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5:小说阅读 (本章节和散文有共性的地方请看“散文阅读”章节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分析综合C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 (1)分析作品结构,概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 括作品主题 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 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 2.鉴赏评价D 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 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 表现力 效果。 (2)欣赏作品的形象,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品的艺术魅力 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 (3)对作品表现出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 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语句的修辞作用。 出评价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 3.探究F 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 蕴 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 (3)对作品进行个性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 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 共八个考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 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 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情节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 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 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 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 第1页共37页
第 1 页 共 37 页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25:小说阅读 (本章节和散文有共性的地方请看“散文阅读”章节)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 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 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 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 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 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 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 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 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 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 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 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 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 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 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 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 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 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 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 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 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 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 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 共八个考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 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 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情节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 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 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 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
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 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 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 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 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 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 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 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 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 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 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 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 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 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 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 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 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人物性格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能力层级C:并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 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一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 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 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 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 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 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 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 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 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 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 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 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 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 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 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 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 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 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 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 第2页共37页
第 2 页 共 37 页 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 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 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 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 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 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 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 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 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 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 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 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 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 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 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 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 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人物性格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 能力层级C ;并 “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 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 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 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 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 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 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 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 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 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 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 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 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 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 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 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 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 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 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 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
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 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 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 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 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 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 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 整和王煕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 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能力层级C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 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 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 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 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 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 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 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 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 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 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 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 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 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 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 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 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 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 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 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 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 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伃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 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 第3页共37页
第 3 页 共 37 页 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 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 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 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 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 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 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 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 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三、环境描写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 能力层级C。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 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 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 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 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 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 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 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 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 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 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 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 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 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 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 了。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 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 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 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 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 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 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 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 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
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 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 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命题人在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 文眼”,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 和形容词。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六、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 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 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 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 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 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 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 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 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 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 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 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 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 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 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 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七、探究发掘 《考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F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 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 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 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 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第4页共37页
第 4 页 共 37 页 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 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 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命题人在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 “文眼”,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 和形容词。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六、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C。 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 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 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 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 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 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 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 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 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 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 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 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 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 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 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 趣 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表达效果如何 等等。 七、探究发掘 《考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 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F。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 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 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 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 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008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 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一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 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 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 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 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 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 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 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 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 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 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髙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 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 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 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 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 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 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 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 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 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 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 第5页共37页
第 5 页 共 37 页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 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 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 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 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 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 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 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 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 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 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 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 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 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 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 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 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 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 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 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 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 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