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桩基础设计 1桩基设计内容 桩基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1)选择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 (2)确定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设计值 (3)确定桩的数量 间距和布置方式: (4)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5)桩身结构设计: (6)承台设计: (7)绘制桩基施工图, 2基本设计资料 具备各种资料:建筑物类型及其规模、建筑场地及环境条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施工机具和技术条件、环境条件及当地桩基工程经验。 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时,必须说明拟议中的桩基方案。 勘察年多书和勘察报告,勘察规范的 一般规定和桩基工程的勘察要求】 详细勘 察阶段的勘探点布置 应考虑:勘探点间距、勘探深度 3桩的类型、截面和桩长的选择 桩基设计:结构类型及层数、荷载情况、地层条件和施工能力,选择预制桩或灌 注桩的类别、桩的截面尺寸和长度、桩端持力层、确定桩的类型。 楼层:10层以下:直径500mm左右的灌注桩和边长为400mm的预制桩: 1020层:直径800100mm的 灌注桩和边长为450 500 m的预制桩 20~30层:直径大于1200mm的钻(冲、挖)孔灌注桩和边长大于等于 500~550mm的预应力混凝士管桩和大直径钢管桩: 高层建筑:采用挖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的最大直径达6m,深度己达76m。 土中存在大孤石、废金属、花岗残积层中未风化的石英岩脉,预应力高强度混凝 土管桩 桩长:关键在于选择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粘性士、粉士:进入的深度不宜小于2倍桩径: 砂类土:不宜小于1.5倍桩径: 王软 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当硬持力层较厚 且施工条件许可,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宜达到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 确定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后,应初步确定承台底面标高,计算单桩承载力。 承台底面标高:桩的受力情况,桩的刚度和地形、地质、水流、施工等条件确定。 4桩的数量和布置 4.1桩的根数 桩数n应满足下式要求:n≥F+ R 一作用在承台上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G 一承台及其上方填土的重力。 4.2桩的间距 桩的间距太大会增加承台的体积和用料,太小则使桩基(摩擦型)的沉降量 造成困 最小间距应 三加是接土桩,桩的最小中心距宜按表列值适当加大。 8-20的规定,对于大面积群桩
1 §8.7 桩基础设计 1桩基设计内容 桩基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1)选择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 (2)确定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设计值; (3)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4)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5)桩身结构设计; (6)承台设计; (7)绘制桩基施工图。 2基本设计资料 具备各种资料:建筑物类型及其规模、建筑场地及环境条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施工机具和技术条件、环境条件及当地桩基工程经验。 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时,必须说明拟议中的桩基方案。 勘察任务书和勘察报告:勘察规范的一般规定和桩基工程的勘察要求。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点布置,应考虑:勘探点间距、勘探深度 3桩的类型、截面和桩长的选择 桩基设计:结构类型及层数、荷载情况、地层条件和施工能力,选择预制桩或灌 注桩的类别、桩的截面尺寸和长度、桩端持力层、确定桩的类型。 楼层:10 层以下:直径 500mm 左右的灌注桩和边长为 400mm 的预制桩; 10~20 层:直径 800~1000mm的灌注桩和边长为 450~500mm的预制桩; 20~30 层:直径大于 1200mm 的钻(冲、挖)孔灌注桩和边长大于等于 500~550mm 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大直径钢管桩; 高层建筑:采用挖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的最大直径达 6m,深度已达 76m。 土中存在大孤石、废金属、花岗残积层中未风化的石英岩脉,预应力高强度混凝 土管桩 桩长:关键在于选择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粘性土、粉土:进入的深度不宜小于 2 倍桩径; 砂类土:不宜小于 1.5 倍桩径; 碎石类土,不宜少于 1 倍桩径; 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 4d,当硬持力层较厚 且施工条件许可,桩端全截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宜达到桩端阻力的临界深度。 确定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后,应初步确定承台底面标高,计算单桩承载力。 承台底面标高:桩的受力情况,桩的刚度和地形、地质、水流、施工等条件确定。 4桩的数量和布置 4.1 桩的根数 桩数 n 应满足下式要求: R F G n + F——作用在承台上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G——承台及其上方填土的重力。 4.2 桩的间距 桩的间距太大会增加承台的体积和用料,太小则使桩基(摩擦型)的沉降量 增加,给施工造成困难。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8-20 的规定,对于大面积群桩, 尤其是挤土桩,桩的最小中心距宜按表列值适当加大
2 43桩的平面布置方形网格:三角形网格:不等距排列。 5桩身结构设计 预制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C20:截面边长:≥200 配置 定数量的纵向钢筋和箍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0.8% ,主筋直 ≥中14,打入桩在桩顶2~3d长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在密实砂和碎石类土中可在桩尖处包以钢板桩靴,加强桩尖。 预应力混凝土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40。保护层厚度≥30mm 面边长之350 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的外径≥300mm 桩在吊运和吊立时数量和位置有关: 单吊 占 :双吊点 吊点位置:吊点间的正弯矩和吊点处的负弯矩相等的条件取定。 普通混凝土桩的配筋常由起吊和吊立的强度计算控制。 6承台设计 桩基承台:柱下独立承台:柱下或墙下条形承台:筏板承台和箱形承台。 承台设计: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几何形状及其尺寸确定、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等 6.1构造要求 6.1.1承台的最小宽度≥500mm,承台边缘至桩重心的距离≥桩的直径或边长: 6.1.2满足桩顶嵌固及抗冲切的要求:边缘挑出部分≥150mm。 6.1.3墙下条形承台,其边缘挑出部分可降低至75mm。 61.4为满足承台的基本刚度、施工条件及防水要求。对于桩布置于墙下或基础 梁下的情况 承台厚度≥ 250mm 且板厚 与计算区段最小跨度之比≥120 6.1.5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配筋、桩与承台和承台之间的连接要求见规范。 6.2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6.2.1受弯计算 柱下多桩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截面应取在柱边和承台高度变化处:以下式计算: M,=∑N,y M,-∑N,x Mk、M,一一垂直X轴和Y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y一一垂直Y轴和X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 N,一一扣除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后第ⅰ桩竖向净反力设计值: 当不考虑承台效应时,则为桩竖向总反力设计值。 柱下三桩三角形承台弯矩的计算截面应取在柱边,按下式计算: M =N,x M:=N,y 计算弯矩截面不与主筋方向正交时,须对主筋方向进行换算。 62.2受冲切计算 桩基承台的有效高度不足时,承台将产生冲切破坏。 承台冲切破坏的方式:柱边的冲切;单一基桩对承台的冲切。 柱边冲切破坏锥体斜面与承 底 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 ,该斜面的上周边位于 柱与承台交接处或承台变阶处,下周边位于相应的桩顶边缘处。 柱(墙)下桩基承台受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YoF≤cg4nh
2 4.3 桩的平面布置 方形网格;三角形网格;不等距排列。 5 桩身结构设计 预制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C20;截面边长:≥200mm; 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和箍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0.8%。主筋直径 ≥φ14,打入桩在桩顶 2~3d 长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在密实砂和碎石类土中可在桩尖处包以钢板桩靴,加强桩尖。 预应力混凝土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40。保护层厚度≥30mm。 截面边长≥350mm;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的外径≥300mm。 桩在吊运和吊立时数量和位置有关:单吊点;双吊点。 吊点位置:吊点间的正弯矩和吊点处的负弯矩相等的条件取定。 普通混凝土桩的配筋常由起吊和吊立的强度计算控制。 6 承台设计 桩基承台:柱下独立承台;柱下或墙下条形承台;筏板承台和箱形承台。 承台设计: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几何形状及其尺寸确定、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等。 6.1 构造要求 6.1.1 承台的最小宽度≥500mm,承台边缘至桩重心的距离≥桩的直径或边长; 6.1.2 满足桩顶嵌固及抗冲切的要求:边缘挑出部分≥150mm。 6.1.3 墙下条形承台,其边缘挑出部分可降低至 75mm。 6.1.4 为满足承台的基本刚度、施工条件及防水要求。对于桩布置于墙下或基础 梁下的情况。承台厚度≥250mm,且板厚与计算区段最小跨度之比≥1/20。 6.1.5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配筋、桩与承台和承台之间的连接要求见规范。 6.2 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6.2.1 受弯计算 柱下多桩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截面应取在柱边和承台高度变化处:以下式计算: y i i x i i M N x M N y = = Mx、My——垂直 X 轴和 Y 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xi、yi——垂直 Y 轴和 X 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 Ni——扣除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后第 i 桩竖向净反力设计值; 当不考虑承台效应时,则为 i 桩竖向总反力设计值。 柱下三桩三角形承台弯矩的计算截面应取在柱边,按下式计算: M N y M N x x y y x = = 计算弯矩截面不与主筋方向正交时,须对主筋方向进行换算。 6.2.2 受冲切计算 桩基承台的有效高度不足时,承台将产生冲切破坏。 承台冲切破坏的方式:柱边的冲切;单一基桩对承台的冲切。 柱边冲切破坏锥体斜面与承台底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 45°,该斜面的上周边位于 柱与承台交接处或承台变阶处,下周边位于相应的桩顶边缘处。 柱(墙)下桩基承台受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0 u h0 F f l t m
E=F-∑N a=072 1+0.2 下一一作用于冲切破坏锥体上的冲切力设计值: f 一承台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冲切破坏锥体一半有效高度处的周长 承台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冲切系数: -冲跨比,入=aoho,ao为冲跨,柱(墙)边或承台变阶处到桩边的水平距 离:a0<0.20hm时,取am-0.20ho:a0>h时,取a0=ho,入满足0.2~1.0: F一一作用于柱底的竖向荷载设计值。 ∑N,一一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基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 圆柱及圆桩,需将截面换算成方柱及方桩: 换算柱截面边宽bp=0.8dc: 换算桩截面边宽bp=0.8d. 柱下矩形独立承台受柱冲切的承载力计算: YoF,=2do(b+aoy)+ao,(h+dos,he a0024,20602-先-2 0.72 0.72 hc、b一一柱截面长、短边尺寸: 一自柱长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aoy- 自柱短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对位于柱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基桩,尚应考虑单一基桩对承台的冲切作用, 并按四桩承台、三桩承台等不同情况计算冲切承载力。 62.3受剪切破坏 柱下等厚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Yo'≤mbh 当1.4≤入≤3.0时 02 B=元+1的 当0.3≤λ<1.4时 0.12 B=+0.3 V一一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一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b一一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 ho- 一承台计算截面处的有效高度: B一一剪切系数: 入一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入一后,名 元,、为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
3 Fl = F −Ni 0.2 0.72 + = Fl——作用于冲切破坏锥体上的冲切力设计值; ft——承台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um——冲切破坏锥体一半有效高度处的周长; h0——承台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α——冲切系数; λ——冲跨比,λ=a0/h0,a0 为冲跨,柱(墙)边或承台变阶处到桩边的水平距 离;a0﹤0.20h0 时,取 a0=0.20h0;a0>h0时,取 a0=h0,λ满足 0.2~1.0; F——作用于柱底的竖向荷载设计值。 Ni ——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基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 圆柱及圆桩,需将截面换算成方柱及方桩: 换算柱截面边宽 bp=0.8dc; 换算桩截面边宽 bp=0.8d。 柱下矩形独立承台受柱冲切的承载力计算: ( ) ( ) 0 2 0 0 0 0 h0 F b a h a f l = x c + y + y c + x t 0.2 0.72 0 0 + = x x , 0.2 0.72 0 0 + = y y , 0 0 0 h a x x = , 0 0 0 h a y y = hc、bc——柱截面长、短边尺寸; a0x——自柱长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a0y——自柱短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对位于柱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基桩,尚应考虑单一基桩对承台的冲切作用, 并按四桩承台、三桩承台等不同情况计算冲切承载力。 6.2.3 受剪切破坏 柱下等厚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0 b0h0 V f c 当 1.4≤λ≤3.0 时 1.5 0.2 + = 当 0.3≤λ<1.4 时 0.3 0.12 + = V ——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b0——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 h0——承台计算截面处的有效高度; β——剪切系数;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 h0 ax x = , 0 h ay y = ,ax 、ay 为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 x
y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的水平距离,当x<03时取入=0.3:当入>3时,取入 <3,λ满足0.3~3.0。 6.2.4局部受压计算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柱下桩基承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的强度等级时, 按现行《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 承台抗震验算:承台的受弯、受剪切进行抗震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4 y 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的水平距离,当λ<0.3 时取λ=0.3;当λ>3 时,取λ <3,λ满足 0.3~3.0。 6.2.4 局部受压计算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柱下桩基承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的强度等级时, 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承台抗震验算:承台的受弯、受剪切进行抗震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