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主题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 题呈现的意义 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作品赏析 《丹柯》 1.高尔基及其创作 高尔基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11岁即 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 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 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 面的知识,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20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 并在创作中将丰富而复杂的下层社会生活经验同俄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紧密 地联系起来。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迴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 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 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关于流浪汉的短篇小说,如《切尔卡什》等。后期他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即“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成为第三种东西”,“用更鲜明的 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并用更崇高更适当的语调来谈论它”转引自林焕平 编《高尔基论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8页。。这种现实与理 想高度统一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 的产物。《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这一创作方法的提倡还间接地对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革命 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 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 髙峰、走向革命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的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 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堪称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小说。 在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洗礼后,高尔基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 到为人类社会和精神双重解放而服务的写作中去。列宁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他 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工人 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紧密结合,是无产阶级艺 术最杰出的代表。 2.内容与题旨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髙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具有浪漫 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结构方式在此类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类作 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极力思考生活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着激烈 冲突的人物
第三单元 主题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 题呈现的意义; 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二、作品赏析 《丹柯》 1.高尔基及其创作 高尔基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11 岁即 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 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 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 面的知识,于 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创作。20 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 并在创作中将丰富而复杂的下层社会生活经验同俄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紧密 地联系起来。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 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 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关于流浪汉的短篇小说,如《切尔卡什》等。后期他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即“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成为第三种东西”,“用更鲜明的 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并用更崇高更适当的语调来谈论它”转引自林焕平 编《高尔基论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08 页。。这种现实与理 想高度统一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 的产物。《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这一创作方法的提倡还间接地对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革命 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 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不仅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 高峰、走向革命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的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 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堪称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小说。 在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洗礼后,高尔基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 到为人类社会和精神双重解放而服务的写作中去。列宁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他 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工人 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紧密结合,是无产阶级艺 术最杰出的代表。 2.内容与题旨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具有浪漫 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结构方式在此类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类作 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极力思考生活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着激烈 冲突的人物
《伊则吉尔老婆子》用第一人称叙述,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 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一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 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课文是这篇小说的 第三部分,丹柯一心为公的形象既与傲慢而自私的腊拉、又和白白挥霍青春的伊 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丹柯》是一篇以人物为主的小说,故事紧紧围绕美少年丹柯展开,无论是外族 的强大,还是三面森林环绕的艰险都是丹柯智慧与果敢形象形成的必要背景,而 族人面对困难的畏缩和对丹柯力量的质疑则是丹柯坚定与执著的反衬。小说最惊 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故事结尾,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领大家走出黑森林, 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这一高贵的举 动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丹柯的形象藉此霎时高大起来,那颗被误解的心明亮地 燃烧着,叙说着丹柯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著的信念。不仅一直抱怨不 停的族人吓呆了,就连刚才还气焰嚣张的森林也安静下来,给他们让开了道路。 丹柯带领大家最后抵达了草原,那充满安宁、自由的空气,不由得让人心动,“太 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 ˉ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丹柯死而无憾,他那颗骄傲的、燃烧 的心最终却被踏为蓝色的火星,小说的主题便在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 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 由于这篇小说是以民族传说的形式出现的,它“寓教于乐”的色彩比较明显,小 说主题的教育意义也在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故事中得以彰显:在《丹柯》中,作 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 道路的勇士。 主题分析 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具体到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形成途径和实现效果 的分析上。小说主题的形成途径与它的实现效果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成的 途径越精巧细致、饱含作者的深意,主题的实现也就越能收到曲径通幽、柳暗花 明的效果。主题的形成途径往往和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相关,只有把故事讲好了, 小说的主题才能真正有效地传达出来。 (1)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 丹柯的故事出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由于它是一则民间传说,小说沿用了讲故 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故事在一开头就为丹柯的出现拉开了序幕: 群生活在草原上,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另一凶残的种族赶到不宜生存的林 子深处去了,惟一的出路是穿越森林到另一片草原上寻找生机。在这里,小说使 用“快乐”“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含有深意的。首先,它极力描写 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和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致这些曾经享有自 由和梦想的“快乐”人群都不再畏惧将自己的自由献给敌人了。而他们又是“强 壮”“勇敢”的,并不是身体孱弱或者天生胆怯的人,一方面可见穿越森林的威 胁之大,另一方面又写出这些身体强壮的人平素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 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丹柯出现了,“你们不 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 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穿过 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种抑彼扬此的手法成
《伊则吉尔老婆子》用第一人称叙述,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 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 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课文是这篇小说的 第三部分,丹柯一心为公的形象既与傲慢而自私的腊拉、又和白白挥霍青春的伊 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丹柯》是一篇以人物为主的小说,故事紧紧围绕美少年丹柯展开,无论是外族 的强大,还是三面森林环绕的艰险都是丹柯智慧与果敢形象形成的必要背景,而 族人面对困难的畏缩和对丹柯力量的质疑则是丹柯坚定与执著的反衬。小说最惊 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故事结尾,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领大家走出黑森林, 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这一高贵的举 动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丹柯的形象藉此霎时高大起来,那颗被误解的心明亮地 燃烧着,叙说着丹柯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著的信念。不仅一直抱怨不 停的族人吓呆了,就连刚才还气焰嚣张的森林也安静下来,给他们让开了道路。 丹柯带领大家最后抵达了草原,那充满安宁、自由的空气,不由得让人心动,“太 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 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丹柯死而无憾,他那颗骄傲的、燃烧 的心最终却被踏为蓝色的火星,小说的主题便在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 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 由于这篇小说是以民族传说的形式出现的,它“寓教于乐”的色彩比较明显,小 说主题的教育意义也在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故事中得以彰显:在《丹柯》中,作 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 道路的勇士。 3.主题分析 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具体到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形成途径和实现效果 的分析上。小说主题的形成途径与它的实现效果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成的 途径越精巧细致、饱含作者的深意,主题的实现也就越能收到曲径通幽、柳暗花 明的效果。主题的形成途径往往和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相关,只有把故事讲好了, 小说的主题才能真正有效地传达出来。 (1)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 丹柯的故事出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由于它是一则民间传说,小说沿用了讲故 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故事在一开头就为丹柯的出现拉开了序幕: 一群生活在草原上,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另一凶残的种族赶到不宜生存的林 子深处去了,惟一的出路是穿越森林到另一片草原上寻找生机。在这里,小说使 用“快乐”“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含有深意的。首先,它极力描写 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和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致这些曾经享有自 由和梦想的“快乐”人群都不再畏惧将自己的自由献给敌人了。而他们又是“强 壮”“勇敢”的,并不是身体孱弱或者天生胆怯的人,一方面可见穿越森林的威 胁之大,另一方面又写出这些身体强壮的人平素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 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正当他们准备去做奴隶时,丹柯出现了,“你们不 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 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穿过 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种抑彼扬此的手法成
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而丹柯这段话也成为全文的 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 狭义的悲剧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 的三要素:而广义的悲剧则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 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 的庄严和壮丽。悲剧美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它使人倾慕于宏 大的事物和伟大的力量,在巨大的震撼中让人感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并带给人慷 慨激昂的精神愉悦。悲剧主人公也往往表现岀崇髙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品格常常 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因此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比越悬殊,主体的 抗争越艰难,我们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与此相应,《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人 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 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 味道;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 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这种自我牺牲的行动是一种伟大的 力量,震慑了众人: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 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 踏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 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 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 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 如此种种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鲁迅《药》中的夏瑜也是这样一个悲剧人 物,他们对民众同样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但又都没有放弃民众。 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 英雄形象。 与现实主义忠实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像、夸张之 能事。《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 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 的爱憎之情。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 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做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髙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 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小说浓郁的 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 有力地传达主题意识 (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 小说通过缔造形象来表现思想主题。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者精 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高贵 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自信 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家行 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了乐观的 天性。在大雷雨来临时,因疲惫和软弱而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 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与 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尤其难得的
功地烘托出人物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了主题的基调。而丹柯这段话也成为全文的 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 狭义的悲剧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 的三要素;而广义的悲剧则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 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 的庄严和壮丽。悲剧美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它使人倾慕于宏 大的事物和伟大的力量,在巨大的震撼中让人感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并带给人慷 慨激昂的精神愉悦。悲剧主人公也往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品格常常 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因此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比越悬殊,主体的 抗争越艰难,我们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 与此相应,《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人 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 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 味道;他由愤怒而怜悯,为了中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 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这种自我牺牲的行动是一种伟大的 力量,震慑了众人;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 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 踏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 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 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 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 如此种种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鲁迅《药》中的夏瑜也是这样一个悲剧人 物,他们对民众同样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但又都没有放弃民众。 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 英雄形象。 与现实主义忠实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像、夸张之 能事。《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 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 的爱憎之情。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 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做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 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小说浓郁的 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 有力地传达主题意识。 (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 小说通过缔造形象来表现思想主题。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者精 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高贵 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自信 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家行 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了乐观的 天性。在大雷雨来临时,因疲惫和软弱而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 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与 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尤其难得的
是,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让他放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他更加 认定了如果没有自己这些人“也许就会灭亡”。于是在咆哮的雷声中,他掏出了 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通向希望的路径 小说通过精心设置的人物出场、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 地塑造了丹柯的艺术形象,丹柯的形象又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意义。 《炼金术士》(节选 1.保罗·戈埃罗及其创作 保罗·戈埃罗近年来名声鹊起,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 家。他1947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少年时期就立志写作,但母亲告诉他,在 巴西想靠写作谋生是不可能的。为此,家人甚至几次把他送进疯人院。由于未能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郁郁寡欢的戈埃罗从大学退学,一度像嬉皮士一样四处流 浪,热中于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回到巴西后,他为摇滚乐歌星写 过歌词,做过记者,办过杂志,甚至被当时统治着巴西的右派军人逮捕过,直到 38岁才开始写书。 1987年,保罗·戈埃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纪实性作品《朝 圣》。随后又陆续出版了《炼金术士》(又译《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笼头》 《主神的使女们》《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韦 罗妮卡决定去死》《魔鬼与普里姆小姐》《十一分钟》等。戈埃罗的创作以理解 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 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意、德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 榜首。法国报刊评论说,在法国,即使有人没读过这本书,那他也一定听别人议 论过这本书;在美国,此书被国家图书馆协会推荐为青少年的最佳读物;台湾学 者将其誉为“现代《小王子》”;香港则将它改编成了舞台剧。 2.内容与题旨 《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 及金字塔附近埋有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他 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然而命运似乎总会寻找各种机会来磨炼追求梦想的人, 年少的圣地亚哥曾经被人骗去了所有的钱财而心灰意冷;曾经在水晶店里成为 个成功的商人而面临事业小成的诱惑;曾经为一个沙漠的姑娘法蒂玛而在爱情与 梦想间挣扎……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领悟到了财宝埋藏的地方。小说象 征性地描述了一种人类可能的成长历程;它启示人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而实现梦想则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和执著。课本节选了主人公圣 地亚哥踏上寻梦之旅之前和抵达梦想发生的地方、洞悉财宝藏身之处两个段落, 在较短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主旨的完整性。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迷惑于自己寻宝的梦境,为了寻求答案他曾求助于吉卜赛老妇 人的巫术,但他似乎并不愿听从老妇人的劝告真的踏上去往埃及的未知旅程。人 们总是不愿意为他们看不到的前途耗费精力,因而错过了无数人生的梦想与机 遇。圣地亚哥也是如此,但就在他即将与梦想擦肩而过的时候,撒冷之王麦基洗 德却现身点醒了他的混沌,让他发现了梦想的可贵与易逝,并指引他努力去将梦 想变为现实。当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梦境所在的地方,以为自己已经找
是,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让他放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他更加 认定了如果没有自己这些人“也许就会灭亡”。于是在咆哮的雷声中,他掏出了 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通向希望的路径。 小说通过精心设置的人物出场、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 地塑造了丹柯的艺术形象,丹柯的形象又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意义。 《炼金术士》(节选) 1.保罗·戈埃罗及其创作 保罗·戈埃罗近年来名声鹊起,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 家。他 1947 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少年时期就立志写作,但母亲告诉他,在 巴西想靠写作谋生是不可能的。为此,家人甚至几次把他送进疯人院。由于未能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郁郁寡欢的戈埃罗从大学退学,一度像嬉皮士一样四处流 浪,热中于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回到巴西后,他为摇滚乐歌星写 过歌词,做过记者,办过杂志,甚至被当时统治着巴西的右派军人逮捕过,直到 38 岁才开始写书。 1987 年,保罗·戈埃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纪实性作品《朝 圣》。随后又陆续出版了《炼金术士》(又译《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笼头》 《主神的使女们》《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韦 罗妮卡决定去死》《魔鬼与普里姆小姐》《十一分钟》等。戈埃罗的创作以理解 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 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意、德等 18 个国家名列畅销书 榜首。法国报刊评论说,在法国,即使有人没读过这本书,那他也一定听别人议 论过这本书;在美国,此书被国家图书馆协会推荐为青少年的最佳读物;台湾学 者将其誉为“现代《小王子》”;香港则将它改编成了舞台剧。 2.内容与题旨 《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 及金字塔附近埋有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他 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然而命运似乎总会寻找各种机会来磨炼追求梦想的人, 年少的圣地亚哥曾经被人骗去了所有的钱财而心灰意冷;曾经在水晶店里成为一 个成功的商人而面临事业小成的诱惑;曾经为一个沙漠的姑娘法蒂玛而在爱情与 梦想间挣扎……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领悟到了财宝埋藏的地方。小说象 征性地描述了一种人类可能的成长历程;它启示人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而实现梦想则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和执著。课本节选了主人公圣 地亚哥踏上寻梦之旅之前和抵达梦想发生的地方、洞悉财宝藏身之处两个段落, 在较短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主旨的完整性。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迷惑于自己寻宝的梦境,为了寻求答案他曾求助于吉卜赛老妇 人的巫术,但他似乎并不愿听从老妇人的劝告真的踏上去往埃及的未知旅程。人 们总是不愿意为他们看不到的前途耗费精力,因而错过了无数人生的梦想与机 遇。圣地亚哥也是如此,但就在他即将与梦想擦肩而过的时候,撒冷之王麦基洗 德却现身点醒了他的混沌,让他发现了梦想的可贵与易逝,并指引他努力去将梦 想变为现实。当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梦境所在的地方,以为自己已经找
到了财宝的位置,却在徒劳地挖掘后遭到一伙劫财难民的殴打。然而事实又一次 出现转机,当他为保全性命被迫说出梦境的秘密时,却意外地从一个不肯相信自 己梦中圣谕的难民口中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原来财富不在远方,就在圣地 亚哥出生的国度里。结尾圣地亚哥的微笑是一个真正领会了天意的微笑。他知道 如果自己不听从少年时梦想的召唤,不相信梦想的力量、不愿离开自己原来的地 方去寻宝、或者在寻宝的途中向困难低头、或者停留于途中可以给他安逸生活的 地方而放弃梦想,那么,他就永远不会知道宝藏的秘密,年少时的梦想也只能永 远是一个不安的幻影。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历尽九死一生 的追寻,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3.主题分析 《炼金术士》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寓言故事,它的主题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而 渐趋丰富。在考察主题的形成途径和实现效果时,要抓住发生在圣地亚哥身上的 事件来一一阐释。 (1)开篇的梦想——小说主题隐喻的开始 在故事的开篇,圣地亚哥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少年,他的人生同所有的孩子 样,直到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境是这般离奇:一个孩子把他带到了埃及 的金字塔旁,告诉他如果他来到这里,就会找到一批埋藏的珍宝。埃及是遥远未 知的征途,梦境又似乎荒诞得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个隐喻开始了,圣地亚哥是 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还是像普通人一样习惯淡忘 (2)求助与被指点——一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主题的层层推进 小说在这里设计了两个人物: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圣地亚哥与他 们二人的相遇和交往分别涉及了构成小说主题的不同方面,但具体到实现途径上 又是不同的 前者以暗线为圣地亚哥做引导,将真正要实现的主题做得不露痕迹。吉卜赛老妇 人开始时不耐烦地催促男孩快点讲自己的梦,因为她还得去厨房做饭,所谓释梦 的神圣感不由得荡然无存。随后她又命令男孩郑重其事地对着圣心像发誓将自己 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圣地亚哥和读者都以为这下财宝的秘密要解开了 谁知她只是重复了男孩已知的梦境而已,让人觉得这个老妇人对所问之事一无所 知,简直是故弄玄虚。吉卜赛女人是西方小说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但她在《炼 金术士》中最大的魅力却不在释梦和看手相上,她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但她却 读懂了一个男孩的天命。在鼓励圣地亚哥去梦中的地方寻宝之前,她要求男孩将 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为的是要他知道想从生活中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 出代价的。这就如同告诉圣地亚哥,如果他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追寻梦想,那 么他将停留在现有生活中,永远与宝藏无缘。这可以说是男孩踏上成长之路的第 课。但圣地亚哥毕竟是一个孩子,一时难解其中的奥秘。 后者则亮出明线,以剥茧拔丝的方法一层层揭开主题的秘密。圣地亚哥执迷不悟, 决心不再把梦当回事了。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麦基洗德。老人从圣地亚哥手上的书 讲起,让他相信生活就像他现在这样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要实现天命必须 战胜否定梦想的力量。他举出卖爆米花小贩的例子意在鼓励男孩向着梦想出发; 寻找绿宝石的矿工的故事则告诉男孩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老人要圣地 亚哥用自己羊群的十分之一而不是将来财宝的十分之一来换取宝藏的秘密,是告 诫他不要预支还没有到手的东西,要他领悟追寻梦想必会付出代价的道理,从而 增强他寻梦的信念,这就比吉卜赛人的教导更进了一步
到了财宝的位置,却在徒劳地挖掘后遭到一伙劫财难民的殴打。然而事实又一次 出现转机,当他为保全性命被迫说出梦境的秘密时,却意外地从一个不肯相信自 己梦中圣谕的难民口中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原来财富不在远方,就在圣地 亚哥出生的国度里。结尾圣地亚哥的微笑是一个真正领会了天意的微笑。他知道 如果自己不听从少年时梦想的召唤,不相信梦想的力量、不愿离开自己原来的地 方去寻宝、或者在寻宝的途中向困难低头、或者停留于途中可以给他安逸生活的 地方而放弃梦想,那么,他就永远不会知道宝藏的秘密,年少时的梦想也只能永 远是一个不安的幻影。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历尽九死一生 的追寻,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3.主题分析 《炼金术士》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寓言故事,它的主题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而 渐趋丰富。在考察主题的形成途径和实现效果时,要抓住发生在圣地亚哥身上的 事件来一一阐释。 (1)开篇的梦想──小说主题隐喻的开始 在故事的开篇,圣地亚哥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少年,他的人生同所有的孩子 一样,直到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境是这般离奇:一个孩子把他带到了埃及 的金字塔旁,告诉他如果他来到这里,就会找到一批埋藏的珍宝。埃及是遥远未 知的征途,梦境又似乎荒诞得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个隐喻开始了,圣地亚哥是 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还是像普通人一样习惯淡忘? (2)求助与被指点──明暗交织的叙述手法对主题的层层推进 小说在这里设计了两个人物: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圣地亚哥与他 们二人的相遇和交往分别涉及了构成小说主题的不同方面,但具体到实现途径上 又是不同的。 前者以暗线为圣地亚哥做引导,将真正要实现的主题做得不露痕迹。吉卜赛老妇 人开始时不耐烦地催促男孩快点讲自己的梦,因为她还得去厨房做饭,所谓释梦 的神圣感不由得荡然无存。随后她又命令男孩郑重其事地对着圣心像发誓将自己 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圣地亚哥和读者都以为这下财宝的秘密要解开了, 谁知她只是重复了男孩已知的梦境而已,让人觉得这个老妇人对所问之事一无所 知,简直是故弄玄虚。吉卜赛女人是西方小说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但她在《炼 金术士》中最大的魅力却不在释梦和看手相上,她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但她却 读懂了一个男孩的天命。在鼓励圣地亚哥去梦中的地方寻宝之前,她要求男孩将 找到财宝的十分之一送给她,为的是要他知道想从生活中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 出代价的。这就如同告诉圣地亚哥,如果他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追寻梦想,那 么他将停留在现有生活中,永远与宝藏无缘。这可以说是男孩踏上成长之路的第 一课。但圣地亚哥毕竟是一个孩子,一时难解其中的奥秘。 后者则亮出明线,以剥茧拔丝的方法一层层揭开主题的秘密。圣地亚哥执迷不悟, 决心不再把梦当回事了。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麦基洗德。老人从圣地亚哥手上的书 讲起,让他相信生活就像他现在这样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要实现天命必须 战胜否定梦想的力量。他举出卖爆米花小贩的例子意在鼓励男孩向着梦想出发; 寻找绿宝石的矿工的故事则告诉男孩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老人要圣地 亚哥用自己羊群的十分之一而不是将来财宝的十分之一来换取宝藏的秘密,是告 诫他不要预支还没有到手的东西,要他领悟追寻梦想必会付出代价的道理,从而 增强他寻梦的信念,这就比吉卜赛人的教导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