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教案 ·国际收支申报制度 ·我国80年代初建立的国际收支统计指导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采用了由 主管部门汇总报送数据的做法,统计质量、统计频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90年代 初期已不能适用实际的需要(很多东西放松了管制,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1993 年联合国统计暑修改了SM体系,F修订了国际收支手册(即对第四版进行修订得 到目前使用的是第五版),这两套统计体系在概念、方法和体系上更加趋于一致。世 界各国依照这两个体系纷纷修订本国的统计制度,我国国家统计局也提出了向$M 全面过渡的方针,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筹建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199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已有的经验,参照国际惯例,在1低的协助下制定了《国 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和《业务操作规程》也从1996年1月1 日起逐步开始实施,从此,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采用了交易主体申 报制度,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笔申报与定期申报相结合。所调直接申报是指 交易主体直接定期或逐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申报其交易内容。所谓间接 申报是指交易主体通过金融机构中介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申报其交易内容。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数据收集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 )通过金融机构的逐笔申报。 居民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进行的与非居民发生的各类交易,均须在 办理业务时通过银行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局进行逐笔申报,外汇指定银行负责 监督和协助其客户进行申报,并按规定将全部信息传送至同级外汇管理局。 2)企业的直接投资申报(季报) 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对境外有直接投资的企业,均需按照《直接投资 同级申报表》的要求直接向外汇管理局申报其投资者权益、直接投资者与直接投资企 业间的债权债务状况以及分红派息情况 (3)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 中国境内直接从事各类国际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需按照《金融机构对外资产 负债申报表》的要求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 相应的利息、服务费、中介费收支等情况。 4)证券投资统计申报 上海和深圳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和各省市的上市公司直接向外汇管理局报送证券 投资和分红派息情况。 5)汇兑业务统计申报 对通过现金、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结算的汇兑业务各金融机构需按月直接向外汇管 理局报送相应的外汇兑人民币和人民币兑外汇的情况。 6
国际金融教案 6 • 国际收支申报制度 • 我国 80 年代初建立的国际收支统计指导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采用了由 主管部门汇总报送数据的做法,统计质量、统计频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 90 年代 初期已不能适用实际的需要(很多东西放松了管制,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1993 年联合国统计署修改了 SNA 体系,IMF 修订了国际收支手册(即对第四版进行修订得 到目前使用的是第五版),这两套统计体系在概念、方法和体系上更加趋于一致。世 界各国依照这两个体系纷纷修订本国的统计制度,我国国家统计局也提出了向 SNA 全面过渡的方针,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筹建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1995 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已有的经验,参照国际惯例,在 IMF 的协助下制定了《国 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和《业务操作规程》也从 1996 年 1 月 1 日起逐步开始实施,从此,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内容 • 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采用了交易主体申 报制度,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笔申报与定期申报相结合。 所谓直接申报是指 交易主体直接定期或逐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申报其交易内容。 所谓间接 申报是指交易主体通过金融机构中介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申报其交易内容。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数据收集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 ⑴ 通过金融机构的逐笔申报。 居民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进行的与非居民发生的各类交易,均须在 办理业务时通过银行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局进行逐笔申报,外汇指定银行负责 监督和协助其客户进行申报,并按规定将全部信息传送至同级外汇管理局。 •⑵企业的直接投资申报(季报) • 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对境外有直接投资的企业,均需按照《直接投资 同级申报表》的要求直接向外汇管理局申报其投资者权益、直接投资者与直接投资企 业间的债权债务状况以及分红派息情况。 ⑶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 中国境内直接从事各类国际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需按照《金融机构对外资产 负债申报表》的要求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 相应的利息、服务费、中介费收支等情况。 ⑷证券投资统计申报 上海和深圳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和各省市的上市公司直接向外汇管理局报送证券 投资和分红派息情况。 ⑸汇兑业务统计申报 对通过现金、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结算的汇兑业务各金融机构需按月直接向外汇管 理局报送相应的外汇兑人民币和人民币兑外汇的情况
用际金融教案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与政策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1)一国经济周期对本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如繁荣时期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逆差: 经济繁荣 社会总需求 进口 国际收支可能逆差 (2)一国经济周期对他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 因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讨论:并非绝对如此,我国的情况便与此不符,自1994年以来,我国不但 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而且,经常项目也保持较大顺差,为什么? 3、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 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变动,致使该国的国际收 支不平衡。 由于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 例如一国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 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商品货币成本和物价水 平相对高于他国 出口进口 国际收支逆差 通货紧宿,则反之。 4、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1)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彩响 (2)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5、偶发性因素的影响 如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由于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偶发性不平衡。 6、国际游资流动性因素的影响 如1997年素罗斯狙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由于国际游资流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 冲击性不平衡。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现象。 在上述各种类型的失衡中,只有收入性失衡、结构
国际金融教案 7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与政策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1)一国经济周期对本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如繁荣时期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逆差: 经济繁荣 社会总需求 进口 国际收支可能逆差 (2)一国经济周期对他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 因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讨论:并非绝对如此,我国的情况便与此不符,自 1994 年以来,我国不但 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而且,经常项目也保持较大顺差,为什么? 3、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 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变动,致使该国的国际收 支不平衡。 由于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 例如一国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 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商品货币成本和物价水 平相对高于他国 出口 进口 国际收支逆差 通货紧宿,则反之。 4、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1)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2)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5、偶发性因素的影响 如 20 世纪 90 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由于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偶发性不平衡。 6、国际游资流动性因素的影响 如 1997 年索罗斯狙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由于国际游资流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 冲击性不平衡。 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现象。 在上述各种类型的失衡中,只有收入性失衡、结构
国际金融教案 性失衡具有长期性(称为持久性失衡),其他类型的 失衡具有临时性(称为暂时性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了持续、大量的不平衡而又得不到改善,那么,无论 对顺差国或逆差国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通常会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 (2)影响本币的国际地位: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本币价格),加刷通胀。 (3)陷入债务泥潭,损害国际信誉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通常会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1)本币持续坚挺,不利于出口 (2)导致通胀效应 (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 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美欧贸易摩擦便是典型的例子。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与政策措施 世界各国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措施,归纳起来 有:外汇缓冲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以及国际经济合作。 (一)外汇缓冲政策 政府将持有的一定数量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用以调节外汇市 场外汇的供求。 注意:外汇缓冲政策只是短期有效,不能解决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为什么? (二)、财政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增减财政开支以及调整税率来调国际收支。 如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削减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 社会总需求物价 出口进口 逆差 国际收支改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则反之。 2、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 务等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 (1)贴现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高再贴现率来调节国际收支。 再贴现率 利率 外资流入本国资金流出 逆差
国际金融教案 8 性失衡具有长期性(称为持久性失衡),其他类型的 失衡具有临时性(称为暂时性失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了持续、大量的不平衡而又得不到改善,那么,无论 对顺差国或逆差国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通常会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 (2)影响本币的国际地位;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本币价格),加剧通胀。 (3)陷入债务泥潭,损害国际信誉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通常会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1)本币持续坚挺,不利于出口 (2)导致通胀效应 (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 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美日、美欧贸易摩擦便是典型的例子。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与政策措施 世界各国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措施,归纳起来 有:外汇缓冲政策 、财政金融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以及国际经济合作。 (一)外汇缓冲政策 政府将持有的一定数量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用以调节外汇市 场外汇的供求。 注意:外汇缓冲政策只是短期有效,不能解决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为什么? (二)、财政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增减财政开支以及调整税率来调 国际收支。 如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削减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 社会总需求 物价 出口 进口 逆差 国际收支改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则反之。 2、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 务等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 (1)贴现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高再贴现率来调节国际收支。 再贴现率 利率 外资流入 本国资金流出 逆差
国际金融教案 再贴现率 室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社会 总需求 物价 出口进口 逆差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反之。 (2)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 准备金率的高低,决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放贷资金规模的大小,因而 决定着信用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国际收支。 比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可调低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用于放贷的资金的规模 信用规模和货 币供应量 社会总需求 物价出口进口 顺差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反之。 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还可用来抑制或鼓励外资流入。 讨论:为什么在实践中很少采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国收支? 3)公开市场业务 即央行在公开业务市场上进行操作,来调节国际收支。 逆差 抛售有价证券,收进本币 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社会总需求 物价 出口进口逆差 (三)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通过货币法定贬值或升值来调节国际收支。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可通过干预汇市,使汇率符合自已的期望值,通过币值的 高估或低估来调节国际收支。 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通过本币贬值的办法来改普因际收支。 本币汇率出口进口逆差 注意:运用汇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时,必须考虑达到目标效果的某些条 件是否具备。如利用本币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否充分。 第二,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是否被充分利用,是否已达到充分就业。 第三,本币贬值是否会引起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的国家更大幅度的货币贬值 第四,本币贬值所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社会能否承受。 如果条件不具备,往往不得不采取直接管制。 (四)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 求国际收支平衡。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 1、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政府通过颁布外汇管理法令、法规和条例,对一切涉及外汇 的对外经济活动和汇率进行管制。 9
国际金融教案 9 再贴现率 利率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社会 总需求 物价 出口 进口 逆差 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反之。 (2)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 准备金率的高低,决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放贷资金规模的大小,因而 决定着信用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国际收支。 比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可调低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用于放贷的资金的规模 信用规模和货 币供应量 社会总需求 物价 出口 进口 顺差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反之。 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还可用来抑制或鼓励外资流入。 讨论:为什么在实践中很少采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国收支? 3)公开市场业务 即央行在公开业务市场上进行操作,来调节国际收支。 逆差 抛售有价证券,收进本币 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社会总需求 物价 出口 进口 逆差 (三)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通过货币法定贬值或升值来调节国际收支。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可通过干预汇市,使汇率符合自己的期望值,通过币值的 高估或低估来调节国际收支。 如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通过本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本币汇率 出口 进口 逆差 注意:运用汇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时,必须考虑达到目标效果的某些条 件是否具备。 如利用本币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否充分。 第二,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是否被充分利用,是否已达到充分就业。 第三,本币贬值是否会引起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的国家更大幅度的货币贬值 第四,本币贬值所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社会能否承受 。 如果条件不具备,往往不得不采取直接管制。 (四)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 求国际收支平衡。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 1、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政府通过颁布外汇管理法令、法规和条例,对一切涉及外汇 的对外经济活动和汇率进行管制
因际金融教案 2、外贸管制 外贸管制是指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直接对商品的输出入进行管制 直接管制能正真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吗? 注意: 直接管制通常能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它并不能真正 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只是将显性国际收支赤字变为隐性国际收支赤字,一旦 取消管制,赤字仍会重新出现。此外,易招致国际经济组织的反对及别国的反抗 与报复。 (五)国际经济合作 每个国家都会为平衡国际收支采取各种对策,但一国的顺差往往是另一国 的逆差,各国各行其是,常常会招致相关国家相应对特,这样容易造成国际经济 秩序混乱。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从而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 同时,又不致于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 面: 1、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2、完善、加强MF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帮助各成员国消除国 际收支不平衡。 3、完善、加强WTO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各国外贸政策的协调,提倡贸 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 4、加强各国金融信贷方面的合作 注意:上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因为, 它们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如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往 往同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例如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 差,但是,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实行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容易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 常常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因此,一国在政策选择上,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 通常应采取政策组合,多管齐下,以避免顾此失彼,在实现外部平衡的同时, 尽量不破坏内部平衡,尽量避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
国际金融教案 10 2、外贸管制 外贸管制是指以行政干预的方式,直接对商品的输出入进行管制 直接管制能正真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吗? 注意: 直接管制通常能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它并不能真正 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只是将显性国际收支赤字变为隐性国际收支赤字,一旦 取消管制,赤字仍会重新出现。此外,易招致国际经济组织的反对及别国的反抗 与报复。 (五)国际经济合作 每个国家都会为平衡国际收支采取各种对策,但一国的顺差往往是另一国 的逆差,各国各行其是,常常会招致相关国家相应对待,这样容易造成国际经济 秩序混乱。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从而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 同时,又不致于造成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 面: 1、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2、完善、加强 IMF 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帮助各成员国消除国 际收支不平衡。 3、完善、加强 WTO 的职能与作用,加强各国外贸政策的协调,提倡贸 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 4、加强各国金融信贷方面的合作。 注意:上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因为, 它们本身存在着种种矛盾。如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有助于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往 往同国内经济目标相冲突,例如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 差,但是,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负增长,失业率上升。实行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容易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 常常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因此,一国在政策选择上,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 通常应 采取政策组合,多管齐下,以避免顾此失彼,在实现外部平衡的同时, 尽量不破坏内部平衡,尽量避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