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果树器官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根系 根系的功能: 1. 固定 2. 吸收水分和矿质养分 3. 运输:上运和下运 4. 贮藏养分:冬季 5. 生物合成:无机 N 转变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某些激素如细胞分裂素 一、根系的类型和结构 按发生及来源可分: 实生根系: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主根发达,分布较深,适应 力强,个体间差异大。 茎源根系:根系起源于茎上的不定根。主根不发达,分布较淺, 个体间差异小。扞插 根蘖根系:在根段上形成不定芽而发育成完整植株,这种根系为 根蘖根系。特点同茎源根系。 按功能分为二类: 固定、贮藏和输导功能:有次生结构的褐色或黄褐色的根系,更 新死亡或转化为多年生次生根 吸收、合成功能:初生结构的白色根,死亡或转化为次生根。 结构: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 生长根:须根上长有比着生部位粗的白色、饱满的小根,叫生长根。 生长根可分为根冠、生长点、延长区、根毛区、木栓化区、初生皮层脱落 区和输导根区。 吸收根:亦长于须根上,长度小于 2CM,比须根细,寿命短,在未形 成次生组织之前就死亡。主要功能是吸收。也具有根冠、生长点、延长区 和根毛区,但不产生次生组织。 加粗生长是由于一种分生组织-形成层(cambium)细胞分裂的结果。形成层位于 根维管柱中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由形成层细胞进行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一部分向内形 成新的木质部叫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另一部分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收次生韧 皮部(secondary phloem),因而使根加粗。由于这些新形成的结构是由形成层细胞分裂 而来,为与根尖、茎尖生长锥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形成的结构(初生结构)相区别,把这 一结构叫做次生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次生木质部与次生韧皮部的组成成分,基本 上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同。但常在次生结构中产生一新的组织-维管射线 (vascular ray)。 二、果树根系的分布 树冠垂直投影下,水平分布有 60%在其内。对应关系,但有例外。 影响根系分布因子: 1.果树种类:桃、杏、李、葡萄、枣等较淺,苹果、梨、柿、核桃等较深。 嫁接果树和砧木种类、砧木繁殖方式有关。 杜梨种子或根蘖繁殖。苹果 M 系的矮化砧木根系较淺,固地性差。立支柱。 2.土壤类型与结构:砂壤土深,粘土淺。粘土层,需打断。水资源,干旱诱根下长。 3.栽培方式:耕作及施肥。无耕作栽培,不破坏表层土壤。表层细根多吸收根。施 肥断根促根生长,在秋季为宜。施肥方式合理。根系修剪。根系树冠投影下近处须根多 少与地上部内膛小枝多少有对应关系。 果园覆草:根系上翻,因温、湿度关系。 根系间的相互影响: ✓ 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 根际分泌物如萜类物质 ✓ 根系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根皮甙、核桃酮
第三章 果树器官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根系 根系的功能: 1. 固定 2. 吸收水分和矿质养分 3. 运输:上运和下运 4. 贮藏养分:冬季 5. 生物合成:无机 N 转变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某些激素如细胞分裂素 一、根系的类型和结构 按发生及来源可分: 实生根系: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主根发达,分布较深,适应 力强,个体间差异大。 茎源根系:根系起源于茎上的不定根。主根不发达,分布较淺, 个体间差异小。扞插 根蘖根系:在根段上形成不定芽而发育成完整植株,这种根系为 根蘖根系。特点同茎源根系。 按功能分为二类: 固定、贮藏和输导功能:有次生结构的褐色或黄褐色的根系,更 新死亡或转化为多年生次生根 吸收、合成功能:初生结构的白色根,死亡或转化为次生根。 结构:由主根、侧根和须根组成。 生长根:须根上长有比着生部位粗的白色、饱满的小根,叫生长根。 生长根可分为根冠、生长点、延长区、根毛区、木栓化区、初生皮层脱落 区和输导根区。 吸收根:亦长于须根上,长度小于 2CM,比须根细,寿命短,在未形 成次生组织之前就死亡。主要功能是吸收。也具有根冠、生长点、延长区 和根毛区,但不产生次生组织。 加粗生长是由于一种分生组织-形成层(cambium)细胞分裂的结果。形成层位于 根维管柱中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由形成层细胞进行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一部分向内形 成新的木质部叫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另一部分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收次生韧 皮部(secondary phloem),因而使根加粗。由于这些新形成的结构是由形成层细胞分裂 而来,为与根尖、茎尖生长锥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形成的结构(初生结构)相区别,把这 一结构叫做次生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次生木质部与次生韧皮部的组成成分,基本 上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同。但常在次生结构中产生一新的组织-维管射线 (vascular ray)。 二、果树根系的分布 树冠垂直投影下,水平分布有 60%在其内。对应关系,但有例外。 影响根系分布因子: 1.果树种类:桃、杏、李、葡萄、枣等较淺,苹果、梨、柿、核桃等较深。 嫁接果树和砧木种类、砧木繁殖方式有关。 杜梨种子或根蘖繁殖。苹果 M 系的矮化砧木根系较淺,固地性差。立支柱。 2.土壤类型与结构:砂壤土深,粘土淺。粘土层,需打断。水资源,干旱诱根下长。 3.栽培方式:耕作及施肥。无耕作栽培,不破坏表层土壤。表层细根多吸收根。施 肥断根促根生长,在秋季为宜。施肥方式合理。根系修剪。根系树冠投影下近处须根多 少与地上部内膛小枝多少有对应关系。 果园覆草:根系上翻,因温、湿度关系。 根系间的相互影响: ✓ 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 根际分泌物如萜类物质 ✓ 根系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根皮甙、核桃酮
✓ 某些菌根可以释放一些抗菌素 根际:指与根系紧密结合的土壤和岩屑质粒的实际表面,相当于紧贴生长根周围, 内含根系溢泌物、土壤微生物和脱落的根细胞以毫米计的微域环境。土壤、根系和微生 物相互作用之处。 土壤中居住着大量各种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菌和藻类,还有一些 超显微镜的生物,如噬菌体等。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的, 在水平分布上则越靠近根系,微生物的数量愈多,特别是真菌的数量增加更显著。这种 现象是与植物根系的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根际土壤有团粒结构,通气良好,水分、温 度和 pH 值都比较稳定,为真菌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根的分泌物和 死根的分解主物中含有各种酶、维生素、植物生长素、氨基酸以及其它化合物,为微生 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三、根系生长及其影响因子 1.地上部有机养分的供应 超过 50%的光合产物用于果树的根系,主要是用于新根 生长。 环剥的原理和作用。 2.土壤温度:最适 20-25ºC。随温度升降而升降,若从最适温度至极限温度,则最 终生长速度低于初始,否则高于初始。 3.土壤的三相组成: 固相(土壤质粒)由于成土母岩不同,土壤质粒大小与比例的差异,果树根系生长 要求的固相率也不一样,大体都在 50%左右。 液相(水分)和气相,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80%适宜果树根系生长。过高,通 气不良,根际有害还原物质(如 H2S、CH4、乳酸等)增加,CTK 合成下降。苹果根系 正常生长要求 10%以上的 O2,桃 12%,葡萄 14%,柿 15%以上。CO2 的含量常与根系 呼吸、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物含量有关。一般大于 5%根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果树根系 过密或果园间作物以及杂草的根系过密,也可造成土壤中 CO2 过高,常常造成根系死亡。 根系的合理密度为 0.1-5 cm/m3。 4.土壤营养: 肥沃的土壤根系发育良好,吸收根多,持续活动时间长。矿质元素影响 pH,不同果 树种类或品种要求土壤酸碱度有所不同。 四、根系在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中的变化 (一)根系的生命周期 经历发生、发展、衰老、更新与死亡过程。幼树期根系垂 直生长旺盛,开始结果后即可达到最大深度。此后以水平伸展为主,同时在水平骨干根 上再发生垂直根和斜生根,根系占有空间呈波浪式扩大,在结果盛期根系占有空间达到 最大。果树局部自疏与更新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结果后期骨干根等向心更新。 不同种类果树根系更新能力不同。葡萄根系再生能力和伤口愈合能力强,苹果根断 根后再生能力较强,但根直径大小 2CM,不易愈合。梨的根系不论粗细,断根后都不易 愈合,但伤口以上仍可发生新根。板栗根的再生能力较弱。 (二)根系的年周期变化 没有自然休眠期,但由于地上部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种类、品种、树龄差 异,在一年中根系生长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1.双峰曲线 山东泰安 二年生新红星/西府海棠 春季根系生长随春梢生长而增 加,5 月中下旬达高峰,于秋季出现第二高峰。 2.三峰曲线 第一次 3 月上到 4 月中,第二次新梢近停长到果实迅速生长和花芽分 化之前,第三次在果实采收之后,随贮藏养分的回流,再次出现生长高峰。 总之年周期特点: 1.没有自然休眠期,几次生长高峰未定。 2.地上部和根系开始生长先后顺序研究结果不一致,与温度有关。 3.不同深度土层中,根系生长有交替生长现象,这与温、湿度和通气性变化有关。 表层效应:根系在土壤分布中吸收根多发生在表层土 60-80%。 4.根系在夜间的生长量与发根量都多于白天。夜晚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根的生长,根 系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光合产物
✓ 某些菌根可以释放一些抗菌素 根际:指与根系紧密结合的土壤和岩屑质粒的实际表面,相当于紧贴生长根周围, 内含根系溢泌物、土壤微生物和脱落的根细胞以毫米计的微域环境。土壤、根系和微生 物相互作用之处。 土壤中居住着大量各种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菌和藻类,还有一些 超显微镜的生物,如噬菌体等。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的, 在水平分布上则越靠近根系,微生物的数量愈多,特别是真菌的数量增加更显著。这种 现象是与植物根系的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根际土壤有团粒结构,通气良好,水分、温 度和 pH 值都比较稳定,为真菌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根的分泌物和 死根的分解主物中含有各种酶、维生素、植物生长素、氨基酸以及其它化合物,为微生 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三、根系生长及其影响因子 1.地上部有机养分的供应 超过 50%的光合产物用于果树的根系,主要是用于新根 生长。 环剥的原理和作用。 2.土壤温度:最适 20-25ºC。随温度升降而升降,若从最适温度至极限温度,则最 终生长速度低于初始,否则高于初始。 3.土壤的三相组成: 固相(土壤质粒)由于成土母岩不同,土壤质粒大小与比例的差异,果树根系生长 要求的固相率也不一样,大体都在 50%左右。 液相(水分)和气相,土壤最大持水量的 60%-80%适宜果树根系生长。过高,通 气不良,根际有害还原物质(如 H2S、CH4、乳酸等)增加,CTK 合成下降。苹果根系 正常生长要求 10%以上的 O2,桃 12%,葡萄 14%,柿 15%以上。CO2 的含量常与根系 呼吸、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物含量有关。一般大于 5%根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果树根系 过密或果园间作物以及杂草的根系过密,也可造成土壤中 CO2 过高,常常造成根系死亡。 根系的合理密度为 0.1-5 cm/m3。 4.土壤营养: 肥沃的土壤根系发育良好,吸收根多,持续活动时间长。矿质元素影响 pH,不同果 树种类或品种要求土壤酸碱度有所不同。 四、根系在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中的变化 (一)根系的生命周期 经历发生、发展、衰老、更新与死亡过程。幼树期根系垂 直生长旺盛,开始结果后即可达到最大深度。此后以水平伸展为主,同时在水平骨干根 上再发生垂直根和斜生根,根系占有空间呈波浪式扩大,在结果盛期根系占有空间达到 最大。果树局部自疏与更新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结果后期骨干根等向心更新。 不同种类果树根系更新能力不同。葡萄根系再生能力和伤口愈合能力强,苹果根断 根后再生能力较强,但根直径大小 2CM,不易愈合。梨的根系不论粗细,断根后都不易 愈合,但伤口以上仍可发生新根。板栗根的再生能力较弱。 (二)根系的年周期变化 没有自然休眠期,但由于地上部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种类、品种、树龄差 异,在一年中根系生长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1.双峰曲线 山东泰安 二年生新红星/西府海棠 春季根系生长随春梢生长而增 加,5 月中下旬达高峰,于秋季出现第二高峰。 2.三峰曲线 第一次 3 月上到 4 月中,第二次新梢近停长到果实迅速生长和花芽分 化之前,第三次在果实采收之后,随贮藏养分的回流,再次出现生长高峰。 总之年周期特点: 1.没有自然休眠期,几次生长高峰未定。 2.地上部和根系开始生长先后顺序研究结果不一致,与温度有关。 3.不同深度土层中,根系生长有交替生长现象,这与温、湿度和通气性变化有关。 表层效应:根系在土壤分布中吸收根多发生在表层土 60-80%。 4.根系在夜间的生长量与发根量都多于白天。夜晚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根的生长,根 系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光合产物
5.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变化与年周期生长高峰基本吻合。 五、果树的共生作用与菌根 (一)共生与菌根类型 果树根系长期在土壤中生长发育,必然同土壤及各种土壤微生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特别是在根际及其周围,这种联系更为密切。但长期以来,人们仅集中注意力于 植物和土壤的双重关系上,即植物借助于自身根系的根毛,从土壤微粒中不断摄取所需 要的各种矿质元素和水分,而忽视了土壤微生物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居间联系。 然而,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植物,包括果树植物在内,其根系 与土壤中的若干种真菌(有时还有放线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二者形成一种特殊的 共生体结构。存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重关系。随着能源问题的出现,植物的菌根营 养已日益引起各国科学家和农学家的普遍重视。 共生:广义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的所有现象,两者可能是互惠的,也 可能相互抑制,乃至造成危害,如线虫和病菌对果树的危害。 狭义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互相依赖,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果树根系 与土壤中的若干种真菌(有时还有放线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二者形成一种特殊的 共生体结构。通常这种共生体称为菌根(mycorrhiza),而将形成菌根的微生物称为菌根 菌。果树菌根经常部分地、有时甚至是全部地代替了根毛的作用。 关于菌根的分类诸说不同。有人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ectotrophic mycorrhiza)、内 生菌根(endotropic mycorrhiza)、和兼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ihiza)。 有人分外生、内生和周边菌根(peri-mycorrhiza)三类。 或外生、内生、兼生、周边及假菌根(pseudo-mycorrhiza)五类。 外生、内生和瘤状菌根。 1.外生菌根(ectotrophic mycorrhiza) 外生菌根是 Frank 于 1885 年在调查研究欧洲山毛榉、欧洲栗和欧洲榛等木本树种 的根系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当时他曾断言,外生菌根是所有山毛榉科植物特有的一种 特征。通过调查研究,他排除了历来把外生菌根当作一种根病象征的错误认识,正确地 阐明了外生菌根在树木营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果树植物中真正发现具有外生菌 根的树种不多,据报道仅有山毛榉科的栗树和桦木科的榛子等。 典型的外生菌根,其特征是真菌菌丝在幼小的吸收根表面生长,形成结构致密的菌 丝套(菌鞘,mantle),又称菌套菌根。菌套的外层菌丝穿织较松,先端向外延伸,使表 面呈毡状或绒毛状;内层菌丝交织较紧,部分并侵入到根外部皮层细胞的间隙中,蔓延 形成一种网状菌丝体(哈蒂氏网,Hartig net)。 果树的吸收根一旦为这种外生菌根的真菌所侵染,就不再延伸和发生根毛,其细胞 增大形成短棒状、二分叉状或珊瑚状等独特的形态结构。包围在根外的菌丝即代替根毛 而行使其吸收功能。 果树的生长根(即轴根)上不形成菌根,这样就保证了根系在土壤中的正常扩展生 长。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种类大多属于担子菌纲的伞菌目(Agaricales),其中主要是鹅 膏属(Amanite)、牛肝菌属(Boletus)和口蘑属(Tricholoma)等三个属,少数种类属 于子囊菌纲。 2.内生菌根(endotropic mycorrhiza) 内生菌根于 1891 年被发现,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作用最重要的一类菌根。一位 科学家称,在农业范围内,栽培植物不是具有根,而是具有内生菌根。 果树植物中普遍存在着根系与内生菌根真菌共生的现象。如苹果、梨、葡萄、桃杏、 李、樱桃、梅、山楂、中华猕猴桃、核桃、草莓、石榴、香蕉、荔枝、龙眼、芒果、椰 子、柑桔、凤梨等,都存在内生菌根。 内生菌根依菌丝隔膜的有无分为两类。与果树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无隔膜真菌-藻菌 纲真菌所形成的真菌。其共同特点是:A.真菌侵入果树吸收根的组织后,菌丝体主要存 在于根的皮层而不进入中柱,在根外也较少。菌丝体除在皮层细胞之间蔓延穿织外,还 进入皮层细胞内发育,这时植物的细胞仍保特活力; B.进入皮层细胞的菌丝能形成丛枝
5.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变化与年周期生长高峰基本吻合。 五、果树的共生作用与菌根 (一)共生与菌根类型 果树根系长期在土壤中生长发育,必然同土壤及各种土壤微生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特别是在根际及其周围,这种联系更为密切。但长期以来,人们仅集中注意力于 植物和土壤的双重关系上,即植物借助于自身根系的根毛,从土壤微粒中不断摄取所需 要的各种矿质元素和水分,而忽视了土壤微生物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居间联系。 然而,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植物,包括果树植物在内,其根系 与土壤中的若干种真菌(有时还有放线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二者形成一种特殊的 共生体结构。存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重关系。随着能源问题的出现,植物的菌根营 养已日益引起各国科学家和农学家的普遍重视。 共生:广义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的所有现象,两者可能是互惠的,也 可能相互抑制,乃至造成危害,如线虫和病菌对果树的危害。 狭义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互相依赖,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果树根系 与土壤中的若干种真菌(有时还有放线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二者形成一种特殊的 共生体结构。通常这种共生体称为菌根(mycorrhiza),而将形成菌根的微生物称为菌根 菌。果树菌根经常部分地、有时甚至是全部地代替了根毛的作用。 关于菌根的分类诸说不同。有人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ectotrophic mycorrhiza)、内 生菌根(endotropic mycorrhiza)、和兼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ihiza)。 有人分外生、内生和周边菌根(peri-mycorrhiza)三类。 或外生、内生、兼生、周边及假菌根(pseudo-mycorrhiza)五类。 外生、内生和瘤状菌根。 1.外生菌根(ectotrophic mycorrhiza) 外生菌根是 Frank 于 1885 年在调查研究欧洲山毛榉、欧洲栗和欧洲榛等木本树种 的根系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当时他曾断言,外生菌根是所有山毛榉科植物特有的一种 特征。通过调查研究,他排除了历来把外生菌根当作一种根病象征的错误认识,正确地 阐明了外生菌根在树木营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在果树植物中真正发现具有外生菌 根的树种不多,据报道仅有山毛榉科的栗树和桦木科的榛子等。 典型的外生菌根,其特征是真菌菌丝在幼小的吸收根表面生长,形成结构致密的菌 丝套(菌鞘,mantle),又称菌套菌根。菌套的外层菌丝穿织较松,先端向外延伸,使表 面呈毡状或绒毛状;内层菌丝交织较紧,部分并侵入到根外部皮层细胞的间隙中,蔓延 形成一种网状菌丝体(哈蒂氏网,Hartig net)。 果树的吸收根一旦为这种外生菌根的真菌所侵染,就不再延伸和发生根毛,其细胞 增大形成短棒状、二分叉状或珊瑚状等独特的形态结构。包围在根外的菌丝即代替根毛 而行使其吸收功能。 果树的生长根(即轴根)上不形成菌根,这样就保证了根系在土壤中的正常扩展生 长。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种类大多属于担子菌纲的伞菌目(Agaricales),其中主要是鹅 膏属(Amanite)、牛肝菌属(Boletus)和口蘑属(Tricholoma)等三个属,少数种类属 于子囊菌纲。 2.内生菌根(endotropic mycorrhiza) 内生菌根于 1891 年被发现,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作用最重要的一类菌根。一位 科学家称,在农业范围内,栽培植物不是具有根,而是具有内生菌根。 果树植物中普遍存在着根系与内生菌根真菌共生的现象。如苹果、梨、葡萄、桃杏、 李、樱桃、梅、山楂、中华猕猴桃、核桃、草莓、石榴、香蕉、荔枝、龙眼、芒果、椰 子、柑桔、凤梨等,都存在内生菌根。 内生菌根依菌丝隔膜的有无分为两类。与果树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无隔膜真菌-藻菌 纲真菌所形成的真菌。其共同特点是:A.真菌侵入果树吸收根的组织后,菌丝体主要存 在于根的皮层而不进入中柱,在根外也较少。菌丝体除在皮层细胞之间蔓延穿织外,还 进入皮层细胞内发育,这时植物的细胞仍保特活力; B.进入皮层细胞的菌丝能形成丛枝
状和泡囊状的菌体结构(有时泡囊也在皮层细胞的间隙中产生)。因此,这类内生菌根 又称为泡囊-丛枝体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简称 VA 菌根或 VAM、VAMF (ECM 表示外生菌根)。 与外生菌根不同,内生菌根通常在形态上与正常的吸收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有时 在同一条幼根上,根毛与 VA 菌丝体或泡囊可以同时并存。VA 菌根也有菌丝伸出根外, 散布于根四周的土壤中,根外菌丝一般伸长 1CM 左右,形成一个松散的菌丝网系统, 有时在菌丝顶部还产生吸盘式或瘤状的结构。但 VA 菌根真菌不在根表形成菌鞘,因此 根系可以保留有根毛。 能形成 VA 菌根的真菌种类颇多,其中与果树密切有关的主要是藻菌纲的真菌。根 据 Gerdemann & Trappe (1974)提出的分类意见,它们分别属于内囊霉科(Endogonaceae) 下的 7 个属。即内囊霉属(Endogone)、无柄孢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霉属 (Gigaspora)、Glomus 属、硬内囊霉属(Sclerocytis)、Modicella 属及空心内囊霉属 (Glaziella)。 瘤状菌根: 豆科植物与根瘤细菌之间――共生体行固氮作用。某些非豆科木本植物也能形成根 瘤而具有固氮能力,果树中的“肥料木”杨梅即为一例。这是一类属于放线菌的内生菌 与杨梅属植物的根所形成的根瘤共生体。它能使杨梅在贫瘠的酸性土壤中良好生长。 瘤状菌根在形态上类似于豆科植物的根瘤,但在解剖特征上与之不同,而近似于 VA 内生菌根。与 VA 菌根不同的是,它们的菌丝都具有隔膜。 (二)菌根的作用 1.扩大根系吸收范围,增强吸收能力 菌丝向四周扩展,扩大了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扩大吸收面积。 增强对 P 及其它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菌根菌活化了土壤中的矿质养分。P、Zn 等 在土壤中容易被固定成难溶性或不溶性的盐类。菌根菌使根际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增强, 有利于无机 P 吸收。菌根菌表面有磷酸脂酶,能水解有机磷化物。 菌根可提高栽植成活率:是由于菌根根外菌丝的渗透压比根毛高以及菌丝能在较低 的土壤湿度下发育。果树植物常在自已根系附近造成生理干旱区,当根系已经不能从无 效贮藏水中吸水时,真菌菌丝却仍能利用这种水分。因此在土壤含水量低于萎蔫系数时, 菌根果树的根系能继续吸收水分,保证了植株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它生理过程进行。特别 是根毛和吸收根稀少的一些果树种类生长在半干旱的土壤条件下,多半从菌根菌的共生 侵染中受益。与此同时,菌根还增高了果树植株的抗盐能力。Dethum(1979)报道了在澳 大利亚砂性干旱土壤中,栽植柑桔时幼树需要接种菌根棞才容易成活。 2.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 菌根菌能合成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和维生素,提 高柑桔叶片中激素的水平(Edriss, 1984)。带有菌根的甜橙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高 于无菌根苗木要。 3.促进果树的糖代谢 果树约 10%光合产物供应给菌根(Harley, 1971; Johnson, 1984)。但菌根能促进果树植株生长和增加干物质积累。原因主要是菌根加强了果树对 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吸收,从而增高了果树光合作用的结果。国外有人认为,柑桔植株的 干物质含量与其所吸收的磷素量呈正相关。随着吸磷量的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加强, 植株内的碳水化合物随之增多,干物重也就随之增加。 在含 P 低的土壤中接种菌根使柑桔叶片含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Nemec, 1982)。 菌根还能将吸收的糖转化为海藻糖和甘露糖醇并贮存起来,在另一物候期再转化为 被寄主利用的糖类物质。 4.提高果树的抗病力 四种抗病机制 a.减少根际环境的糖含量使病原菌产生缺乏基质 b.菌根分泌抗生素抑制有害病菌发育 c.个生菌根的菌丝鞘可以阻挡病菌侵染 d.净化根际环境,菌根可以有选择地与某些微生物共栖,而抑制另一些 微生物的生存 (三)菌根发育的环境 菌根菌是以共生寄主供应的碳水化合物作为其活动和发育的能源的,所以在果树根
状和泡囊状的菌体结构(有时泡囊也在皮层细胞的间隙中产生)。因此,这类内生菌根 又称为泡囊-丛枝体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简称 VA 菌根或 VAM、VAMF (ECM 表示外生菌根)。 与外生菌根不同,内生菌根通常在形态上与正常的吸收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有时 在同一条幼根上,根毛与 VA 菌丝体或泡囊可以同时并存。VA 菌根也有菌丝伸出根外, 散布于根四周的土壤中,根外菌丝一般伸长 1CM 左右,形成一个松散的菌丝网系统, 有时在菌丝顶部还产生吸盘式或瘤状的结构。但 VA 菌根真菌不在根表形成菌鞘,因此 根系可以保留有根毛。 能形成 VA 菌根的真菌种类颇多,其中与果树密切有关的主要是藻菌纲的真菌。根 据 Gerdemann & Trappe (1974)提出的分类意见,它们分别属于内囊霉科(Endogonaceae) 下的 7 个属。即内囊霉属(Endogone)、无柄孢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霉属 (Gigaspora)、Glomus 属、硬内囊霉属(Sclerocytis)、Modicella 属及空心内囊霉属 (Glaziella)。 瘤状菌根: 豆科植物与根瘤细菌之间――共生体行固氮作用。某些非豆科木本植物也能形成根 瘤而具有固氮能力,果树中的“肥料木”杨梅即为一例。这是一类属于放线菌的内生菌 与杨梅属植物的根所形成的根瘤共生体。它能使杨梅在贫瘠的酸性土壤中良好生长。 瘤状菌根在形态上类似于豆科植物的根瘤,但在解剖特征上与之不同,而近似于 VA 内生菌根。与 VA 菌根不同的是,它们的菌丝都具有隔膜。 (二)菌根的作用 1.扩大根系吸收范围,增强吸收能力 菌丝向四周扩展,扩大了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扩大吸收面积。 增强对 P 及其它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菌根菌活化了土壤中的矿质养分。P、Zn 等 在土壤中容易被固定成难溶性或不溶性的盐类。菌根菌使根际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增强, 有利于无机 P 吸收。菌根菌表面有磷酸脂酶,能水解有机磷化物。 菌根可提高栽植成活率:是由于菌根根外菌丝的渗透压比根毛高以及菌丝能在较低 的土壤湿度下发育。果树植物常在自已根系附近造成生理干旱区,当根系已经不能从无 效贮藏水中吸水时,真菌菌丝却仍能利用这种水分。因此在土壤含水量低于萎蔫系数时, 菌根果树的根系能继续吸收水分,保证了植株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它生理过程进行。特别 是根毛和吸收根稀少的一些果树种类生长在半干旱的土壤条件下,多半从菌根菌的共生 侵染中受益。与此同时,菌根还增高了果树植株的抗盐能力。Dethum(1979)报道了在澳 大利亚砂性干旱土壤中,栽植柑桔时幼树需要接种菌根棞才容易成活。 2.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 菌根菌能合成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和维生素,提 高柑桔叶片中激素的水平(Edriss, 1984)。带有菌根的甜橙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高 于无菌根苗木要。 3.促进果树的糖代谢 果树约 10%光合产物供应给菌根(Harley, 1971; Johnson, 1984)。但菌根能促进果树植株生长和增加干物质积累。原因主要是菌根加强了果树对 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吸收,从而增高了果树光合作用的结果。国外有人认为,柑桔植株的 干物质含量与其所吸收的磷素量呈正相关。随着吸磷量的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加强, 植株内的碳水化合物随之增多,干物重也就随之增加。 在含 P 低的土壤中接种菌根使柑桔叶片含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Nemec, 1982)。 菌根还能将吸收的糖转化为海藻糖和甘露糖醇并贮存起来,在另一物候期再转化为 被寄主利用的糖类物质。 4.提高果树的抗病力 四种抗病机制 a.减少根际环境的糖含量使病原菌产生缺乏基质 b.菌根分泌抗生素抑制有害病菌发育 c.个生菌根的菌丝鞘可以阻挡病菌侵染 d.净化根际环境,菌根可以有选择地与某些微生物共栖,而抑制另一些 微生物的生存 (三)菌根发育的环境 菌根菌是以共生寄主供应的碳水化合物作为其活动和发育的能源的,所以在果树根
组织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情况下,它们发育旺盛。 菌根菌是好气性微生物,一般布于表层土壤,在土壤结构疏松、通气良好、土温适 宜和土壤水分适中的条件下对果树根系的感染率强,菌根形成良好。不同种类的菌根菌 要求的温度条件也不一样。 通常 26-32ºC 菌丝发育最好,35ºC 受抑制,高于 50ºC 就会死亡(Nemec, 1987, 1990)。 菌根菌通常不耐碱,要求土壤 pH 值在 5-7.5 左右为宜,依菌根菌种类及其共生树 种而异。 一般瘠薄的土壤有利于菌根发育,但也有肥沃土壤可以大量形成菌根的报道(Marx, 1977)。 低光强一般有利于菌根菌的发育,不同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 同的菌种影响不同(Singh, 1991),高浓度的 PP333 影响 VA 菌根发育(Michelini, 1989)。 菌根菌存活的时间依菌根种类而异,一般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存活的时间都很短, 只有一个生长季,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以果树吸收根的皮层组织为基础的,随着吸收根在 土壤中不断死亡、更新,菌根也不断更新形成。瘤状菌根存活的时间较长,通常可以看 到有多年生的根瘤在根上存在,但其功能是否有变化尚缺乏了解。 菌根产生的时期多与果树根系的活动期相适应,菌根在每年新吸收根发生后形成, 在根群停长前结束。在细根多的地方菌根形成也多,但不一定整个根系的幼根都形成菌 根。 (四)菌根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1.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提高果树适应力 抗病性、抗旱性、抗盐碱 3.解决果树重茬障碍 栽植前结合土壤杀菌处理,苹果、柑桔、桃、草莓 生产优质果实,P 与品质有关 1993 年 5 月第六届全国微生物学术研讨会在保 苗圃地接种 如长期连续培育苗木,势必引起土壤中养分亏缺,植物病原和线虫不 断累积,后两种情况即使在加大施肥量时也不能克服。国外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常对 苗圃地使用种土壤熏剂或其他杀虫杀菌剂进行土壤处理。这样虽杀死了植物病原菌和线 虫,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土壤中菌根菌的数量,有时菌根菌对土壤熏蒸剂的敏感程度大 大超过了病原菌。经济有效解决方法是在苗圃中撒施适宜的菌根菌。这种接种体多利用 其他作物作为菌根菌的共生寄主进行繁殖而制备,其中含有菌根菌的大量孢子。如三叶 草。VA 菌根菌不能离体繁殖
组织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情况下,它们发育旺盛。 菌根菌是好气性微生物,一般布于表层土壤,在土壤结构疏松、通气良好、土温适 宜和土壤水分适中的条件下对果树根系的感染率强,菌根形成良好。不同种类的菌根菌 要求的温度条件也不一样。 通常 26-32ºC 菌丝发育最好,35ºC 受抑制,高于 50ºC 就会死亡(Nemec, 1987, 1990)。 菌根菌通常不耐碱,要求土壤 pH 值在 5-7.5 左右为宜,依菌根菌种类及其共生树 种而异。 一般瘠薄的土壤有利于菌根发育,但也有肥沃土壤可以大量形成菌根的报道(Marx, 1977)。 低光强一般有利于菌根菌的发育,不同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 同的菌种影响不同(Singh, 1991),高浓度的 PP333 影响 VA 菌根发育(Michelini, 1989)。 菌根菌存活的时间依菌根种类而异,一般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存活的时间都很短, 只有一个生长季,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以果树吸收根的皮层组织为基础的,随着吸收根在 土壤中不断死亡、更新,菌根也不断更新形成。瘤状菌根存活的时间较长,通常可以看 到有多年生的根瘤在根上存在,但其功能是否有变化尚缺乏了解。 菌根产生的时期多与果树根系的活动期相适应,菌根在每年新吸收根发生后形成, 在根群停长前结束。在细根多的地方菌根形成也多,但不一定整个根系的幼根都形成菌 根。 (四)菌根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1.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提高果树适应力 抗病性、抗旱性、抗盐碱 3.解决果树重茬障碍 栽植前结合土壤杀菌处理,苹果、柑桔、桃、草莓 生产优质果实,P 与品质有关 1993 年 5 月第六届全国微生物学术研讨会在保 苗圃地接种 如长期连续培育苗木,势必引起土壤中养分亏缺,植物病原和线虫不 断累积,后两种情况即使在加大施肥量时也不能克服。国外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常对 苗圃地使用种土壤熏剂或其他杀虫杀菌剂进行土壤处理。这样虽杀死了植物病原菌和线 虫,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土壤中菌根菌的数量,有时菌根菌对土壤熏蒸剂的敏感程度大 大超过了病原菌。经济有效解决方法是在苗圃中撒施适宜的菌根菌。这种接种体多利用 其他作物作为菌根菌的共生寄主进行繁殖而制备,其中含有菌根菌的大量孢子。如三叶 草。VA 菌根菌不能离体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