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 7.1概述 经过长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们发现: 烃类化合物中,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一般具有石油气息,其 中C和Cg的香强度最大。随着分子量的增加香气变弱。 C16以上的脂肪族烃类属于无香物质。 链状烃比环状烃的香气要强。 随着不饱和性的增加,其香气相应变强。例如,乙烷是无 臭的,乙烯具有醚的气味,而炔则具有清香香气
香料 6 7.1 概述 • 经过长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们发现: • 烃类化合物中,脂肪族烃类化合物一般具有石油气息,其 中C8和C9的香强度最大。随着分子量的增加香气变弱。 C16以上的脂肪族烃类属于无香物质。 • 链状烃比环状烃的香气要强。 • 随着不饱和性的增加,其香气相应变强。例如,乙烷是无 臭的,乙烯具有醚的气味,而炔则具有清香香气
香料 7.1概述 醇类化合物中,羟基属于强发香团,但当分子间以及分子 内形成氢键时,香气减弱(这一点对调香者比较重要)。 C4和C5醇类化合物具有杂醇油的香气,C8醇香气最强, 碳数再增加时,出现花香香气。C14醇几乎无香。 另外,-OH数量增加时,香气变弱; 如果引入双键、叁键时,香气增强; 不饱和键位置接近-OH的物质,其香气显著增强
香料 7 7.1 概述 • 醇类化合物中,羟基属于强发香团,但当分子间以及分子 内形成氢键时,香气减弱(这一点对调香者比较重要)。 • C4和C5醇类化合物具有杂醇油的香气,C8醇香气最强, 碳数再增加时,出现花香香气。C14醇几乎无香。 • 另外,-OH数量增加时,香气变弱; • 如果引入双键、叁键时,香气增强; • 不饱和键位置接近-OH的物质,其香气显著增强
香料 7.1概述 醛类化合物中,脂肪族低级醛有强烈的刺鼻气味,C4和 C5醛具有黄油型香气,C8、C12等醛类化合物则有花香 香气和油脂气味,其中C10醛香气最强,C16醛无臭味。 芳香族醛类及萜烯醛类中,大多具有香草、花香等香气。 酮类化合物中,C11脂肪族酮香气强,并且有蕺菜的香气。 C16酮是无臭的,含有C11~C13的大环酮类有樟脑气味; C14的大环酮,具有柏木香气,C15~C18大环酮则具有 细腻而温和的天然麝香香气
香料 8 7.1 概述 • 醛类化合物中,脂肪族低级醛有强烈的刺鼻气味,C4和 C5醛具有黄油型香气,C8、 C12等醛类化合物则有花香 香气和油脂气味,其中C10醛香气最强,C16醛无臭味。 • 芳香族醛类及萜烯醛类中,大多具有香草、花香等香气。 • 酮类化合物中,C11脂肪族酮香气强,并且有蕺菜的香气。 C16酮是无臭的,含有C11~C13的大环酮类有樟脑气味; C14的大环酮,具有柏木香气,C15~C18大环酮则具有 细腻而温和的天然麝香香气
香料 7.1概述 脂肪族羧酸化合物中,C4和C5羧酸具有酸败的黄油香气、 C8和C10羧酸有不快的汗臭气息。C14羧酸无臭味。 酯类化合物的香气介于醇和酸之间,但均比原来的醇、酸 的香气要好。 由脂肪酸和脂族醇所生成的酯,一般具有花、果、草香。 C8的羧酸乙酯香气最强,C17的羧酸酯是无臭的。 内酯化合物的香气接近于化学结构类似的酯类化合物,但 由于取代基的位置不同,其香气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内酯 环的增大,香气随之增强,而尖刺的气味相应减弱。大环 化合物中环十五内酯有麝香香气,一般大环为C14~C19 时,有较强的麝香香气,等等
香料 9 7.1 概述 • 脂肪族羧酸化合物中,C4和C5羧酸具有酸败的黄油香气、 C8和C10羧酸有不快的汗臭气息。C14羧酸无臭味。 • 酯类化合物的香气介于醇和酸之间,但均比原来的醇、酸 的香气要好。 • 由脂肪酸和脂族醇所生成的酯,一般具有花、果、草香。 C8的羧酸乙酯香气最强,C17的羧酸酯是无臭的。 • 内酯化合物的香气接近于化学结构类似的酯类化合物,但 由于取代基的位置不同,其香气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内酯 环的增大,香气随之增强,而尖刺的气味相应减弱。大环 化合物中环十五内酯有麝香香气,一般大环为C14~C19 时,有较强的麝香香气,等等
香料 8.1概述 香气也因分子的立体异构而造成差异。有人发现:一薄 荷脑与d一薄荷脑、一羧酸与d一羧酸等香物之间存在着 香气的差异。 10
香料 10 8.1 概述 • 香气也因分子的立体异构而造成差异。有人发现:l一薄 荷脑与d一薄荷脑、l一羧酸与d一羧酸等香物之间存在着 香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