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低年级上,整个课程共25章,分为72学时,每 周讲2次(4学时),共32次课(另有复习考试4次课8学时),一个学期完成 本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温儒敏、吴福辉著,北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框架设定,内容仍比较多,教 学中完全可以加于选择调整,争取更好的效果。根据课时安排,可以合并某些章 节,或只布置学生自学,不再课上讲授。这里提出每一章的讲授要点、难点,以 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另外,每一章都有思考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作 品时思考,上课时也可以作为讲授的要点,还可以围绕其中一些问题开展课堂讨 论。本教学提纲除了供教师备课用,也可以给同学预习和复习使用。留学生班课 程大致也可以参照这个教学提纲。 本大纲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 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 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 动的意义。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 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 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这一章内容丰富,头绪多,有些问 题的探讨尚待获得更多的文学史知识之后,才能逐步深入进行。因此,偏重从知识性层面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概况,以期对新文学的传统有较为具体的印象,是学习这一章的基 本要求 第二章鲁迅(-) 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有关鲁迅分为前期和后期两章,前期(一)这一章包括三小节 第一节介绍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第二节介绍历来对《阿Q正传》的不同评 论观点,第三节评论《野草》与《朝花拾夕》。学习中首先要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 如鲁迅的生平、他主要的创作与大致的内容(3个短篇集、1本散文诗集、1本散文集、16 本杂文、1本书信集,此外,还有多种学术著作)、对鲁迅作为“民族魂”与文化巨人的评 价,等等。有必要认真阅读所指定的鲁迅的著作,对《呐喊》、《彷徨》、《野草》最好能全读, 以获取自己对鲁迅著作的整体印象。 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 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关于阿Q这个文学典型有多种不同的发现与解释,应在了解既有的相关 评论观点基础上,大胆展开自己的思路,引发对鲁迅文学创作深刻性以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 多样性的理解。此外,要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风格。这 章的学习和前一章不同,不能止于知识性的掌握,要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尽可能理解鲁迅 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及推动其写作的情感心理,理解其艺术创造的活力,理解其崇高的文学史 价值,并由此拓展自己以后阅读评价作品的思路 第三章小说(一)
教学大纲 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低年级上,整个课程共 25 章,分为 72 学时,每 周讲 2 次(4 学时),共 32 次课(另有复习考试 4 次课 8 学时),一个学期完成。 本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温儒敏、吴福辉著,北大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框架设定,内容仍比较多,教 学中完全可以加于选择调整,争取更好的效果。根据课时安排,可以合并某些章 节,或只布置学生自学,不再课上讲授。这里提出每一章的讲授要点、难点,以 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另外,每一章都有思考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作 品时思考,上课时也可以作为讲授的要点,还可以围绕其中一些问题开展课堂讨 论。本教学提纲除了供教师备课用,也可以给同学预习和复习使用。留学生班课 程大致也可以参照这个教学提纲。 本大纲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 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 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 动的意义。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 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 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这一章内容丰富,头绪多,有些问 题的探讨尚待获得更多的文学史知识之后,才能逐步深入进行。因此,偏重从知识性层面去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概况,以期对新文学的传统有较为具体的印象,是学习这一章的基 本要求。 第二章 鲁迅(一) 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有关鲁迅分为前期和后期两章,前期(一)这一章包括三小节, 第一节介绍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第二节介绍历来对《阿 Q 正传》的不同评 论观点,第三节评论《野草》与《朝花拾夕》。学习中首先要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 如鲁迅的生平、他主要的创作与大致的内容(3 个短篇集、1 本散文诗集、1 本散文集、16 本杂文、1 本书信集,此外,还有多种学术著作)、对鲁迅作为“民族魂”与文化巨人的评 价,等等。有必要认真阅读所指定的鲁迅的著作,对《呐喊》、《彷徨》、《野草》最好能全读, 以获取自己对鲁迅著作的整体印象。 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 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关于阿 Q 这个文学典型有多种不同的发现与解释,应在了解既有的相关 评论观点基础上,大胆展开自己的思路,引发对鲁迅文学创作深刻性以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 多样性的理解。此外,要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风格。这一 章的学习和前一章不同,不能止于知识性的掌握,要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尽可能理解鲁迅 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及推动其写作的情感心理,理解其艺术创造的活力,理解其崇高的文学史 价值,并由此拓展自己以后阅读评价作品的思路。 第三章 小说(一)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 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首先,大致了解“五四” 小说如何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然后,分三种类型或潮流,考察本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第 类是“问题小说”,以冰心等作家为代表;第二类是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20年代中期以 后兴起的乡土文学,重点评说叶圣陶以及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第三类是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抒情小说,主要评析的作家有郁达夫、庐隐、淦女士以及 许地山、废名,等等。这种分类并非如通常所见那种完全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社团作为 区别的根据,而主要依照创作的审美倾向与风格类型。我们应当认真阅读指定的基本作品, 然后根据自己初步的艺术体验与评判,去印证与思考教材中所作的有关论断,并尽可能从时 代影响与文学史环节意义上,去理解各类作家作品的艺术得失与地位。 第四章郭沫若 由于时代的迁移,当今同学们读“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较难进入状态。学习这一章, 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 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可以从“自我 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 因素。第一、二两节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 “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第四节介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也应有所了解。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和这一章的学 习,要求能对“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有所感悟,这也会是一种收获。 第五章新诗( 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 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 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人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 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 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 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 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 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 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 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 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 的诗论。 第六章散文( 本章述介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散文。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 在小说戏曲之上”。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应从文体 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第一节叙述《新青年》“随感录” 作家群,第二节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散文,第四节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 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首先,大致了解“五四” 小说如何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然后,分三种类型或潮流,考察本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第 一类是“问题小说”,以冰心等作家为代表;第二类是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 20 年代中期以 后兴起的乡土文学,重点评说叶圣陶以及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第三类是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抒情小说,主要评析的作家有郁达夫、庐隐、淦女士以及 许地山、废名,等等。这种分类并非如通常所见那种完全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社团作为 区别的根据,而主要依照创作的审美倾向与风格类型。我们应当认真阅读指定的基本作品, 然后根据自己初步的艺术体验与评判,去印证与思考教材中所作的有关论断,并尽可能从时 代影响与文学史环节意义上,去理解各类作家作品的艺术得失与地位。 第四章 郭沫若 由于时代的迁移,当今同学们读“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较难进入状态。学习这一章, 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 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可以从“自我 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 因素。第一、二两节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 “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第四节介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也应有所了解。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和这一章的学 习,要求能对“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有所感悟,这也会是一种收获。 第五章 新诗(一) 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 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 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人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 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 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 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 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 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 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 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 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 的诗论。 第六章 散文(一) 本章述介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的散文。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 在小说戏曲之上”。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应从文体与 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第一节叙述《新青年》“随感录” 作家群,第二节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散文,第四节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
派的散文。本章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 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每节小标题上有标示)的评介上。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 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七章戏剧() 本章叙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话剧。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从春柳社、 文明新戏到“五四”前后的爱美剧、社会问题剧和小剧场运动,其摸索、试验与发展是曲折 艰难的。话剧的相对成熟,是在下一个十年。学习本章应对话剧运动的历史有知识性的了解 另外,应关注田汉、丁西林等早期话剧文学的开创业绩与创作。本章分四节。第一节介绍文 明新戏,为中国现代话剧追溯源头;第二节介绍“五四”前后对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提 倡;第三节介绍“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第四节介绍田汉与丁西林的剧作。本章学习 可偏重于话剧史常识的了解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7-1937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30年代 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 述,在未能更多接触有关作家作品的评析之前,只能是预先得到一个概略的印象,待学完第 个十年的所有内容,再回头重温,才能加深对这种整体评价的理解。因此,本章学习先要 求对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大致的了解,重点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 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本章第一节讲30年代文艺运 动基本线索,第二节介绍左联,第三节介绍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第四 节概述本时期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九章茅盾 这一章介绍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茅盾。和其他著名作家的专章一样,应偏重对其 创作特色的分析及文学史地位的评价。茅盾创作的贡献主要是长篇小说,虽然阅读量较大 但代表作《蚀》和《子夜》还是应当作为重点来读。第一节评说茅盾如何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是带总体评判性的介绍。关键是理解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这种主流范式。第 节评析茅盾小说的成就,比较细致地介绍其多部长篇的史诗性及艺术上的创新特色,是本章 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茅盾的理论批评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可作为知识性了解。 第十章老舍 本章介绍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舍。作家专章的学习,可偏重对其创作独特价值与 文学史地位的分析。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两点:一是老舍小说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 关注;二是“京味”风格的形成。本章第一节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 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切人到老舍创作的艺术世界;第二节评介《骆驼样子》, 可拓宽思路,注意到作品内蕴的有关批判城市文明中非人性方面的主题;第三节评介老舍作 品的“京味”。 第十一章巴金
派的散文。本章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 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每节小标题上有标示)的评介上。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 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七章 戏剧(一) 本章叙评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的话剧。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从春柳社、 文明新戏到“五四”前后的爱美剧、社会问题剧和小剧场运动,其摸索、试验与发展是曲折 艰难的。话剧的相对成熟,是在下一个十年。学习本章应对话剧运动的历史有知识性的了解, 另外,应关注田汉、丁西林等早期话剧文学的开创业绩与创作。本章分四节。第一节介绍文 明新戏,为中国现代话剧追溯源头;第二节介绍“五四”前后对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提 倡;第三节介绍“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第四节介绍田汉与丁西林的剧作。本章学习 可偏重于话剧史常识的了解。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 30 年代 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 述,在未能更多接触有关作家作品的评析之前,只能是预先得到一个概略的印象,待学完第 二个十年的所有内容,再回头重温,才能加深对这种整体评价的理解。因此,本章学习先要 求对 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大致的了解,重点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 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本章第一节讲 30 年代文艺运 动基本线索,第二节介绍左联,第三节介绍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第四 节概述本时期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九章 茅盾 这一章介绍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茅盾。和其他著名作家的专章一样,应偏重对其 创作特色的分析及文学史地位的评价。茅盾创作的贡献主要是长篇小说,虽然阅读量较大, 但代表作《蚀》和《子夜》还是应当作为重点来读。第一节评说茅盾如何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是带总体评判性的介绍。关键是理解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这种主流范式。第二 节评析茅盾小说的成就,比较细致地介绍其多部长篇的史诗性及艺术上的创新特色,是本章 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茅盾的理论批评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可作为知识性了解。 第十章 老舍 本章介绍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舍。作家专章的学习,可偏重对其创作独特价值与 文学史地位的分析。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两点:一是老舍小说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 关注;二是“京味”风格的形成。本章第一节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 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切人到老舍创作的艺术世界;第二节评介《骆驼样子》, 可拓宽思路,注意到作品内蕴的有关批判城市文明中非人性方面的主题;第三节评介老舍作 品的“京味”。 第十一章 巴金
本章评述著名作家巴金。首先要求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其代表作有大致的了 解。应根据阅读《家》和《寒夜》等作品的印象与体验,去认识与掌握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 与艺术特色。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不一定要做文本的细读评析,但应领略其如何以单 纯、酣畅的笔法造成以情动人的风格与感召力。第一节介绍巴金前期的创作;第二节评介 《家》,包括人物形象和艺术格调的评说,是本章重点;第三节介绍后期的创作,涉及《憩 园》和《寒夜》的评价。巴金始终以很强的使命感和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对这一特点的关 注,会有助于对其创作得失的理解 第十二章沈从文 本章评介著名作家沈从文。这是一位相对远离现代文学主潮的作家,对他的评价,不能止于 用政治的标准,还应当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其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 对他的文学贡献主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 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阅读沈从文的 《边城》等小说,要特别注重审美体验,注重牧歌情调所带来的所谓“情绪的体操”,而避 免理论的先人为主和对作品“意义”的过度阐释。第一节是对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 总体评说,对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应有知识性了解;第二节是本章重点,集中评述了沈从文笔 下的“湘西世界”及与之对照的都市文明的世界,其中关键是把握沈从文对“人生形式”的 思考,同时,也应了解其文体上的创新;第三节评述沈从文散文的成就。学习这一章,应偏 重于文学的鉴赏,并思考象沈从文这样相对远离现实的作家,是如何以独特的视点创造其“文 学世界”的 第十三章小说(二) 本章述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舶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除了多 位小说大家另立专章之外,其他作家大致分为三派,即:“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 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以及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这只是大致的划分,应看到各 派之中小说家的创作虽有相对的接近,却又变化多样,体式纷杂。所以学习时,除了对“派” 的划分有大体的把握,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对代表性作家的评析上。除了注意流派性,更要 考虑各自的艺术个性。第一节介绍左翼小说,论及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 组缃、艾芜、萧红等一批作家。第二节论京派小说,主要讲到废名、芦焚,还有在流派之外 的李动人。第三节评述海派小说,论述了张资平和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等 第十四章新诗(二) 这一章评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新诗。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 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 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 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第一节介绍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第二节介绍后期 新月振;第三节介绍现代派,主要是对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评价,这是本章的重点。比较而言 本章所评介的一些诗人诗作较适合作深度的艺术分析,同学们应当细读作品,在学会用史的 眼光评论诗人诗作的同时,也学会品评诸如现代派、象征派一类比较难懂却“有味”的诗歌。 第十五章鲁迅(二)
本章评述著名作家巴金。首先要求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其代表作有大致的了 解。应根据阅读《家》和《寒夜》等作品的印象与体验,去认识与掌握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 与艺术特色。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不一定要做文本的细读评析,但应领略其如何以单 纯、酣畅的笔法造成以情动人的风格与感召力。第一节介绍巴金前期的创作;第二节评介 《家》,包括人物形象和艺术格调的评说,是本章重点;第三节介绍后期的创作,涉及《憩 园》和《寒夜》的评价。巴金始终以很强的使命感和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对这一特点的关 注,会有助于对其创作得失的理解。 第十二章 沈从文 本章评介著名作家沈从文。这是一位相对远离现代文学主潮的作家,对他的评价,不能止于 用政治的标准,还应当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其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 对他的文学贡献主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 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阅读沈从文的 《边城》等小说,要特别注重审美体验,注重牧歌情调所带来的所谓“情绪的体操”,而避 免理论的先人为主和对作品“意义”的过度阐释。第一节是对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 总体评说,对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应有知识性了解;第二节是本章重点,集中评述了沈从文笔 下的“湘西世界”及与之对照的都市文明的世界,其中关键是把握沈从文对“人生形式”的 思考,同时,也应了解其文体上的创新;第三节评述沈从文散文的成就。学习这一章,应偏 重于文学的鉴赏,并思考象沈从文这样相对远离现实的作家,是如何以独特的视点创造其“文 学世界”的。 第十三章 小说(二) 本章述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除了多 位小说大家另立专章之外,其他作家大致分为三派,即:“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 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以及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这只是大致的划分,应看到各 派之中小说家的创作虽有相对的接近,却又变化多样,体式纷杂。所以学习时,除了对“派” 的划分有大体的把握,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对代表性作家的评析上。除了注意流派性,更要 考虑各自的艺术个性。第一节介绍左翼小说,论及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 组缃、艾芜、萧红等一批作家。第二节论京派小说,主要讲到废名、芦焚,还有在流派之外 的李动人。第三节评述海派小说,论述了张资平和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等。 第十四章 新诗(二) 这一章评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的新诗。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 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 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 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第一节介绍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第二节介绍后期 新月振;第三节介绍现代派,主要是对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评价,这是本章的重点。比较而言, 本章所评介的一些诗人诗作较适合作深度的艺术分析,同学们应当细读作品,在学会用史的 眼光评论诗人诗作的同时,也学会品评诸如现代派、象征派一类比较难懂却“有味”的诗歌。 第十五章 鲁迅(二)
本章介绍鲁迅的杂文与《故事新编》。鲁迅杂文大都是针对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批评与文明 批评,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规”特征,往往对读者的思维习惯构成挑战,加上时代的隔 膜,年轻的学生不容易读懂,甚至可能不大容易接受其所谓“好骂人”外表之下所包蕴的深 刻思想与反叛精神。因此,学习这一章主要要求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以 期在阅读鲁迅杂文具体的篇什时,能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同时,《故事新编》也有杂文味道, 也是极富试验性的“反常规”的小说创作,不好懂。学习时应注意了解和领略其极富艺术想 象力的先锋性品格。这一章难度较大,不应拘泥于对具体作品的艺术鉴赏,而要求尽可能结 合对鲁迅为人为文的理解,去总体评析其杂文与《故事新编》的意义与价值。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概评鲁迅杂文的意义;第二节是重点,从五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征;第三 节介绍《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第十六章散文(二)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散文。本时期散文比起前一个时期,艺术探求更加多样, 尤其是杂文小品文有长足的发展。可以着重了解几种最活跃的文体或创作潮流,还应关注不 同的散文观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林语堂和何其芳可作为鉴赏分析的重点。对其他比较 重要的散文创作现象与作家,也应有知识性了解。本章第一节介绍林语堂与幽默小品,第二 节介绍杂文和其他抒情散文,第三节介绍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第四节介绍报告文学与游 第十七章曹禺 本章论述著名剧作家曹禺,是课程的重点。要求读的作品量比较大,但最好能多读,起码应 该读完《雷雨》与《i匕京人》,并能在具体评析曹禺五个代表作(除前述两部,再加上《日 出》、《原野》与《家》)的基础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说曹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 话剧由此走向成熟?这就要求深入探讨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戏剧内涵,即每 部剧都在现实人生与人性开掘及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 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第一节评介《雷雨》、《日出》和《原野》;第二节评介《北京人》与《家》;第三节介绍曹禺 剧作的“接受史”。 第十八章戏剧(二)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戏剧。首先是对戏剧运动概貌的把握,可以用“走向 广场”来概括戏剧的大众化以及对宣传教育功能的追求,这是本时期一种突出的趋向。其中 又包括四种戏剧类型(潮流)的倡导,即: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 还应当注意本时期职业化的“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培养了一批话 剧艺术家。应着重评析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等剧作,对田汉、洪深、李健吾等剧作家也 应有大致的了解。学习这一章应抓住创作潮流的演变,并尽可能与此前、此后不同阶段的戏 剧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获得整体的史的印象。 第十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本章概述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倾向,内容很多,又涉及到 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包括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的
本章介绍鲁迅的杂文与《故事新编》。鲁迅杂文大都是针对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批评与文明 批评,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常规”特征,往往对读者的思维习惯构成挑战,加上时代的隔 膜,年轻的学生不容易读懂,甚至可能不大容易接受其所谓“好骂人”外表之下所包蕴的深 刻思想与反叛精神。因此,学习这一章主要要求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以 期在阅读鲁迅杂文具体的篇什时,能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同时,《故事新编》也有杂文味道, 也是极富试验性的“反常规”的小说创作,不好懂。学习时应注意了解和领略其极富艺术想 象力的先锋性品格。这一章难度较大,不应拘泥于对具体作品的艺术鉴赏,而要求尽可能结 合对鲁迅为人为文的理解,去总体评析其杂文与《故事新编》的意义与价值。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概评鲁迅杂文的意义;第二节是重点,从五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征;第三 节介绍《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第十六章 散文(二)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散文。本时期散文比起前一个时期,艺术探求更加多样, 尤其是杂文小品文有长足的发展。可以着重了解几种最活跃的文体或创作潮流,还应关注不 同的散文观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林语堂和何其芳可作为鉴赏分析的重点。对其他比较 重要的散文创作现象与作家,也应有知识性了解。本章第一节介绍林语堂与幽默小品,第二 节介绍杂文和其他抒情散文,第三节介绍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第四节介绍报告文学与游 记。 第十七章 曹禺 本章论述著名剧作家曹禺,是课程的重点。要求读的作品量比较大,但最好能多读,起码应 该读完《雷雨》与《i 匕京人》,并能在具体评析曹禺五个代表作(除前述两部,再加上《日 出》、《原野》与《家》)的基础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说曹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 话剧由此走向成熟?这就要求深入探讨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戏剧内涵,即每一 部剧都在现实人生与人性开掘及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 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第一节评介《雷雨》、《日出》和《原野》;第二节评介《北京人》与《家》;第三节介绍曹禺 剧作的“接受史”。 第十八章 戏剧(二)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 年)的戏剧。首先是对戏剧运动概貌的把握,可以用“走向 广场”来概括戏剧的大众化以及对宣传教育功能的追求,这是本时期一种突出的趋向。其中 又包括四种戏剧类型(潮流)的倡导,即: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 还应当注意本时期职业化的“剧场戏剧”对话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培养了一批话 剧艺术家。应着重评析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等剧作,对田汉、洪深、李健吾等剧作家也 应有大致的了解。学习这一章应抓住创作潮流的演变,并尽可能与此前、此后不同阶段的戏 剧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获得整体的史的印象。 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本章概述第三个十年(1937—1949 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倾向,内容很多,又涉及到一 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包括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