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代码:TELE1007 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3/54(讲课54)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技术等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普通物理 后续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通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等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学观 大纲执笔人:杨歆汨 大纲审核人:郭辉萍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 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大类基础课,是上述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通 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教学目标:《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介绍电磁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包括电磁场的源与场的 关系、电磁场的性质以及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掌握静电场、 恒定磁场的性质与分析方法、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的物理意义,对边界条件、电磁波的极化、 电磁能流及均匀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等有基本的了解与掌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 下: 1.学会结合数学、物理方法,掌握源场关系的本质,了解电场、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的 相互关系:【1.1】 2.掌握电磁领域的基本方程一麦克斯韦方程组:掌握电磁媒质中的本构关系:掌握静电场、 恒定电场、恒定磁场和时谐电磁场的基本规律,以及描述和分析它们的方法:【1.3】 3.具备应用电磁理论识别和分析电容、电感、电耦合、磁耦合、电磁波的传播和极化、电 磁能流、电磁波的色散、趋肤效应、电磁屏蔽、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电磁波反射和透射等电磁 工程问题的能力。【2.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所需 教学目标1 的数理知识,能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13掌握电子、通信及工程基础知识,能用于 教学目标2 分析工程问题中的结构、电路、电磁场及信 号问题。 21能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识别和判断通信 2、问题分析 教学目标3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矢量分析与场论(7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 2.1矢量及其代数运算 2.2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代码:TELE1007 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3/54(讲课 54) 开课学期:第 5 学期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技术等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普通物理 后续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通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等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学观 大纲执笔人:杨歆汨 大纲审核人:郭辉萍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 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大类基础课,是上述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通 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教学目标:《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介绍电磁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包括电磁场的源与场的 关系、电磁场的性质以及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掌握静电场、 恒定磁场的性质与分析方法、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的物理意义,对边界条件、电磁波的极化、 电磁能流及均匀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等有基本的了解与掌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 下: 1. 学会结合数学、物理方法,掌握源场关系的本质,了解电场、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的 相互关系;【1.1】 2. 掌握电磁领域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掌握电磁媒质中的本构关系;掌握静电场、 恒定电场、恒定磁场和时谐电磁场的基本规律,以及描述和分析它们的方法;【1.3】 3. 具备应用电磁理论识别和分析电容、电感、电耦合、磁耦合、电磁波的传播和极化、电 磁能流、电磁波的色散、趋肤效应、电磁屏蔽、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电磁波反射和透射等电磁 工程问题的能力。【2.1】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 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所需 的数理知识,能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1-3 掌握电子、通信及工程基础知识,能用于 分析工程问题中的结构、电路、电磁场及信 号问题。 教学目标 2 2、问题分析 2-1 能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识别和判断通信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教学目标 3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 矢量分析与场论(7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2.1 矢量及其代数运算 2.2 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
2.3矢量场 2.4标量场 2.5亥姆霍兹定理 ◇目标及要求: 1)掌握标量与矢量的定义及矢量的表示方法,掌握矢量的加减、点积、叉积运算: 2)了解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的定义、坐标变量、单位矢量,以及它们与直角坐 标系的转换关系:★ 3)了解矢量线的定义及方程,了解标量场等值面的定义及方程: 4)掌握矢量场通量及散度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熟悉高斯散度定理及其应用:★△ 5)掌握矢量场环量及旋度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熟悉斯托克斯定理及其应用:★△ 6)掌握标量场方向导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掌握标量场梯度的定义、性质及其积 分的特点:★△ 7)熟悉源与场的一般关系以及亥姆霍兹定理的内容。★ 令作业内容: 矢量的代数运算:矢量场通量及散度的计算:矢量场环量及旋度的计算:标量场梯 度的计算:己知矢量场分析其源分布。 令讨论内容: 亥姆霍兹定理在场源存在奇异性区域的运用。 夕自学拓展: 近代数学的进步对电磁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2、静电场与恒定电场(1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 2.1电场强度与电位函数 2.2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2.3电介质的极化及介质中的场方程 2.4导体间的电容及电耦合 2.5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2.6恒定电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库仑定律,掌握已知电荷分布求解电场强度和电位的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 ★△ 2)掌握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关系,熟悉静电场的性质及基本方程:★ 3)掌握静电场问题的高斯定律解法及其适用性:★ 4)熟悉电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对应的静电场特征: 5)了解电介质极化的概念和相应本构关系: 6)了解多导体静电系统的概念,掌握导体间的电容和电耦合的概念:★△ 7)掌握不同媒质分界面上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8)了解恒定电场的性质、基本方程、边界条件,以及它与静电场之间的异同点: 9)了解漏电导、媒质击穿和跨步电压的概念。 令作业内容: 利用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求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位:高斯定律法求静电场的电场 强度:静电场边界条件的应用:平行板和同轴电容器电容量的求解:漏电导的计算。 ◇讨论内容: 静电场边界条件与静电场基本方程间的联系:电子系统中的集总电容、分布电容和
2.3 矢量场 2.4 标量场 2.5 亥姆霍兹定理 目标及要求: 1)掌握标量与矢量的定义及矢量的表示方法,掌握矢量的加减、点积、叉积运算; 2)了解圆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的定义、坐标变量、单位矢量,以及它们与直角坐 标系的转换关系; 3)了解矢量线的定义及方程,了解标量场等值面的定义及方程; 4)掌握矢量场通量及散度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熟悉高斯散度定理及其应用; 5)掌握矢量场环量及旋度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熟悉斯托克斯定理及其应用; 6)掌握标量场方向导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掌握标量场梯度的定义、性质及其积 分的特点; 7)熟悉源与场的一般关系以及亥姆霍兹定理的内容。 作业内容: 矢量的代数运算;矢量场通量及散度的计算;矢量场环量及旋度的计算;标量场梯 度的计算;已知矢量场分析其源分布。 讨论内容: 亥姆霍兹定理在场源存在奇异性区域的运用。 自学拓展: 近代数学的进步对电磁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2、静电场与恒定电场(1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2.1 电场强度与电位函数 2.2 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2.3 电介质的极化及介质中的场方程 2.4 导体间的电容及电耦合 2.5 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2.6 恒定电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库仑定律,掌握已知电荷分布求解电场强度和电位的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 2)掌握电场强度与电位的关系,熟悉静电场的性质及基本方程; 3)掌握静电场问题的高斯定律解法及其适用性; 4)熟悉电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对应的静电场特征; 5)了解电介质极化的概念和相应本构关系; 6)了解多导体静电系统的概念,掌握导体间的电容和电耦合的概念; 7)掌握不同媒质分界面上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8)了解恒定电场的性质、基本方程、边界条件,以及它与静电场之间的异同点; 9)了解漏电导、媒质击穿和跨步电压的概念。 作业内容: 利用叠加法和直接积分法求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电位;高斯定律法求静电场的电场 强度;静电场边界条件的应用;平行板和同轴电容器电容量的求解;漏电导的计算。 讨论内容: 静电场边界条件与静电场基本方程间的联系;电子系统中的集总电容、分布电容和
寄生电容。 女自学拓展: 静电屏蔽技术,电耦合与串扰的关系。 3、边值问题的解法((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 3.1边值问题的提法唯一性定理 3.2镜像法 3.3分离变量法 3.4有限差分法 令目标及要求: 1)了解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提法: 2)掌握唯一性定理的含义与应用:★ 3)掌握镜像法的本质,学会直角边界镜像的计算:★ 4)熟悉静电场边值问题分离变量解法的依据、意义,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下的实施 步骤:★△ 5)了解静电场边值问题有限差分解法的基本流程。 令作业内容: 利用镜像法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 令讨论内容: 镜像法、分离变量法的应用局限性。 ◇自学拓展: 求解边值问题的其他数值算法:有限差分算法的Matlab实现。 4、恒定电流的磁场(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4.1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4.2磁介质的磁化、介质中的场方程 4.3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4.4自感、互感与磁耦合 ☆目标及要求: 1)熟悉毕奥-萨伐尔定律,了解已知恒定电流分布求磁通密度的和磁矢位的直接积 分法:★△ 2)掌握磁通密度和磁矢位的关系,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3)掌握恒定磁场的安培定律解法:★ 4)熟悉磁介质磁化的概念和相应本构关系:★△ 5)掌握不同媒质分界面上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5)了解自感、互感与磁耦合的概念,掌握自感和互感的计算方法,了解互感正负 的意义。★△ 令作业内容: 利用安培定律法求恒定磁场的磁场强度:恒定磁场边界条件的应用:自感和互感的 计算。 令讨论内容: 恒定磁场边界条件与恒定磁场基本方程间的联系:电子系统中的集总电感、分布电 感和寄生电感。 ¢自学拓展:
寄生电容。 自学拓展: 静电屏蔽技术,电耦合与串扰的关系。 3、边值问题的解法(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3.1 边值问题的提法唯一性定理 3.2 镜像法 3.3 分离变量法 3.4 有限差分法 目标及要求: 1)了解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提法; 2)掌握唯一性定理的含义与应用; 3)掌握镜像法的本质,学会直角边界镜像的计算; 4)熟悉静电场边值问题分离变量解法的依据、意义,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下的实施 步骤; 5)了解静电场边值问题有限差分解法的基本流程。 作业内容: 利用镜像法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 讨论内容: 镜像法、分离变量法的应用局限性。 自学拓展: 求解边值问题的其他数值算法;有限差分算法的 Matlab 实现。 4、恒定电流的磁场(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3) 4.1 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4.2 磁介质的磁化、介质中的场方程 4.3 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4.4 自感、互感与磁耦合 目标及要求: 1)熟悉毕奥-萨伐尔定律,了解已知恒定电流分布求磁通密度的和磁矢位的直接积 分法; 2)掌握磁通密度和磁矢位的关系,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3)掌握恒定磁场的安培定律解法; 4)熟悉磁介质磁化的概念和相应本构关系; 5)掌握不同媒质分界面上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5)了解自感、互感与磁耦合的概念,掌握自感和互感的计算方法,了解互感正负 的意义。 作业内容: 利用安培定律法求恒定磁场的磁场强度;恒定磁场边界条件的应用;自感和互感的 计算。 讨论内容: 恒定磁场边界条件与恒定磁场基本方程间的联系;电子系统中的集总电感、分布电 感和寄生电感。 自学拓展:
磁屏蔽技术:磁耦合与串扰的关系。 5、时变电磁场与电磁波(9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5.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2位移电流 5.3麦克斯韦方程及边界条件 5.4坡印廷定理与坡印廷矢量 5.5时谐电磁场 5.6波动方程与电磁波 令目标及要求: 1)了解位移电流的定义和含义,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掌握时域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3)熟悉坡印廷定理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坡印廷矢量的求解方法:★△ 4)了解时变电磁场的唯一性定理: 5)掌握时谐电磁场的概念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相量形式: 6)掌握复坡印廷矢量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7)了解时域和频域波动方程的推导,了解电磁波的波动规律。 令作业内容: 位移电流的计算:时谐电磁场时域表达式和相量表达式的互化:时变电磁场的边界 条件的应用:坡印廷矢量、复坡印廷矢量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讨论内容: 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和积分形式的不同用途: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对偶性。 令自学拓展: 时变电磁场和时谐电磁场关系:复数坡印廷定理:同轴传输线中的电磁波。 6、平面电磁波(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 6.1无耗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6.2导电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6.3良导体中的均匀平面波、趋肤效应 6.4电磁波的极化 6.5电磁波的色散与群速 6.6均匀平面波对平面边界的垂直入射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平面电磁波、均匀平面电磁波和横电磁(TEM)波的概念;★ 2)掌握理想无耗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表示方法、基本参数、传播特点,以及电场 和磁场相互依赖关系:★ 3)掌握导电媒质的含义以及复介电常数的概念:★ 4)掌握导电媒质中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了解趋肤效应、表面阻抗的概念,掌 握趋肤深度的计算方法:★△ 5)掌握电磁波极化的定义、分类和判断方法: 6)了解电磁波的色散和群速的概念:△ 7)掌握均匀平面波对平面边界垂直入射时电磁波传播规律,掌握反射波和透射波、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求解方法,掌握行波、驻波和行驻波的概念:★ 作业内容:
磁屏蔽技术;磁耦合与串扰的关系。 5、时变电磁场与电磁波(9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3) 5.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2 位移电流 5.3 麦克斯韦方程及边界条件 5.4 坡印廷定理与坡印廷矢量 5.5 时谐电磁场 5.6 波动方程与电磁波 目标及要求: 1)了解位移电流的定义和含义,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掌握时域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时变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3)熟悉坡印廷定理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坡印廷矢量的求解方法; 4)了解时变电磁场的唯一性定理; 5)掌握时谐电磁场的概念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相量形式; 6)掌握复坡印廷矢量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7)了解时域和频域波动方程的推导,了解电磁波的波动规律。 作业内容: 位移电流的计算;时谐电磁场时域表达式和相量表达式的互化;时变电磁场的边界 条件的应用;坡印廷矢量、复坡印廷矢量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 讨论内容: 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和积分形式的不同用途;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对偶性。 自学拓展: 时变电磁场和时谐电磁场关系;复数坡印廷定理;同轴传输线中的电磁波。 6、平面电磁波(10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3) 6.1 无耗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6.2 导电媒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6.3 良导体中的均匀平面波、趋肤效应 6.4 电磁波的极化 6.5 电磁波的色散与群速 6.6 均匀平面波对平面边界的垂直入射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平面电磁波、均匀平面电磁波和横电磁(TEM)波的概念; 2)掌握理想无耗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表示方法、基本参数、传播特点,以及电场 和磁场相互依赖关系; 3)掌握导电媒质的含义以及复介电常数的概念; 4)掌握导电媒质中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了解趋肤效应、表面阻抗的概念,掌 握趋肤深度的计算方法; 5)掌握电磁波极化的定义、分类和判断方法; 6)了解电磁波的色散和群速的概念; 7)掌握均匀平面波对平面边界垂直入射时电磁波传播规律,掌握反射波和透射波、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求解方法,掌握行波、驻波和行驻波的概念; 作业内容:
无耗和导电媒质中时谐均匀平面波的数学表达,以及波阻抗、传播常数、相速、波 长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导体趋肤深度的计算: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平面边界 时,反射波和透射波、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求解。 女讨论内容: 趋肤效应、电磁波的色散和极化在工程中的应用。 ◇自学拓展: 无耗介质中的均匀柱面波和球面波:均匀平面波对平板状分层媒质的入射。 四、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概念讲清讲透,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根据本课程的 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2、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录播视频和 课程中心网站资源辅助教学。 3、安排课后答疑讨论,每周设置固定的办公室时间,学生无需预约,可来教师办公室 就课程内、外内容进行讨论。 4、注重课堂提问、小测验、工程应用知识拓展等环节,发挥课程过程成效评估作用, 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5、布置一定的知识拓展性专题,并撰写相应的课程拓展报告。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期末,期中),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及出勤情况),课 程拓展报告10%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20%(支撑教学目标1,2):期中20%(支撑教学目标1、2、3):期末 50%(支撑教学目标1、2、3):课程知识拓展报告10%(支撑教学目标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评定占比(%) 课程教学 毕业要求 考试和评价方式成绩占比(%) 成绩比 目标 平时成绩 拓展报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例(%) 教学目标1 1-1掌握通信工 10 20 38 程专业理论和 知识体系所需 的数理知识,能 用于专业知识 的学习 教学目标2 1-3掌握电子、 10 8 25 37 通信及工程基 础知识,能用于 分析工程问题 中的电路、电磁 场及信号问题 教学目标3 2-1能运用数理 10 4 公 和工程知识识 别和判断电子 信息相关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
无耗和导电媒质中时谐均匀平面波的数学表达,以及波阻抗、传播常数、相速、波 长和平均坡印廷矢量的计算;导体趋肤深度的计算;均匀平面波垂直入射平面边界 时,反射波和透射波、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求解。 讨论内容: 趋肤效应、电磁波的色散和极化在工程中的应用。 自学拓展: 无耗介质中的均匀柱面波和球面波;均匀平面波对平板状分层媒质的入射。 四、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概念讲清讲透,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根据本课程的 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2、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录播视频和 课程中心网站资源辅助教学。 3、安排课后答疑讨论,每周设置固定的办公室时间,学生无需预约,可来教师办公室 就课程内、外内容进行讨论。 4、注重课堂提问、小测验、工程应用知识拓展等环节,发挥课程过程成效评估作用, 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5、布置一定的知识拓展性专题,并撰写相应的课程拓展报告。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期末,期中),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及出勤情况),课 程拓展报告 10%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 20%(支撑教学目标 1,2);期中 20%(支撑教学目标 1、2、3):期末 50%(支撑教学目标 1、2、3);课程知识拓展报告 10%(支撑教学目标 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评定占比(%) 课程教学 目标 毕业要求 考试和评价方式成绩占比(%) 成绩比 平时成绩 拓展报告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例(%) 教学目标 1 1-1 掌握通信工 程专业理论和 知识体系所需 的数理知识,能 用于专业知识 的学习 10 8 20 38 教学目标 2 1-3 掌握电子、 通信及工程基 础知识,能用于 分析工程问题 中的电路、电磁 场及信号问题 10 8 25 37 教学目标 3 2-1 能运用数理 和工程知识识 别和判断电子 信息相关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 10 4 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