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教研室 2004年2月6日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作物育种教研室 2004 年 2 月 6 日
综合试验 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综合评价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及品质 性状的调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品种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几个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 三、实验内容: (一)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评价 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调查 作物自出苗到完全成熟的整个时期称为生育期。作物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是 个极重要的特征,它直接影响到各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范围、耕作制度、栽培技 术、丰产性和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品种生育期不符合要求,即使该品种 具有很多的优良性状,也难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生育期鉴定一般都是通过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进行的 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农作物进人每一发育时间的日期,以及该时期内各种特 征和特性的表现,结合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记载,即称为生物气候学 的观察记载,简称为物候学记载。通过物候学记载,有助于了解品种阶段发育的 特点与外界综合作用的关系:了解各个品种在各个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因此 物候学记载,对于各品种的阶段发育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是因作物的种类而不同的。 春小麦生育期记载的主要项目有: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月、日(以下凡“期”均以月、日表示)。 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幼苗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 分蘖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时 拔节期:拔节期的特征是植株的第一节间(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茎节伸长 至离地面1.5一2.0厘米时(亦以全区有50%以上为准)。测定时可用手指由主 茎基部向上摸的方法来决定。 抽穗期:全区有S0%以上植株穗子项端(不连芒)由旗叶(剑叶)叶鞘伸出时, 密穗类型可按其穗身自叶鞘侧面露出一半为抽穗期。 成熟期:又分为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我们只观察腊熟期,其 标准是全区有50%的植株达腊熟。腊熟期籽粒的胚乳呈腊状,易于用指甲划破, 籽粒的大小、颜色接近正常,腹沟尚带绿色。植株下部叶子均己死掉,上部叶子 呈黄色。全株只有上部2一3个节尚绿色。 2、小麦主要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1)株高:株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单株与群体的抗倒伏能力,而倒伏的
综合试验: 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综合评价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及品质 性状的调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品种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几个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 三、实验内容: (一)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评价 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调查 作物自出苗到完全成熟的整个时期称为生育期。作物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是一 个极重要的特征,它直接影响到各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范围、耕作制度、栽培技 术、丰产性和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品种生育期不符合要求,即使该品种 具有很多的优良性状,也难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生育期鉴定一般都是通过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进行的。 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农作物进人每一发育时间的日期,以及该时期内各种特 征和特性的表现,结合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记载,即称为生物气候学 的观察记载,简称为物候学记载。通过物候学记载,有助于了解品种阶段发育的 特点与外界综合作用的关系;了解各个品种在各个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因此, 物候学记载,对于各品种的阶段发育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是因作物的种类而不同的。 春小麦生育期记载的主要项目有: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月、日(以下凡“期”均以月、日表示)。 出苗期:全区有 50%以上幼苗芽鞘露出地面 l 厘米时。 分蘖期:全区有 50%以上植株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时。 拔节期:拔节期的特征是植株的第一节间(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茎节伸长 至离地面 1.5—2.0 厘米时(亦以全区有 50%以上为准)。测定时可用手指由主 茎基部向上摸的方法来决定。 抽穗期:全区有 50%以上植株穗子顶端(不连芒)由旗叶(剑叶)叶鞘伸出时, 密穗类型可按其穗身自叶鞘侧面露出一半为抽穗期。 成熟期:又分为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我们只观察腊熟期,其 标准是全区有 50%的植株达腊熟。腊熟期籽粒的胚乳呈腊状,易于用指甲划破, 籽粒的大小、颜色接近正常,腹沟尚带绿色。植株下部叶子均已死掉,上部叶子 呈黄色。全株只有上部 2—3 个节尚绿色。 2、小麦主要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1)株高:株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单株与群体的抗倒伏能力,而倒伏的
程度则又直接影响产量的形成。考察株高可在田间测量群体高度,也可取样后在 室内测量,其室内做法是:取样本5一10株(一般提取)10株以下各性状考种株 数都要相同,品种比较试验每重复都要取样考种),测量主茎从基部分蘖节处量 至穗顶(不连芒),再求出平均数即为植株高度,以厘米表示。 (2)单株分藤: 分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指单株成穗并已结实的分蘖(结实粒数 多少,按试验要求而定):无效分蘖是指分蘖未成穗前即己死亡者。在测量株高 的植株上数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用个表示。 (3)亩棘数: 亩穗数是产量的构成三要素之一,其考察方法是:在取回的样本内凡是有效 穗一次计数,再按样本所取实际面积折算成单位亩穗数。 (4)穗长: 在测量株高的植株上,大小穗都应包括在内(按试验目的不同一般是取主穗 的长度,以下各性状相同),从穗轴基部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其平均数, 以厘米表示。 (5)每穗小穗数: 指一个麦穗上着生的小穗总数。每穗小穗数多少反映穗子的大小,与产量有 关,但是不能认为单穗小穗数多,产量就一定能提高,因为关键在于单穗粒数和 粒重,其考察的方法是:在测定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小穗数,并分别记 结实小穗和不孕小穗,求其平均数。 (6)每穗粒数: 穗粒数多少,是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 结实粒数,求其平均数。 (7)小穗着生密度: 指每厘米穗轴上着生的小穗数,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以穗长除小穗总数(包 括结实小穗,不实小穗)计算之,分密、中、稀三级。也有以主穗中部4厘米内 的小穗数来表示。 (8)小穗粒数 指麦穗上、中、下部结实状态,如结实粒数最少为1粒,最多3粒,多为2 粒就可记为1一2一3,也可用每穗结实小穗除每穗粒数即得平均每小穗粒数,在 测量穗长的穗子上计算之。 (9)单穗粒重: 穗粒重直接反映穗子的大小,关系产量,是育种工作者作为区分大小穗的指 标。将测量穗部性状的穗子分别脱粒,每个单穗称重,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
程度则又直接影响产量的形成。考察株高可在田间测量群体高度,也可取样后在 室内测量,其室内做法是:取样本 5—10 株(一般提取)10 株以下各性状考种株 数都要相同,品种比较试验每重复都要取样考种),测量主茎从基部分蘖节处量 至穗顶(不连芒),再求出平均数即为植株高度,以厘米表示。 (2)单株分蘖: 分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指单株成穗并已结实的分蘖(结实粒数 多少,按试验要求而定);无效分蘖是指分蘖未成穗前即已死亡者。在测量株高 的植株上数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用个表示。 (3)亩穗数: 亩穗数是产量的构成三要素之一,其考察方法是:在取回的样本内凡是有效 穗一次计数,再按样本所取实际面积折算成单位亩穗数。 (4)穗长: 在测量株高的植株上,大小穗都应包括在内(按试验目的不同一般是取主穗 的长度,以下各性状相同),从穗轴基部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其平均数, 以厘米表示。 (5)每穗小穗数: 指一个麦穗上着生的小穗总数。每穗小穗数多少反映穗子的大小,与产量有 关,但是不能认为单穗小穗数多,产量就一定能提高,因为关键在于单穗粒数和 粒重,其考察的方法是:在测定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小穗数,并分别记 结实小穗和不孕小穗,求其平均数。 (6)每穗粒数: 穗粒数多少,是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 结实粒数,求其平均数。 (7)小穗着生密度: 指每厘米穗轴上着生的小穗数,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以穗长除小穗总数(包 括结实小穗,不实小穗)计算之,分密、中、稀三级。也有以主穗中部 4 厘米内 的小穗数来表示。 (8)小穗粒数: 指麦穗上、中、下部结实状态,如结实粒数最少为 1 粒,最多 3 粒,多为 2 粒就可记为 1—2—3,也可用每穗结实小穗除每穗粒数即得平均每小穗粒数,在 测量穗长的穗子上计算之。 (9)单穗粒重: 穗粒重直接反映穗子的大小,关系产量,是育种工作者作为区分大小穗的指 标。将测量穗部性状的穗子分别脱粒,每个单穗称重,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
亦可用株粒重除以单株有效穗,取其平均数。 (10)千粒重: 将脱粒晒干扬净的样本种子随机取两个500粒用天平分别称其重量,以克表 示。如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平均数的5%,即以平均数(或两个500粒)相加作为 千粒重,否则数取第三份500粒,最终取两份数值相近,其差值不超过平均数5% 的作为千粒重。 (11)产量 理论产量:根据田间设想及室内考种测定有关产量结构的各项数据,推算出 每亩应收的产量,叫做理论产量,要真实而准确地研究比较不同品种,必须是理 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当接近。理论产量的计算方法是:将前面考种记载的亩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按照下面计算公式求,即成亩产量: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X穗粒数X千粒重/1000X1000 实际产量(产量):将晒干扬净实际收获的产量,折算成每亩产量,即为实际 产量。试验小区收获时应除去边行和缺苗面积。 (二)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田间抗病性及抗逆性的考察及评价 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病害调查及其分级标准 (1)小麦锈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小麦条锈、叶锈病调查,调查前首先要 明确目的,然后根据目的提出要求和拟订方法。 调查时间:小麦乳熟前和黄熟期各调查一次。 凋查方法:以该地区种植的几个品种做比较润查,以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 取20个分蘖,每蘖调查旗叶(也可以定旗叶下第二叶),按发病程度分级列表记 载,同时用目测记载各条田普遍率和严重率。 记载标准:普遍率、指发病的普遍程度,用病叶数(条、叶锈病)占总叶数的 百分比普遍率(%)=病叶片数/调查叶数X100 严重率: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现定为8级:即5% 以下,5%、10%、25%、40%、65%、80%、100%条,叶锈病,以全叶面积为 基础,估算其严重率。 平均严重率(%)=各级严重率X各级病叶数的总和(各级严重率不记百分 号)/调查总病叶数X100。 小麦锈病分级标准: 0级:叶(枝)上产生大小不同的枯死斑点,不产生夏孢子堆。 1级:高抗型、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不破裂,孢子堆四周有枯死反应 2级:中抗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数量较少,条锈可以形成短条状,但两
亦可用株粒重除以单株有效穗,取其平均数。 (10)千粒重: 将脱粒晒干扬净的样本种子随机取两个 500 粒用天平分别称其重量,以克表 示。如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平均数的 5%,即以平均数(或两个 500 粒)相加作为 千粒重,否则数取第三份 500 粒,最终取两份数值相近,其差值不超过平均数 5% 的作为千粒重。 (11)产量: 理论产量:根据田间设想及室内考种测定有关产量结构的各项数据,推算出 每亩应收的产量,叫做理论产量,要真实而准确地研究比较不同品种,必须是理 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当接近。理论产量的计算方法是:将前面考种记载的亩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按照下面计算公式求,即成亩产量: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 X 穗粒数 X 千粒重/1000╳1000 实际产量(产量):将晒干扬净实际收获的产量,折算成每亩产量,即为实际 产量。试验小区收获时应除去边行和缺苗面积。 (二)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田间抗病性及抗逆性的考察及评价 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病害调查及其分级标准 (1)小麦锈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小麦条锈、叶锈病调查,调查前首先要 明确目的,然后根据目的提出要求和拟订方法。 调查时间;小麦乳熟前和黄熟期各调查一次。 凋查方法:以该地区种植的几个品种做比较润查,以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 取 20 个分蘖,每蘖凋查旗叶(也可以定旗叶下第二叶),按发病程度分级列表记 载,同时用目测记载各条田普遍率和严重率。 记载标准:普遍率、指发病的普遍程度,用病叶数(条、叶锈病)占总叶数的 百分比普遍率(%)=病叶片数/调查叶数╳100 严重率: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现定为 8 级:即 5% 以下,5%、l0%、25%、40%、65%、80%、100%条,叶锈病,以全叶面积为 基础,估算其严重率。 平均严重率(%)=各级严重率 X 各级病叶数的总和(各级严重率不记百分 号)/调查总病叶数╳100。 小麦锈病分级标准: 0 级:叶(枝)上产生大小不同的枯死斑点,不产生夏孢子堆。 1 级:高抗型、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不破裂,孢子堆四周有枯死反应。 2 级:中抗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数量较少,条锈可以形成短条状,但两
端及四周有枯死和失绿反应,限制孢子堆的扩展,叶锈夏孢子堆可扩展,杆锈夏 孢子堆通常长于绿色组织,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环或枯死环围绕,形成“绿岛 反应 3级:中感型,夏孢子堆中等大小,数量较多,孢子堆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 但有轻微失绿现象,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 4级:高感型,夏孢子堆大而多(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周围组织无枯 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 (2)小麦白粉病调查及分级标准 一般应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普遍率和严重率,并记载反应型,如发病很少, 普遍率不易准确估计时,可采用每块地取5个点,每点面积1平方米,记载病叫 数,总叶数和目测估计的严重率,算出普遍率(病叶率),总叶片数可根据1米长 1一2行内的实查,十片数折算。如调查时发病较多,也可以每点调查50-100个 叶片,求出普骗率或估计普肩率。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 0级:免疫,小麦植株的各个部分均见不到白粉病的菌丝体。 1级:高抗,仅在叶鞘边缘有很少量稀薄的菌丝层。 2级:中抗,小麦植株的叶片、叶鞘上有较多的分散病斑,菌丝大小似黄豆 粒。其主要特征为病斑不连成大片,如果菌丝体连成较大的片,则菌丝体很薄, 透过菌丝体能见到叶表。 3级:中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很多的分散的菌丝体,有 13的病斑连成片。 4级:高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棉絮状的菌丝体,病斑连 成大片,分散的病斑少于12。 (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 一般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凋查。调查方法同白粉病。 分级标准: 0级:健康,无病斑。 1级:发病很轻,有少量斑点或条斑很少,细短,不超过叶片面积的15。 2级:发病较轻,条斑少,细短,占叶片面积的25。 3级:发病中度,长斑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12。 4级:发病较重,条斑很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35 5级:发病严重,条斑连片,不规则,枯黄,占叶片面积的45以上,或穗 茎感病
端及四周有枯死和失绿反应,限制孢子堆的扩展,叶锈夏孢子堆可扩展,杆锈夏 孢子堆通常长于绿色组织,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环或枯死环围绕,形成“绿岛” 反应。 3 级:中感型,夏孢子堆中等大小,数量较多,孢子堆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 但有轻微失绿现象,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 4 级:高感型,夏孢子堆大而多(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周围组织无枯 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 (2)小麦白粉病调查及分级标准 一般应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凋查。 调查方法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普遍率和严重率,并记载反应型,如发病很少, 普遍率不易准确估计时,可采用每块地取 5 个点,每点面积 1 平方米,记载病叶 数,总叶数和目测估计的严重率,算出普遍率(病叶率),总叶片数可根据 l 米长 1—2 行内的实查,十片数折算。如凋查时发病较多,也可以每点调查 50-100 个 叶片,求出普遍率或估计普遍率。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 0 级:免疫,小麦植株的各个部分均见不到白粉病的菌丝体。 1 级:高抗,仅在叶鞘边缘有很少量稀薄的菌丝层。 2 级:中抗,小麦植株的叶片、叶鞘上有较多的分散病斑,菌丝大小似黄豆 粒。其主要特征为病斑不连成大片,如果菌丝体连成较大的片,则菌丝体很薄, 透过菌丝体能见到叶表。 3 级:中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很多的分散的菌丝体,有 1/3 的病斑连成片。 4 级:高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棉絮状的菌丝体,病斑连 成大片,分散的病斑少于 1/2。 (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 一般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凋查。调查方法同白粉病。 分级标准: 0 级:健康,无病斑。 1 级:发病很轻,有少量斑点或条斑很少,细短,不超过叶片面积的 1/5。 2 级:发病较轻,条斑少,细短,占叶片面积的 2/5。 3 级:发病中度,长斑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 1/2。 4 级:发病较重,条斑很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 3/5。 5 级:发病严重,条斑连片,不规则,枯黄,占叶片面积的 4/5 以上,或穗 茎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