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他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星座》副刊。稍后,他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 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 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 种爱国主义情感。 1946年3月,望舒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1948 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 冒着风险来到北平。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 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 作。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 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备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他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星座》副刊。稍后,他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 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 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 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 1946年3月,望舒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1948 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 冒着风险来到北平。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 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 作。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 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
戴望舒一生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塘記庄我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 (1948),戴望舒一生, 共存诗90余首。有人 说92首诗。另外,《戴 望舒诗选》(1957)。 备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戴望舒一生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 望 舒 诗 稿 》(1937) 、 《 灾 难 的 岁 月 》 (1948), 戴望舒一生, 共存诗90余首。有人 说92首诗。另外,《戴 望舒诗选》(1957)
戴望舒奇歌 (一)从忧部凄凉的呻吟 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二、戴望舒诗歌 (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 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从诗歌的思想情感上看,戴望舒诗歌可以以抗战 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比较狭窄, 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 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 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他的诗歌内涵有一个变化过程,就是从忧郁凄凉 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备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从诗歌的思想情感上看,戴望舒诗歌可以以抗战 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比较狭窄, 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 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 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他的诗歌内涵有一个变化过程,就是从忧郁凄凉 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
1.忧部狐寂的情感基调 和许多诗人相比,戴望舒诗歌的思想情感并不开阔,他并 不善于抒发那种深厚的社会意识和人生体验,他的诗歌, 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 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 情感的基本色调。他的诗歌的魅力不在于博大浑厚,而在 于内在的细微真诚。他仿佛总是能够把自己寂寞的灵魂淋 漓尽致地倾诉出来,没有丝毫的做作。徐志摩是灵动飘逸 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 郁凄凉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 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 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备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 和许多诗人相比,戴望舒诗歌的思想情感并不开阔,他并 不善于抒发那种深厚的社会意识和人生体验,他的诗歌, 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 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 情感的基本色调。他的诗歌的魅力不在于博大浑厚,而在 于内在的细微真诚。他仿佛总是能够把自己寂寞的灵魂淋 漓尽致地倾诉出来,没有丝毫的做作。徐志摩是灵动飘逸 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 郁凄凉之美。 •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 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 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