析了很多组普通机械工人的才 能后,发现了三名工人中有两名具有中等以上的创造能力。心理学的实验分析也 得出结论:创造力是正态分布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创造能 力。我们在创造性方面的效率,更多取决于智力的运用,而不是天赋。 创造力的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一定的基础作支撑的。无数科学发现说 明普通人能够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战争期间,普通人被爱国激情所感召,成 千上万的创造性思想,正是由那些根本不认为自己具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提出来 的。创造力需要外部因素激发,更与经验和智力有关,经验的获取与知识紧密相 联。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渴求得到未知事物,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验的影响并不总是有利的,有时会阻碍创 造力的发挥。相反,学生没有条条框框(经验)的束缚,想象力更丰富。创造力 并不只是一种技巧或天才的作为。显然,最低水平的智力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否则就不可能对问题作出起码的鉴定和理解。但是,智力的增长并不一定保证创 造力的增长。 纵观历史,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由那些对有关问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 所创造出来的。作为画家的塞缪尔·莫尔斯,却要发明连物理、电磁等方面的科 学家都没有想到的电报机。 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出生在一个牧师的 家庭。于1806年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然而,他很快就荒废了学业,迷上了绘画, 大学一毕业就成了职业画家。他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 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 他从四十多岁才开始致力于电报机的发明工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的
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
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