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 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常见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指在患病状态下,病人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 受,主要是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等。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如心脏杂音等。 (二)问诊 以对话的方式向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 法。 (三)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听诊器、血压计等), 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或异常的临床诊断方法。 (四)实验室检查 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查者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 1
理形态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五)辅助检查 包括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如X线、心电图等检查。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步骤 (一)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根据致病因素所作出的诊断,它能明确提出致病的主 要因素和疾病的本质,如风湿性心瓣膜病。 2.病理解剖诊断:又称病理形态学诊断,是对病变的部位、性质、 组织结构或细胞水平的病变均能提出明确的诊断,如大叶性肺炎。 3.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时器官和机体功能状态的诊断,如呼吸 衰竭。 (二)临床诊断的步骤 1.详细的询问病史。 2.应用视、触、叩、听、嗅诊方法来发现和搜集病人体征。 3.结合相应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四、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目的:掌握基本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勤动脑、动口
动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要求: 1.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主诉与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规范、系统地进行体格检查。 3.能应用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并能熟悉其临床意义。 4.对问诊、体格检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 式书写病历。 5.根据上述的资料对疾病能作出初步诊断。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2.掌握发热的临床特点。 3.熟悉发热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发热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教学难点:常见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定义 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36.337.2℃(口测法) 人体的体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波动一般不超过1℃。 二、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和坏死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代谢疾病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5.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 三、发生机制 大多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 1.临床分度:以口测温度为标准,分为: 4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 汗、畏寒或寒战等临床表现。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出汗较多。 3.热型与临床意义 影响热型的因素可有: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②解热药及肾上腺皮 质激素的应用:③个体反应的差异,如老年人。 五、伴随症状 小结: 1.发热的病因:以感染性发热最常见,但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较复 杂,临床要结合病人的伴随症状注意鉴别。 2.发热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的病因诊断,因而要掌握六种常见热型 的特点。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