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 一试析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智慧 王俊宇 (11307090052社会学 内容提要:智慧是人类通过对自身、周围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其观念认识所 达到的一种至高而超脱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汇聚和完美融合,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对象 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然而,受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所认为和所追 求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本文将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传统智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三者 内涵的分析,领略、体味并发现中、印、西的智慧之间的区别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美学情思之所在 关键词:智慧,中国,印度,西方 天地造化万物,然而万物不尽相同。地理环境之差别,人文传统之迥异,造就出不同地 域中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智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 高层次的文化,因而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求。但在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的观 念影响下,人们所认为的智慧其内涵亦迥然有别。如中国式智慧之含蓄隽永深沉,印度式智 慧之热诚敦厚虔诚,西方式智慧之理性冷静思辨,其间所含蕴之文化灵魂与美学情思足以值 得人们穷思竭力去研究参悟以得此中真谛,体悟曼妙思维之美感,领略无尽创造之活力。求 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中国的智慧、印度的智慧以及西方的智慧,它们各是什么? 其区别又在于何处?试而析之,或可得思维与美学之灿烂火花乍现。 一、中国智慧:诗性感悟—向善与境界 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其后南北朝隋唐以后虽有释家文化融入,但 其根本性的核心性的文化底蕴与脉络依然存于儒道,带着深深的儒道烙印。在这种环境中孕 育并最终形成的中国式的智慧必然也深受儒道影响,其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 儒家尚“仁”,倡导普通人修身,做到怀“仁心”,行“仁事”;当政者修业,应该施“仁 政”。仁的本质其实就是“善”,不过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善”推而广之、化而概之的“大 善”。孔子讲“仁者爱人”,即是说怀有“仁”的人会去亲爱众人,从受善教。 道家说“道”,老子尊崇“道”而又未给出它的明确定义,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只 是笼统地指出“道”是天下的根本。为什么呢?这并非是老子故弄玄虚,因为“道”本身就 是不能具体而言的事物,它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摆脱了世俗的烦忧困扰,返璞归真,能够 达观生死,通透天下的自我心灵解脱的空灵之境。 释家虽然后于儒道形成,且并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但无法否认它在其中 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塑造传统文化和中国式智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释家传入 中国后遭到本土化的改造,其核心思想与儒道两家有着共通和相似之处。同于儒家的是,释 家也注重行善,“乐善好施”,不过这种善是为“种善因,得善果”的宗教信仰而行;同于道 家的是,释家也讲求境界的追求和心灵的自我解放以超脱俗世,虽然释家的这种讲求更多的 是基于对“转世轮回”的信奉并由此产生的对现世的淡然 本文所论述的智慧特指中国、印度和西方近代以前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1 求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 ——试析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智慧① 王俊宇 (11307090052 社会学) 内容提要:智慧是人类通过对自身、周围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其观念认识所 达到的一种至高而超脱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汇聚和完美融合,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对象, 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然而,受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所认为和所追 求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本文将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传统智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三者 内涵的分析,领略、体味并发现中、印、西的智慧之间的区别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美学情思之所在。 关键词:智慧,中国,印度,西方 天地造化万物,然而万物不尽相同。地理环境之差别,人文传统之迥异,造就出不同地 域中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智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 高层次的文化,因而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求。但在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的观 念影响下,人们所认为的智慧其内涵亦迥然有别。如中国式智慧之含蓄隽永深沉,印度式智 慧之热诚敦厚虔诚,西方式智慧之理性冷静思辨,其间所含蕴之文化灵魂与美学情思足以值 得人们穷思竭力去研究参悟以得此中真谛,体悟曼妙思维之美感,领略无尽创造之活力。求 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中国的智慧、印度的智慧以及西方的智慧,它们各是什么? 其区别又在于何处?试而析之,或可得思维与美学之灿烂火花乍现。 一、中国智慧:诗性感悟——向善与境界 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其后南北朝隋唐以后虽有释家文化融入,但 其根本性的核心性的文化底蕴与脉络依然存于儒道,带着深深的儒道烙印。在这种环境中孕 育并最终形成的中国式的智慧必然也深受儒道影响,其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 儒家尚“仁”,倡导普通人修身,做到怀“仁心”,行“仁事”;当政者修业,应该施“仁 政”。仁的本质其实就是“善”,不过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善”推而广之、化而概之的“大 善”。孔子讲“仁者爱人”,即是说怀有“仁”的人会去亲爱众人,从受善教。 道家说“道”,老子尊崇“道”而又未给出它的明确定义,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只 是笼统地指出“道”是天下的根本。为什么呢?这并非是老子故弄玄虚,因为“道”本身就 是不能具体而言的事物,它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摆脱了世俗的烦忧困扰,返璞归真,能够 达观生死,通透天下的自我心灵解脱的空灵之境。 释家虽然后于儒道形成,且并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但无法否认它在其中 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塑造传统文化和中国式智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释家传入 中国后遭到本土化的改造,其核心思想与儒道两家有着共通和相似之处。同于儒家的是,释 家也注重行善,“乐善好施”,不过这种善是为“种善因,得善果”的宗教信仰而行;同于道 家的是,释家也讲求境界的追求和心灵的自我解放以超脱俗世,虽然释家的这种讲求更多的 是基于对“转世轮回”的信奉并由此产生的对现世的淡然。 ① 本文所论述的智慧特指中国、印度和西方近代以前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于是,以儒道文化为根本与核心,并受到释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式智慧形成了。它讲求“向 善”,含有很多“善”的成分,一个道德修养低下,心无善念,不施善行的人,无论他是多 么的聪明,也不会被冠以智慧的名号——一向善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有智慧之人的基本条件和 要求;它还注重境界,一个为尘世浮名俗事所困,整日困扰经营于功名利禄之间,有太过急 于入世之心,而无宁静淡泊、豁达坦荡之意的人,也不会成为大家所认可的拥有智慧的人, 哪怕他很善良,做过很多善事,因为他缺少了最能使一位智者显著地与普通人或有小聪明之 徒区别开来的必备要素——境界。 在中国的文化认知中,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处事圆滑、思维敏捷,皆可谓之聪明 但聪明的人并非有智慧;反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必过目不忘、八面玲珑,他一定是具备了 上面所说的两个重要条件——一向善之心和至高境界。 拥有中国式智慧的代表人物可举道家始祖老子和宋代著名文人苏轼。首先的是,这两个 人的品行修养都很高,有向善之心。老子过函谷愿为一守关小吏下笔五千言书《道德经》; 苏轼为官造福百姓,政绩可称——这可以说明两人的仁爱向善之意。再者重要的是,两人思 想都达到了令人称羡敬仰的极高境界。 老子著《道德经》,参透天地之玄妙,了悟万物之神奇,洞悉世间之变化,说“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①到达物我混忘而又万理皆明的臻化之境,不可不谓有大 智慧。 苏轼传承儒道学说,同时兼收释家思想,使三者在自己身上得到完美融合。他既有释家 “看破红尘”之后的淡泊宁静之心,又有道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旷达坦然之气,虽被贬 处南荒孤岛之地,亦能谈笑风生,真正进入返璞归真的空灵之境,亦可谓有大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浩繁而难以穷尽,其智慧内涵亦是如此般深沉广阔难以尽言。总结 来说,中国的智慧就是不关注智力本身,而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讲求向善与境界,而带有理 想性、浪漫性的诗性的感悟与情思。 、印度智意:宗教信仰——神性和入圣 说起印度,不能不说宗教,因为这是一个宗教的国度。虽然和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 并同处于东方,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以学说为宗,印度以信仰 为教。宗教信仰之于印度就像儒道学说之于中国,已成为其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传承的血脉 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化和社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传统在印度延续地更为持久 有力,直到今天,宗教依然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 是这样;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儒道学说开始迅速衰落以至在当下的中国很难再感受 它直接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印度式智慧的诞生离不开宗教信仰的孕育和滋养,印度的智慧 中蕴含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印度人的信仰具有包容性,并由此而衍生出多样性。纵向来看,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在不 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横向来看,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教外,印度社会中还存在着伊 斯兰教、锡克教、佛教和其他宗教。就宗教本身来看,其教旨同样具有包容性。印度教作为 这一特性的典型代表,它的教义中除了原创的信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佛教教义,它和佛教 的主张具有很多相通甚至是相同的地方。 多样性的宗教信仰虽然增加了对其进行梳理的难度,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印度文化 和社会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体说来,在宗教和信仰中孕育形成的印度式智慧的内涵是基于 宗教信仰的“神性”和“入圣”。 智慧是“神性”。有宗教就会有信仰对象,有信仰对象就会有神。神是众教徒崇奉膜拜 万晓咏编:《老子-庄子》,第11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
2 于是,以儒道文化为根本与核心,并受到释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式智慧形成了。它讲求“向 善”,含有很多“善”的成分,一个道德修养低下,心无善念,不施善行的人,无论他是多 么的聪明,也不会被冠以智慧的名号——向善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有智慧之人的基本条件和 要求;它还注重境界,一个为尘世浮名俗事所困,整日困扰经营于功名利禄之间,有太过急 于入世之心,而无宁静淡泊、豁达坦荡之意的人,也不会成为大家所认可的拥有智慧的人, 哪怕他很善良,做过很多善事,因为他缺少了最能使一位智者显著地与普通人或有小聪明之 徒区别开来的必备要素——境界。 在中国的文化认知中,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处事圆滑、思维敏捷,皆可谓之聪明, 但聪明的人并非有智慧;反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必过目不忘、八面玲珑,他一定是具备了 上面所说的两个重要条件——向善之心和至高境界。 拥有中国式智慧的代表人物可举道家始祖老子和宋代著名文人苏轼。首先的是,这两个 人的品行修养都很高,有向善之心。老子过函谷愿为一守关小吏下笔五千言书《道德经》; 苏轼为官造福百姓,政绩可称——这可以说明两人的仁爱向善之意。再者重要的是,两人思 想都达到了令人称羡敬仰的极高境界。 老子著《道德经》,参透天地之玄妙,了悟万物之神奇,洞悉世间之变化,说“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① 到达物我混忘而又万理皆明的臻化之境,不可不谓有大 智慧。 苏轼传承儒道学说,同时兼收释家思想,使三者在自己身上得到完美融合。他既有释家 “看破红尘”之后的淡泊宁静之心,又有道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旷达坦然之气,虽被贬 处南荒孤岛之地,亦能谈笑风生,真正进入返璞归真的空灵之境,亦可谓有大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浩繁而难以穷尽,其智慧内涵亦是如此般深沉广阔难以尽言。总结 来说,中国的智慧就是不关注智力本身,而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讲求向善与境界,而带有理 想性、浪漫性的诗性的感悟与情思。 二、印度智慧:宗教信仰——神性和入圣 说起印度,不能不说宗教,因为这是一个宗教的国度。虽然和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 并同处于东方,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以学说为宗,印度以信仰 为教。宗教信仰之于印度就像儒道学说之于中国,已成为其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传承的血脉, 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化和社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传统在印度延续地更为持久 有力,直到今天,宗教依然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 是这样;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儒道学说开始迅速衰落以至在当下的中国很难再感受到 它直接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印度式智慧的诞生离不开宗教信仰的孕育和滋养,印度的智慧 中蕴含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印度人的信仰具有包容性,并由此而衍生出多样性。纵向来看,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在不 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横向来看,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教外,印度社会中还存在着伊 斯兰教、锡克教、佛教和其他宗教。就宗教本身来看,其教旨同样具有包容性。印度教作为 这一特性的典型代表,它的教义中除了原创的信仰,包括了相当部分的佛教教义,它和佛教 的主张具有很多相通甚至是相同的地方。 多样性的宗教信仰虽然增加了对其进行梳理的难度,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印度文化 和社会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体说来,在宗教和信仰中孕育形成的印度式智慧的内涵是基于 宗教信仰的“神性”和“入圣”。 智慧是“神性”。有宗教就会有信仰对象,有信仰对象就会有神。神是众教徒崇奉膜拜 ① 万晓咏编:《老子‐庄子》,第 113 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年 7 月
的对象,是自己信仰的寄托所在。虽然没有人真正见到过神,虽然神是缥缈虚幻的,但教徒 们依然相信他,因为他是人们所期望的那种超越普通、无所不能、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的力量的代表与象征。人们对神的信仰,实际是对这种力量的信仰。人们受宗教的影响越深 对神性、对神性所代表的力量的渴望就越强烈。在印度,人们因为长期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 膜拜,其潜在意识中对代表神性的力量的渴求也就比较强烈。而智慧,它的一个重要内涵便 是表示超越常人、能够趋致美好的思维力量,这与印度人渴望的力量不谋而合。于是,在印 度文化中,智慧的内涵被扩大,不仅代表思维的力量,还可以代表物质的力量,但凡超越常 人、可以改变不好现状的力量都可归为智慧,即“神性”就是智慧,智慧的一个重要内容便 是“神性”。 智慧是“入圣”。正如前面所说,印度教深受佛教的影响,那么佛教的某些教义便依托 印度教而在印度的宗教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点便是佛教“入圣”的教义 与神论性宗教不同,佛教是“人论性”或者说“圣论性”宗教。佛教有这样的教义:佛是人 而不是神;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世间没有顽劣不可教化 的人。佛教所尊奉的佛主释迦牟尼不像其他宗教的主神尽皆出之于混沌,生之于未有,可创 制天地,可孕化万物,而是出自一个小国君主之家,有父母妻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自 己也说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非其他。也就是说佛教的教义 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慧根,只要悉心修行,向化善教,都可以发悟真理,看透苦难,得到世人 敬仰而“超凡入圣”。这样的教义深深根植在印度教众心中,他们视像释迦牟尼那般经过虔 诚修行而“入圣”为至高的理想和追求。这样,那些能够“入圣”的人自然被认为与众不同 生具灵根,有大智大慧 印度历史上可称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的代表古有释迦牟尼,近有甘地。释迦牟尼宣扬佛教, 信徒数以万计,上至国王贵族,下至贱民奴隶,皆皈依入释,释迦牟尼为他们传道解惑,拯 救众生,影响广大深远;甘地倾其一生之力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担任国大党主席,影响 力遍及整个印度次大陆,号召所至,振臂一呼,应者如云——这两个人都可谓有力量,改变 印度众生的力量,即是有“神性”。再者,释迦牟尼坚守善道,舍弃王子至尊,抛却锦玉之 诱,事苦修行,终得大彻大悟,创立佛教,被尊为“佛祖”,万世崇仰;甘地内心善良,德 行高尚,信奉“非暴力”理念,在一生的斗争过程中不曾伤害一人,总以善念感化人,赢得 印度全体人民的尊重,被称为“圣雄”一这两个人也都达到了“入圣”的境界。释迦牟尼 与甘地既具“神性”,又能入圣,自然是有智慧之人 印度文化的灵魂是宗教,印度的智慧也就在与宗教息息相关的衍生文化中得以体现,智 慧没有开宗教这一根本。印度人信奉宗教,并因此而尊崇神性与入圣,他们的智慧就是在信 仰中去追求神性的获得和入圣的境界。 西方的智慧:科学的探索——哲性和求真 发轫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与特 性。异于中国人的以自我为中心而追求心灵开悟和印度人的以宗教为中心注重对神的信仰 西方人则以自然界和社会为中心讲求对物质奥秘的探索与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虽然西方 也有着漫长的宗教历史并有为数众多的基督教徒,但对宗教的信仰没有阻碍西方人在更深层 次上对科学合理性的求索。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人是怀着理性进行信仰的,他们在更多意 义上是把宗教信仰当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而非灵魂的寄托。这一点和印度相比差异尤为显 想一想两千五百年之前的历史,那时的中国还正处在春秋征战的分裂时期,诸子百家的 文化争鸣刚刚兴起,影响后世的主流文化尚在被塑造;那时的印度同样处在分裂动乱之中
3 的对象,是自己信仰的寄托所在。虽然没有人真正见到过神,虽然神是缥缈虚幻的,但教徒 们依然相信他,因为他是人们所期望的那种超越普通、无所不能、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的力量的代表与象征。人们对神的信仰,实际是对这种力量的信仰。人们受宗教的影响越深, 对神性、对神性所代表的力量的渴望就越强烈。在印度,人们因为长期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 膜拜,其潜在意识中对代表神性的力量的渴求也就比较强烈。而智慧,它的一个重要内涵便 是表示超越常人、能够趋致美好的思维力量,这与印度人渴望的力量不谋而合。于是,在印 度文化中,智慧的内涵被扩大,不仅代表思维的力量,还可以代表物质的力量,但凡超越常 人、可以改变不好现状的力量都可归为智慧,即“神性”就是智慧,智慧的一个重要内容便 是“神性”。 智慧是“入圣”。正如前面所说,印度教深受佛教的影响,那么佛教的某些教义便依托 印度教而在印度的宗教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点便是佛教“入圣”的教义。 与神论性宗教不同,佛教是“人论性”或者说“圣论性”宗教。佛教有这样的教义:佛是人 而不是神;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世间没有顽劣不可教化 的人。佛教所尊奉的佛主释迦牟尼不像其他宗教的主神尽皆出之于混沌,生之于未有,可创 制天地,可孕化万物,而是出自一个小国君主之家,有父母妻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自 己也说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非其他。也就是说佛教的教义 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慧根,只要悉心修行,向化善教,都可以发悟真理,看透苦难,得到世人 敬仰而“超凡入圣”。这样的教义深深根植在印度教众心中,他们视像释迦牟尼那般经过虔 诚修行而“入圣”为至高的理想和追求。这样,那些能够“入圣”的人自然被认为与众不同, 生具灵根,有大智大慧。 印度历史上可称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的代表古有释迦牟尼,近有甘地。释迦牟尼宣扬佛教, 信徒数以万计,上至国王贵族,下至贱民奴隶,皆皈依入释,释迦牟尼为他们传道解惑,拯 救众生,影响广大深远;甘地倾其一生之力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担任国大党主席,影响 力遍及整个印度次大陆,号召所至,振臂一呼,应者如云——这两个人都可谓有力量,改变 印度众生的力量,即是有“神性”。再者,释迦牟尼坚守善道,舍弃王子至尊,抛却锦玉之 诱,事苦修行,终得大彻大悟,创立佛教,被尊为“佛祖”,万世崇仰;甘地内心善良,德 行高尚,信奉“非暴力”理念,在一生的斗争过程中不曾伤害一人,总以善念感化人,赢得 印度全体人民的尊重,被称为“圣雄”——这两个人也都达到了“入圣”的境界。释迦牟尼 与甘地既具“神性”,又能入圣,自然是有智慧之人。 印度文化的灵魂是宗教,印度的智慧也就在与宗教息息相关的衍生文化中得以体现,智 慧没有开宗教这一根本。印度人信奉宗教,并因此而尊崇神性与入圣,他们的智慧就是在信 仰中去追求神性的获得和入圣的境界。 三、西方的智慧:科学的探索——哲性和求真 发轫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与特 性。异于中国人的以自我为中心而追求心灵开悟和印度人的以宗教为中心注重对神的信仰, 西方人则以自然界和社会为中心讲求对物质奥秘的探索与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思考。虽然西方 也有着漫长的宗教历史并有为数众多的基督教徒,但对宗教的信仰没有阻碍西方人在更深层 次上对科学合理性的求索。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人是怀着理性进行信仰的,他们在更多意 义上是把宗教信仰当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而非灵魂的寄托。这一点和印度相比差异尤为显 著。 想一想两千五百年之前的历史,那时的中国还正处在春秋征战的分裂时期,诸子百家的 文化争鸣刚刚兴起,影响后世的主流文化尚在被塑造;那时的印度同样处在分裂动乱之中
还在遭受着外族人的入侵,统一的信仰尚未形成。而就在此时,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已然 处在发达的城邦文明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在进行着人性、政治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 斯和他的弟子们在推导着各种各样的数学定理,阿基米德不久之后也将开始对浩瀚天空的观 察与研究。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向来注重对人类自身、对现实世界、对所处社会的观察、感 悟与思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式的智慧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它是科学的探索, 内蕴着哲性的思考和求真的努力。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情感和诗性的文明,印度文明是信仰和神性的文明,那么西方文明便 是科学和理性的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一块多山少田、狭小贫瘠的土地,远不像中 国和印度文明的发源地那样延绵于大河之岸,土地广袤,沃野千里。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劣 促使希腊人更多地去思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以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生存环 境 哲性”是思辨,古希腊的先哲们反省自身和社会,思考真善美,思考政治和法度,他 们期求通过这种反思促进人和所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为生存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求 真”是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中存在着诸多神奇与奥妙,并尽力去挖掘探索,他 们认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为生存而对外界付出的努 力 西方人所认为的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这种为了整个社会的更好生活和未来而进行的不 懈的哲思与求真之中。 纵观历史,西方有太多太多的智者。而如果要于其中选择一位作为代表的话,亚里士多 德无疑是合适人选。亚里士多德一生穷思好学,精硏晢学、科学、政治学,孜孜不倦探求真 理,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影响施及几乎所有在他之后的哲学家, 而他的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更是揭示了他毕生遵奉的信旨之所在。亚 里士多德为知识而生,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哲思”和“求真”,获得智慧的真谛,无愧于 位真正的智者。 探索科学,专注于“哲思”和“求真”,以思辨性思维思我当思人类社会之问题,以理 性之精神求索自然空间之奥秘,这大约就是西方智慧的内涵之所在 四、智慧与审美:相异的智慧观折射出不同的美学情思 审美是一种充分运用智慧的活动,在不同的智慧观的影响下人们自然会获得对生命情调 不一样的感悟并由此生发出不一样的美学情思。中国、印度和西方不一样的智慧引导着处于 这三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着对生命情调的不同感悟,收获着不一样的美学情思,并因之 而进行着不同的对美的创造。这里我们不妨以文学和绘画这两种极富智慧力的创作为切入点 而对中印西相异的美感追求进行审视 中国的智慧讲求向善与境界,而两者之中又更为侧重境界。境界越高,越是有智慧,越 是有美感。这一点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和作画的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高境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这是对人生彻悟、放旷通达的高境界;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生死彻悟,物我合一的高境界。中国人绘画 以纸墨为具,不尚重彩,巧思布局,泼墨之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月只求其神备 不求其形似,而清净、渺远、旷达之境界俱显,正如方东美所言:“中国人之视宇宙多舍其 形体而穷其妙用,纵有执著形质者,亦且就其体以寻绎其用。”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美学情
4 还在遭受着外族人的入侵,统一的信仰尚未形成。而就在此时,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已然 处在发达的城邦文明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在进行着人性、政治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 斯和他的弟子们在推导着各种各样的数学定理,阿基米德不久之后也将开始对浩瀚天空的观 察与研究。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向来注重对人类自身、对现实世界、对所处社会的观察、感 悟与思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式的智慧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它是科学的探索, 内蕴着哲性的思考和求真的努力。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情感和诗性的文明,印度文明是信仰和神性的文明,那么西方文明便 是科学和理性的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一块多山少田、狭小贫瘠的土地,远不像中 国和印度文明的发源地那样延绵于大河之岸,土地广袤,沃野千里。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劣 促使希腊人更多地去思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以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生存环 境。 “哲性”是思辨,古希腊的先哲们反省自身和社会,思考真善美,思考政治和法度,他 们期求通过这种反思促进人和所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为生存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求 真”是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中存在着诸多神奇与奥妙,并尽力去挖掘探索,他 们认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为生存而对外界付出的努 力。 西方人所认为的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这种为了整个社会的更好生活和未来而进行的不 懈的哲思与求真之中。 纵观历史,西方有太多太多的智者。而如果要于其中选择一位作为代表的话,亚里士多 德无疑是合适人选。亚里士多德一生穷思好学,精研哲学、科学、政治学,孜孜不倦探求真 理,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影响施及几乎所有在他之后的哲学家。 而他的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更是揭示了他毕生遵奉的信旨之所在。亚 里士多德为知识而生,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哲思”和“求真”,获得智慧的真谛,无愧于 一位真正的智者。 探索科学,专注于“哲思”和“求真”,以思辨性思维思我当思人类社会之问题,以理 性之精神求索自然空间之奥秘,这大约就是西方智慧的内涵之所在。 四、智慧与审美:相异的智慧观折射出不同的美学情思 审美是一种充分运用智慧的活动,在不同的智慧观的影响下人们自然会获得对生命情调 不一样的感悟并由此生发出不一样的美学情思。中国、印度和西方不一样的智慧引导着处于 这三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着对生命情调的不同感悟,收获着不一样的美学情思,并因之 而进行着不同的对美的创造。这里我们不妨以文学和绘画这两种极富智慧力的创作为切入点 而对中印西相异的美感追求进行审视。 中国的智慧讲求向善与境界,而两者之中又更为侧重境界。境界越高,越是有智慧,越 是有美感。这一点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和作画的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高境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这是对人生彻悟、放旷通达的高境界;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生死彻悟,物我合一的高境界。中国人绘画, 以纸墨为具,不尚重彩,巧思布局,泼墨之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月只求其神备, 不求其形似,而清净、渺远、旷达之境界俱显,正如方东美所言:“中国人之视宇宙多舍其 形体而穷其妙用,纵有执著形质者,亦且就其体以寻绎其用。”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美学情
思在于追求境界。 印度的智慧讲求神性与入圣,而两者之中又更为偏重神性。印度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和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围绕着他们神圣的宗教信仰而进行,在印度人看来,他们的今生不过是前 生的果报,只有虔诚地对待真神,才能获得来生的幸福。在这种信仰型智慧的支配下,他们 的文化成果中亦处处充满神话色彩。从文学的最初源头《吠陀》到中古时代的《戒日王传》 从寓言故事集《佛生本经》到印地语文学中的《摩罗功行录》,都是或写宗教教义,或书 神传奇,或集神佛故事的作品。印度的绘画内容更是以他们信仰的各种大小尊神为主,如印 度教的主神毗湿奴、湿婆等,色彩鲜明艳丽,画中诸神形貌美丽,穿着奢华,印度人似乎在 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信仰的美好期望和对神的崇敬膜拜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印度人的 美学情思在于表现神性 西方的智慧讲求哲思与求真,而两者之中又更为注重求真。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 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大约可以反映出西方求索真理的风尚和传统。西 方人视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自然界的未知真理为天赋之责任,并愿意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 智尽用于其上而以此为荣。柏拉图的《理想国》思考着真善美的本质和社会的完美建构问题 莎士比亚的戏剧则以现实的反观求索着人性和社会深处的面貌。西方的绘画以油画为代表 而油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细腻逼真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不管是描摹人物,还是勾勒风景 西方的油画总是将作画对象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地而又丝毫不失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处处 透着如他们思维一般的严谨理性,生动真实。不难发现,西方人的美学情思就在于捕捉真实。 智慧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智慧观影响美学情思,美学情思亦能反映智慧观。透过中 印西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学情思,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彻底地解悟三种不同的智 慧类型:中国向善与境界的智慧,印度神性与入圣的智慧,西方哲思与求真的智慧。 五、结语: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 求索真善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我也相信不管是中国人、印 度人抑或是西方人,大家从文明开始的那一刻,都在追寻着正真的善与美,锻炼着自己的思 维与智慧,这是大家相同想通的部分;不一样的是,由于天时地理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 在理解人生和所处世界时所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产生智慧的不同。而这不 同之中,蕴含的恰是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它生动而有力地表现着文化的多样性。解 析中印西的不同智慧,是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是对世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也是我们对曾经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开启。 自由与平等,是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和理念。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皆是平 等的:而智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亦有理由相信智慧的平等。中国奉“道”,延续境界 的智慧;印度崇“神”,传承神性的智慧;西方尊“理”,维护求真的智慧。这些智慧有差别, 但没有优劣;有不同,但没有正误。不同的智慧代表的只是文化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它蕴含 的是全世界对真善美的一致的追求和信仰——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我想说,可以超越 时空、地域而存在的,不仅仅有爱与微笑,还有智慧。我期望,现在以及未来,人们可以运 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对方的智慧,进而感悟不同的文化,对其他的文化少一分轻视淡漠之 意,多一分敬畏尊重之心,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第22422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5
5 思在于追求境界。① 印度的智慧讲求神性与入圣,而两者之中又更为偏重神性。印度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和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围绕着他们神圣的宗教信仰而进行,在印度人看来,他们的今生不过是前 生的果报,只有虔诚地对待真神,才能获得来生的幸福。在这种信仰型智慧的支配下,他们 的文化成果中亦处处充满神话色彩。从文学的最初源头《吠陀》到中古时代的《戒日王传》, 从寓言故事集《佛生本经》到印地语文学中的《摩罗功行录》,都是或写宗教教义,或书天 神传奇,或集神佛故事的作品。印度的绘画内容更是以他们信仰的各种大小尊神为主,如印 度教的主神毗湿奴、湿婆等,色彩鲜明艳丽,画中诸神形貌美丽,穿着奢华,印度人似乎在 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信仰的美好期望和对神的崇敬膜拜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印度人的 美学情思在于表现神性。 西方的智慧讲求哲思与求真,而两者之中又更为注重求真。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 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大约可以反映出西方求索真理的风尚和传统。西 方人视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自然界的未知真理为天赋之责任,并愿意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 智尽用于其上而以此为荣。柏拉图的《理想国》思考着真善美的本质和社会的完美建构问题, 莎士比亚的戏剧则以现实的反观求索着人性和社会深处的面貌。西方的绘画以油画为代表, 而油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细腻逼真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不管是描摹人物,还是勾勒风景, 西方的油画总是将作画对象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地而又丝毫不失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处处 透着如他们思维一般的严谨理性,生动真实。不难发现,西方人的美学情思就在于捕捉真实。 智慧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智慧观影响美学情思,美学情思亦能反映智慧观。透过中 印西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学情思,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彻底地解悟三种不同的智 慧类型:中国向善与境界的智慧,印度神性与入圣的智慧,西方哲思与求真的智慧。 五、结语: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 求索真善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我也相信不管是中国人、印 度人抑或是西方人,大家从文明开始的那一刻,都在追寻着正真的善与美,锻炼着自己的思 维与智慧,这是大家相同想通的部分;不一样的是,由于天时地理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 在理解人生和所处世界时所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产生智慧的不同。而这不 同之中,蕴含的恰是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它生动而有力地表现着文化的多样性。解 析中印西的不同智慧,是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是对世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也是我们对曾经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开启。 自由与平等,是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和理念。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皆是平 等的;而智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亦有理由相信智慧的平等。中国奉“道”,延续境界 的智慧;印度崇“神”,传承神性的智慧;西方尊“理”,维护求真的智慧。这些智慧有差别, 但没有优劣;有不同,但没有正误。不同的智慧代表的只是文化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它蕴含 的是全世界对真善美的一致的追求和信仰——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我想说,可以超越 时空、地域而存在的,不仅仅有爱与微笑,还有智慧。我期望,现在以及未来,人们可以运 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对方的智慧,进而感悟不同的文化,对其他的文化少一分轻视淡漠之 意,多一分敬畏尊重之心,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① 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第 224~225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