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前言 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以培养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每次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内容先作预习,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微生物学实验室各项规则。实验结束 后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分析,以使每次实验均能达到预期目的。 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表 内容实验学时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分布、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细菌培养、生化反应3 实验三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 实验四细菌的变异、致病性3 实验五非特异性免疫3 实验六病原性球菌试验3 实验七肠道菌试验()3 实验八肠道菌试验(二)、厌氧菌3 实验九棒状及分枝杆菌试验3 实验十病毒学试验3 实验十一电教病毒的检查法3 实验十二其它微生物试验3 实验十三实验考试3 实验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分布、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 1熟悉油镜的使用,对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微生物在水、空气、物体表面及正常机体表面的分布 3掌握细菌涂片制作、革兰染色及油镜使用 1.电教:显微镜油镜使用、革兰染色法 2观察鞭毛、荚膜、芽胞等细菌的特殊结构 4操作: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油镜使用 5操作:细菌在水、空气、物体表面及机体表面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一、前言 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以培养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每次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内容先作预习,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微生物学实验室各项规则。实验结束 后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分析,以使每次实验均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实验内容及课时分配表 内容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分布、显微镜的使用 3 实验二 细菌培养、生化反应 3 实验三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 实验四 细菌的变异、致病性 3 实验五 非特异性免疫 3 实验六 病原性球菌试验 3 实验七 肠道菌试验(一) 3 实验八 肠道菌试验(二)、厌氧菌 3 实验九 棒状及分枝杆菌试验 3 实验十 病毒学试验 3 实验十一 电教:病毒的检查法 3 实验十二 其它微生物试验 3 实验十三 实验考试 3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分布、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1.熟悉油镜的使用,对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微生物在水、空气、物体表面及正常机体表面的分布 3.掌握细菌涂片制作、革兰染色及油镜使用 实验内容: 1.电教:显微镜油镜使用、革兰染色法 2.观察鞭毛、荚膜、芽胞等细菌的特殊结构 4.操作: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油镜使用 5.操作:细菌在水、空气、物体表面及机体表面的分布
报告要求 绘图表明各菌各种特殊结构并注明染色方法染色性及放大倍 实验二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初步掌握在各种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并观察生长表现 2.了解基础培养基制备原则及方法 3掌握细菌生化反应中几种常试验的名称、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内容 1操作: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中接种方法 2.观察: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的结果判定及用途 3.观察: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 报告要求 1详细记录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生长后的表现试述各种培养基的主要用途 2观察、记录生化反应结果 实验三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目的 1.了解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操作:药物敏感试验、紫外线杀菌试验 2.参观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3.电教: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报告要求 记录各种实验结果及意义 实验四细菌的变异、致病
报告要求: 绘图表明各菌,各种特殊结构,并注明染色方法,染色性及放大倍数 实验二 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 初步掌握在各种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并观察生长表现 2.了解基础培养基制备原则及方法 3.掌握细菌生化反应中几种常试验的名称、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内容: 1.操作: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中接种方法 2.观察: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的结果判定及用途 3.观察: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了解细菌生长的基本营养条件 报告要求: 1.详细记录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生长后的表现,试述各种培养基的主要用途 2.观察、记录生化反应结果 实验三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目的: 1.了解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操作:药物敏感试验、紫外线杀菌试验 2.参观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3.电教:细菌 L 型及其临床意义 报告要求: 记录各种实验结果及意义. 实验四 细菌的变异、致病性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变异性试验原理、方法及变异的特点 2.了解细菌内外毒素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验内容 1操作:细菌R质粒传递试验 2示教:细菌鞭毛变异(菌落特点)、L型变异(形态及菌落) 3观察破伤风外毒素对小鼠的致病作用 4电教:细菌内、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报告要求 分析、记录试验结果,并简述临床意义 实验五非特异性免疫 实验目的 了解各项非特异性免疫实验的方法及意义 实验内容 1操作:唾液溶菌酶试验 2操作:溶血反应,了解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3.观察大吞噬、小吞噬示教片 报告要求 观察记录结果,并按实验报告要求讨论分析 实验六病原性球菌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2.了解病原性球菌的菌落特点和它们的分类鉴定依据 3熟悉脓汁标本中细菌分离鉴定的步骤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变异性试验原理、方法及变异的特点. 2.了解细菌内外毒素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内容: 1.操作:细菌 R 质粒传递试验 2.示教:细菌鞭毛变异(菌落特点)、L型变异(形态及菌落) 3.观察破伤风外毒素对小鼠的致病作用 4.电教:细菌内、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报告要求: 分析、记录试验结果,并简述临床意义. 实验五 非特异性免疫 实验目的: 了解各项非特异性免疫实验的方法及意义. 实验内容: 1.操作:唾液溶菌酶试验 2.操作:溶血反应,了解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3.观察大吞噬、小吞噬示教片 报告要求: 观察记录结果,并按实验报告要求讨论分析. 实验六 病原性球菌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2.了解病原性球菌的菌落特点和它们的分类鉴定依据 3.熟悉脓汁标本中细菌分离鉴定的步骤
实验内容 1.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2.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的菌落特点和它们的分类鉴定依据 3.操作: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胶乳法) 4.操作:脓汁标本分离培养及鉴定 报告要 1绘图表明各菌,并注明染色方法,染色性及放大倍数 2报告检材编号、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细菌名称) 实验七肠道菌试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肠道杆菌的形态、掌握生化反应及其在鉴定上的意义 2熟悉肠道杆菌未知标本分离过程和鉴定方法 3.了解肠道鉴别选择培养基的种类及原理 实验内容 1.观察肠道杆菌形态(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形态无特殊) 2.观察主要肠道杆菌在肠道鉴别选择培养基中的表现 3示教及部分步骤操作:粪便标本分离过程和鉴定方法 4.电教: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报告要求 记录检查程序和本次实验程序,待下次实验作出最终鉴定 实验八肠道菌试验(二)、厌氧菌 1.认识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特点及发病特点 2.了解厌氧培养几种常用方法 3继续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
实验内容: 1. 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 肺炎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2. 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 肺炎球菌的菌落特点和它们的分类鉴定依据 3. 操作: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胶乳法) 4. 操作:脓汁标本分离培养及鉴定 报告要求: 1.绘图表明各菌,并注明染色方法,染色性及放大倍数. 2.报告检材编号、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细菌名称). 实验七 肠道菌试验(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肠道杆菌的形态、掌握生化反应及其在鉴定上的意义 2.熟悉肠道杆菌未知标本分离过程和鉴定方法 3.了解肠道鉴别选择培养基的种类及原理 实验内容: 1.观察肠道杆菌形态(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形态无特殊) 2.观察主要肠道杆菌在肠道鉴别选择培养基中的表现 3.示教及部分步骤操作:粪便标本分离过程和鉴定方法. 4.电教: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报告要求: 记录检查程序和本次实验程序,待下次实验作出最终鉴定。. 实验八 肠道菌试验(二)、厌氧菌 实验目的: 1.认识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特点及发病特点. 2.了解厌氧培养几种常用方法. 3.继续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
实验内容 1.认识破伤风杄菌、产气荚膜杄菌的形态特点,并从产气荚膜杆菌的培养特性和动物试验,理解其发病特点 2观察厌氧培养基的使用方法.。 3掌握肥达反应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4.分析上次肠道选择培养基中的培养结果,作血清学鉴定,确定细菌名称 报告要求 1记录示教结果 2按课堂所提出的病例分析肥达反应结果 3作出粪便标本检验最终结果报告 实验九棒状及分枝杆菌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及培养方法 2掌握痰涂片制作及抗酸染色法 验内容 1观察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 2观察结核杆菌的形态特点及染色性 3操作:灭菌后的痰标本涂片及抗酸染色 报告要求 1绘图记录白喉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 2将镜下所见的抗酸性染色标本绘图(注意抗酸菌形态特点) 3试述抗酸染色法意义 实验十病毒学试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病毒包涵体 2.了解病毒的鸡胚培养法、组织培养和动物接种. 3.初步掌握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解释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认识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的形态特点, 并从产气荚膜杆菌的培养特性和动物试验,理解其发病特点。 2.观察厌氧培养基的使用方法.。 3.掌握肥达反应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4.分析上次肠道选择培养基中的培养结果,作血清学鉴定,确定细菌名称。 报告要求: 1.记录示教结果 2.按课堂所提出的病例分析肥达反应结果 3.作出粪便标本检验最终结果报告 实验九 棒状及分枝杆菌试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及培养方法 2.掌握痰涂片制作及抗酸染色法 实验内容: 1.观察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 2.观察结核杆菌的形态特点及染色性 3.操作:灭菌后的痰标本涂片及抗酸染色 报告要求: 1.绘图记录白喉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 2.将镜下所见的抗酸性染色标本绘图(注意抗酸菌形态特点) 3.试述抗酸染色法意义 实验十 病毒学试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病毒包涵体. 2.了解病毒的鸡胚培养法、组织培养和动物接种. 3.初步掌握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解释. 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