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课程代码 TELE2140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 分 1.0 学 时 32+4周 主讲教师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组 修订日期 2021.8.31 指定教材 丁晓昌,顾建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一门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教育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为目标,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等多个维度 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 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课程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劳动实践,旨在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课程目标1:通过对劳动理论的学习,系统掌握劳动内涵、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劳动 安全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课程目标2: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 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 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课程目标3:通过专业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倡自学拓展,结合实际 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创造性 劳动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课程代码 TELE2140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 分 1.0 学 时 32+4 周 主讲教师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组 修订日期 2021.8.31 指定教材 丁晓昌, 顾建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一门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教育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为目标, 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等多个维度 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 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课程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劳动实践,旨在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课程目标 1:通过对劳动理论的学习,系统掌握劳动内涵、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劳动 安全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课程目标 2: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 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 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课程目标 3:通过专业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倡自学拓展,结合实际 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创造性 劳动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的内涵观测点 劳动内涵与价值、劳动品质与精神、劳动安全与 课程目标1 法规、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6-2 课程目标2 劳动实践 6-1 课程目标3 劳动实践 12-1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劳动内涵与价值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了解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内容: 1.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1.2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1.3体认劳动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的本质”“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在新时代应该 怎样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二章劳动品质与精神 教学目标:了解新时代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发现自身存在的 问题,日后逐渐改正,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教学重难点:自我判断和自我反省,端正劳动态度,磨炼并坚定自身意志。 教学内容: 2.1劳动品质 2.2工匠精神 2.3劳模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表 1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的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 劳动内涵与价值、劳动品质与精神、劳动安全与 法规、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6-2 课程目标 2 劳动实践 6-1 课程目标 3 劳动实践 12-1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内涵与价值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了解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内容: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1.2 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1.3 体认劳动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的本质”“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在新时代应该 怎样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二章 劳动品质与精神 教学目标:了解新时代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发现自身存在的 问题,日后逐渐改正,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教学重难点:自我判断和自我反省,端正劳动态度,磨炼并坚定自身意志。 教学内容: 2.1 劳动品质 2.2 工匠精神 2.3 劳模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大学生需要树立怎样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 精神、劳模精神”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三章劳动安全与法规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安全,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掌握相关劳动法规和劳动争议的 处理方式 教学重难点:劳动关系的建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 教学内容: 3.1劳动安全 3.2劳动关系与契约精神 3.3劳动合同与劳动权益 3.4劳动争议与处理方式 3.5尊重与维护知识产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 困难”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四章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劳动与职业分类,提升劳动素养,促进职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如何提升劳动素养 教学内容: 4.1认识职业劳动 4.2提高职业能力 4.3劳动托起中国梦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有关“培养职业劳动素养的意义与途径”“劳动与民族复兴”“劳动与 未来”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五章劳动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使学生亲历实际的劳动现场和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价 值及劳动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教学内容:每学年提交1份实践报告,前两个学年建议以志愿者活动、社区劳动等社会 性劳动为主,后两个学年建议以专业劳动实践为主,如学科竞赛等
教学评价:思考“大学生需要树立怎样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 精神、劳模精神”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法规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安全,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掌握相关劳动法规和劳动争议的 处理方式 教学重难点:劳动关系的建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 教学内容: 3.1 劳动安全 3.2 劳动关系与契约精神 3.3 劳动合同与劳动权益 3.4 劳动争议与处理方式 3.5 尊重与维护知识产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 困难”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四章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劳动与职业分类,提升劳动素养,促进职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提升劳动素养 教学内容: 4.1 认识职业劳动 4.2 提高职业能力 4.3 劳动托起中国梦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有关“培养职业劳动素养的意义与途径”“劳动与民族复兴”“劳动与 未来”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五章 劳动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使学生亲历实际的劳动现场和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价 值及劳动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教学内容:每学年提交 1 份实践报告,前两个学年建议以志愿者活动、社区劳动等社会 性劳动为主,后两个学年建议以专业劳动实践为主,如学科竞赛等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评价:收集劳动过程材料,思考劳动感悟,完成实践报告。 四、学时分配 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劳动内涵与价值 8学时 第二章 劳动品质与精神 8学时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法规 8学时 第四章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学时 第五章 劳动实践 4周 五、教学进度 表3教学进度表 学年 周次 章节名称 授课时数 备注 1 13 劳动内涵与价值 8 1 劳动实践 1周 13 劳动品质与精神 8 2 劳动实践 1周 3 13 劳动安全与法规 8 3 劳动实践 1周 4 13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 4 劳动实践 1周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评价:收集劳动过程材料,思考劳动感悟,完成实践报告。 四、学时分配 表 2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劳动内涵与价值 8 学时 第二章 劳动品质与精神 8 学时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法规 8 学时 第四章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 学时 第五章 劳动实践 4 周 五、教学进度 表 3 教学进度表 学年 周次 章节名称 授课时数 备注 1 13 劳动内涵与价值 8 1 劳动实践 1 周 2 13 劳动品质与精神 8 2 劳动实践 1 周 3 13 劳动安全与法规 8 3 劳动实践 1 周 4 13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 4 劳动实践 1 周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晓昌,顾建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2.赵鑫全,张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安全与 法规等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或专业实践中,如志愿者活动、学科竞赛 等。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 1.学生完成每学年规定的课堂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可参加当学年考核:完成全学 程规定的课堂教学总时数和实践教学总时数可参加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每学年进行,终结性 评价在第8学期完成。 3.课程考核采用评语加百分制成绩的记录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由学院课程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课程修读情况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为学生课程最终考 核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并在成绩单上予以显示。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第一学年成绩:20%,第二学年成绩:20%,第三学年成绩:30%,第四学年成绩:3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4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总评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40% 40% 40% 40% 课程目标x达成度 ={0.2×第一学年1 成绩+0.2×第二学年 课程目标2 60% 60% 0% 0% 目标x成绩+0.3×第 三学年目标x成绩 +0.3×第四学年目标 课程日标3 0% 0% 60% 60% x成绩}/目标x总分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晓昌, 顾建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2.赵鑫全,张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安全与 法规等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或专业实践中,如志愿者活动、学科竞赛 等。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 1.学生完成每学年规定的课堂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可参加当学年考核;完成全学 程规定的课堂教学总时数和实践教学总时数可参加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每学年进行,终结性 评价在第 8 学期完成。 3.课程考核采用评语加百分制成绩的记录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由学院课程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课程修读情况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为学生课程最终考 核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并在成绩单上予以显示。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第一学年成绩:20%,第二学年成绩:20%,第三学年成绩:30%,第四学年成绩:3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表 4 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总评达成度 课程目标 1 40% 40% 40% 40% 课程目标x达成度 ={0.2×第一学年 1 成绩+0.2×第二学年 目标x成绩+0.3×第 三学年目标x成绩 +0.3×第四学年目标 x成绩}/目标x总分 课程目标 2 60% 60% 0% 0% 课程目标 3 0% 0% 60%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