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要求 1教学中突出以地球物、空、时为主线基本思路建立现代地球观,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 法和研究手段。(对应教学目的1和3) 2.利用实验教学手段,通过对岩矿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7种主要造岩矿物和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 质岩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对应教学目的2和3) 3.通过地质剖面和地质图的判读使学生掌握分析图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 题问题的能力。(对应教学目的1和 利用实际案例和网 泛引用国内外最新资料充实扩展教学内容,采取提出问题、集体讨论 课上课外融合的多重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及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问 题中所承担的义务。(对应教学目的1和4)。 五、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无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 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学A、构造地质学A、古生物 学与地层学、地史学、矿相学、矿床学、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学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课:利用多媒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实验课:利用多媒体和标本、图件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主观察和描述。 七、理论教学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一、地球科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地球科学特点、思维观念及其研究方法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特殊的思维观念 3.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习要求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学习地球科学 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地球及其特征(4学时) 第一节字宙 第二节太阳系及地球的起源 第三节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重点: 1.宇宙大爆炸的证据 2 地球的起 3. 大气圈的特征 4.水圈的特征 5.生物圈的组成与演化 6.地球的内部图层划分 6
6 四、教学要求 1. 教学中突出以地球物、空、时为主线基本思路建立现代地球观,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 法和研究手段。(对应教学目的 1 和 3) 2.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通过对岩矿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 7 种主要造岩矿物和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 质岩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对应教学目的 2 和 3 ) 3. 通过地质剖面和地质图的判读使学生掌握分析图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 题问题的能力。(对应教学目的 1 和 3) 4. 利用实际案例和网络资源,广泛引用国内外最新资料充实扩展教学内容,采取提出问题、集体讨论、 课上课外融合的多重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及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问 题中所承担的义务。(对应教学目的 1 和 4)。 五、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无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学 A、构造地质学 A、古生物 学与地层学、地史学、矿相学、矿床学、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学等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课:利用多媒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2. 实验课:利用多媒体和标本、图件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主观察和描述。 七、理论教学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 学时) 一、 地球科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 地球科学特点、思维观念及其研究方法 三、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教学重点: 1. “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特殊的思维观念 3.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习要求: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学习地球科学 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地球及其特征(4 学时) 第一节 宇宙 第二节 太阳系及地球的起源 第三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四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重点: 1. 宇宙大爆炸的证据 2. 地球的起源 3. 大气圈的特征 4. 水圈的特征 5. 生物圈的组成与演化 6. 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学习要求: 了解地球在宇宙、银河系以及大阳系中所处的位智及形成衬程。重占了程地球的形本和外部圈层持征及 其相互关系:(1)了解大气圈的作用,认识大 气圈的物 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而理解 的物质转 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以 及全球沙漠的分布规律。(2)理解水圈的组成、水的特点和水的循环:(3)生物圈的组成和演化,要求学生 了解生物圈对其他圈层的作用。初步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第二章矿物及其特征(2学时)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 组 第二节矿物及品体的概色 第三节矿物的形态 第四节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2. 矿物的化学成分 3.矿物的形态 4矿物的物理性 学习要求 认识地壳的化学元素、矿物种类,重点掌握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和主要矿物种类:掌握鉴别矿物的主要 物理性质,如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解理、硬度、相对密度。 第三章岩浆作用和岩浆岩(2学时) 第一节岩浆和岩浆作月 第二节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岩浆岩的产状 第四节常见岩浆岩 教学重点: 岩浆和岩浆活动 2.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 岩浆岩的产状 4 岩浆岩的分类 常见岩浆岩特征 火山作用对社会及地球生态环境影响(自学,写一个读书报告) 学习要求 了解岩浆作用及其形成的岩石特点:了解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及岩浆岩的构造与结构特点:掌 握岩浆岩的分类及主要的岩浆岩。 第四章成岩作用和沉积岩(4学时) 第一节风化剥蚀作 用及其类型 第二节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及其产物 第三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沉积岩的类型
7 学习要求: 了解地球在宇宙、银河系以及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形成过程。重点了解地球的形态和外部圈层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1)了解大气圈的作用,认识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进而理解大气圈的物质转换 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以 及全球沙漠的分布规律。(2)理解水圈的组成、水的特点和水的循环;(3)生物圈的组成和演化,要求学生 了解生物圈对其他圈层的作用。初步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第二章 矿物及其特征(2 学时) 第一节 地球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第三节 矿物的形态 第四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 常见矿物介绍 教学重点: 1. 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2. 矿物的化学成分 3. 矿物的形态 4. 矿物的物理性质 5. 主要矿物介绍 学习要求: 认识地壳的化学元素、矿物种类,重点掌握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和主要矿物种类;掌握鉴别矿物的主要 物理性质,如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解理、硬度、相对密度。 第三章 岩浆作用和岩浆岩(2 学时) 第一节 岩浆和岩浆作用 第二节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的产状 第四节 常见岩浆岩 教学重点: 1. 岩浆和岩浆活动 2.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 岩浆岩的产状 4. 岩浆岩的分类 5. 常见岩浆岩特征 6. 火山作用对社会及地球生态环境影响(自学,写一个读书报告) 学习要求: 了解岩浆作用及其形成的岩石特点;了解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及岩浆岩的构造与结构特点;掌 握岩浆岩的分类及主要的岩浆岩。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沉积岩(4 学时) 第一节 风化剥蚀作用及其类型 第二节 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及其产物 第三节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沉积岩的类型
第五节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六节常见沉积岩 教学重点 1,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 2.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风化作用的产物 4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类型 6.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7.常见沉积岩 学习要求: 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以及影响风化作用的闲素,掌捏风化作用的产物类型:在此基础上,能掌捏沉积 岩的形成过程以及成岩作用的类型,如 压固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品作用和微生物及有机质的作用:据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认识一些常见的沉积岩。 第五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2学时) 第一节变质作用 第二节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第三节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常见变质岩 教学重点: 1,变质作用及其类型 变质岩的矿物特 3 变质岩的结构、 构 常见变质岩 学习要求 能够掌握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特征:了解变质作用的常见岩石类型。 第六章地质年代(4学时) 第一节化石 第二节地层 第三节地质年代 第四节各地质年代及其生物特征 第五节生物大爆发与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 L.化石的形成及其研究意义 2.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3.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相对地质年代 5绝时年代 6.地质年表 7.生物大爆发与生物大灭绝 学习要求: 了解常见(古生物)化石的生存环境和基本形态特征,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的单位,建立地
8 第五节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六节 常见沉积岩 教学重点: 1. 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 2.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3. 风化作用的产物 4.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5. 沉积岩的类型 6.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7. 常见沉积岩 学习要求: 了解风化作用的类型以及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掌握风化作用的产物类型;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沉积 岩的形成过程以及成岩作用的类型,如压固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和微生物及有机质的作用;握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认识一些常见的沉积岩。 第五章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2 学时) 第一节 变质作用 第二节 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第三节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常见变质岩 教学重点: 1. 变质作用及其类型 2. 变质岩的矿物特征 3.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4. 常见变质岩 学习要求: 能够掌握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特征;了解变质作用的常见岩石类型。 第六章 地质年代 (4 学时) 第一节 化石 第二节 地层 第三节 地质年代 第四节 各地质年代及其生物特征 第五节 生物大爆发与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 1. 化石的形成及其研究意义 2. 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3.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 相对地质年代 5. 绝对年代 6. 地质年表 7. 生物大爆发与生物大灭绝 学习要求: 了解常见(古生物)化石的生存环境和基本形态特征,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的单位,建立地
层层序及化石层序律的概念,熟悉年代地层系统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掌握标准化石的特点、化石的研究意义 和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重点掌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和绝对年代的测定方法,能熟记地质年代表,了 解地史中各个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及其生物演化趋、生物大爆发和生物大灭绝。 第七章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4学时)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方式 第一带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三节断裂构造 第四节褶皱构造 教学重点: L.构造运动的方式 2.地层的接触关系 3.应力和岩石变形 4.断裂构 5.褶皱构造 学习要求: 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岩石的产状和变形,掌握断裂构造的分类,节理的成因及断层要 素:掌握褶皱的类型、形态、要素等。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2学时) 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 第二节风的搬运作用 第三节风的沉积作用 流四带全球沙漠的分在 学重点 1.风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2.全球沙漠的分布 学习要求: 理解风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掌握风积物的特点及风积地貌、风成黄土。 第九章海洋地质作用(2学时) 第一节海洋概况 第二节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滨海带地质作用 第五节浅海带地质作月 第六节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教学重点: 1.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 )海水的运动方式 3 滨海带地质作用 4.浅海带地质作用 5.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学习要求: 9
9 层层序及化石层序律的概念,熟悉年代地层系统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掌握标准化石的特点、化石的研究意义 和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重点掌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和绝对年代的测定方法,能熟记地质年代表,了 解地史中各个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及其生物演化趋、生物大爆发和生物大灭绝。 第七章 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4 学时)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三节 断裂构造 第四节 褶皱构造 教学重点: 1. 构造运动的方式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3. 应力和岩石变形 4. 断裂构造 5. 褶皱构造 学习要求: 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岩石的产状和变形,掌握断裂构造的分类,节理的成因及断层要 素;掌握褶皱的类型、形态、要素等。 第八章 风的地质作用(2 学时) 第一节 风的剥蚀作用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第三节 风的沉积作用 第四节 全球沙漠的分布 教学重点: 1. 风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2. 全球沙漠的分布 学习要求: 理解风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掌握风积物的特点及风积地貌、风成黄土。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2 学时) 第一节 海洋概况 第二节 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 滨海带地质作用 第五节 浅海带地质作用 第六节 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教学重点: 1. 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 2. 海水的运动方式 3. 滨海带地质作用 4. 浅海带地质作用 5. 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学习要求:
了解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海水的各种运动、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结果,掌握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 用及沉积作用,重点掌握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第十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4学时) 第一节片流和洪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二节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学重点 1,片流和洪流定义及其地质作用 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3.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4.河流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自学,老师引导写读书报告) 学习要求 理解河流的地质作用特点,掌握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河床、边滩、河漫滩与三角洲地形等 沉积残物,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熟悉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河流上、中 和(中)下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第十一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2学时) 节 水的来源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第三节地下水的运动 第四节地下水地质作用 第六节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 教学重点: 1.地下水的来源 2.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3.地下水的运动 4.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5.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学习要求: 了解地下水的特点和基木类型,理解地下水的富集、运移特征:了解其溶蚀作用和溶运及沉积作用:了 解岩溶的发有条件:理解研究地下水的意义。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2学时) 第一节冰川及冰川的类型 第二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三节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带冰期和间冰断 教学重点: 1,冰川的类型 2.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3.冰川的地质作用 4.冰期和间冰期
10 了解海底地貌和海洋环境分带、海水的各种运动、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结果,掌握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 用及沉积作用,重点掌握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第十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4 学时) 第一节 片流和洪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二节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片流和洪流定义及其地质作用 2.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3.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4. 河流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自学,老师引导写读书报告) 学习要求: 理解河流的地质作用特点,掌握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河床、边滩、河漫滩与三角洲地形等 沉积残物,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熟悉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河流上、中 和(中)下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第十一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2 学时) 第一节 地下水的来源 第二节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第三节 地下水的运动 第四节 地下水地质作用 第五节 泉 第六节 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 教学重点: 1. 地下水的来源 2.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3. 地下水的运动 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5. 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学习要求: 了解地下水的特点和基本类型,理解地下水的富集、运移特征;了解其溶蚀作用和溶运及沉积作用;了 解岩溶的发育条件;理解研究地下水的意义。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2 学时) 第一节 冰川及冰川的类型 第二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三节 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期和间冰期 教学重点: 1. 冰川的类型 2.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3. 冰川的地质作用 4. 冰期和间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